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肇庆市,古称端州,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梧州、贺州市交界。</p><p class="ql-block"> 肇庆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境域内设置的四会县,是广东省4个最早建制县之一。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高要县,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置端州,宋徽宗时期升级为肇庆府,寓意“开始吉庆”。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肇庆是两广总督府驻地。</p><p class="ql-block"> 肇庆曾长期作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岭南文化、西江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中国砚都”美誉。</p> 千年州府 <p class="ql-block"> 秦汉统一岭南后,肇庆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加之独特的军事政治地理优势,隋唐时期逐渐享有岭南名郡之誉。隋开皇九年(589年)设立端州,端州始得名。</p><p class="ql-block"> 北宋晚期,宋徽宗赵佶登基前曾封端王,其封爵地为端州,登基后随把端州升级为府(成为广东第一府),亲书赐名“肇庆府”,寓意开始吉庆,肇庆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自宋代得名“肇庆”后,肇庆曾四次成为岭南乃至大西南各地军事指挥和行政中心。第一次在明代,两广总督驻此近90年。第二次在明末清初,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此建都抵抗清朝1年余,使肇庆一度成为皇城及西南地区抗清中心。第三次在清代,两广总督府驻此90余年。第四次在民国5年(1916年),滇、黔、桂、粤四省护国军军政府组建的军务院驻此2个多月。</p> <p class="ql-block"> 丽谯楼,始建于宋重和元年(1118年),用于供奉宋徽宗御书,也是肇庆府衙的门楼。明成化七年(1471年)重建。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立南明永历政权,丽谯楼曾改作“永明宫”。</p><p class="ql-block"> 丽谯楼见证了肇庆开府及肇庆地方政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是肇庆市的地标建筑。</p> <p class="ql-block">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皇佑年间,初为土城,宋崇宁元年(1102年)起拓建为砖城,之后历代均有维修。现古城墙周长2800米,墙体有宋、元、明、清、中华民国等不同时期的青砖。城墙基本保留了宋代位置与形制,是广东省内唯一主体基本完整的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 披云楼,位于肇庆古城墙西北段制高点上。据明万历《肇庆府志》记载,披云楼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为郡守郑敦义拓土城为砖城时增建。明成化三年(1467),知府黄瑜第一次重建披云楼,悬“披云楼”匾额于楼。此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三次重建。1986年,肇庆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披云楼,改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建筑,现为肇庆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景观。</p> 铁军故里 <p class="ql-block"> 1925年11月21日,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在肇庆成立。叶挺独立团成立后,宣传革命思想,打击反动地主和土匪武装,大力支援了西江地区的农民运动。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奉命挥师北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阅江楼,始建于明宣德六年至十年间(1431-1435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重修后命名为“阅江楼”,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历代均有修缮。坐北向南。楼高2层,分南、北、东、西4座,为典型的广东四合院式古建筑。叶挺独立团在肇庆期间,阅江楼为独立团团部。1959年,阅江楼被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span></p> 包公治端 <p class="ql-block">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包公任端州知府,在任三年,勤政爱民,挖井除疾,排沥垦荒,建仓修驿,兴学教化,所治千里,民乐耕桑。端州父老呼之为包青天。</p><p class="ql-block"> 端州包公祠,始建于宋熙宁年间,迄今已近千年,代有迁移,1998年易址重建于城西,素为群众怀贤之地。</p> <p class="ql-block"> 包公井,包公知端期间带领官民在州城内外凿井7口,改变了居民饮用西江河水或沥湖积水的习惯,减少了疾病的发生,被后人称作“包公井”。</p> <p class="ql-block"> 包拯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端州,创建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崧台驿,创办端州第一所书院星岩书院,还在今城内中衙巷与米仓巷之间,兴建丰济仓,以储粮备荒。这一切使端州的经济和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为纪念包拯建粮仓,端州人民把丰济仓所在地命名为“米仓巷”,此名一直沿用至今。</p> 肇庆儒学 <p class="ql-block"> 肇庆是岭南最早的儒学中心。肇庆府学宫始建于宋崇宁初,明洪武二年、嘉靖十一年重建。其建筑形制别具一格,保留了宋、明两代南方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是广东保存较好的明代学宫建筑艺术珍品。</p> 悦城龙母祖庙 <p class="ql-block"> 肇庆悦城龙母祖庙,又名孝通庙。始建于秦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后历朝历代维修括建,占地面积4868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现龙母祖庙主要由牌坊、山门、香亭、正殿、妆楼、东裕堂、龙母墓、恩荫亭、西客厅和程溪书院等建筑组成,是一座荟萃对联、壁画于一堂,集砖、石、木“三雕”及灰、陶“两塑”艺术于一体,以防洪、防雷、防虫建筑技术超群而著称的古建筑群,被誉为南方古建瑰宝。</p> 宋城骑楼老街 <p class="ql-block"> 宋城骑楼老街,东起正东路阅江楼,西至城中路宋城酒店,全长约2000千米,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宋城骑楼老街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元素,形成了连廊立柱、极具岭南特色的商业骑楼街。</p> 中国砚都 <p class="ql-block"> 端砚在肇庆已有1400多年历史,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被贬谪途经端州期间,曾目睹端砚工人采石的艰辛,慨然题写端石砚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颂扬端砚是来之不易的人间珍品。肇庆人民一直以端砚引以为豪,2004年9月5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将全国唯一的“中国砚都”称号授予肇庆市。端砚被列为岭南文化名片。</p> 西江 <p class="ql-block"> 西江是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三大河流,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航运量居中国第二位,仅次于长江。发源于云南,流经贵州、广西,在广东佛山三水区与北江相通,并进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其干流在珠海的磨刀门注入南海。</p><p class="ql-block"> 西江流经肇庆境内的封开、德庆、高要、端州、鼎湖等地,滋养了肇庆大地,是肇庆的母亲河,也是肇庆的重要水运通道,在肇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肇庆的一张亮丽名片。</p> 肇庆牌坊 <p class="ql-block"> 肇庆牌坊,是肇庆市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958年11月,并于1959年2月投入使用。牌坊高12米,宽17.5米,采用仿歇山顶式设计,由朱红大圆柱承托,檐角装饰有蹲狮,中门上方镶嵌着朱德元帅手书的“七星岩”三字。在牌坊附近,修建了牌坊广场和牌坊公园,是市民休闲观景的好去处。</p> 七星岩景区 <p class="ql-block"> 七星岩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七星岩因七座石灰岩峰排列状如北斗七星而得名。景区总面积约8.23平方公里,属于喀斯特地貌。以峰林、溶洞、湖泊、碑刻、道观为主要景观,景色优美,被誉为“人间仙境”、“岭南第一奇观”,自隋唐以来便是旅游胜地。主要有水月岩云、天柱摘星、千年诗廊、卧佛含丹等景点,景区内的摩崖石刻是岭南地区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剑英元帅有诗云:“借得西湖水一圆,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p> 岭南名郡 千年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