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楷采访马文蔚先生经过

马文蔚纪念馆

<p class="ql-block">11月26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指导,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太原市书法家协会等单位承办的“赵承楷先生九十寿诞书法展”在太原美术馆盛大开幕。</p> <p class="ql-block">赵承楷,山西省孝义市人,1935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曾任九三学社山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山西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山西省文联第五届委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赵承楷先生多年关注东西方文化的成因、现状及发展,在历史、考古、文学、文字学、艺术、美学、哲学上用功尤勤,并有独到的建树和著述,出版《艺术与时代》《略述东西文化》《考古文化》《考古美学思考》《大学书法教程》《习字启蒙》《书法断论》《艺术钩沉》《书法探求》等数十种学术著作集及多部书法作品集。被教育部授予“人文社会科学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1984年他和书法家协会的几位同志看望并采访了马文蔚先生……</p> <p class="ql-block">马文蔚(yù),字嚼若,(1904年11月22日—1988年3月29日),出生于山西太原阳曲县,早在三十年代就涉足中国金融界,马文蔚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早期工作人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他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不仅用在第二套人民币以来的各版人民币上,而且广泛用于各级人民银行的机构门牌。</p> <p class="ql-block">1984年7月24日中午,烈日炎炎,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和山西省银行的几个同志,驱车来到阳曲县,拜谐八十一岁的著名书法家———马文蔚老先生。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六字就是马老的杰作。</p><p class="ql-block">马老身材不高,白晳的面皮,消瘦的脸庞,呈现着愉快的笑意。讲话声音不高,吐字还是很清楚的。</p><p class="ql-block">稍事寒暄,我们的话题首先谈到马老写“中国人民银行”的经过上。</p><p class="ql-block">他说:“1949年,我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已经搬到北京。一天,总行行长南汉宸同志要我到他办公室来,拿出了较好的毛笔,让我试笔,看毛笔好用不好用,嗣后,南老让我写中、国、人、民、银、行、圆、角等字。他一个字一个字告我,我一个字一个字写着。后来我说,一下写不好,我多写几个字吧,南老采纳了我的意见。一直到1952年(有误:应该是1955年)人民币发行后,我才知道原来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有人问及人民币发行后马老的想法。他说:“我感到国家发行新币是早有准备的,这个工作是极保密的。我自己写了这几个字并没有什么。这件写字的事,我也对任何人没有讲过”。</p><p class="ql-block">我们问及马老曾给那些地方写过字时,他说:1952年广东省人民银行的同志从总行打听到我在陕西工作,我接受总行的指示给广东省写过“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几个字”。</p><p class="ql-block">马老讲到书法上的问题。他从碑学讲到帖学,从写字讲到做人。他很推崇傅山,酷爱其笔艺,赞美傅山的为人。</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请马老作书。马老说:“1958年回家后,一直没有动过笔了,年纪老,手也颤,写不好了,待我练一些时候,一定给大家写。”他还说:“我也希望能参加省书法协会,当一名小兵,你们要不要我这个老头子。”我们听了表示热烈欢迎,大家说:您老是我们的前辈,我们的老师,我们请您多多指导,将来常看望您。祝您老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在辞别马老回来的路上,大家纷纷谈论,共同感到马老是一个有丰富阅历的人,他有学问,书法造诣高,同时也是胸襟宽广的人。</p><p class="ql-block">最近听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已委托山西安排马老的生活,对马老这样的老知识分子,党和国家是不会忘记的。</p><p class="ql-block"> 赵承楷1984年10月草于阳曲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史志刚整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