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杭州开完会,利用离会去机场的时间,去了趟浙江省博物馆,走马观花,欣赏一下吴、越文化。</p><p class="ql-block"> 据说浙江省博物馆有十大镇馆之宝,来去匆匆,只找到6个!</p> <b>1.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上图)</b><div><b> </b>玉琮(Cóng)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b><br></b> 这个玉琮高8.9CM,上射径17.1-17.6CM,下射径16.5-17.5CM,孔外径5CM,孔内径3.8CM,这是玉琮中最大的一个,很嗨!<br><div> 细节吗,没法描述,只有近距离观看、自己去欣赏!</div></div><div> 下面3张图均为同时期个头较小的玉琮。</div>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和玉钺等诸多器型。 那个时期稻作农业已相当进步。稻谷有籼、粳稻之分,并普遍使用石犁、石镰。手工业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都达到较高水平。 <b>2.五代十国吴越国鎏金纯银阿育王塔 (上图)</b><div> 塔高35.6CM;塔座宽12.5,高4.2;方形塔身宽9.5-12.6,高9;塔刹高22.4,相轮直径3.4-4.6,高1.1,鎏金纯银。由塔座、塔身、山花蕉叶、塔刹等组成,每个部分捶揲成型,整体接合。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div><div> 在唐朝之后,宋朝之前,有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段混乱的时期就叫作“五代十国”。</div><div>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等五个朝代的合称。而“十国”则是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国和北汉等十个小国家的合称。</div><div> 唐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府,占有中国北方大部地区,五代开始。</div><div>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南方尚存的各割据政权,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灭亡,十国宣告结束。</div>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的阿育王寺)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顶峰下,有一座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历经1700多年历史的阿育王寺。 阿育王(公元前303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统治几乎所有的印度次大陆,被许多人视为印度最伟大的皇帝。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br>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div><br></div> (史载此塔位列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之首) <p class="ql-block"><b>3.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牙雕(上图)</b></p><p class="ql-block"> 河姆渡文化,纵16.6,横6.3,厚1.2CM。中间为一组由五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构成的太阳纹,外圆上端刻出炽烈的火焰状,以象征着太阳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家里的“双鸟朝阳”文创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 两侧各有一振翅欲飞的双鸟。鸟的眼和太阳纹中心均以圆锥浅钻而成,更富传神色彩。在图像两侧还对钻有6个小圆孔。</p> 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宁波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距今约7023~5023年),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 <b>4.北宋泥塑彩绘菩萨立像(上图)</b><div><b> </b>高60CM。<b><br></b><div> 1965年,温州白象塔一次性出土了四十二身北宋彩泥造像,形态毕肖,敷彩描金,精彩绝伦,极具绚烂之美,是宋塑的典范之作,也是泥塑中的珍品。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彩塑菩萨立像就是其中之一。菩萨面容秀丽写实,体态修美轻盈,衣饰贴体简约,肌肤柔润匀称,衣纹写实简约,散发返朴归真的美感。其制作工艺表现了“瓯塑”的地方特色,是宋塑的典范之作,泥塑中的极品。白象塔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开始筹建,政和五年(1115年)全部建成。国家一级文物,也是馆内十大镇馆之宝之一。<b></b></div></div> 据说宋代佛教深入民间,向世俗化、社会化、普及化发展。造像风格一改唐代雍容富丽华贵的特征,呈现世俗朴实自然的风貌。说到宋代彩塑,首推山西太原晋祠彩塑侍女像,山东长清灵岩寺彩塑罗汉像也值得一提。白象塔彩塑佛教造像是宋代彩塑在江南绽放的艺术之花,成为宋代彩塑一个标志性的范例,为宋代彩塑锦上添花。 <b>5.战国伎乐铜房屋模型(上图)</b><div> 通高17,面宽13,进深11.5<br> 平面作长方形,三开间,三进深。南面敞开,无墙、门,立圆形明柱两根。东西两面为长方格透空落地式立壁。</div><div> 这件文物体量不大,却内藏玄机。里面有六人,分别呈击鼓、抚琴、吹笙、咏唱等姿态。</div> <p class="ql-block"> 伎乐铜屋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座先秦时期的青铜房屋模型。</p><p class="ql-block"> 伎乐,“伎”(jì或qí)在古代泛指歌舞表演,也指以歌舞为业的人;而“乐”则是指乐器演奏的音乐。一种意见认为,从表现场景看,铜屋是一个戏台,正面无门无墙,可供观看。</p> <p class="ql-block"> 在这六个小人中,前排有两个面向观众,双手交叠于小腹作着吟唱的动作,应该是“乐伎”,也就是“主唱”;而另外四个则拿着各自的乐器,应该是“乐手”。</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上男女都是裸体演奏,伎乐铜屋的作用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b>6.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上图)</b></p><p class="ql-block"> 通长52.4CM</p><p class="ql-block"> 越王者旨於睗剑为铜质,通长52.4厘米,剑体宽阔,中脊起线,双刃呈弧形于近锋处收狭。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为:者旨於睗。</p><p class="ql-block"> 者[zhū]旨[jī]→越王的氏、於[yú]睗[shì]→越王的名,考证确认,越王者旨於睗就是《史记》记载的越王勾践之子鼫[shí]与。</p> 这柄剑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之子鼫与,他在位6年(前464——前459年)。 据说1995年10月,青铜专家马承源先生在香港一古玩店奇迹般地发现了一柄据传出于浙江的越王者旨於睗剑,后在杭州钢铁集团出巨资襄助下,1996年初浙江省博物馆成功征得这件流失的国宝,使之回归越国故里。 今天,各地的博物馆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平台,成为城市的名片,展示的不仅仅是历史,也是文化!更是一种沉淀!今天的博物馆都是公益性的,成为市民、游客的打卡地!这是件利国利民、提升市民素养的好做法! 欣慰地看到,来博物馆的年轻人很多。 时间太紧张,关馆前最后一个被请出来,浙江博物馆,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p class="ql-block"> 去机场的路上,一直在思考:5000多年前,古人把玉琮做的如此规制、精细,有内涵,当时的文化一定相当的发达……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果有机会,一定再来一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