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府学文庙游记~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仁者乐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冬天,寒风凛冽,万物凝寂,正是寻找历史温暖的最好时节。这个周末,在冬日暖阳的微凉中,心中怀揣着对古代文化的一份敬畏与向往,踏上了探访济南府学文庙的大门,此刻,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书声琅琅,墨香四溢的年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府学文庙,座落于大明湖畔,与芙蓉街相依为伴,始建于宋熙宁年间,凝聚着千年文化的底蕴。于元末倾塌,却在明洪武二年焕然重生,历经清代的修整,依旧傲然屹立。如今,它以古老的砖瓦、精美的雕刻,向世人述说着历史的叙事。走进其中,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历史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多提一句:济南府学文庙与山东曲阜孔庙、江苏南京六合文庙、苏州文庙并称“中国四大文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济南府学文庙的形制和规模与曲阜孔庙一致,最前为大门,大门前为“一”字影壁。</p><p class="ql-block"> 文庙有三个等级,最高一级被称为国子监,府州一级称府学文庙,县乡一级称县学文庙。文庙在建筑规制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果越级建设从地方官员到修建的工人都会遭受严格的刑法。</p><p class="ql-block">乾隆《历城县志》记载,济南府学文庙“规制如鲁”,即其形制、规模与曲阜孔庙相当。除此之外,只有与文庙等级相匹配的官员和文人才能进入文庙,普通民众不得随意进入。如今,这些规矩都已不复存在,但尊师重教的传统依旧值得世人去尊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步入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耸的棂星门,它仿佛是穿越时空的门户,引领着访客进入到一个古老而神圣的世界。棂星门为文庙标志性建筑,四柱三间冲天式雕花石坊,柱中雕刻祥云,柱顶雕刻风、雨、雷、电图案栩栩如生,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古人的匠心独运,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后汉书》记载,棂星原作“灵星”,即“天田星”,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此门因形如窗棂,故曰“棂星门”。穿过棂星门,让人不禁驻足细赏,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艺术魅力,心中不由涌起对先贤的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向前不远处是府学文庙“海岱文枢”屏门,由六根石制坊柱的前后各用斜柱支撑,柱础由石鼓夹抱;坊顶五楼,由明间向两侧呈三阶式错落,重昂单檐庑殿顶,覆黄琉璃瓦,饰吻兽,檐下以云头斗栱承托,并彩绘“旭日云鹤”、“金龙戏珠”、“西番莲”等图案。有人会说,怎么和大明湖的牌坊如此相像?您没说错,大明湖南门的牌坊就是移自文庙的屏门。如今的屏门则是复刻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府学文庙的泮桥,位于泮池之上,泮池呈半圆形,象征着玉壁之半,具有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泮池的泉水源自芙蓉街,经过明渠暗道流入泮池,最终汇入大明湖。这一水系的设计展示了济南作为泉城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只有获得功名的人才能走过泮桥,一般人进入文庙都得绕过泮池,因此泮桥也叫状元桥。这一规定体现了古代科举制度的严格礼教和古代学子们追术学问和功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跨过门槛,沿中轴线深入,大成殿巍峨耸立,金碧辉煌。它是文庙的核心,也是祭祀孔子的圣地。殿前的月台宽阔,石阶层层,每一步都似乎提醒着人们,这里是知识与智慧的殿堂,需要怀揣敬畏之心踏入。他倡导的仁爱、礼义、孝悌,至今仍是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站在殿前,我仰望那飞檐翘角,聆听风中传来铜铃轻响,感受儒家思想穿越时空的力量,心中涌起一股肃穆与敬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大成殿,一股庄重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的塑像七十二贤人的牌位,每一尊牌位背后,都是一段传奇,一段对知识的追求与传承。闭上眼,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耳边隐约传来千年前朗朗的读书声,感受到那份对学问的执着与热爱,和那份来自千年前的智慧与光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庙中的御碑亭,陈列着古代石碑,碑文记录着历史的痕迹。据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御碑亭位于大成殿前,东西各一。东御碑制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西御碑制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2006年7月在大成殿修缮施工中,两尊驮碑石赑屃在殿前出土,现建筑为原址重新恢复。御碑亭不仅展示了古代的书法艺术,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了解济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清.道光《济南金石志》记载,“太和元气”四字正书、横刻、字径二尺(约67厘米)。此石刻于2008年4月在外泮池南侧发掘出土。此石和曲阜孔庙石坊的“太和元气”四字均系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甲春二月,比曲阜孔庙的早一个月。“太和元气”寓意孔子思想和学说如同宇宙的天体一样永恒长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亭位于西边,黄琉璃瓦攒尖圆顶为中规亭,东边方顶为中矩亭。方圆二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600年),天启七年(1627年)命名为“中规”,“中矩”,语出《周礼.考工记》之“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寓意孔子思想中规中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提醒人们做事、求学都要规规矩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牛亭,亭内有“铁牛山”。济南民谚素有“三山不见”之说,“三山”之一就是“铁牛山”。“铁牛镇水深藏处,还似石鲸晚啸风。月下依稀头角出,时将黑犊饮池中”。这首名为《铁牛》的诗出自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王象春所著《齐音》,是最早的关于铁牛的明确文字记载。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府学启圣祠前,玉带河西南,有石陷入地中,黝黑而光泽,如卧牛状而微露其脊,俗呼铁牛”。</p><p class="ql-block"> “铁牛”在古代被视为“镇水之宝”,后来逐渐沉入池中,于2001年10月被发掘出土,被济南市博物馆暂存。2008年8月“铁牛山”被请回文庙,后在其出土原址重建铁牛亭,将其安置其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赑屃,为古代驮碑石兽。传为龙生九子之一,貌似龟,有齿,鹰爪,蛇尾。明代之后,赑屃雕刻开始加入龙的特征,清代完全演变为龙首,北侧御碑亭内清代康熙年间石刻赑屃即为龙首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庙古韵遗风,一步一景,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与历史的沧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西两侧的厢房内,分别设有展览,展示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古代科举制度的沿革以及济南教育发展的历程。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对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那些关于科举考试的展品,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体会到了古人十年寒窗苦读的不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到东侧的明伦堂,这里是古代学子们读书学习的地方。堂内陈设古朴,书卷气浓厚。我仿佛能够想象到那些勤奋的学子们,在这里苦读圣贤之书,追求着知识与真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文庙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古迹遗风的韵味。无论是古老的碑刻,还是精美的石雕,都散发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庙内的碑林,一块块石碑或立或卧,上面镌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题刻,字迹遒劲有力,内容博大精深,仿佛每一笔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让人不禁驻足细品,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幢大清年间重修济南府学文庙的石碑,文革中遭到破坏,有些文字基本漫漶不清,经过粘连捆扎后放在文庙一侧的僻静处,亦对游客开放。</p><p class="ql-block"> 府学文庙悠长久远的历史除了载诸笔墨,亦有部分实物以为佐证,于后人而言,也算是一种幸运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着,我又游览了尊经阁、崇圣祠等建筑。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与文化的韵味。在尊经阁前,我驻足凝望那高耸的楼阁,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知识的渴望与敬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文庙,回望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殿堂,心中充满了感慨。济南府学文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群,它是儒家文化的传承地,是济南乃至中国文化的缩影。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的力量,那种能够穿越时空、触动心灵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