<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的家乡金滩镇金滩村委会范围内,上世纪60至70年代 ,上级在此建了一个战备仓库 ,主要是储存战备粮。时隔六十余年,这个仓库已经废弃,现在只是租给私人办工厂、堆货、养鸡、养鸭、养狗等。近两年,我在晚饭后多次来这里散步、游览,看到空空如也的仓库,不由得脑海中产生一些联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想起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号召,因为此战备仓库应该是落实伟人这一号召的举措。1963年至1964年上半年,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计委主任李富春的主持下, 国家计委提出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确定“三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大力发展农业 ,基本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 适当加强国防建设 ,努力突破尖端技术 ;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 ,加强基础工业…… 。 这个设想以基本解决人民的吃穿用为中心, 因此被称为“吃穿用”计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对这个计划不满意 ,在1964年6月6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批评了国家计委的这个计划。他说,改变计划方法 ,这是一个革命 ……我们的方针是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 按照这个方针制定计划 ,先看可能生产多少粮食 ,再看需要多少化肥 、农药、 机械、 钢铁 ,还要考虑打仗的需要。毛主席的这番话,是与当时严竣的国际环境有关系 :中苏同盟关系已经出现裂痕 ,苏联撤走全部专家 ,我国北部的中苏边境气氛趋于紧张 ;美国支持国民党部队窜扰我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发动越南战争 ,把战火烧到了我国的南大门外 ;印度政府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在中印边境东、西两端同时向我发动大规模的武装挑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因为毛主席的反对和备战氛围的日益浓厚, 国家计委提出的“吃穿用”计划被搁置 。随之,毛主席提议 ,由余秋里主持小计委工作, 编制“三五”计划,其重点由解决吃穿用,转向以备战为中心 。1965年6月16日 ,余秋里赶到杭州, 向毛主席、周总理、 彭真、陈毅、李先念等人,汇报“三五”计划设想 。毛主席强调说 :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 第二是打仗 ;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提出“民心、备战、备荒”的说法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 ,国家计委又对“三五”计划进行了调整 ,提出 :“三五”计划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 要从准备应付帝国主义早打、大打出发 ,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 。8月23日 ,周总理在国务院一次全体会上说 :主席要我们注意三句话, 注意战争 ,注意灾荒,注意一切为人民。这三句话,我把它合在一起顺嘴点,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 。他进一步解释说 :备战、备荒、为人民 ,是一个整体, 备战是阶级斗争 ,包括国内国外。备荒是同自然作斗争, 使工农业真正过关。 一切靠人民 、为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 ,这是最可靠的 。毛主席提出战略,周总理进行阐述, 这对黄金搭档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在关于各省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写给刘少奇主席的信中,更是对“备战、备荒、为人民”这句话作了具体解释 :第一是备战 ,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 。第二是备荒,遇了荒年,地方无粮 棉油等储蓄,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 ,要为一部分人至今口粮还不够吃 ,衣被甚少着想 ,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 。这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个口号的由来和形成过程 ,它成为我国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核心指导思想 。1967年4月 ,“备战、备荒、为人民” 作为毛主席语录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 ,很快广为流传 ,成为指导全国各项工作的一句战略口号。 其意义在于 既能维护国家安全 ,又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还能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是国家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乡的这个战备仓库 ,估计是在1967年至1970年这段时间建的 ,目的就是为了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一战略号召。 </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二 、想起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重要指示。 1972年 ,毛主席根据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提出了“深挖洞 、广积粮 、不称霸”的战略方针 。毛主席这句话,是借助了明朝初年,谋士朱升给朱元璋提供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一平定天下的策略 ,并根据当时的形势做了变通。 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的批语转述了毛主席的这个指示 。“深挖洞”的直接含义就是构筑坚固的地下防空工事, 特别是加强战略要地和大中城市的防护工程建设 ,防备敌人大规模的战略空袭。其广泛含义是:全党、全国和全军要抓紧时间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 准备敌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广积粮”的直接含义是:大规模增加粮食储备, 以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或自然灾害 。广泛含义是 :发展工农业生产 ,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厚积国力 ,搞好战略物资储备 。“不称霸”是强调中国抓紧战备, 增强国力 ,完全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中国不搞霸权主义, 并坚决反对超级大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此后 ,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战略方针的指引下 ,解放军进一步加强了重要战略方向的国防工程建设 ,全国各重点防空城市掀起了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的热潮 ,构筑了大量打防结合、平战结合的地下工事, 大大增强了国家的整体防御能力。军队和地方按照布局适当 、储存安全、 调用方便 、经济合理的原则 ,加强了战略物资储备 ,形成了国家 、军队和地方分级储备的战略储备体系,在应对局部战争和自然灾害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毛主席针对当时国际国内客观存在的危机,提出“深挖洞 、广积粮 、不称霸”的方针, 是早些年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更加具体化, 并从对内政策延续到对外政策, 对于遏制大规模侵略战争 ,推进国家经济建设, 在国际上树立中国的和平形象,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家乡的这个战备仓库 ,正是各级政府“广积粮”的一个具体行动。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想起当年仓库建设和使用的情况 。这个战备仓库, 应该是为落实毛主席的这两个指示而建的 。仓库的位置选在一个山垇里,地皮当年属金滩公社一村大队,应该是国家直接征收的。就今天来看,仓库周围有一些松树和杂树 ,房子基本上掩映在树荫下 ,有一定的隐蔽效果 。房屋顶上建有防火墙和垛堞,从外面看很像是民居。 这里靠近一条省道 ,有一条沙石公路直通仓库 ,离赣江也只有600余米。 这种地理的选择和房屋的设计,应该是考虑到作为战备仓库的特殊要求 。这里有8栋房子, 其中6个大型的仓库 ,能贮备粮食数百万斤,这是国家、军队和地方战略分级粮食储备体系的一部分 。</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当地有群众参加了这个战备仓库的建设 。听他们说 ,当年建仓库时间紧 ,任务重 ,要求严,质量高。建房材料要好,砌墙要平,拌砂浆要真,对外面要保密 ,不能说是做战备仓库 ,还经常有领导来这里视察 。当年这里应该是作为县里的重点工程,所以领导颇为重视,又因为牵涉战备工作,故有以上这些要求 。除建设仓库外 ,还从北边和东边各修了一条公路上去 。主管仓库基建的是金滩粮管所的一个姓罗的副所长 ,他工作认真,责任心强, 在工地上起早贪黑 ,既抓工程质量,又抓施工安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仓库建成后 ,这里是作为平战结合的仓库使用 。周围的群众会来此缴公粮,我记得在家种田时,挑公粮来过这里,仓库离我村不到一公里。灾荒年,也会有周围群众来这里领救济粮 。本镇荷塘村一个姓廖的战友说,他就来这里领过两次救济粮。他家离这里有15里路 ,而且大多是田埂路,那时他才14、15岁 。一次是用肩挑 ,一次用独轮车推 ,光着赤脚走, 到家肩膀都磨出了血 ,至今感觉当年领救济粮的路程,实在是苦不堪言。 交公粮季节, 这里可是车水马龙,人欢牛叫 ,十分热闹 ,有时候人多车多,要排一、两天的队,才能交清粮食 。那时这里的6个仓库,可是仓仓堆满粮食 ,有数十个职工在这上班。我一个同学曾担任过县粮食局的领导,他说在2000年前后 ,这里还有部分粮食储备 ,从几万斤到几十万斤 ,他曾来过这里检查工作。 当年的这个战备仓库 ,也曾经辉煌繁荣过哟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战备仓库的现状。从去年8月9日到今年12月24日 ,我曾先后三次来过这里。今天的战备仓库 ,当年的那8栋房子还在 ,外墙看起来还比较牢固 ,整体没有什么损坏 ,但这里已经人去仓空,仓库门都紧闭着。去年这里有一栋房子在办工厂,今年这家工厂已经停产 ,厂门已关 。 进门右侧的那几个仓库 ,外面和库内都堆放着一些旧瓷板 。有两间小一些的房子,养着鸡、鸭、狗 ,估计是有人租这里的场地办养殖场 。在房子中间的地面上,无序的堆放着一些打成包的杂物。大约从2010年左右 ,这里再也不存放粮食,从此被废弃了 。 12月24日上午,我独自走进这里 ,仓库门可罗雀。我边走边看,边看边想,并拍下了一些照片 ,想起当年来这里缴公粮时车水马龙的盛况 ,心里一阵唏嘘。现在国家建了许多大型的粮食储备仓库 ,储存量大 ,保管条件好,当年这些小型的战备仓库只能束之高阁了 。但历史是连续的 ,过去不能忘记,没有当年的“备战、备荒 ”,没有当年的“深挖洞 、广积粮 ”,哪有今天祖国的强大昌盛 ,哪有现在人民的幸福安康! 写到这里,我的联想已经结束, 但我的思绪却飞向远方……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