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改字说 文/冯秉顼

冯秉顼

<p class="ql-block">文安县地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安城往东不远有4个村庄,分别是刘么、韩么、赵么、姚么,都是明代立村。建国后,由刘么公社、刘么乡、刘么管区管辖,现在归属了文安镇。原来还有一个陈么,113人,耕地面积356亩。明永乐15年(1416),陈姓奉诏由山西洪洞迁此。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韩么始祖韩世忠,从大叩皂村西南韩家圪垯迁至陈么村北偏西定居,距陈么村约50米。在历史进程中,由于村落日益发展,各自立村。虽陈、崔早于韩姓,然韩姓门庭昌盛,人口众多,民国初年,陈么并入韩么村。</span></p> <p class="ql-block">文安镇刘么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1983年文安县地名办公室编写的《文安县地名资料汇编》载:明、清时期从山西洪洞或本县迁入刘么一带,开始形成五个聚落点,后来减为四个,统称鄚村。为什么呢?因为赵么来的最早,赵姓是由山西洪洞县鄚村迁来的,为纪念故里,不忘祖宗,故引用祖籍之名得名鄚村。后有人相继不断迁来,在该村周围定居,形成好几个聚落点,明末划分为东鄚村、西鄚村两个村。清康熙年间各聚落点自行治庄,援用鄚村冠以姓氏得名。逐渐形成陈家鄚村、刘家鄚村、韩家鄚村、赵家鄚村、姚家鄚村。民国初年鄚字演化为磨,1958年又去掉家鄚村三字,改为陈磨、刘磨、韩磨、赵磨、姚磨。这年的下半年,各村报表,磨字笔画多难写,就简化成么字了。从此,就叫刘么、韩么、赵么、姚么了,这就是改字说的来龙去脉。不过爱怎么改,万变不离其宗,还是一个音。鄚,古读mo,第四声,与“磨”、“么”同音。韩金忠老先生今年82岁,据他讲:他们韩么村迁来后,开始聚落点地势低,后因难以扺御洪水侵袭移居,隶属西鄚村管辖,此处地势较高,便于建房居住。韩么一带地处文安洼中心,常年闹水。鄚改磨还有一说,1954 年以前,他们村房基遗址清晰可见。虽几经洪水冲刷,但仍留有长、宽各约 35 米、高约 0.7 米的高地一块。高地上有砖砌古井一口,其水甘冽。凡我村经营豆腐生意者,均汲此井水浸泡豆踏磨浆,所产豆腐不仅量大,且质地白嫩,食之味甘不涩。十一世族人韩广海曾在此高地种植蔬菜多年,深翻土地时多见残砖瓦砾。1954 年农业合作化后,该高地归集体所有,陆续被陈磨村人垫庄基使用,夷为平地。古井至今仍存。</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冯秉顼,学者、作家,1952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文安县。出版专著27部,300多篇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诗歌等发表于全国各级报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