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再看将军后代合唱团的《长征组歌》</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8日晚七时,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再次举办了《红军不怕远征难》文艺演出。</p><p class="ql-block">我也再一次有幸观看了将后合唱团演唱的这一音乐史诗。</p> <p class="ql-block">这一次的演出是在民族文化宫举行,是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的。因为在59年前,1965年8月1日晚七时,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就是在这里举办了《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首次公演。就是从那一天开始,《长征组歌》就在中华大地上扎下根来,一直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说《长征组歌》的第一次公演是在人民大会堂,是有误的。《长征组歌》确实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过,而且不止一次,但那是在民族文化宫剧院首演之后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耸立在夜空之中的民族文化宫还是和59年前一样,突然让人兴起一种恍惚的感觉,好像自己又成为了一个未经涉世的初中学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来的观众出乎意料的多,甚至在检票口排起了长队。来的观众出乎意料的热忱,他们鼓掌,他们欢呼,他们的心和台上的演员一样在激烈的跳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久违的感觉了。</p> <p class="ql-block">而将后合唱团的这次演出,也是出乎意料的好。他们的感情更真挚了,对细节的处理更细腻了。民族剧院优异的扩声效果更提高了演出的质量。</p><p class="ql-block">在上次观看将后合唱团演出后,我做了一个美篇,简单叙述了一下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组歌》的创作过程,以及演唱《长征组歌》的某些需注意的地方。其实这些都来自前辈们的叙述和指点。</p> <p class="ql-block">今天又做了一个美篇,就不再重复上篇的内容,而选择了另外一个角度。</p><p class="ql-block">在这个美篇中,一部分历史文件是韩荣实叔叔提供,一部分照片来自好友贺路明、郑实、陈小琴、唐捷。先在此一并致谢。</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的书法——长征组歌唱响在祖国大地上。父亲离休后选择了在青岛定居,青岛市在2007年和2008年为他举办了《唐诃音乐作品书法展》和《唐诃作品音乐会》。这幅字就是书法展中的一幅。</p> <p class="ql-block">在书法展上,父亲专门为《长征组歌》写了一组音乐书法。现就用这套音乐书法来做将后合唱团12.18演出摄影集的回目。</p><p class="ql-block">何为“音乐书法”?这是父亲的首创——即把中国古老的工尺谱和书法结合在一起,使得一副书法作品不但能看,还能演唱。这样一来,所谓“音乐书法”成了独树一帜,因为这需要音乐家懂书法,或者书法家懂音乐,结果成了小众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尺谱</p><p class="ql-block">工尺谱是中国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工尺谱历史悠久,远早于五线谱和简谱。迄今在中国保存的最早工尺谱实物是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的写本《唐人大曲谱》。工尺谱经历宋、元、明、清不断改善,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直到今天,在许多中国传统戏曲和各种民间音乐会中还是习惯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在研究整理中国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它仍有着积极的特殊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长征组歌</p><p class="ql-block">肖华 作词</p><p class="ql-block">晨耕 生茂 唐诃 遇秋 谱曲</p><p class="ql-block">公元一九六五年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甘苏区而创作的《长征组歌》,于八月一日在京公演,大获成功,被誉为继“黄河”后又一部划时代的大合唱。故传唱至今,长演不衰。为纪念建军八十周年,我与次子燕生携手完成了这一系列音乐书法作品,献给这个伟大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二〇〇七年三月于岛城 唐诃</p> <p class="ql-block">一,告别</p> <p class="ql-block">在写这组音乐书法时,父亲年事已高,书写有些力不从心,因此《长征组歌》的十首歌词,是由我弟弟代笔,父亲用朱笔填上工尺谱。好在他们书法同源,两人合作,浑然一家。</p> <p class="ql-block">告别</p><p class="ql-block"> 上字调(降B调)</p><p class="ql-block">一板三眼(4/4拍)</p> <p class="ql-block">这是《长征组歌》的第一次修改稿,标题还是父亲的手笔。初稿的一曲曲名为《出征》,前四句为“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扬”。周总理在看了排练后指出,红军长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被迫的战略转移,不可能这样气势宏大。</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次修改稿,一曲已改名《告别》,前四句也改为“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而原来的前四句则直接搬到十曲《大会师》,只是把“歌声扬”改成“歌声亮”。这样一来,两曲的曲调相同,但是演唱效果却是完全不同了。</p> <p class="ql-block">二,突破封锁线</p> <p class="ql-block">突破封锁线</p><p class="ql-block">正宫调(G调)</p><p class="ql-block">一板一眼(2/4拍)</p> <p class="ql-block">三,进遵义</p> <p class="ql-block">进遵义</p><p class="ql-block">上字调(降B调)</p><p class="ql-block">一板一眼(2/4拍)</p> <p class="ql-block">女声二重唱 旷平淀 卢晓沅</p> <p class="ql-block">四,入云南</p> <p class="ql-block">入云南</p><p class="ql-block">六字调(F)</p><p class="ql-block">一板三眼转一板一眼(4/4拍转2/4拍)</p> <p class="ql-block">领唱 侯丽娟</p> <p class="ql-block">领唱 王原野</p> <p class="ql-block">五,飞越大渡河</p> <p class="ql-block">飞跃大渡河</p><p class="ql-block">六字调(F调)</p><p class="ql-block">一板一眼(2/4拍)</p> <p class="ql-block">六,过雪山草地</p> <p class="ql-block">过雪山草地</p><p class="ql-block">凡字调(降E调)</p><p class="ql-block">一板一眼(2/4拍)</p> <p class="ql-block">领唱 李宏伟</p> <p class="ql-block">七,到吴起镇</p> <p class="ql-block">到吴起镇</p><p class="ql-block">正宫调(F调,简谱本标为C调,工尺谱转F调,即由舒缓宁静变成激昂豪迈)</p><p class="ql-block">一板一眼(2/4拍)</p> <p class="ql-block">领唱 卢晓滨</p> <p class="ql-block">八,祝捷</p> <p class="ql-block">祝捷</p><p class="ql-block">尺字调(C调)</p><p class="ql-block">一板三眼(4/4拍)</p> <p class="ql-block">领唱 李杰</p> <p class="ql-block">九,报喜</p> <p class="ql-block">报喜</p><p class="ql-block">上字调(降B调)</p><p class="ql-block">一板三眼(4/4拍)</p> <p class="ql-block">领唱 隋东</p> <p class="ql-block">十,大会师</p> <p class="ql-block">大会师</p><p class="ql-block">六字调( F调,十曲实际是一曲旋律重复,一曲标为bB调,而十曲工尺谱则转F调, 风格即由深沉内敛转为明朗激昂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一板三眼(4/4拍)</p> <p class="ql-block">指挥 敦晓磊</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长征组歌》是“战友”风格的集中体现。“战友”音乐风格的形成,要追溯于抗日战争初期晋察冀军区的抗敌剧社。它集中了各分区剧社和地方剧团的音乐精英,组成一个强大的音乐创作队伍,作曲家有徐曙、张非、今歌、罗浪、边军、无畏、赵尚武以及后来的王佩之、晨耕等人。剧作家兼词作家的有刘佳、胡可、郑红羽、刘肖芜、歌焚等。创作了《咱们永远在一起》《晋察冀小姑娘》《战斗进行曲》等一大批优秀歌曲和《不要杀他》等歌剧。在此期间逐步形成了抗敌剧社的演唱风格,其特点是求真,务实,以生活为基础,自由创新,坚持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至五十年代改称战友文工团。当时的主要负责人张非同志和团党委一班人,坚决执行周总理关于“文艺团体要专业化”的重要指示,抓教育打基础,“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相结合,建设文艺队伍。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友风格”,尤其是音乐风格上,独树一帜,并集中反映在《长征组歌》等集体创作的作品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〇〇八年一月于青岛海军干休所 </p><p class="ql-block"> 唐诃撰文 燕生代笔</p> <p class="ql-block">七律.长征 李杰</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雪 隋东</p> <p class="ql-block">我爱你中国 李宏伟</p> <p class="ql-block">江山 侯丽娟</p> <p class="ql-block">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青年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混声合唱 如愿</p><p class="ql-block"> 祖国不会忘记你</p> <p class="ql-block">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晚会到此结束</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几句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美篇,是以父亲的音乐书法为张本,串联而成,那最后就以中国工尺谱说开去。</p><p class="ql-block">工尺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使得现在的我们可以准确地演奏出远在隋唐的古曲,同时也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得以流传,连绵不绝。父辈的音乐家们,终生致力于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掘、收集、学习、整理、提高,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被亿万人民所喜爱——《长征组歌》就是其中经典。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在国际音乐界也着有自己应有的位置。</p><p class="ql-block">但是现在的音乐人们,还有多少像老一辈音乐家们那样视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能像他们那样热爱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运用民族音乐?还有人懂工尺谱吗?因此,最让人担心的是:中国人写的歌还听得出中国味吗?还能像长征组歌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吗?</p><p class="ql-block">这些问题经常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也许,这才是我做这个美篇的深层动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