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毛泽东时代

皓月当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说老年人喜欢怀旧,此话应验在我身上,真的不假。在毛主席诞辰一百三十一周年到来的时候,又不由自主地怀念起毛泽东时代,怀念起自己在那个时代亲眼所见和亲身所历的点点滴滴,随之有了对那个时代的几个"疑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为什么毛主席的话那么"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历史上有两百多个皇帝,他们发号司令的方式是下达圣旨。圣旨颁下,各级官吏唯唯喏喏,遵照执行,可对老百姓却无多大威力。而在毛泽东时代,毛主席只凭一个指示,一个批示,一句题词,一个号召,甚至一句话,就能在全国掀起一场浩浩荡荡的运动,就能变成亿万人民的自觉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五十年中期,面对全国文盲率达90%的状况,毛主席发出扫除文盲的指示,不到一个月,全国农村文化夜校如雨后春笋办起,两年后,文盲率降低到了2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3年3月,报纸上介绍了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我上学的城步一中很快掀起了学雷锋,做好事的运动,同学们自发地利用课余时问帮五保户挑水砍柴,到城里大小街道和公共场所扫地,……我那个班级40多个同学一个学期累计有根有据的好事就有500多件。都是没人督促,没人强迫,自觉自愿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6年11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报纸上登载了辽宁大连海运学院红卫兵步行串联到北京并受到毛主席表扬的消息。我和十位同学很受鼓舞,自愿组成了一支串联队,背着背包,围着红袖章,举着红旗,步行400多公里就到了长沙。在我们的带动下,学校除少数同学回家,半个月里陆续有40多支队伍离开学校,奔赴全国各地,热闹的学校冷冷清清了。1976年2月,正在广州参加串联活动的我们,从广播里听到毛主席关于"复课闹革命"号召,没有人动员,更没人驱赶,我们两天后就启程回到学校。其他同学也在十天时间里回校。学校又恢复了正常教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8年,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很快在全国大中小城市展开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家乡那个大队(即现在的行政村。下同)就接纳了7位邵阳市知青。我曾经询问了他们有没有受到强迫威逼,他们回答说,只有动员鼓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中苏边界发生了珍宝岛武装冲突,前苏联向我国发出了核威胁,毛主席号召:深挖洞,广积粮……。全国各城市雷厉风行,.大挖防空㓏,我工作的工农学校教职工每天放学后轮班挖洞,手起了血泡仍继续挖,直到晚上I1点。两个学期就挖出了可容纳300多人的地下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毛泽东时代,毛主席的话就那么神圣,那么灵!我们老百姓就那么听话。</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那个时代的干部为什么那么"老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人现在被称为公务员,在毛泽东时代叫作干部。我的大姐和二姐夫都是干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1963年,大姐和二姐夫都在汀坪区公所工作。区公所有一个邮政所,两个人,熊XX负责邮递,王XX负责电话总机兼通讯员。那时候没有程控机,电话靠人工拔线接线。暑假我去那里度假。王XX因为很忙,常托我代班守总机。有一天我接到县政府电话,说是县长杨本连和一个秘书己出发前往汀坪区察看水灾灾情。我转告区公所留守干部并嘱炊事员准备中餐。可是等了三个小时,杨县长两人才到达。一问才知道横水界公路垮方,吉普车返回县城,他们是步行30多里赶来的。吃过饭后,他们又立即走了,一去就是3天,吃睡都在老百姓家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现在想来,这个杨县长也真不灵泛,既然公路不通,可以责成民政局派人调查统计灾情,上报地行署民政局,拟几条救灾措施就了事,何必自己这么辛苦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也就是那个暑假,我随大姐到一个生产队(即现在的村民小组。下同)去,在一个农民家里喝了油茶吃了午饭。临行时,大姐递过去面额一斤的粮票和5角钱,那农民横竖不肯收,最后大姐说,吃饭交钱是制度和纪律,你不收,我就是犯纪律了,终于说服那农民收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放到现在来看,我姐弟俩吃餐饭才多大的事啊!那时代的干部太老实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有一年暑假我去二姐夫那里,他当时在蓬洞公社(即现在的乡。下同)当副书记。快到公社办公楼时,看到二姐夫正在HA0田(稻田中耕),田里插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杨XX试验田"。我问二姐怎么回事。二姐说,毛主席号召干部要参加集体劳动,县里要求区,公社主要领导干部有试验田,犁田耙田,收割打谷由生产队负责,育种插秧,杀虫施肥,中耕和灌溉管理由干部负责,收割时必须由社员过秤计产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现在想来,毛泽东时代的基层干部不懂农业不行,不老实也不行,想偷懒也不行。</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为什么毛泽东时代物价低而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毛泽东时代,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低得令人难以置信。例如火柴,家家户户都要用,而火柴从木材原料采买运输.到切割加工.到蘸磷刷硝,到制成盒子,再到运往各级供销社零售给老百姓,其中原料成本,加工水电成本,运输销售成本,一盒火柴5O根,该卖多少钱?然而国家规定每盒才2分钱,而且二十多年没涨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比如邮票,一封平信无论寄多远都是8分钱。如果一封信从外省寄到我们城步乡下,不知要经过多少邮局分拣转运.再由县局转送区公社邮政所,最后由邮递员或步行或骑单车送到收信人家里,有时候邮递员为送一封信需往返步行五六十里。这价格一直保持了20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这么低廉而且稳定的价格为什么只有那个时代才能做到,又怎么能用人穷钱少所能解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毛泽东时代的人为什么能吃苦耐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苦耐劳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在毛泽东时代,我亲眼见证了这一品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4年,生产队修仓库,在绥宁县白玉乡的高坪买了一批松木板,队里所有男劳动力出动去挑。往返共50多华里,途中需翻越上七里下八里的枫木界,其中有一段路名叫"百步坎",虽是石板路,但每个坎级都有40多公分高,就是平常不挑担子走也很吃力,然而大伙挑回来过秤,都是100斤以上,最重的有130多斤。一连挑了3天,好辛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男人能吃苦,女人也能耐劳。70年代初,公社组织劳动力用冬闲时间修筑金紫江水库。男人们外出找副业(打工)去了,妇女们成了主力军。她们每天清早吃饭,步行7里多到达工地,从挖土挑土到填土地点约300多米远,每天挑土60多担,累计等于走了60多华里,其中负重行走约30多华里,这一干就是连续50多天。我的一位堂嫂还怀着三个月的身孕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人们很厉害,我们这些娃娃们也崭劲。虽然不到16岁不能参加集体工,但可以做一些以数量和重量计工分的定额工,例如刹青割垫栏草等等。有一年暑假,我们几个同龄孩子天天上大山界上割草,十四五岁的孩子,虽然面黄肌瘦,个个都能割起挑回10O多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现在有些三四十岁的人搞所谓"驴行""穿越",走了三四十里路觉得了不起,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殊不知与毛泽东时代的人一比,算老几?</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为什么毛泽东时代生育率那么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人口4亿多,到70年中期达到了6亿多。毛泽东时代的农村确实物资匮乏,经济欠发达。然而人民的生育积极性却很高,我那个小村子,绝大部分夫妇生育了三四胎。族叔刘汉林夫妇生下一女八男九个孩,个个养活长大,那时候人们的观点是只怕生不出,不愁养不大。也许是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为什么毛泽东时代近视眼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读小学时晚上在桐油灯下看书写字,油灯只有黄豆大的火苗,后来点煤油灯,虽然可以调节火苗大小,但光线仍然较暗。可是我们的视力却很好。我的班级高小升初中体检,47人单眼裸眼视力都在一点二以上,初中升高中时无一人低于一点零,放在当下,可算是奇迹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顾毛泽东时代,还有许多令人疑惑不解的现象,例如:为什么那个时代小学生上学放学不需家长接送?为什么县政府,公检法大门只有传达室而无门卫?为什么那时候法律法规少,犯罪的人也少?为什么那时候人们生活条件差但感觉压力小?……唉,可惜啊,那个时代再也回不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插图源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