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俩

悠游

<p class="ql-block">能够让我看哭的电影已经不多了,尤其是不死不活的202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晚追了一个《我们俩》,最后老太太被送到郊区一所小房子里等死的那段,让我不由得流下眼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讲的是1994年,北京戏剧学院的一个学生小马穿着一件绿色的军大衣,骑着一辆二八大杠在市区找房子,小马找到了一个简陋的四合院,遇到了一位独居的老人,老人把一间非常破旧的原本放杂物的小屋租给了小马,房租是三百块钱一个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九九四年的北京,三百块钱可是一个大数目,我不知道,小马的租金从何而来,电影里也没提挣钱这回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房东老太太后来因小马需要用电话,每月电话费三十多块也让小马交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人的相处一开始就僵持着,老太太冰冷市侩,小马蛮横无理,可谓是针尖对麦芒,谁也不让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氛的转折在一次电话费上。小马怀疑老太太偷偷打了长途电话,致使那月的电话费超出平常,老太太拒不承认此事,气到吃速效救心丸,小马一气之下彻夜不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是老太太的孙子扛下了此事,说贵州的那个电话是他打的,老太太也因此看到了小马带给自己的欢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影中有一位以“第三者”的角色出镜,代替了旁白,是老太太日常来往比较频繁的邻居,类似于近年来大家常说的闺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看电影喜欢打开弹幕,就像看公众号文章喜欢看评论一样。无论是弹幕还是评论,群众各色各样的发言都挺有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弹幕说老太太一定是旧时的千金大小姐,她的闺蜜应该是她的贴身丫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影里没有一处证明这个关系,说明有这种猜想的观众是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幻想高位者居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闺蜜揭密了老太太的一生。年轻时打过枪,盲猜应该是老红军,结婚不到半年丈夫去世,后捡了一个女儿,女儿结婚后生了一个儿子,一家人住在别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影内容深入进去之后,发现这老太太并不是一个喜欢刁难他人的孤僻老人,小马同学也不是像弹幕里观众评论的“怎么连个奶奶都不叫”的无修养无素质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老一少看着很凶,实则都很善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人一再容忍小马的大大咧咧,攻破她的边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马对老人像亲人一样付出真心,帮她收拾屋子、改造厨房、做饭、把女明星图画贴满整个房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影里穿插了小马的一段恋爱,以及小马弟弟投奔而来,老太太对于小马男朋友和她弟弟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面两个人的感情线发展就很明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独居多年的老人,看到了院子里被注入的新鲜血液--小马,当然是越来越黏糊,越来越不舍得分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太太想把自己的孙子介绍给小马做男朋友,也就变相地可以把这套市中心的四合院留给小马(弹幕里评论,这套四合院现在没有几千个W拿不下来),然而小马没有看上老太太的孙子,有了男朋友并很快找到了新的住处,搬家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让人撕心裂肺的一段剧情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马悄无声息地搬家那天,其实老人家是知道的,从她假装睡着,身子侧向墙的一边可以看出,她不敢面对小马要搬离的事实,两个人就这样没有说一句话便分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太太因为思念小马犯了病,失去了语言能力,小马接到老太太闺蜜的电话,飞奔而来看望,老太太也只会握着小马的手流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人家很快就搬离了这套四合院,因为当初她承诺过,如果孙子找到女朋友结婚,她会把四合院腾出来给孙子当新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搬家那天,小马得知消息前来送行,隔着车窗,一老一少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很久不舍得分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太太捡来的那个女儿笑着说:“也不知道这老太太是怎么想的,对一个非亲非故的年轻女孩子这么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隔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人的孤独和寂寞,从骨头缝里散发出来,漫延在整个四合院里,也只有一个非亲非故的年轻女孩儿看到了,并接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人离开的那天,还是像开头一样冰天雪地的冬季,她生活在这个世界最后的居所,竟然是挨着大山的一处偏僻的冰冷的小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马最后一次看望老人,哭着离开,我也哭着看完了这部电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有时候会把自己想得太强大,年轻时夸下海口:“我不需要孩子管”,“我老了也不怕孤独”。其实这些类似于外强中干的豪言壮语,很容易因为年岁渐长在一瞬间粉身碎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来没有跟儿子女儿说,妈妈老了不需要他们。我很认真地跟他们说过,我老了可能怕脏怕孤独,希望他们能够帮帮我,但在我身体健康状况还可以,还能一个人自理的情况下,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要挂念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老了真的会很可怜。失能,精神上的孤独指望自己是不可能逆转的,也克服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的发展集中在这二三十年中,我们的上一代人,他们那时候除了填饱肚子,还没有能力做选择,也没有能力思考自己的老年,所以老人们的悲剧事件频频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我看到过讲述更年期妇女抑郁的文章,也看到过讲述老年人抑郁的文章,说明在这个社会,能够关注到心理健康的,不只是孩子们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渐渐地也成为了被关注的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底层社会有一个传承了几千年不言而明的习惯,那就是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先顾小的,毕竟基因的延续,人类社会的延续才是重中之重,但是在现在,大多数的人们也开始有能力顾及老人了,这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拍出类似于《我们俩》这类电影体裁的导演,也感谢为老人、孩子、弱势妇女发声的作者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