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雅韶十八座,是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郊的特色古建筑群。“雅韶”,古时意为雅乐和韶乐,泛指优雅纯正动听的乐曲。而十八座所在地称之为雅韶,却好象与这个词的本意并不相干,据说只是因这里曾留有宋瓦窑遗址,而粤语中“瓦窑”与“雅韶”音近,故得名。</p> <p class="ql-block"> 从部分遗存的断墙上看,雅韶十八座过去应该是被上千米砖墙围起来的大型封闭院落。院落东侧还保存有院门,院门上的上联有“西园日暖”四字,表明十八座属雅韶镇的西园村。</p> <p class="ql-block"> 沿青砖铺就的小巷前行,两旁依旧是青砖垒砌的斑驳墙面。宁静的小巷看上去年代久远但又十分整洁,走在巷内沙沙作响的脚步声,倒也有点切合“雅韶”一词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村上人介绍,雅韶十八座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距今已有260多年历史。据说,那18座民居建筑都是由一个叫谭谓的富商修建的,当地还流传着谭谓出资建房时的趣闻轶事。随着历史变迁,这里已成谭姓聚居地。墙上贴有村上基层组织成员名单,无一例外都是谭姓。</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今天的雅韶十八座,并非只有18座建筑,而是由36座古建筑组成的。当时的十八座建筑完工后,随子孙繁衍拓展,已形成紧密相连的上十八加下十八的格局,古建筑规模达到36座,巳成为具有岭南水乡特色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十八座建筑均为平房,有的还建有阁楼,每座建筑占地约100多平方米。比较有特色的是,房屋山墙的顶端,有的建有圆拱造型,形似镬耳。据说采用镬耳作山墙顶,更有利于防火、散热和通风。我反复端详分析半天,感觉除了形状极具乡土美感外,真还没发觉与防火、散热和通风有何直接联系。但是,当地人说,不是所有建筑都能做成镬耳状,那是事业有成的人家的专利呢。</p> <p class="ql-block"> 紧连上十八的下十八座,虽仍建于清代,有镬耳作顶的山墙却并不多。其平顶的平房建筑,又极似北方的平顶民居,给人一种来到北方村庄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反复在上下十八座小巷穿行,却没见到开着的房门。呼唤并敲了好几户民居,均无人应答。外面有村民告知,十八座的民居已基本无人居住,有的进了城,有的另建了房。</p> <p class="ql-block"> 一座平房的对联、灯笼和财神像还有几分新色,应该是有人居住吧,但却是铁将军把门,仍无进去参观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在6巷刚好有一老者正在锁门,我们赶紧凑了上去。老者自然姓谭,他介绍说,十八座的建筑均为四合院结构,每座房有两间住房和一个厅堂,中间是天井,一般三座房连在一起。进了房门,里面全堆着杂物,难以下足。老者见我们诧异的神态,解释说,由于人多房小,又不能拆除重建,十八座的住户基本在院外另建了改善性住房。而这里,差不多变成了自己的家庭库房。</p> <p class="ql-block"> 跟随老者来到了他家的新建房。独立院落,两楼一底,宽敞气派,门外还有一处家人经营的小卖部。上得楼去,房内整洁明亮,厨具洁具十分现代,各种设施与城内居民小区无异。</p> <p class="ql-block"> 在楼顶,可以看到十八座全貌。青砖红瓦,镬耳墙顶,精致紧凑,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有的镬耳及瓦檐房梁,依稀可见有雕梁画栋,古典韵味十足,但部分天井隔墙已经开始破损,加强对这一片古建的保护应刻不容缓。</p> <p class="ql-block"> 雅韵十八座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格局,还保存了完整的乡土风貌,凝结了那一段历史,是不可多得的民俗文化遗产(视频)。</p> <p class="ql-block"> 除了基本完好的古建筑,这里还庚续有房主及族人的文化传承。十八座院外有一口状元井,据说当地曾孵生出包括状元等功成名仕。状元井也成了十八座会继续走向繁荣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对雅韶十八座的游览,总感觉这里还缺点什么。如果当地能在对古民居进行保护的同时,按原有格局布置几座院落向公众开放,使游人能更深度的了解十八座的建筑风格和风土民俗,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