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甘甜献给你——吴明珠院士传》创作手记

兰花花

<p class="ql-block">  从没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走进她。</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25日,嘉陵江畔,缙云山麓,雨雾缭绕中的重庆北碚,空气湿黏,烟灰般的水色贯穿晨昏朝暮。湿漉漉的树叶沉沉垂落,无声无息,粗粝的墙体在雨水的浸濡下,深深浅浅, 斑驳陆离。</p><p class="ql-block"> 本书策划谭丽琳、责编朱奕邀请我一同前往西南大学教工宿舍区,拜访一位可敬的老人——我国西甜瓜育种领域的“泰山北 斗”、新疆哈密瓜品种改良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繁科学家、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明珠。</p> <p class="ql-block">  飕飕冷风夹杂着薄薄水汽,绵密雨丝轻轻飘落在发梢、鼻 尖、脸颊,眼眶湿湿的,心也潮潮的。因为我们知道,阿尔茨海默病早在十几年前就无情地抹去了老人珍贵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这会是一次怎样的访谈呢? 期待中多有疑虑 。</p><p class="ql-block"> 一切与想象中的相去甚远:老人住在老旧普通的单元楼里, 那是一个并不大的三居室,屋内的陈设也极为普通,处处弥散着日常的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  老人裹着臃肿厚实的冬装,蜷坐在沙发上,愈发显得身形单薄。她面庞清瘦,眉发花白,眼睛紧闭,神情寂寥,那种内心深处的孤独,让人感觉时间都停滞了。</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好!我们来看您了。”</p><p class="ql-block"> “好,好,大家好!”老人双目微睁,下意识地回应后,不再开口。</p><p class="ql-block"> 话题,只得从一本本泛黄的相册打开。交谈中,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有想流泪的感伤。</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这是谁呀?”我们指着她和爱人杨其祐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老人探过身子仔细辨别后说:“这是我们一起种瓜的同事。”</p><p class="ql-block"> “他是您的丈夫杨其祐,是最爱您的人,也是您最爱的人,怎么不记得了?”</p><p class="ql-block"> “哎,不是的,我们在一起种瓜,相处得很好,我走哪儿他跟哪儿。”说起瓜和工作,老人直起腰身,打起了精神。</p><p class="ql-block"> “那旁边这个穿着裙子的漂亮女生是谁?”</p><p class="ql-block"> “也是我们一起工作的。”</p><p class="ql-block"> “不是,这是杨其祐的爱人,叫吴明珠。吴明珠您不会忘记吧,是不是很了不起,很伟大?”</p><p class="ql-block"> 老人一听,呵呵笑着,略带羞涩地说:“吴明珠就是我呀!我哪能自己说自己好,说自己有多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老人又指着另一张照片上骑马的人:“这也是吴明珠。”</p><p class="ql-block"> “哦,吴明珠骑着马去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老人抬头望向窗外,思绪似乎飘得很远:“戈壁滩太大了,要骑马去找瓜,乡亲们会把好瓜给阿依木汗留着。”</p><p class="ql-block"> “阿依木汗是谁,是美丽的月亮姑娘吗?”</p><p class="ql-block"> “阿依木汗是……你。不对,阿依木汗也是我呀,是我的……小名。”老人神情如少女般可爱。</p><p class="ql-block"> “您不是北京的吴明珠嘛,怎么成了新疆的阿依木汗?您后悔不后悔去新疆?”</p><p class="ql-block"> “北京?不记得了。我就想去新疆,新疆种瓜好,又甜又香。”老人说着咂巴着嘴,似在回味。</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两天要去新疆,要去吐鲁番和鄯善,您想去吗?”</p><p class="ql-block"> “吐鲁番好,鄯善好,种瓜最好。我的家在那里,离瓜地很近。”老人眼睛瞬间亮了,接着字正腔圆地唱起来:</p><p class="ql-block"> 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呀,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呀,两只眼睛真漂亮……</p><p class="ql-block"> 那独特的嗓音如同一把锈钝的刀,一点一点切割着年轮的硬壳,时而柔绵,时而铿锵。一个个音符敲击着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美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发现,“瓜”已经成为老人激发生命活力的本能。只要对上“瓜”这个点,她兴致很高,那些与“瓜”无关的话题,也会努力地往“瓜”上搭。一旦搭不上,便显得局促无助,便会沉默不语。</p><p class="ql-block"> 原来,阿尔茨海默病没有完全打败她,那融入血脉的“瓜”深深烙在她的记忆当中,这份牵挂始终都在,魂牵梦绕,铭心刻骨。</p> <p class="ql-block">  面对面简短的交流,感觉老人离我们这样近切,又那样遥远。</p><p class="ql-block"> 然而无论远近,她许身科学的情怀沛然如昨,澄澈纯粹。</p><p class="ql-block"> 这一刻,心疼是真实的,感动是真实的,难过是真实的,敬和爱也更加真实。</p><p class="ql-block"> 返回时,所有的情感汇聚成耀眼的光束,投射在夜空,驱散了沉沉雾气、阵阵寒意。我豁然开朗,内心温暖而通透,连呼吸都变得畅快起来。</p><p class="ql-block"> 能有这样一个契机,书写这样一位科学巨匠的人生传奇,追寻她执着而丰厚的人生旅程,还原她绚丽光环背后的人生本色,诠释以她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学家科技报国、服务“三农”,筚路蓝缕、深耕甜蜜事业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于我而言,何其有幸!</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困在时间里的吴明珠早已不记得“过去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我们只能试着追寻她的足迹,走进她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西南大学。这座百年学府于岁月峥嵘中积淀了躬耕杏坛、劝课农桑的文脉底蕴,铸就了唯实求真、开拓创新的科学追求,厚重而灵动,历久而弥新。</p><p class="ql-block"> 这是吴明珠就读四年的校园,是她和杨其祐爱情萌芽的地方,也是她一生热爱的园艺事业起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她为什么选择农学?</p><p class="ql-block"> 她为什么放弃留校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她和杨其祐有着怎样的缘分?</p><p class="ql-block"> 穿过浓密的香樟林,我们来到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一份份发黄的档案资料,为我们打开了一片天地,吴明珠的成长脉络渐次清晰,答案似乎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我们和她的校友、蚕学遗传育种专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向仲怀院士,第一位为她写传记的陶红老师等深入长谈。众人眼里的她,是一个永远向上、心底无私的人,是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人,是一代代莘莘学子人生的标杆、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大学时代,吴明珠就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所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 为人民服务,是她最深沉的底色和力量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  告别巴山夜雨的重庆,我们来到大漠孤烟的新疆。时值冬季,天地间长风浩荡,一片苍茫。大自然粗犷豪放的笔触不经意地绘就雄浑壮美的画卷,有历史,有沧桑,有传奇。</p><p class="ql-block"> 鄯善县,六十多年前吴明珠“一杆子插到底”来到这里,我们的走访由此开始。从鄯善,到吐鲁番,再到乌鲁木齐,汽车迎风疾驶,沙砾肆意飞扬。即便现在如此发达的交通条件,我们仍因路途遥远而疲惫不堪。实在难以想象,六十多年前这里的偏僻荒凉和艰苦落后;难以想象从首都京城到大漠边关,她以怎样坚韧顽强的毅力适应着、支撑着、坚守着、奉献着。</p> <p class="ql-block">  走在吴明珠曾走过的路上,寻访她当年工作生活的地方,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说:“若写别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声音。写吴明珠,没有人会说一个不字,怎么赞美都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我们真切感受到吴明珠在新疆的热度。因为吴明珠,我们得到了超乎寻常的支持和帮助。张发、王仲民、马新力、王登明、张学军、杨俊涛等吴明珠的老同事、老朋友、学生,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独一无二,有无数令人动容的细节。比如吴明珠怀着身孕独自一人收集瓜种遭遇土狼的惊心动魂,下乡蹲点回来去买手表而被嘲讽的啼笑皆非;比如杨其祐的各种小发明小创造及钻棉花套子、草绳绑凉鞋的逸闻趣事……朴实无华,生动鲜活。</p><p class="ql-block"> 我们用心去听,用情去感受这些故事背后的坎坷‌和磨难、无奈和心酸,他们对梦想的执着、对事业的热爱、对家庭的牺牲,让人百感交集,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 在乌鲁木齐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我们通过一个个卷宗、一本本日记、一页页资料,像拼图一样拼出了曲折如弓的漫漫征途,吴明珠的人生卷轴在眼前徐徐铺展。那迎风逆行的身影,真实而感人;那百折不回的足迹,坚实且有力──</p><p class="ql-block"> 在火焰山下,在戈壁沙漠,年轻的她顶着烈日风沙,四处奔波收集瓜种,从100多份材料中筛选整理出44个地方品种和1份野生甜瓜品种,挽救了一批濒临绝迹的种质资源,建立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史以来第一份完整的西甜瓜档案,迈出了科学育瓜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  新疆大地,是滋养吴明珠“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科学家精神的沃土。她从面向吐鲁番育瓜到面向全疆育瓜,所选育的西甜瓜品种在新疆大面积推广应用,造福了万家瓜农。</p> <p class="ql-block">  再沿吴明珠的足迹一路向南,几个小时后抵达三亚。这段行程,她曾经跨越山海整整走了十五天。如今时过境迁,日新月异,崖州湾科技城拔地而起,涌动着蓬勃生机;师部农场南繁基地今非昔比,已成为现代化的育种基地。在海棠湾,吴明珠创建的新疆农科院科技示范园“丰”景在望。</p><p class="ql-block"> 吴明珠的学生伊鸿平、冯炯鑫、廖新福带我们走进当年修建的八个钢架温室内,只见株株藤蔓舒展着身姿,层层叠叠的枝叶下,一个个哈密瓜整齐划一地垂吊着,色泽鲜艳,玲珑饱满,呼吸间满是清甜鲜香……</p><p class="ql-block"> 在三亚,我们与顶级的南繁瓜果不期而遇,也与心系南繁的吴明珠不期而遇,那些“又难又烦”、有苦有甜的日子如电影般一幕幕回放:</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深秋,年过不惑的吴明珠为延长育种生命,抛家别子,沐光而行,沿铁路─公路─水路,坐火车─汽车─渡轮,跨越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开始了追赶太阳、南繁北育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此后三十多年间,她寒来暑往、安居陋室、辞官归田,丈夫病逝、儿女远离、病痛灾祸都没有动摇她育瓜的初心,没能阻挡她育瓜的脚步。她如候鸟般奔波于湿热的海南岛和干热的吐鲁番,首创一年四季高速育种的成功模式,培育出三十多个优质瓜种,使优质西甜瓜家族子子孙孙繁衍生息,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 “红心脆”“皇后”“黄醉仙”“绿宝石”“仙果”“黄皮9818”“早佳8424”“金凤凰”……这些经过“火洲”炙烤、南繁洗礼的西甜瓜,氤氲着生命的丰盈饱满,甘之如饴,醇厚绵长,从舌尖沁到心间,甜蜜了人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南国宝岛,是涵育吴明珠“艰苦卓绝、拼搏进取、创新创业、求真务实”的南繁精神的温床。</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她又为梦想插上了翅膀:推动北瓜南移东进,使新疆独有的哈密瓜开枝散叶,由“小众”走向“大众”,由“王谢堂前”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国人“吃瓜自由”,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中国“三农”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走出大棚,晚风微拂,晚霞漫天,椰树摇曳生姿。三亚之行的收获与惊喜,就在这让人怦然心动的遇见里。</p> <p class="ql-block">  从青丝到白发,从韶华到迟暮,吴明珠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西甜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担当,建立了西甜瓜育种和栽培的技术体系,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使我国西甜瓜产业从“跟跑”到“领跑”,遥遥领先世界,成为最闪亮的“甜蜜名片”。</p><p class="ql-block"> 美好出艰难。这是吴明珠人生和事业结出的最甜的“瓜”,也是国家西甜瓜产业体系结出的最大的“瓜”。</p> <p class="ql-block">  国家西甜瓜产业体系在每年1月3日召开年会,专家们以这种简朴和隆重的方式为吴明珠庆生,向她致敬。</p><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3日,我专程从海口赴重庆,为老人祝寿。大家开心地簇拥着老人,喜庆的蛋糕摆放在桌子正中,旁边堆放着品种各异的西瓜、甜瓜。</p><p class="ql-block"> 这是瓜界朋友送给老人的最特别、最暖心的生日礼物。</p><p class="ql-block"> 看到桌上琳琅满目的瓜,老人笑了,向众人招手:“大家吃瓜,这瓜好看,也好吃。”</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今天是您的生日,先吃蛋糕还是先吃瓜?”</p><p class="ql-block"> 老人的眼光从蛋糕上飘过,专注地盯着眼前的瓜,似乎在研究瓜上的各个标记。一会儿,她指着其中一个瓜说:“这个瓜风味好,又酸又甜,大家吃这个。”</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是出自老人之手、国内首创、最具特色的风味系列酸甜瓜,是她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经过阳光雕琢、时光检验,美轮美奂,酸甜可口。</p><p class="ql-block"> 众人唏嘘不已,无不叹服。</p><p class="ql-block"> 音乐响起,学生们依次献上鲜花送上祝福:“吴老师生日快乐!”</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一起快乐!”很普通的话,老人说出来却能戳中泪点,入骨暖心。</p><p class="ql-block"> “瓜三代”王怀松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吴老师,她总是想着‘大家’,很少为自己考虑。她甚至把科研成果无偿送给同行、送给瓜农,无私地奉献给社会,自己一生甘守清贫。”</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吴明珠的天地很小,小得只能装下瓜种。也有人说,吴明珠的天地很大,让小小的瓜走出新疆,走向全国乃至世界。</p><p class="ql-block"> 吴明珠,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个甜蜜的传奇,成为一面高扬的旗帜,成为科学家精神和南繁精神的鲜明符号。</p> <p class="ql-block">  新疆人民饮水思源,给了他们最爱的“瓜奶奶”最高的礼遇和最大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12日晚,得知新疆方面盛情邀请吴明珠出席新疆·哈密“甜蜜之旅”第十八届哈密瓜节暨第二届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消息——阿依木汗要回家了。我们三人激动不已,连夜订票再飞新疆,开启了从哈密到吐鲁番与吴明珠朝夕相处的“甜蜜之旅”。</p><p class="ql-block"> 和在重庆见老人时迥然不同,她精神饱满,笑容灿烂,神情舒展,满目深情。</p><p class="ql-block"> 儿子杨夏说,这是妈妈回家才有的精神状态。她潜意识里一定认为,这里才是她的家。</p><p class="ql-block"> 终于回家了,老人眼角眉梢喜气盈盈。见到故交挚友,虽然想不起名字认不得人,嘴角却不由自主上扬,眼里泛着泪花。</p> <p class="ql-block"> 回到熟悉的地方,老人心中的一抹暖意氤氲开来,流连久违的瓜地,嗅着瓜果的清香,捧着滚圆的甜瓜,抚摸着、沉醉着,自有风轻云淡的从容、安祥、宁静与高贵。</p><p class="ql-block"> 每天傍晚,暑气渐消,我们便推着轮椅陪老人去户外散步。不能不相信缘分的奇妙,几天相处,我们能感觉她发自内心的欢喜和愉悦,爱和我们聊天,常给我们唱歌,唱《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等,情绪前所未有的饱满。</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指甲长了,给您剪一下吧?”听说老人最不愿意剪指甲,我们哄着她。</p><p class="ql-block"> “不,不要!不行!”她孩子般委屈着、倔强着,紧紧地攥着拳头。</p><p class="ql-block"> “一会儿我们要去瓜地,万一指甲把瓜划伤了,咋办?”</p><p class="ql-block"> 她若有所思后勉强同意:“好吧,剪了指甲就去瓜地。六点以后可以干活了。”</p><p class="ql-block"> 我心里“咯噔”一下,当年她每天天不亮赶往瓜地干活,然后避开吐鲁番最热的午后,再从傍晚六点干到晚上十点多收工。显然,这是刻在她生命中的时间节点。</p><p class="ql-block"> 七月流火。即便到傍晚,吐鲁番依然暑热难耐,扑面而来的干热风让人如同置身空调外机下,浑身水分仿佛被抽干似的。就说此行我们去老人曾经蹲点的吐峪沟采访,路过烈焰腾腾的火焰山时,甚至不愿意下车打卡以示到此一游,哪怕短短几分钟。在彻底领教吐鲁番毫不讲理的干热后,我们感慨万千:老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火焰山下培育瓜果的艰难困苦,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是根本无法想象的。</p> <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的坚守,鲐背之年的吴明珠光而不耀,静水流深,初心依然:“我这一生,没做什么大事,只是没有背叛理想。”</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眼前这位老人是多么美好!</p><p class="ql-block"> 她把育瓜作为生命的全部,穷尽一生只想多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p><p class="ql-block"> 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她一生孜孜以求、践履笃行的誓言,让后来者有信仰,有目标,有力量,有热情。共和国的甜蜜事业,因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她的人生,如此简单,又如此辉煌!</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眼前这位老人怎能如此美好!</p><p class="ql-block"> 她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她很快乐!</p><p class="ql-block"> 我把她的故事讲给所有“吃瓜群众”──我很甜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