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关于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的历史,宗教与艺术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冷门,对我也同样如此。从某种角度上说,逛艺术博物馆是一件考验,欣赏与知识密切相关。通过做美篇梳理各方面的知识,真是学了不少。在看此博物馆展品之前,先讲一下南亚的地理,历史与宗教。</p> <p class="ql-block">南亚地理</p><p class="ql-block"> 南亚包括现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家,是一个广阔而多元文化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政治联盟的变迁、战争与征服不断重塑这一地区的版图,使得在这些展厅中展示的艺术形式增添了复杂的区域差异性。</p><p class="ql-block"> 强大的海洋、沙漠和山脉将古代印度与亚洲其他地区隔离开来。位于东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使得往返中国的陆路旅行极为艰难。相对而言,西部的沙漠和山脉较易穿越,这也使得该地区有时容易受到西方入侵者的威胁。但是尽管如此,商人和朝圣者仍设法穿越艰险的地形和海洋。最近对沉船的研究以及其他考古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海上航线在这个地区旅行和贸易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印度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我曾在几周前发过一篇有关3000年前古印度文化(哈拉帕文化)。这里就不多讲了。</p><p class="ql-block"> 在公元前1500年之前,一股雅利安人从印度的西北面侵入到了南亚地区,取代了之前的哈拉帕文化(鼎盛时期:公元前2600到公元前1900间),从血统来说,大部分印度人与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人是相同的。</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一幅雅利安人迁涉的地图,右下的箭头一支就要通往印度。</p> <p class="ql-block"> 就当时看,雅利安人属于蛮族,所以他们的侵入对当时古印度文明是一种倒退。但是,如同其他历史阶段一样,新的文化萌芽也由此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吠陀文化(约公元前1500年—前600年)。</p><p class="ql-block"> 印度教也在这时开始的,所以从四大宗教的起源来看,它可能比犹太教略迟,但肯定要比佛教与伊斯兰教要早得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度列国时期(约前600年—约前300年),当时印度北方共有16主要国家。</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公元前483年)就是这个时代出生的。(约比孔子大100岁左右)。他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该国由释迦族统治。该国位于古印度东北部边缘,属于小型城邦或聚落。迦毗罗卫国并未列入这十六大国之中。然而,释迦族的领地被认为是16国之中的憍萨罗国(Kosala)的附庸或宗主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佛教是从印度教中脱胎而来,像记载的释迦牟尼在苦行林中忍受饥饿痛苦的经历就是印度教义的一部分。然后在菩提树下悟道,佛教从此诞生。当然,佛教的成长需要时间,佛教真正的兴起是印度下一个历史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雀王朝(公元前322年—公元前184年)。</p><p class="ql-block"> 相当有意思的是,之前有一段东西文明的交集,就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东征(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从希腊朝东一路打来,一直打到印度的西北处。尽管此远征没有摧毁当时印度(16国的)盟主,但严重削弱了当时16国盟主的统治。过了不到两年,就被信奉佛教的月护王(旃陀罗崛多)推翻了,所以说,是亚历山大无意中帮助了孔雀王朝的产生。孔雀王朝将印度次大陆大部分地区统一于一个政权之下。其孙阿育王(统治期:公元前268 —约前232,相当于中国战国时期的最后阶段)在政治与经济上都相当有为,印度现在还存留一些有关他的纪念建筑(像阿育王柱)。他极力推崇佛教,并提倡向外传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贵霜王朝(公元30年—375年)</p><p class="ql-block"> 相当于中国汉朝时期,是在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也是佛教最为鼎盛时期。在东汉汉明帝时,洛阳白马寺就是在公元68年(贵霜王朝的初期)创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笈多王朝(319年-550年,跨越中国的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p><p class="ql-block"> 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并且宗教自由,无论是佛教,还是印度教都非常盛行。中国北魏,北齐的佛窟雕塑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国第一位赴印度的东西晋高僧法显(337年—422年)也是这个时代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笈多时期(约公元6世纪中叶至12世纪)</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笈多时期是印度宗教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佛教逐渐衰落,而印度教则重新崛起,成为印度次大陆的主要宗教。【此博物馆中可见,印度教的艺术品大多是这个时代的,而佛教已经明显减少了。】这个时候</span>相当于中国隋唐宋时代。但需注意的是当时还是保持宗教信仰自由的时代。唐代的玄装法师(唐僧)(602年-664年)赴印度取经就是这个时候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德里苏丹国(1206年-1526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从阿富汗来的伊斯兰教政权统治了印度北部。据文献说他们对佛教与印度教都迫害。确实,佛教在那时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好像印度教的艺术品还在产生。【德里苏丹国基本上在印度北部,所以南部的印度教还继续盛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卧儿王朝(1526年—1858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成吉思汗后人建立的伊斯兰王国。在莫卧儿王朝中期,英国人就来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博物馆的大多展品产生时间的跨度在公元100年到公元1600年左右。也就是从贵霜王朝到德里苏丹国时期,如果将艺术品产生的时间对照各个朝代历史的变迁是蛮有趣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南亚艺术</p><p class="ql-block"> 数千年来,南亚的艺术家们创作了雕塑、绘画和装饰艺术品,用于宏伟的寺庙和宫殿,或供私密的个人观赏。在展览厅中,随着时间的推进,您将首先看到大量石雕和青铜雕塑,这些作品属于印度主要宗教传统,包括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宗教雕像。</p><p class="ql-block"> 南亚的艺术家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思想和风格,同时南亚的思想和图像通过贸易路线传播,激发了伊朗、东南亚,甚至中国、日本乃至欧洲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您所看到的大多数艺术品并未附有艺术家的名字,因为当时的艺术家(画家偶尔例外)通常不会在作品上署名。尤其是早期世纪的作品,往往对个别艺术家的生平或个性一无所知。</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景</p> <p class="ql-block">示意图:南亚作品都在三楼。</p> <p class="ql-block">但下面此件在一楼的大厅里。</p> <p class="ql-block">南迪,约公元1400-15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泰米尔纳德邦</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阿索尔·麦克宾基金会捐赠,B68S3</p><p class="ql-block"> 公牛南迪是印度教神祇湿婆的忠实坐骑。在印度南部,一座大型的南迪雕塑通常会被安置在湿婆神庙的主殿前。它面向主殿,以便南迪能够满怀崇敬地注视着供奉在殿内的湿婆神像。由于这种朝向,进入寺庙院落的信徒通常会从南迪雕像的背后接近它。</p><p class="ql-block"> 在这件雕塑中,湿婆的公牛南迪装饰着花环、铃铛串、一块精美的毯子,以及其他刻在石头上的装饰。在寺庙中,它还会被披上真正的花朵和织物。</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印度北部 公元600年-公元1609年)</p> <p class="ql-block"> 好像孔雀王朝的艺术品这里没有,下面是贵霜王朝的展品,都是以佛教为主的,因为贵霜王朝是印度佛教最为鼎盛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尽管在孔雀王朝之前,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的东征已告结束,但是这次远征再次打通了东西方的交通,所以,可见希腊的雕塑明显影响了印度的佛教艺术。</p> <p class="ql-block">《带有树下女性形象的栏杆柱》</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00-2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北方邦,摩图拉地区</p><p class="ql-block">砂岩</p><p class="ql-block">阿索尔·麦克宾基金会捐赠,B69S13</p><p class="ql-block"> 在许多文化中,丰盈的女性形象和生机勃勃的植物象征着繁衍与生育力。根据古代印度的传统,育龄女性的触碰能够让树木开花。这一观念在两千多年前发展的佛教艺术中被采纳并表达出来。此处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丰满的臀部和胸部以及纤细的腰身,这种体态既被视为美的象征,也代表着富饶。她身后的树枝向上延展,覆盖在她头顶上方。柱子背面雕刻着盛开的莲花图案,进一步强化了生育力的蓬勃意象。这类柱子通常用于支撑围绕佛塔的石栏杆。</p> <p class="ql-block">《三位女性形象》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00年—公元1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北部或东部</p><p class="ql-block">陶土</p><p class="ql-block">古尔沙兰和埃尔维拉·西杜夫妇捐赠(左、右),1991.256和1991.260</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购藏(中),B6930</p><p class="ql-block">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类似的陶板,但它们的用途尚不明确。同样,目前也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份或意义。有研究认为,左侧雕像上佩戴华丽珠宝和装饰精美发型的人物可能代表生育与富饶女神。</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自然和人类的生育力一直是印度艺术中的重要主题。生育力象征着富饶与繁荣。左侧和中间的人物几乎全裸,具有与生育力相关的特征,如丰满的胸部和宽大的臀部。右侧的女性形象一手拿着一串果实,另一手托着一只鸟。在几个世纪后的印度传统诗歌中,年轻女性有时会向她们的宠物鸟倾诉对远方恋人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佛陀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佛陀,即“觉悟者”,生活在大约2500年前的印度北部。他的追随者一直将他的一生视为人类的光辉榜样,但究竟发生了什么,现在已无法确切得知。即使是关于他生平的最早记述,也包含许多可能难以字面理解的神迹。后来版本的描述更为详尽,其中的细节也彼此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陀诞生前的降生》摩耶夫人的梦境</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00-300年</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古犍陀罗地区</p><p class="ql-block">石料(千枚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4S5</p><p class="ql-block"> “摩耶夫人躺在王室的床榻上,入睡后做了以下的梦:四位天神前来,将她连同床榻一起抬起,带往喜马拉雅山……此时佛陀化身为一头洁白无瑕的大象,在不远处游走……他绕着母亲的床榻右侧走了三圈,随后用右侧轻触她,似乎进入了她的子宫。就这样,在仲夏节期间,佛陀的受胎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摩耶夫人梦境的解读》</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00-300年</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古犍陀罗地区</p><p class="ql-block">石料(千枚岩)</p><p class="ql-block">理查德·B·冈普捐赠,B87S2</p><p class="ql-block">“次日,摩耶夫人醒来后,将梦境告知国王。国王召集了六十四位杰出的婆罗门……他向他们讲述了梦境,并询问这意味着什么。婆罗门们说道:‘伟大的国王,请勿忧虑!您的王后已怀胎,将诞下一位儿子。他如果继续过家居生活,将成为一位伟大的君主;但如果他舍弃家居生活,遁入世外,他将成佛,驱散这个世界的罪恶与愚昧之云。’”</p> <p class="ql-block">《佛陀诞生》</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00-300年</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古犍陀罗地区</p><p class="ql-block">石料(千枚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2S31+</p><p class="ql-block">“有一片名为蓝毗尼园的娑罗树乐园……摩耶夫人走到园中最大的一棵娑罗树下,想要抓住它的一根枝条。她伸出手握住了树枝,随即分娩的阵痛袭来……于是她在站立着紧握娑罗树枝的姿势下分娩。这时,四位心地纯洁的大梵天神携着一张金色的网出现,接住了即将成为佛陀的婴儿。他们将婴儿放到母亲面前,并说道:‘欢喜吧,王后!一位伟大的儿子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左)《佛佗说法》。(右)。《佛佗涅槃》</p> <p class="ql-block"> 之后这佛教与印度教的展品可能就是贵霜王朝未期与笈多王朝的艺术品。笈多王朝宗教自由,但是明显可见印度教的艺术品在增长。</p> <p class="ql-block">(左)《佛陀的初转法轮》</p><p class="ql-block">约公元200-400年</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古犍陀罗地区</p><p class="ql-block">石料(千枚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0S138+</p><p class="ql-block"> 觉悟之后,佛陀决意将自己所悟的真理传授给他人。他决定首先向曾与他一起修行苦行的五比丘开示:</p><p class="ql-block">‘然后我思索:那五位比丘如今身在何处?凭借我的天眼,我看到他们住在鹿野苑,位于波罗奈斯。所以我前往波罗奈斯……’</p><p class="ql-block">五比丘远远看见我走来,彼此商议说:‘朋友,这是乔达摩,他过着安逸的生活,已放弃精进。我们不应欢迎他。’但他们最终无法坚持自己的决定。</p><p class="ql-block">我对他们说:‘比丘们,倾听吧!我将教导和传授法。若你们遵循教法,你们将学习、证悟,并达到宗教生活的目标,并安住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菩萨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200-350年</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古犍陀罗地区</p><p class="ql-block">石料(片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0S297</p><p class="ql-block"> 这件雕像与旁边较大的雕像一样,右手缺失。从前臂断端的光滑程度以及上面存在的孔洞或凹槽可以推测,双手是用单独的石料雕刻后,通过钉子或夹具固定到位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双手缺失以及手中可能持有的物品无法辨认,因此难以确定这尊菩萨的具体身份。然而,这种环状发髻和小胡子的造型通常与弥勒菩萨相关联。这尊雕像的面部特征,包括坚毅且略带酒窝的下巴,以及胸肌的刻画,都让人联想到希腊-罗马雕塑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与上比较:罗马雕塑(大都会)</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些雕塑以及展厅中的其他作品可能让人联想到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如此远离希腊和罗马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雕塑呢?</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帝国,并继续向东推进至印度附近。虽然他在进入印度之前折返,但他的将军们在邻近地区(现今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建立了由希腊人统治的殖民地。</p><p class="ql-block"> 尽管希腊人很快失去了政治权力,这些地区在接下来的五百多年里仍然与希腊-罗马世界保持一定的文化联系。例如,希腊语在某些用途中继续使用,正如附近陈列的硬币上的铭文所展示的那样。</p><p class="ql-block"> 《五位敬拜者的浮雕中,人物的服饰类似于希腊-罗马的长袍,柱子的设计则让人联想到科林斯风格的柱式。而浮雕中的有翼男性形象和半人马-海蛇形象也直接基于希腊-罗马的艺术模型。</p><p class="ql-block">《带有半人马-海蛇的建筑部件》</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00-200年</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古犍陀罗地区</p><p class="ql-block">石料(滑石片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0S83和B60S84</p><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装饰曾用来装饰佛教的建筑纪念物。肩上扛着花环的生动人物这一装饰图案起源于希腊-罗马世界,但在古印度的多个地区也十分流行。这些装饰元素的例子创作于相同时期,但地理位置相距约1500英里,分别位于现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东南部。这两个地区都曾与希腊-罗马世界有过联系,罗马硬币和其他贸易证据在印度东南部各地都有发现。</p><p class="ql-block">《五位敬拜者》</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00-300年</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古犍陀罗地区</p><p class="ql-block">石料(片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0S327</p><p class="ql-block">《男子肩扛花环》的浮雕片段</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50-25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可能来自安得拉邦古米迪杜鲁地区</p><p class="ql-block">石灰石</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购藏,B77S2</p><p class="ql-block">《有翼男性》</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00-300年</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古犍陀罗地区</p><p class="ql-block">石料(片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0S565</p><p class="ql-block">《男孩肩扛花环》</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00-300年或更晚</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古犍陀罗地区</p><p class="ql-block">石料(片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弥勒菩萨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200-350年</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古犍陀罗地区</p><p class="ql-block">石料(片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0S597</p><p class="ql-block"> 在创作印度教和佛教神祇形象时,艺术家面临如何使各种神祇容易辨认的问题。最终,特定的身体特征、服饰以及手中持有的物品成为识别这些神祇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的王子装束表明其为一尊菩萨像。而左手持有的净水瓶则暗示这位菩萨可能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被认为是一位强大的精神存在,当时机成熟时,他将以人类形态降生于世,成为下一位佛陀。尽管从这一早期时期实际留存的珠宝很少,但雕像上复杂的装饰、项圈、项链和手镯展示了当时这类珠宝的外观。</p><p class="ql-block"> 请注意项链上长身的半人半马形象(半人马)。</p> <p class="ql-block">《佛像坐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300-500年</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可能来自贾马尔加尔希,白沙瓦谷地,古犍陀罗地区</p><p class="ql-block">石料(片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05393</p><p class="ql-block"> 佛像的双手摆出一种被称为“转法轮”的说法手印姿势。(附近的建筑构件上雕刻了一幅真实转动法轮的画面。)佛像低矮的宝座下方刻有一位坐姿的王子形象,旁边是两位跪拜的信徒,可能象征着供养者,也可能是劝说佛陀开始追求觉悟的神灵。</p> <p class="ql-block">《转法轮》</p> <p class="ql-block">《一面湿婆林伽》</p><p class="ql-block">约公元400-45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中央邦</p><p class="ql-block">砂岩</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购藏,B69S15</p><p class="ql-block"> 供奉印度教神湿婆的庙宇通常在最内层的圣殿中供有林伽(即湿婆的阳具象征)。大多数林伽外观简洁,但也有一些,例如此件,刻有湿婆的面容。</p><p class="ql-block"> 湿婆与阳具的联系源于他的苦行身份。在古印度,人们认为苦行者通过冥想、禁欲和严格的自我克制,可以获得非凡的力量,有时甚至能与神灵的力量相媲美。由于他们的修行包括禁欲和严格控制生殖能量,直立的阳具逐渐成为积蓄能量与创造力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湿婆作为最卓越的苦行者,拥有足以创造万物的巨大能量。林伽既象征了这种创造力,也象征了苦行潜在的成果,包括摆脱生死轮回的苦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神湿婆与女神帕尔瓦蒂》</p><p class="ql-block">约公元600-7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比哈尔邦</p><p class="ql-block">石雕</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29+</p><p class="ql-block"> 湿婆与他的妻子帕尔瓦蒂被刻画为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的身体紧密相连,手臂相互环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整体。他们的结合通过湿婆的直立阳具进一步得以强调。</p><p class="ql-block"> 这种带有明显性象征的神祇形象可能让一些人感到困惑,但这样的艺术表现表达了创造力量的完整性,其中湿婆象征男性原理,帕尔瓦蒂代表女性原理。无论是生命还是无生命的事物,没有两者的平衡结合,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这对恩爱的夫妻还作为一种隐喻,象征个体与神性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公牛》可能为南迪</p><p class="ql-block">约公元400-5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北方邦</p><p class="ql-block">陶土</p><p class="ql-block">尼尔·克雷特曼捐赠,1988.52</p><p class="ql-block"> 此墙上的两块浮雕由烧制粘土制成,用于装饰四至六世纪间北印度的砖结构寺庙。这头驼背公牛可能代表湿婆的忠实坐骑南迪。浮雕右侧的装饰元素是南亚艺术中吉祥的图案,描绘了狮面“荣耀之面”(kirtimukha),口中喷吐珠宝至一个满溢的宝瓶中。</p> <p class="ql-block">《带有人面和狮首的建筑装饰元素》</p><p class="ql-block">约公元400-5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北方邦,摩图拉地区</p><p class="ql-block">砂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0S380</p><p class="ql-block">这块建筑装饰碎片原本可能放置在寺庙的门楣或窗框上。人头位于中央位置,由两侧狮头的内倾姿态强调其重要性。在一部可能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四世纪末的印度艺术论著中,提到“狮子花环”是印度教寺庙的一种装饰元素。</p> <p class="ql-block"> 象神伽内什被视为人生障碍的清除者,信徒在开始任何活动之前——包括崇拜其他神灵——首先向他致敬,能够确保成功。</p> <p class="ql-block">《舞动的伽内什》</p><p class="ql-block">约公元900-10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中央邦</p><p class="ql-block">砂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6S8</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伽内什跳舞时,他是在嬉戏地模仿其父湿婆所表演的宇宙创造与毁灭之舞。作为印度最受喜爱的神灵之一,伽内什是许多诗歌颂辞的主题,其中一些诗句描述了他这一充满欢愉的舞动:</p><p class="ql-block">“胜利属于伽内什,当他舞动时,以象鼻一击,使星星如同花雨般从天而降!”</p><p class="ql-block"> 伽内什跳舞的形象在印度中部尤其受欢迎,通常被安置在印度教寺庙外墙的壁龛中。作为障碍的清除者,伽内什有能力确保信徒的宗教努力能够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以下这座艺术品从时间来看,可能属于德里苏丹国(伊斯兰教)的初期,所以可能当时还允许印度教艺术品产生。但是,这一件是此厅中最后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伽内什坐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200-13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卡纳塔克邦</p><p class="ql-block">石料(片岩)</p><p class="ql-block">由迪扬美术馆协会辅助会捐赠,B6854</p><p class="ql-block"> 伽内什头戴王冠、身披珠宝,这与祂作为印度最受喜爱的神灵之一的地位相称。他的象头和多臂是其神性的标志,各种神话讲述了他如何获得这些特征。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故事描述了女神帕尔瓦蒂渴望一个孩子,于是独自创造了伽内什。她的丈夫、神祇湿婆误将伽内什斩首,但后来通过用大象的头替换他的头颅使他复活。</p><p class="ql-block"> 在印度文化中,大象承载着复杂的象征意义。由于它们的颜色和形状被认为与雨云相似,长期以来,它们被与丰饶和繁荣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印度东部(公元600年-1600年)</p> <p class="ql-block">多样化的文化与风格</p><p class="ql-block"> 印度的文化极为多样化。其地区差异远大于大多数其他国家。艺术风格因地区不同而各异。这里展示的印度教主神毗湿奴的雕像就是三种不同风格的典范。这些雕像在象征意义、年代和雕刻方法上相似,但其外观上的差异源于它们的创作地区——东部、中部和南部。每个地区使用的石材类型也有所不同,这影响了雕刻细节的精细程度。本展厅展示了来自印度东部的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和文化的许多方面也因地域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例如,印度有十几种主要语言,每种语言都有数千万的使用者。这些语言中的许多还有各自独特的书写系统。</p><p class="ql-block"> 最根本的文化差异在于北方和南方之间。几千年来,北方受到了来自西北方向——中亚和伊朗地区——人口和思想流动的影响。大多数北印度人讲的语言与拉丁语和英语有着遥远的亲缘关系。相比之下,大多数南印度人(可能是印度的原住民)使用的是达罗毗荼语系的语言,这些语言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语言无关。</p> <p class="ql-block">印度晚期佛教</p><p class="ql-block"> 尽管佛教曾在古代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广泛传播,但到公元800年左右,佛教主要在印度东北部兴盛。这个地区由帕拉王朝统治,其中有佛陀生活与说法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这一点蛮重要的,上个厅(南部),佛教艺术在公元500年之后就没有了,而在这个厅(东部)的主要佛教艺术都在公元800年之后。】</p><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圣地是菩提伽耶。这里是佛陀成道的确切地点,以著名的大菩提寺(意为“大觉悟”)为标志。来自西藏、中国、斯里兰卡、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的朝圣者跋涉艰难的长途旅行,前往大菩提寺朝拜。他们还参访了该地区的大型佛教僧伽大学。朝圣者返回故乡时,带回了经文与艺术品,将印度东北部的佛教思想与艺术影响传播到佛教世界的许多地区。</p><p class="ql-block"> 晚期佛教变得愈发复杂。许多佛教徒设想了一个由无数世界体系组成的宇宙,这些世界体系同时存在,每个体系都有一位佛主宰。一些佛教徒构想了五方佛(东、南、西、北和中心)统治五个方向。此外,受到崇拜的还有戴冠佛、伟大的救赎神祇(菩萨)以及诸如象征“超越智慧”圆满的女性神祇等。</p> <p class="ql-block">“佛教信条”</p><p class="ql-block"> 本展厅中的一些雕塑刻有标准的佛教基本信仰表述。翻译如下:</p><p class="ql-block">“佛陀已阐明由因缘而生万物之因。伟大的僧人也阐明了它们的止息之道。”</p><p class="ql-block"> 当这段话刻在雕塑上时,不仅仅是对信仰的简单表达。实际上,对于信徒来说,这使雕塑具有了佛陀教义的生命力量。</p><p class="ql-block">《壁龛中的雕塑》</p><p class="ql-block"> 如本展厅中的雕塑,东印度帕拉王朝和塞那王朝时期(约公元750-1225年)的石雕通常被安置在砖砌寺庙的墙壁壁龛中。这里的壁龛旨在呈现原始环境中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这面墙,左侧的六个壁龛中是印度教神祇的雕塑,右侧的壁龛中则是佛教神祇的雕塑。注意,这两组雕塑在象征意义上有所不同,但在风格和制作方法上没有区别。这表明,很可能是同一作坊同时为印度教和佛教创作雕塑。</p><p class="ql-block"> 请注意,当神祇伴有侍从时,侍从通常被雕刻得比神祇小得多,以表示其次要地位。而当雕塑中出现普通凡人(如供奉者)时,他们的形象则会被刻画得更小。</p><p class="ql-block"> 【蛮有趣的,这充分反映出后笈多时期印度教与佛教并存的关系。从艺术手法看,两者也差不多,不仔细看可能分不清是哪个。事实上,之后从印度佛教传过去的地方,如西藏密宗与东南亚的佛系雕塑都有这类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佛教的壁龛》</p> <p class="ql-block">细部</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的壁龛》</p> <p class="ql-block">《佛陀生平场景》</p><p class="ql-block"> 在这块小型雕刻浮雕中,中央的坐姿佛像被佛陀一生中的八大场景以及佛陀成道后七周内的事件所围绕。在中央佛像的两侧分别是两位菩萨,推测为弥勒菩萨与观音菩萨。</p><p class="ql-block"> 此浮雕展现了公元1000年至1200年间佛教世界不同地区间复杂的文化关系。类似的浮雕在构图、象征意义、大小和材质上与此件非常相似的作品曾在印度东北部、斯里兰卡、西藏以及缅甸(旧称缅甸)被发现。一些学者推测,此类浮雕的全部或大部分可能是在缅甸制作的。然而,有些浮雕(包括此件)背面刻有藏文或中文铭文,这一点最容易解释为这些浮雕是在印度东北部为前来佛教圣地朝圣的各国佛教徒制作的纪念品。</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的缅甸艺术与印度东北部同期的佛教艺术有着紧密联系。此外,缅甸朝圣者是印度东北部佛教艺术与建筑的重要资助者,他们的审美偏好可能对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也可能有印度或受印度培训的艺术家在这一时期于缅甸工作。因此,确定此类浮雕的具体制作地将始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场景包括:</p><p class="ql-block"> • 佛陀从帝释天的天界降下</p><p class="ql-block"> • 菩萨</p><p class="ql-block"> • 佛陀的首次说法</p><p class="ql-block"> • 佛陀接受猴子供奉</p><p class="ql-block">佛陀生平场景浮雕</p><p class="ql-block">公元1000-12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比哈尔邦</p><p class="ql-block">石料(叶蜡石)</p> <p class="ql-block">《佛陀头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900-11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比哈尔邦</p><p class="ql-block">黄铜,带有镶嵌铜和鎏金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这尊佛像的头部原属于一尊高约四至六英尺(1.2至1.8米)的雕像,具体高度取决于雕像是坐姿还是站姿。这可能是已知的印度前现代时期最大型的青铜雕塑之一。</p><p class="ql-block"> 由于铸造如此大规模的青铜像在技术上和成本上都极为困难,这尊雕像很可能曾被安置在一座重要的佛教寺院的显著位置。</p><p class="ql-block"> 目前尚未发现与此佛像相关的其他残片。如果雕像的其余部分已经完全被毁坏,那么此头像如何以及在何处得以保存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菩萨观世音》</p><p class="ql-block">约公元900-10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可能来自纳兰陀,比哈尔邦</p><p class="ql-block">玄武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3544+</p><p class="ql-block"> 观世音菩萨是一位拯救世人的慈悲菩萨,从印度到印度尼西亚再到日本,他因其慈悲与随时拯救苦难众生的意愿而受到崇敬。时至今日,他在一些地区仍然拥有众多信徒。</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到15世纪时,这位菩萨常被重新诠释为女性——观音,即“慈悲女神”。在此雕像中,观世音菩萨坐在宝座上,身披如王子般的珠宝装饰。他的头顶上方是一把伞盖,这是一种古老的王权象征。他华丽的头饰中嵌有与他相关联的佛——阿弥陀佛的形象。雕像的底部,一个针鼻饥饿鬼跪着饮用从观世音菩萨赐福之手中滴落的甘露。</p> <p class="ql-block"> 再来看东部的印度教艺术。</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火神阿耆尼》</p><p class="ql-block">公元600-8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比哈尔邦</p><p class="ql-block">玄武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2S40+</p><p class="ql-block">阿耆尼手持其标志性物品——念珠和净水壶,并被火焰所环绕。</p> <p class="ql-block">《恒河女神甘嘎》</p><p class="ql-block">公元800-900年</p><p class="ql-block">孟加拉国</p><p class="ql-block">石料(叶蜡石)</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0512/+</p><p class="ql-block"> 河流女神在印度艺术中经常出现。在这件雕塑中,恒河的拟人化形象——女神甘嘎,站立在一种鳄鱼状的神兽摩伽罗(makara)之上。雕像的面部、身体和右臂曾进行过广泛的修复。</p> <p class="ql-block">《婆罗希》印度教毗湿奴化身为野猪时的妻子</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000-11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比哈尔邦</p><p class="ql-block">石料(云母片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0S126</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女神帕尔瓦蒂》</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050-11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比哈尔邦杰纳加尔-哈桑普尔</p><p class="ql-block">玄武岩</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购藏,B672</p><p class="ql-block"> 帕尔瓦蒂是湿婆的妻子,她左手抱着她的孩子——现已损坏的斯坎达雕像;另一位孩子,象头神伽内什,则出现在她右脚附近。在她的莲花座下,是她通常乘骑的狮子。她头顶上方,两头大象正以倾倒圣水的姿态向她致敬。</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主神毗湿奴的化身——《人狮那罗希摩》</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100-1200年</p><p class="ql-block">孟加拉国</p><p class="ql-block">石料(叶蜡石)</p><p class="ql-block">鉴赏家委员会捐赠,1997.4</p><p class="ql-block"> 传说中,有一个邪恶的恶魔不能被人类或野兽杀死,也不能在室内或室外、白天或夜晚被杀死。为了战胜这个恶魔,毗湿奴化身为半人半狮的那罗希摩,藏身于门柱中,并在黄昏时发动攻击。毗湿奴最终战胜了恶魔,恢复了安全与秩序。</p><p class="ql-block"> 在这件雕塑中,恶魔被刻画了两次:一次是被弯折在毗湿奴的膝盖上,正被剖腹;另一次是被毗湿奴的脚踩踏在下方。在雕塑底部的细节中,还描绘了这个故事的更多情节。在毗湿奴发动攻击之前,恶魔因自己的儿子向毗湿奴致敬而愤怒不已。尽管受到父亲的威胁,这个男孩仍坚持认为毗湿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恶魔愤怒地反问:“甚至在这里?”并踢了一下门柱。毗湿奴化身为人狮从门柱中跃出,将其制服并杀死。</p> <p class="ql-block">度教主神毗湿奴</p><p class="ql-block">公元1200-13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卡纳塔克邦</p><p class="ql-block">石料(叶蜡石)</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70S5</p><p class="ql-block">材质与风格</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展现了南印度众多艺术风格之一。南印度的毗湿奴雕像装饰繁复,细节精致。雕像通过大量镂空和浮雕工艺,使装饰的部分脱离石块的主体。例如,皇冠的雕刻几乎呈现出类似编织篮的形态。</p><p class="ql-block">识别标志</p><p class="ql-block"> 复杂的装饰使一些物品难以辨认。毗湿奴上手所持的海螺和战争法轮装饰有长而垂下的花环,看起来像手柄。毗湿奴的两侧分别有较小的妻子形象陪伴。在雕像背板的上缘,雕刻有他的十种化身的微型形象。</p> <p class="ql-block"> 毗湿奴(Vishnu)是印度教中的主要神祇之一,被视为宇宙的保护者和维护者。他通常被描绘为身着王冠和其他皇家饰物,拥有四只手臂。在他的手中,常持有象征性的物品:</p><p class="ql-block">* 法螺(Shankha):象征原初的创造之声。</p><p class="ql-block">* 圆盘(Chakra):称为"苏达山查克拉"
(Sudarshana Chakra),代表维持宇宙秩序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金刚杵(Gada):象征权威和知识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莲花(Padma):象征纯洁和超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毗湿奴被认为曾以十种不同的化身(称"十化身”或“达沙化身")降临人间,以恢复宇宙的平衡和正义。这些化身包括:</p><p class="ql-block">1. 摩蹉(Matsya):鱼的化身,拯救了摩奴(Manu)和七位圣人免于大洪水。</p><p class="ql-block">2. 俱利摩(Kurma):龟的化身,在搅拌乳海时支撑曼陀罗山 (Mount Mandara)。</p><p class="ql-block">3. 伐罗诃(Varaha):野猪的化身,救出被恶魔劫持的大地女神布呼(Bhumi)</p><p class="ql-block">4. 筏摩那(Vamana):侏儒的化身,通过三步征服了阿修罗王摩诃婆罗多(Mahabali),恢复了天神的统治。</p><p class="ql-block">5. 帕拉修拉摩(Parashurama):持斧的婆罗门战士,消灭了腐败的刹帝利(武士阶层)国王,重建了社会秩序。</p><p class="ql-block">6. 罗摩(Rama):王子的化身,拯救了被罗刹王罗波那(Ravana) 劫持的妻子悉多(Sita),恢复了世界的正义。</p><p class="ql-block">7. 克里希那(Krishna):以牧童和王子的身份出现,传授了《博伽梵歌》(Bhagavad
Gita)的智慧,参与了俱卢之战
(Kurukshetra War).</p><p class="ql-block">8. 佛陀(Buddha):有些传统认为,毗湿奴以佛陀的形象出现,传播非暴力和慈悲的教义。</p><p class="ql-block">9. 迦尔吉(Kalki):预言中的未来化身,将在当前的黑暗时代(卡利瑜伽,Kali
Yuga)结束时出现,恢复世界的正义和秩
序。</p><p class="ql-block">这些化身展示了毗湿奴在宇宙中维护正义和秩序的多样方式。</p> <p class="ql-block"> 与上厅(北部)相同,此厅(东部),最后的印度教艺术品在公元1300年之后也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印度中西部(公元600年-1600年</p> <p class="ql-block"> 尼律荼(Nirṛti)是印度教中掌管西南方位的神祇,象征死亡、毁灭和不幸。这尊约公元900至1000年的砂岩雕像,可能来自印度的拉贾斯坦邦或北方邦,现收藏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雕像中的人物形象可怕,头发高高束起,身上缠绕着蛇,手持剑和盾牌,脚下有一只大耳动物,可能是驴子,这些特征都与尼律荼的描述相符。在印度教寺庙的外墙上,常雕刻代表四个主要方向(东、南、西、北)和四个次要方向(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的神祇,以象征对各方的守护。 </p> <p class="ql-block">耆那教(Jainism)</p><p class="ql-block"> 约在2500年前,南亚的宗教格局因新兴精神思想家和实践者的教导而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重要人物之一是摩诃毗罗(Mahavira),他是与佛陀几乎同时代的人,创立了耆那教,这一信仰至今仍拥有大量追随者。</p><p class="ql-block"> 摩诃毗罗质疑诸如种姓制度、祭司对宗教生活的控制以及仪式和献祭等传统做法。他教导说,最终的宗教目标——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可以通过严格的冥想、自我克制和非暴力来实现。大多数耆那教徒追随的是一条较为温和的道路,旨在追求现世的利益或更好的来世,这种道路包括遵守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进行虔诚的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 在庙宇和家庭的祭坛中,耆那教徒供奉包括摩诃毗罗在内的24位导师的形象。这些导师通常以冥想的姿态展现,有时裸体描绘,以表明他们对一切财物的放弃。耆那教还崇敬插图手稿,因为它们包含了该信仰的核心教义。</p><p class="ql-block"> 虽然耆那教与佛教和印度教有共同点,但它也发展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实践和信仰,正如本展厅中的展品所展示的那样。</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尊雕像描绘了一位持有拂尘器和水壶的女性天神,创作于公元1100至1300年间,来自印度拉贾斯坦邦的阿布山地区,材质为带有颜料痕迹的大理石。雕像原本位于耆那教寺庙的内部,作为穹顶或天花板的支撑装饰,安装在高处。在耆那教寺庙中,类似的美丽女性神祇形象经常出现在雕塑装饰中,体现了与印度教和佛教寺庙相似的视觉风格。这些天界存在的形象使寺庙被视为天上的集会殿堂,象征着每位耆那教导师在获得启示后于此传道。12至13世纪期间,北印度和西印度的一些耆那教寺庙广泛使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在这两座雕像上发现的颜料痕迹表明,寺庙的内部曾经过精美的彩绘装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湿婆(Shiva)》作为摧毁三恶魔之城的印度教神祇</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000-11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中部</p><p class="ql-block">砂岩</p><p class="ql-block">阿维里·布伦戴奇收藏,编号B63S6+</p><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像展现了湿婆在执行毁灭之举时的场景:他用一支箭摧毁了三座恶魔之城。</p><p class="ql-block"> 根据故事,三位恶魔进行了极其严苛的苦修,以至于他们难以被任何神灵杀死。创造之神梵天(Brahma)告诉他们,完全的不朽是不可能的,并建议他们提出其他愿望。于是,恶魔请求:“让我们建立三座城市,并在您的恩赐下在世间漂游。一千年后,这三座城市将合为一体,而福主湿婆将用一支箭摧毁这合一之城,那将是我们的终结。”</p><p class="ql-block"> 湿婆被描绘在三座城市合一的瞬间,射出毁灭性的一箭。雕像中,他右上方持有弓箭,其他九只手分别握有各种武器。他的一只脚踩在一位恶魔的背上,另一只脚后面可以看到他的儿子、大象头神伽内什(Ganesha)。</p><p class="ql-block"> 此雕像以砂岩制成,创作于公元1000至1100年间。</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女神旃陀罗》(Chamunda)</p><p class="ql-block">约公元800-10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拉贾斯坦邦</p><p class="ql-block">砂岩</p><p class="ql-block">阿维里·布伦戴奇收藏,编号B62S39+</p><p class="ql-block"> 当两位男性恶魔试图击败战神女杜尔迦(Durga)时,她化身为愤怒的形态——旃陀罗(Chamunda),又称迦梨(Kali),这尊雕像即表现了这种形态。根据《女神荣耀经》(Devi Mahatmya)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当她看见这些男性恶魔时,愤怒使她的面容如墨般漆黑。从她紧蹙的眉间涌现出迦梨[旃陀罗],面目狰狞……她手持顶端饰有骷髅的怪异权杖,身披虎皮,瘦削的身躯令人毛骨悚然。她的嘴张得大大,舌头伸出,让人惊恐,怒吼声震撼四方。”</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中的十二臂女神威严而可怕,不仅挥舞着顶端饰有骷髅的权杖,还持有三叉戟、弓箭、骷髅杯以及其他武器。在她的两只最高的手中,还抓着一具尸体。</p><p class="ql-block"> 此作品以砂岩制成,创作于公元800至1000年间。</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神祇毗湿奴的野猪化身》</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0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可能来自拉贾斯坦邦北部</p><p class="ql-block">片岩石材</p><p class="ql-block">阿维里·布伦戴奇收藏,编号B62S15+</p><p class="ql-block"> 当世界陷入困境时,伟大的神祇毗湿奴(Vishnu)会化身为各种形式,解决问题并重新建立秩序。有一次,大地(被拟人化为一位女性)被困在海底。毗湿奴化身为一只野猪,潜入水中,将她解救并带到水面。</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展示了毗湿奴拥有野猪的头颅和四臂人类身体的形象。大地女神(其头部已破损)坐在毗湿奴左上臂的肘部。他的三只手分别持有象征性的物品:金刚杵、法螺和战轮。雕像下方的两角有两个人形小雕像,分别持有额外的战轮和法螺,象征这些武器的拟人化。</p><p class="ql-block"> 毗湿奴潜入的海水以四位半人半蛇的形象表现,他们环绕在他身边。同时,雕像背景中的莲叶、莲花和莲茎也象征水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采用质地细腻的石材精雕而成,推测可能被用作圣殿内部的摆设。与此不同的是,本展厅的其他大部分雕塑可能原本被安置于建筑外部。</p> <p class="ql-block">《一对门框的部分雕刻》</p><p class="ql-block">约公元800-85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中央邦</p><p class="ql-block">砂岩</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购藏,编号B70S2.1-2</p><p class="ql-block"> 这些门框部分雕刻可能原本位于一座印度教寺庙的主圣所入口处,与其原始位置相称,雕刻了多种吉祥图案。在每部分的内侧下角,有一条拟人化的蛇,其特征是头后方竖起的蛇冠。蛇与生命之水相关联,象征繁衍和生命力。雕刻中的蛇以敬奉的姿势向寺庙内部的神祇表达虔诚。</p><p class="ql-block"> 门框下部现已缺失,但推测原本刻有恒河女神(Ganga)和亚穆纳女神(Yamuna),这两位神祇分别代表印度最神圣的两条河流。与水相关的图像被认为对经过寺庙门口的信徒具有净化作用,同时也是神灵与人类、天界与人间之间联系的视觉表现。例如,河流女神从天界降临到地球,她们的肥沃河水孕育了万物生灵。为了进一步强调这种象征意义,每侧门框上升的雕刻中都表现了许多相爱的情侣形象,这些代表了生育力与神圣结合。原本位于这对门框上方的门楣,推测可能雕刻了神灵和天界的图像,以加强宗教和宇宙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印度南部艺术</p><p class="ql-block"> 蛮有意思的是从此博物馆的藏品看,自公元1000年之后,印度的北部,东部,中国西部的印度教艺术品都消失了,可以解释为德里苏丹国( 德里苏丹国(1206年-1526年)的建立,但是,独有南部这类艺术品不仅还很盛行,而且制作的非常精美,令人惊叹!这是为什么呢?看一下下面的德里苏丹国地图就可明了。</p> <p class="ql-block"> 只有当中的那张地图德里苏丹基本上统治了全印度(但只有20年左右),绝大多数时间内,印度南部并不受它统治。这就蛮能解释上面的问题。所以,克拉克爵士在《文明》一书中提到,艺术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确实如此!</p> <p class="ql-block">南印度展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神祇湿婆》</p><p class="ql-block">1300-15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泰米尔纳德邦</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编号B69S</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神祇湿婆的凶猛化身——怖畏金刚》</p><p class="ql-block">约1300-15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卡纳塔克邦</p><p class="ql-block">石材(绿泥片岩)</p><p class="ql-block">鉴赏家委员会捐赠,2000.6</p><p class="ql-block"> 湿婆与梵天两位大神发生了激烈争执,湿婆砍下了梵天五个头颅中的一个。为赎回这项可怕罪行,湿婆不得不以裸身乞丐的形象漫游世间,手上挂着梵天的头颅,以“消灭邪恶,造福万物”。</p><p class="ql-block"> 描述湿婆这一形态强调了他既恐怖又优雅、诱人的特质。在此雕像中,他展现出凶猛神灵的传统特征:火焰状的直立头发、凸出的眼睛和獠牙,以及盘绕在身上的眼镜蛇和头骨花环。他的身边伴随着一只狗,这种动物在印度因在火葬场觅食而具有令人畏惧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 然而,本应令人厌恶的形象却显得优美而感性。深度雕刻突出了优雅的摇曳姿态,尽管怖畏金刚的脸上带着獠牙,但却显得颇为温和。艺术家精心雕琢了雕塑的各个部分,使整体成为对恐怖与美丽之间令人不安的吸引力的生动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护说明:这座雕塑表面覆盖着一种可能是20世纪涂抹的黑色油状物,可能是鞋油。在雕塑的凹处可以看到红色土壤,这似乎表明雕塑曾被埋藏过,但实际上这些土壤是在黑色涂层之后添加的,可能是为了让作品显得更古老,从而更吸引潜在买家。这些涂层和土壤对雕塑没有损害,因此并未被移除。</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神祇伐罗希(Varahi)</p><p class="ql-block">约1000-11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泰米尔纳德邦</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编号B6152+</p><p class="ql-block"> 伐罗希是毗湿奴化身野猪时力量的具象化。她是所谓的“七母神”之一,这是一组具有保护与破坏双重特质的女神群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神话描述了伟大的神祇湿婆如何创造“母神"以击败恶魔安达迦(Andhaka):</p><p class="ql-block"> “当那场可怕的战斗如火如茶时….湿婆射出了他可怕的箭,安达迦的血从箭洞中喷涌而出。从血洞中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安达迦,每当一个安达迦被撕裂,其血液又催生出更多安达迦,直至整个世界都被恐怖的安达迦填满。</p><p class="ql-block"> 湿婆于是创造出母神,让她们吞噬安达迦的血。这些可怕的女性被安达的血填满,变得凶猛无比。在神话中,当这些“可怕的女性”最终停止了对血液的疯狂吞噬后,她们变得平和而具有保护性(如这里展示的野猪头女神形象)。湿婆下令,全人类都应对她们进行崇拜。”</p> <p class="ql-block">神圣建筑</p><p class="ql-block"> 印度教寺庙被视为神祇在世间的临时住所,信徒可以在这里瞻仰并接近他们。寺庙的建筑形式、以神圣图像装饰的装饰,以及在此举行的仪式,使其成为人与神灵相会的适宜场所。</p><p class="ql-block"> 寺庙的设计将宇宙的形式映射到建筑中,包括其选址、平面布局和垂直高度。寺庙设计中体现的神圣自然景观(如山脉和洞穴)及宇宙轴心的结构,成为神灵领域与人类领域之间的连接点。</p><p class="ql-block"> 寺庙是供奉和社区聚会的场所,也是信徒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寺庙通常朝东而建,信徒从中央大门进入,然后通过前廊和大厅前往内殿。在寺庙建筑的中心,有一个小型的核心空间,称为“子宫室”,这是供奉神祇的地方。这个洞穴般的空间充满浓缩的精神能量,祭司每天多次在此为神灵举行仪式,代表社区表达敬意。</p><p class="ql-block"> 在最内层的殿堂之外以及寺庙外部,有丰富多样的雕塑装饰。这些雕塑讲述与神祇相关的重要故事,同时也包含其他相关神祇的形象。寺庙艺术项目的各个元素旨在教育信徒、象征性地保护寺庙,并使之成为适合神灵在世间住所的吉祥而美丽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这些展馆中的许多雕塑来自印度教寺庙的墙壁和门。</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神祇克里希那吹笛雕像》</p><p class="ql-block">约1400-15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南部,前毗奢耶那伽罗王国</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编号B64S9</p><p class="ql-block"> 克里希那在此被刻画为一位年轻的牧童,正在吹奏长笛。然而,他的神性通过他拥有的四只手臂得以显现,其中两只手臂持有伟大神祇毗湿奴(克里希那是毗湿奴的化身)的象征性法器:战轮和海螺。在此雕像中,这些法器喷射出火焰,暗示其超自然的力量。克里希那村庄中的女子们被这位俊美青年和他的音乐所迷住。她们对克里希那的爱,象征着信徒对与神灵进行精神结合的渴望,这也成为许多印度教诗歌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我如何形容他那无情的长笛?它将贤良的女子从她们的家中拉出,像饥渴将鹿引入陷阱一般,抓住她们的发丝,将她们拖走……贞洁的妇女忘记了她们的丈夫,聪明的智者遗忘了他们的智慧……只因听见了那音乐。那么,一个普通的奶女又怎能抗拒它的召唤呢?”</p><p class="ql-block">摘自《颂克里希那:孟加拉歌曲集》,译者爱德华·C·迪莫克与丹尼斯·莱弗托夫,1967年</p> <p class="ql-block">对克里希那的崇拜</p><p class="ql-block"> 克里希那是毗湿奴神的第八次化身(化身即“阿凡达”)。作为宇宙的保护者,毗湿奴在世界的平衡和秩序受到威胁时曾以十种不同的形态降临人间。克里希那通常被描绘为蓝色,并有时持有毗湿奴的象征性法器:海螺、莲花、战轮和金刚杵。</p><p class="ql-block"> 克里希那是印度教中最受喜爱的神祇之一,也是许多印度文学和艺术的主题。他的受欢迎程度源于信徒们对他的个人化、充满爱的崇拜方式(称为“巴克提”)。对于他的信徒来说,与主神的联系是亲密且深刻的。</p><p class="ql-block"> 根据克里希那的生平故事,邪恶的国王甘萨(Kamsa)被预言将被他妹妹德瓦吉(Devaki)的一个儿子所杀。甘萨企图杀害德瓦吉的儿子们,但克里希那和他的哥哥在出生时就被送往寄养父母家中以保证安全。寄养父母是北印度布拉吉(Braj)村庄的普通村民,克里希那和他的哥哥在这里作为牧童长大。村民们非常喜爱克里希那,他小时候既可爱又淘气,长大后更是美丽无比,充满魅力。无论是未婚的还是已婚的村中女子,都深深地爱上了他。她们对克里希那的爱,以及克里希那对她们的爱,成为无数诗歌和绘画的主题,也可以被解读为人类灵魂对与神圣结合的渴望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克里希那仅在少数情况下显露他的神性和非凡力量,例如在婴儿时期便打败了邪恶势力和恶魔。克里希那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他在印度教传播到的国家(如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也为人所熟知。在《摩诃婆罗多》中,克里希那讲述了伟大的教义《薄伽梵歌》。</p> <p class="ql-block">《克里希那作为牧童吹奏长笛》</p><p class="ql-block">1900-195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南部</p><p class="ql-block">木材</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编号B61S55+</p><p class="ql-block"> 此处描绘的印度教神祇克里希那,是他最常见的形象之一:一位英俊的年轻牧童,吹奏着长笛,将村庄中的女子吸引离开她们的父亲和丈夫。克里希那青春期的调情与恶作剧被解读为神圣与人类灵魂之间欢愉互动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像这样的木雕人物群组可能曾用于装饰大型战车,这些战车会在节日期间游行穿过街道。</p> <p class="ql-block">公元1600年后南亚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具有琐罗亚斯德教主题的仪式碗》</p><p class="ql-block">约1875年</p><p class="ql-block">印度或缅甸(当时称为“缅甸”)</p><p class="ql-block">银合金(含锌和铜)</p><p class="ql-block"> 琐罗亚斯德教起源于古代伊朗(波斯)。</p><p class="ql-block">此碗上刻有源自古代波斯历史的场景,展示琐罗亚斯德教统治者的胜利。这些场景出现在伊朗的岩石浮雕中。碗的一侧描绘了大流士皇帝(公元前550-486年)战胜对手的胜利场景,旁边是翼状圆盘图案,这是琐罗亚斯德教至高神的象征。另一侧描绘了一位后来的波斯皇帝使战败的罗马统治者屈服的场景。两幅画面均基于古代波斯雕刻浮雕中的这些事件,碗的制作者可能通过绘图、照片或其他艺术品了解到这些图像。</p><p class="ql-block"> 许多世纪前,一些琐罗亚斯德教徒从伊朗迁移至印度西部,在那里他们常被称为帕西人,意为“波斯人”。孟买(当时的“Bombay”)的许多帕西人成为银行和商业的领导者,并经常派遣家庭成员和同事到远方城市担任商业代表。这只碗由一位富有的帕西家族成员委托制作,可能用于宗教仪式中,以祭奠已故亲属</p> <p class="ql-block">《大象宝座(轿舆)》</p><p class="ql-block">约1895-192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恰蒂斯加尔邦,前苏尔古贾土邦</p><p class="ql-block">银(部分镀金)包覆木质结构,配有天鹅绒和柳条装饰,表面涂漆。</p><p class="ql-block"> 在南亚,大象与王权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国王乘坐大象参与战争、狩猎和仪式游行。这座大象宝座(或称轿舆)表面覆盖着压花镀金银片,表明它曾被皇家使用。宝座上的一些装饰图案——如正面的纹章和两侧装饰的花瓶——体现了殖民时期欧洲与南亚之间的艺术交流。宝座前部和侧面的狮子则延续了南亚传统,将这种威严的动物与神灵、宗教人物以及统治者联系在一起。其他具有文化特征的装饰包括侧板上的孔雀浮雕,孔雀是南亚传统的王权与神圣的象征。此类装饰家具可能是以图案书为指南制作的。这座大象宝座还配有一把复杂的深红色天鹅绒遮阳伞,饰以金线刺绣。遮阳伞的部分支杆可见于前座后方。</p> <p class="ql-block">《带欧洲镶嵌装饰的杯子》</p><p class="ql-block">1650-1750年;装饰配件约1850-188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p><p class="ql-block">软玉、银、镀金、珐琅和石榴石</p><p class="ql-block">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编号B60J961</p><p class="ql-block"> 极薄的杯壁和精致的雕刻植物纹是莫卧儿印度玉器的典型特征。这只杯子的珐琅装饰把手和底座是在法国制作的,玉杯可能是由从印度归来的旅行者带到法国的。</p><p class="ql-block"> 巴黎珠宝商朱尔斯·维耶斯(Jules Wièse,1819-1890)在杯底和其中一个部件上盖上了他的标识印记</p> <p class="ql-block">锡克王国艺术品</p><p class="ql-block">【锡克帝国,为南亚曾经存在的一个国家,时间为1799年至1849年。领土包含今天的巴基斯坦东部,以及印度西北部的小部分地区。首都位于古吉兰瓦拉。】</p> <p class="ql-block">锡克王国地图</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1.)那纳克古鲁与“伽利瑜伽”的会面</p><p class="ql-block">《那纳克生平故事》(Janamsakhi)手稿页</p><p class="ql-block">约1755-1770年</p><p class="ql-block">不透明水彩与金饰于纸上</p><p class="ql-block">卡帕尼收藏捐赠,1998.58.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那纳克古鲁与苏达尔·赛恩王、木匠贾恩达·巴迪,以及英达尔·赛恩的会面</p><p class="ql-block">《那纳克生平故事》(Janamsakhi)手稿页</p><p class="ql-block">约1755-1770年</p><p class="ql-block">不透明水彩与金饰于纸上</p><p class="ql-block">卡帕尼收藏捐赠,1998.58.1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那纳克古鲁与德夫·鲁特的会面</p><p class="ql-block">《那纳克生平故事》(Janamsakhi)手稿页</p><p class="ql-block">约1755-1770年</p><p class="ql-block">不透明水彩与金饰于纸上</p><p class="ql-block">卡帕尼收藏捐赠,1998.58.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玛尔达那的火葬</p><p class="ql-block">《那纳克生平故事》(Janamsakhi)手稿页</p><p class="ql-block">约1755-1770年</p><p class="ql-block">不透明水彩与金饰于纸上</p><p class="ql-block">卡帕尼收藏捐赠,1998.58.30</p> <p class="ql-block">那纳克古鲁与苏达尔·赛恩王、木匠贾恩达·巴迪,以及英达尔·赛恩的会面</p><p class="ql-block">《那纳克生平故事》(Janamsakhi)手稿页</p><p class="ql-block">约1755-1770年</p><p class="ql-block">不透明水彩与金饰于纸上</p><p class="ql-block">卡帕尼收藏捐赠,1998.58.19</p> <p class="ql-block">《项链》</p><p class="ql-block">1890-1915年</p><p class="ql-block">印度,旁遮普邦,前纳巴王国</p><p class="ql-block">黄金、宝石与珍珠</p><p class="ql-block"> 这条项链由一位后期锡克王廷的高级官员佩戴,与右侧展示的由拉吉特·辛格大君佩戴的祖母绿戒指一起,表明昂贵装饰品对于彰显统治者及其官员的权力与地位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附录:印度教诸神</p><p class="ql-block">【印度教的译名,我总觉得奇奇怪怪的。像“湿婆”,“毗湿奴”等,完全可以按音译挑个更好的名字。我查了一下原来是这么一回事。</p><p class="ql-block">“湿婆”(Shiva)这一译名最早出现在清代外国翻译家 卫三畏(Jean-Pierre Abel-Rémusat)的著作中。他是第一位将印度教及佛教中的“Shiva”音译为“湿婆”的西方汉学家。此译名后来被广泛接受,并在各种汉语文献中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位主神</p> <p class="ql-block">梵天(Brahma)</p><p class="ql-block"> 祂是印度教三位主神中的创造之神,通常被描绘为拥有四个头和四只手臂。然而,尽管他在印度教神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际上很少有印度教徒专门崇拜他。这可能是因为宇宙在被创造之后,他的角色已完成,因而不再具有实际职能。此外,据传说,他对自己创造的女性助手Shatarupa表现出不当的欲望行为,导致湿婆(Shiva)对他施以诅咒,使他陷入默默无闻的境地。 </p> <p class="ql-block">毗湿奴(Vishnu)</p><p class="ql-block"> 祂的的信徒被称为毗湿奴派(Vaishnavas),他们不仅认为毗湿奴是至高无上的神祇,而且只崇拜他。作为宇宙的守护者,毗湿奴在宇宙面临危机时被召唤,以恢复其基本的和谐。据说,毗湿奴已经有九次化身,并将在世界末日前最后一次化身。他通常被描绘为拥有四只手臂,皮肤呈蓝色</p> <p class="ql-block">湿婆(Shiva)</p><p class="ql-block"> 祂是印度教三位一体(Trimurti)中的毁灭之神,通常被描绘为拥有蓝色皮肤的男性形象,有时也以半男半女的形象出现,象征其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特质。他额头上的第三只眼象征智慧和洞察力。湿婆作为宇宙的毁灭者,其作用虽然看似可怕,但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宇宙需要被毁灭,以消除其不完美之处,从而创造一个新的、更完美的宇宙。湿婆的行为同时体现了享乐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特征。他经常被描绘为骑着公牛南迪(Nandi),这也是他的坐骑和忠实的追随者。 </p> <p class="ql-block">次要之神</p> <p class="ql-block">伽内什(Ganesha)</p><p class="ql-block"> 祂是湿婆(Shiva)和帕尔瓦蒂(Parvati)的儿子,拥有象头人身的形象,是印度教中最受欢迎的神祇之一,被尊称为“成功之主”和智慧之神。他的象头象征智慧,人体代表人类的现实存在。他骑乘一只谦卑的老鼠,象征他的谦逊。 </p> <p class="ql-block">克里希纳(Krishna)</p><p class="ql-block"> 祂是毗湿奴(Vishnu)的第八个化身,在印度教中享有极高的地位,尤其受到印度广大农民的崇拜。他被视为“英雄、保护者、导师和朋友”,体现了神本身的特质。据传,他诞生于约5000年前,旨在消灭当时祸害印度的邪恶统治者。克里希纳的生平和教义在印度教经典《摩诃婆罗多》和《薄伽梵歌》中有详细记载,对印度教的哲学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杜尔迦(Durga)</p><p class="ql-block"> 祂是印度教至高无上的母神,每年秋季,人们通过为期十天的斋戒、宴会和舞蹈来庆祝她的节日。她有多种化身,特别是作为湿婆(Shiva)的配偶帕尔瓦蒂(Parvati)。然而,她作为善良的保护者和邪恶的凶猛对手的角色是毋庸置疑的。在她的众多手臂中,她挥舞着各种武器。她通常被描绘为骑着一只狮子般的野兽。 </p> <p class="ql-block">罗摩(Rama)</p><p class="ql-block"> 祂是毗湿奴(Vishnu)的第七个化身,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主角。他被描绘为一位理想的英雄和正义的化身,在印度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罗摩通常被描绘为手持弓箭,身穿王子服饰的形象。尽管他的故事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广泛流传,但对他的崇拜在11世纪才开始在印度教中变得普遍。此后,罗摩成为印度教中最受尊崇的神祇之一,象征着道德和美德的最高标准。 </p> <p class="ql-block">哈奴曼</p><p class="ql-block"> 哈奴曼是“所有猿猴中最智慧、最快速、最强壮的”,是罗摩的同伴、仆人和助手,并被广泛认为是湿婆神的化身。他高尚的品格、坚定的意志以及对主人的忠诚使他成为耐力和忠诚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可能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三位主神的配偶</p> <p class="ql-block">萨拉斯瓦蒂</p><p class="ql-block"> 萨拉斯瓦蒂是梵天的配偶,同时是爱、音乐与智慧的女神,也是湿婆与杜尔迦的女儿。她有四只手臂,分别象征智慧、觉知、自我和心灵。她通常被描绘为身穿白衣,骑着象征纯洁的天鹅,并弹奏一种名为维纳的弦乐器。</p> <p class="ql-block">拉克希米</p><p class="ql-block">拉克希米是毗湿奴的配偶,是象征精神与物质双重意义上繁荣的女神。</p><p class="ql-block">她的皮肤始终呈金色,通常身穿象征努力的华丽红袍,并饰有金币刺绣,金币从她身上倾泻而下。</p><p class="ql-block">她坐在或站在莲花上,莲花同样是纯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迦梨</p><p class="ql-block"> 迦梨是湿婆的一位强悍配偶,肤色漆黑,拥有三只眼睛,被称为“黑暗之母"。她巨大的舌头从嘴里伸出,是印度教中最令人敬畏的神明之一。她无情地斩杀恶人,同时不知疲倦地保护她的孩子—即她的崇拜者。她四只手臂中的两只分别持有一把剑和一个巨人的头颅。她戴着由头骨串成的项链,并系着一条由人头组成的腰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