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山水的忧患

淡泊明志

<p class="ql-block">  矾山,乃古涿鹿所在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五千年前的黄帝战蚩尤,再战炎帝惊天地泣鬼神的远古战争就发生在这里。合符统一后的中华第一帝都也建在这里,不过已失去过去防御和施政的作用,成为人们纵观远古建筑的遗址。所以就有了黄帝泉,阪泉,蚩尤泉共同组成了灵泉河,成为永定河水系和永定河的支流。</p><p class="ql-block"> 在这条汹涌澎湃的河流旁,建起了许多村庄,这条河流哺育了成千上万的矾山人,五千年前,黄帝占据了黄帝泉,炎帝固守了阪泉,而蚩尤则控制了蚩尤泉,三泉鼎立,形成了三大部落,而三泉则是养育千军万马的必需水源。也许就从那时起,从西灵山横冲直撞下来的洪水加之三泉之水冲刷出了三条河道。有黄帝泉加涿鹿山一带的山水冲出了前河河道。由阪泉加之西灵山河水冲出了后河河道,由蚩尤泉汇同长沟、柳沟水冲刷出了南下矾山的河河道,冲刷出的山地黄土,形成条条深沟,而积淀起的黄土则形成了矾山川的沃野千里。</p><p class="ql-block"> 那时这里水量充沛,山清水秀,鹿角鹤鸣,三条河流汇聚一条大河奔腾而下,直流入进永定河,所以到唐代矾山为县时,县令前来赴任,还可以泛舟而上。为了同干旱和洪水作斗争,勤劳智慧的矾山人民,从明朝万历年间就开始修筑北梁的大渠,以作为灌溉和防洪之用,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而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从公元1939年至2004年,东灵山河和西灵泉河流域大水和水灾共发生11年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大雨不止,月降雨233毫米,8月连阴雨7日夜,西灵山河(矾山东关) 流量351立方米/秒,东灵山河(矾山南关)471立方米/秒,矾山一带水毁房屋、土地,损失十分惨重,由各村分别向县府求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灵山河348立方米/秒,西灵山河232立方米/秒。那时还没有人记录人们的损失,一定有人房地全无,一贫如洗,甚至有人葬身于滚滚的洪流之中。建国后,仍有洪灾不断,1959年7月降雨122.6毫米,西灵山河水深2米,1978年6月28日山洪暴发,矾山受灾面积1.2万亩。2010年6月12日,暴雨洪灾使东灵山河水造成7个村受灾,受灾人口2381人,冲毁农田1640亩,17户村民房屋进水,5户危房,造成经济损失184.5万元。肆虐的洪水,奔腾而下, 不可阻挡,而我们的防洪工程形同虚设,不能发挥一点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 记得1978年的那场洪水是亲眼目睹的,前河几十米宽的河床,洪水携着泥沙、石头奔腾而下,一棵棵大杨树就像一片小树叶,在洪涛中漂浮而去,场面是宏大而又十分惊人。大水过后,人们在河滩上捡到了死羊、死猪,死驴还有冲垮房屋的木料,而河滩两边的地里根苗不存。</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没有再发过那样的洪水,但是并不意味着就永远不会有洪水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包干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弄,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因此人为地挤占防洪渠道,种地栽树甚至在防洪渠道上建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修建于1975年的东西大渠,东大渠被人挤占成为良田,流水不畅,镇石材厂,长城葡萄酒涿鹿公司,加油站,几次遭洪水袭击,几千亩良田被毁皆因为东大渠到处堵塞,洪水无道可行,只好沿着旧河道奔腾而下,给人们造成了重大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而西大渠则完全失去了防洪的作用,人们在渠中种地,从南到北全部在洪水渠道建起了房舍,人为地抢占河道,一旦洪水来临,这些住户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东关的新民居设计范围有很大一片是在古河道上,而且是前河和后河的结合处,过去的洪水都是从这里流入永定河的。现在只留下两米宽的小渠槽,一旦小洪水来临,这个小渠槽又能起到什么作用,而居民楼将成为移动不了的船只,永远停泊在古河道上。而这条古河道的上游也都被房屋所代替。一旦有了大洪水,河道又在哪里?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事实。</p><p class="ql-block"> 如果在矾山突降一百毫米的暴雨,矾山的情景又当如何?也许瞬间就是一片汪洋,水要走的河道依然是旧河道,因为它的地势最低,到那时受害的又将是谁呢?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记住老祖宗留下的话,这是至理名言。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忧患意识,包括我们的政府部门,否则一旦出现危情,就会束手无策,防患于未然,不能等着去救灾,而要防备不让灾害出现。</p><p class="ql-block"> 过去东关村住在低洼处的人家都在大门口放几袋沙土,等下雨时堵住大门,不让街里的水流进院里,这就是一种教训。为什么街里的水会往家里流,是因为院比街低。而现在防洪渠几乎没有,甚至在河道上建高层建筑,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理念?在1971年测量时,阪泉的水还有70公升/秒,到1985年阪泉彻底干枯了。蚩尤泉也仅靠抽水来补充,五千年前持有饮用的泉水也断流了。黄帝泉水也日趋减少。每天出水量3600吨的记录已成为过去。水头寺的遍地小泉眼已在上世纪干枯,成为人们的良田。矾山的水源,在40多年中,所剩无几。子房口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从董家庄、观音殿两道沟流出的清水可以浇地。现在已近干枯,人们饮水都出现了困难。下雨时河道还有几滴清水,仿佛是大山他老人家,被榨干了血汗,流下的几滴悲伤的眼泪。</p><p class="ql-block"> 祖祖辈辈饮用和浇灌的水源无声的消失了,现在人们饮用和浇灌土地的都是机井的地下水。而矾山磷矿从开采的第一天开始,每天从地下500米的深处大量地向外抽水。地下水究竟有多少?阪泉、蚩尤泉的断流,黄帝泉出水量变少,水头寺泉干枯,东灵山的山泉断水,许多机井抽不出水等这些信号告诉我们地下水也有枯竭的时候。矾山镇区四个行政村,有近7000口人,加上非农业和各单位及外来人口约万人,新民居能入住1100户,每户三口人计算又多3000多人,矾山镇区按现在人口统计约为15000口人左右,每天一个人一吨水,那么每天就是1.5万吨水,这只是一个概况,每天1.5万吨,一年是多少?地下水又有多少?能维持多少年?实际上水荒已经悄悄地接近了人们,而人们却是依然浑然不知而已、大街上从家里接出水洗衣服在街里横流,为洗一辆车水流半天,洗沙子整天流水等,所以大街上清水横流,已经司空见惯,人们就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浪费掉这宝贵的水资源,就等于从我们后代的口中夺水。假如几十年后,地下水也抽不出来了,出现了苍茫大地上,只有几根枯黄的小草在风中摇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水多了是会出现灾害,而缺了水也将是更大的灾害,同样也会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p><p class="ql-block"> 有序地建立节水工程,控制机井的数量,推行节约用水的机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南山大肆采伐林木,给本来就不多的山林造成了灭顶之灾,几十年长成的一棵树,被一斧子砍下去毁了,以后就没有树木了,许多山变成了穷山秃岭,失去了对水分的涵养,也是地下水减少的一个必然条件。因此,植树造林,涵养水分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过去那种三河流水,绿草如茵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洪水要有洪水的水道,防患于未然是十分必要的,让生命之源的水永远留在矾山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应该想着做点什么,仍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p><p class="ql-block"> 水火无情,就在无情的灾难面前,我们沉思后就会发现,这些天灾有的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摧毁力给人类造成的,也有的本身就是人类自己造成的。比如占河占道,洪水无路可走的时候只能进地进家进村,这就不可能不给人类造成灾害。过度地砍伐。使山上寸树不长,大山失去了涵养水分的能力,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向干枯。没有规则地到处打机井,每一眼机井都是一个漏斗,漏斗多了地下水也就存不住了,终有干枯的一天。再加上矾山磷矿无限制地抽排地下水,矾山的水到底还有多少,这是一个无人能正确回答的问题。从有文字记载的黄帝战蚩尤开始,古涿鹿就不缺水,而现在真的开始缺水了,这不期而至的现象,除去自然界的无情变化外,人们又能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种忧患是一天而造成的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