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是展示中国文字特别是殷商时期文字、揭示汉字发展历史的专题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 十多年前我出差河南,省里的同行安排我们参观了该博物馆,当时只有主体馆,馆里的布展尚未完成。壮观大气的展馆、众多珍贵的展品、久远厚重的历史,令我很受震撼。我曾表示要再来认真参观学习,可是一晃就过去了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今年上半年我就和方君约好,到河南安阳和河北邯郸等地走一趟,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新的殷墟遗址博物馆和几处殷商都城遗址。方君是我大学同学和跑友、驴友,他爱好金文书法并研习十多年,已小有成就,曾多次参展获奖。国庆长假刚过,我们于10月9日午后飞抵郑州新郑机场,提取了网签租用的车辆,就直接赶来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我们停好车,就走去广场前方观看并拍摄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标志——高大粗壮厚重的大篆体“字”字;馆名“中国文字博物馆”由江泽民同志题写。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筑物主要是宣文馆、徽文馆、博文馆,三大馆鼎足而立,雄伟壮观;最早建成的宣文馆是主体馆,后建的徽文馆和博文馆在主体馆后面。主体馆前面是宽阔的广场,三大馆两侧是汉字公园。</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在展馆外围游览广场和汉字公园。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模型,铸有汉字的尊鼎器皿照片,汉字各种形体的源流演变,汉字构造与使用类型“六书”的趣味解说,汉字书法的独特韵味与美感,营造出汉字古老而又年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浓浓氛围,让我们很快就进入状态,迫不及待地走进展馆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在外围转了一圈后,我们进入宣文馆参观。馆内展示的馆徽“字”乃红色小篆,与广场外矗立的不同。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展示区域之一,南北东西四面直通馆顶的巨型浮雕,分别展示了甲骨文、汉字载体的发展变化、汉字书体的演变、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等,囊括了有关中国文字的几大方面内容。站在大厅中间环顾仰望,既深受震撼,又油然而生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参观展厅,我们较偏重甲骨文。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令人目不暇给,似曾相识的个别展品——原来在书本上看过照片,现在看到实实在在的珍品,犹如见到盼望已久的偶像,其惊喜难以言状!如商代息鼎,因其内壁铸铭文“息”字而得名,几只鼎的“息”字相当清晰;商代亚长钺,铸有铭文“亞長”二字,钺是具有权杖性质的兵器,象征拥有者手握军权。看到三千多年前,先人就能在铜器铸上如此漂亮的文字,如今仍完好清晰,既由衷佩服又深感自豪。</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示的文物,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较多,也有他处出土或调拨来的。如商代亚长钺,出土于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商代铜觥,是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一种盛酒器,分为盖、身两部分,内有铭文,出土于安阳市郭家庄;商代贞铜爵,用于盛放和热酒的三足酒器,曲口窄流,尖尾上翘,扁环提手铸有兽首,腹部饰兽面纹,相当精致,乃安阳市博物馆调拨,等等。</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在一处发现最多最集中的,当数1936年在安阳殷墟遗址考古挖掘的YH127甲骨窖穴。我们知道,至今已发现的中国甲骨文共约15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3.5万多片;这个甲骨窖穴出土的刻辞甲骨就多达17096片!这一发现令甲骨学专家异常惊喜,说是“发掘殷墟打破纪录的一个奇迹”,“在甲骨学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第二天上午参观殷墟遗址博物馆,看到甲骨窖穴的展示,仍非常震撼。</p> <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有一个“甲骨文碑林”景点,展示的侧重点与中国文字博物馆两侧的汉字公园不同。据介绍,碑林是由著名甲骨学专家王宇信、杨升南先生精选出30片甲骨,按原片状放大成石碑来展示,在石碑正面镌刻甲骨文、在其背面对应处刻相应的汉字作为解释,方便参观者对应辩识。我们到来时,有几个人或弯腰或蹲着察看,或在拍照。</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从1899年被发现的一百多年来,经过几代甲骨学家整理研究,甲骨文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确认为结构成熟、功能完备、体系完整的文字样本。历史会记住这些甲骨学大家:首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收集整理甲骨片选拓著录成书的刘鹗,研读考释甲骨文著书立说的孙诒让,研究传播甲骨文贡献突出的甲骨学奠基人罗振玉,据甲骨文研究论证商代晚期殷王世系真实性的王国维,推动甲骨文研究成为成熟学科贡献突出的郭沫若、董作宾、唐兰、于省吾、陈梦家、李学勤,等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是继孙诒让之后对甲骨文考释和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重要学者,因其字号都带有“堂”字,被合称为“甲骨四堂”。</span></p> <p class="ql-block">几代甲骨学者收集整理、考释研究甲骨文的丰硕成果,已被世人公认与接受,把汉字的历史从秦篆往前上溯了一千多年!2017年10月,甲骨文被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人类社会从以物记事、以象形符号记事到发明文字,从个别文字的产生到形成完整体系,必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殷商后期的甲骨文,既然已经是进入成熟阶段的体系完整的文字,那么此前肯定有汉字存在,比如已知的陶文,并且经过长时间较广泛的使用阶段。相信我国考古、文字等学科将会有新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找出实物证明殷商早期和夏朝已使用文字,展示我国夏朝丰满实在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我们认真察看了记录汉字的载体从龟甲兽骨、尊鼎器皿、竹简布帛到粗精纸张的变化,汉字形体从甲骨文、金籀文、大小篆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汉字书写方式从镌刻、铸造、笔写到印刷的发展过程,重温了以前学过的文字学知识,借助展品实物,加深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和发展历程,收获良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