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养媳”张惠英的故事

王书題

<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1972年初春时节,我结束了在马岭关历经春夏冬数月的磨砺与锻炼,被分配到关底下生产队进行住队工作。</p><p class="ql-block">关底下与马岭关同属一个大队,它静卧于马岭关山西侧的山脚下,东依雄关之险峻,西傍西山之巍峨。村边流淌着一条名为红岩河的清流,它源自甘肃两当、杨家店、经龙家坪、张家窑、何家坪自西向东蜿蜒潺潺流淌。然而,因马岭关大山的阻挡,河水转而南下,穿越关底下直奔两河口,最终与嘉陵江水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在这片被西山与马岭关紧紧环抱的土地上,耕种条件尤为艰苦。两山间距狭窄,土地贫瘠,阳光日照时间短暂。因此,关底下生产队在西片地区显得尤为落后与贫穷。这里的村落虽小,却承载着十余户人家的生活梦想,其中多半是从甘肃逃荒而来的异乡人。</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住进了村子中央那所简陋的小学校。在那不大的床铺上,我与一位善良的女老师及她四岁的儿子共同度过了许多个日夜。每当老师上课时,小男孩便乖乖地被关在屋内,而那双扑棱棱的大眼睛总是趴在门缝上,满怀期待地望着门外,不哭不闹,只静静地等待着下课铃声的响起。</p><p class="ql-block">马岭关山上的磨砺与锻炼,我逐渐褪去了内心的恐慌与胆怯,开始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与方向。为了创造性地开展团的工作,我坚持从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我主动向队长请缨,要了一块约五亩大小的包谷地作为团支部的试验田,用汗水与智慧去书写青春的篇章。</p><p class="ql-block">我将全队不足十名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召开了动员会,团支书盛皂琐高中毕业刚从学校回来,情绪高涨,双手赞同,其它青年也积极响应。</p><p class="ql-block">初春的山野,气温乍暖还寒。清晨时分,红岩河面上薄雾袅袅升起,如梦似幻。刚舒展身姿的麦苗覆盖着一层白茫茫的霜雾,叶尖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整片麦田显得绿茵茵且湿漉漉的,充满生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光秃秃裸露的土地,堆满了一堆堆的粪堆,这是大家几天苦干的战绩,</span>播种包谷的农活开始了。</p><p class="ql-block">天蒙蒙亮,大家早早来到地里,队长派了一名老社员牵着牛来帮助犁地。为了这片地的纯洁度——青年试验田,我们决定:这块地从种子入土到收割的每个环节都是我们年轻人干。团支书皂琐扶犁驾辕,一位年少的女孩牵牛前行,我们抱粪的、丢肥的、撒种的分工合作。</p><p class="ql-block">我生平第一次吆牛犁地,面对的是一头体健雄壮的黄牛,它步伐稳健有力,鼻息间冒着缕缕白气,宛如轻纱曼舞。我双手紧握犁把,使出全力,学着农人的样子喊出“呦!呦!”的口号。然而,当犁到地头时,我却不知如何指挥黄牛调头,慌乱中大喊“回头,回头”,结果黄牛失去了方向,脱离了犁沟,犁铧也跳出了土层,在地面上随牛磨着弯曲前行。</p><p class="ql-block">正当我手足无措、大喊大叫时,村里的一位小姑娘挺身而出,她从容地从我手中接过犁把,嘴里喊着: “喔、喔、”轻松地把牛吆喝到犁沟中。她年纪虽小,但力气颇大,扶犁耕地的动作有模有样,稳步前行,地面很快便泛出一层深深的土沟。</p><p class="ql-block">这位小姑娘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也引起了我的格外注意。</p><p class="ql-block">一天,这小姑娘对我说:“姐姐,你和老师住一起太挤了,有小孩你也休息不好,你不嫌弃,到我家跟我住好不好?”我太求之不得了,立马搬行李到她家。</p><p class="ql-block">这户人家姓张,男的五十多岁,女的四十七八,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十八九岁,在养路段上班,小儿子不足六岁,还有这个女儿,名叫惠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一间毛草房,从堂屋进去,西侧一间睡房他爸妈和弟弟住,东侧是厨房灶头水缸和睡炕,我和惠英就住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慧英年约十六岁,长着一张长方脸,线条清晰而柔美。高挺的鼻梁,为整张脸庞增添了几分立体感。皮肤虽略显黑红,透出一种健康活力农村少女之美。浓浓的眉毛,长长的睫毛下一双眼睛闪烁着好奇求知纯真的光芒,让人心疼,让人怜悯。她的嘴皮薄薄的,线条清晰,微微上扬的嘴角似乎在诉说着她乐观和开朗,彰显她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性格。</p><p class="ql-block">这个小女孩拥有一双不寻常的手与脚。她的手略显宽大,却异常灵巧,仿佛每一根手指都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与活力,干起活来如行云流水,麻利而高效。她的双脚更是引人注目,脚面宽厚而坚实,走起路来,掷地有声,充满了力量与决心。</p><p class="ql-block">初春山里夜晚很冷,我们两个常钻到一个被窝里取暖。深夜熟睡时,偶尔会碰到她粗糙坚硬有力冰凉湿哒哒的手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她即有山里小姑娘的稚嫩羞涩又有超乎寻常的泼辣能干。她对我没有芥蒂隔阂,我们像前世熟人。她开口就是姐姐姐姐的叫,掏心窝子把自己的过往和所思所想一股脑告诉我。她并非这家的亲生女儿,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六十年代,年仅五岁的她随父母从甘肃逃荒至马岭关。为了能在当地落户并获得一些粮食,她的父母无奈地将她送给了这户人家做童养媳。</p><p class="ql-block">养父养母对惠英的要求十分严苛,自幼便让她学习烧火做饭及各项家务。到了适龄上学的年纪,看着哥哥每天去学校,惠英心中充满了羡慕,她多次吵着要上学。然而,由于当时村里并没有学校,需要到数里地之外的张家窑上学,养母以安全为由拒绝了她的请求。</p><p class="ql-block">随着养母生下弟弟,惠英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她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家务,还要负责照看弟弟,弟弟几乎是在她的背上长大的。到了十三四岁,惠英便开始跟随大人到地里干活,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p><p class="ql-block">惠英的成长经历使我明白,她刚强的性格,甜蜜的小嘴,不停劳作的身影,和年龄不相称的双手双脚,都是艰辛童年的痕迹。</p><p class="ql-block">回望她的成长历程,我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同情她的遭遇,又不甘于她被宿命所困,早早被童养媳锁定,为人妻,为人母。似乎只能在大山中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庸庸碌碌,任人摆布。</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我尽力为她点亮希望的灯火。我给她讲述上甘岭的英勇、刘胡兰的坚韧、大寨陈永贵与郭凤莲的奋斗,以及文化的力量,引导她思考如何在这短暂而宝贵的一生中活出自我。</p><p class="ql-block">得知村里与她同龄的女孩都未曾踏入学堂,我心中更加坚定了要为她们做些什么的决心。于是,我与学校老师携手,共同筹办了文化补习班。老师结合成人的学习特点,采用对称语句和常用话语来教授识字,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惠英、月英、悦红等人热情高涨,每天饭后都迫不及待地来到学校,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练字。其中,惠英尤为刻苦,她的进步之快令人赞叹。</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我们的青年试验田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包谷长势喜人。青年文化补习班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为村里的女孩们打开了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p><p class="ql-block">公社领导得知村里变化,派老魏前来调研并撰写了专题报道。老魏高度评价了我们的努力,并提议我们向大寨学习,成立“铁姑娘战斗队”,由惠英担任队长。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随后,老魏还亲自带我们前往堡子山等地学习取经,让我们有机会与更优秀的人交流,开拓了眼界。</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烈日如火,连续多日炙烤着大地,包谷地里,植株枯萎,叶片泛黄,卷曲干瘪,往昔那勃勃的生机与盎然的绿意,已然消失无踪。抗旱保秋的艰巨任务,如巨石般压在心头。</p><p class="ql-block">白日里,与社员们一同挥汗如雨,锄草浇田,为那奄奄一息的作物带去一线生机。夜幕降临,青年们又加班加点地灌溉着实验田。</p><p class="ql-block">青年与村里的孩子们,他们或肩挑扁担,或手提水桶,或端捧盆子,将甘甜的河水一滴滴、一缕缕地送到干渴的玉米根旁。他们的欢声笑语,在寂静的山野间回荡,如同天籁之音,让这片沉寂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此刻,青年试验田不仅是一片劳作之地,更成为了青年与孩子们欢聚的乐园,充满了无尽的欢乐与希望。</p><p class="ql-block">辛苦付出迎来试验田包谷硕果累累,乡书记带领村队两级干部来队上参观学习,对我们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身体因劳碌而倍感疲惫,让我贪恋床榻的温暖,迟迟不愿起身。惠英却如晨光般早早醒来,不辞辛劳地前往河边挑水,直至大缸盈满,她的身影已悄然消失在忙碌的日常之中。当我匆忙整理被褥之时,意外发现惠英枕头下遗留下的纸条: 今晚八点老地方见。</p><p class="ql-block">回想惠英近来举止,她屡屡在补习课后前往试验田,近来,妇女队长对她的特别关照,往她怀里偷塞白面馍馍的温情场景。妇女队长之子就是团支书皂琐,我恍然大悟,原来她与团支书已悄然坠入爱河。她这么小就急着嫁人吗?</p><p class="ql-block">我找到惠英并询问纸条的事情,惠英向我坦露了她的心声:最近她的母亲提出要为她和哥哥操办婚事。然而,对于这桩婚姻,她内心充满了抗拒。她强调,哥哥本身并无不好,是她无法接受自己作为童养媳的身份与哥哥成婚。在她心中,哥哥始终是她的亲人而非伴侣。为了摆脱童养媳的命运,决定自己主动寻找归宿,以便不影响哥哥的婚姻大事。</p><p class="ql-block">村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是皂琐。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脾气温和,他的母亲也勤快能干。特别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共同参与村里团活动,和皂琐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相互了解、相互扶持,逐渐产生了感情。因此,决定与皂琐发展恋情,希望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p><p class="ql-block">惠英的坦诚让我对她的处境和想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面对她的决定,我给予理解,但不支持她早早婚嫁。我觉得她现在年龄还太小,还应该学更多知识,看更美的风景,享受更好的人生。</p><p class="ql-block">为了使惠英从童养媳的压力解脱出来,我和张妈妈进行了一次温馨交谈。张妈妈谈了十多年对惠英的关爱抚养栽培,母女感情不是亲生胜是亲生,对惠英听话能干各方表现越来越满意,儿子快二十岁了,想把他们婚事办了。我向张妈妈告知了惠英的态度,并陈述童养媳是一种陋习,是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婚姻一定要在双方愿意的基础上,绝不能强迫威逼,否则就是违法。</p><p class="ql-block">“童养媳”是贫困山区乡民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村里还有其他女孩也是童养媳。为此,召开了社员大会,对大家进行了一次《婚姻法》的普法教育,废除民间“童养媳”一些乡规陋习。</p><p class="ql-block">惠英,一个山区的童养媳,一个曾深陷精神枷锁、目光黯淡短浅的女子,终于迎来了她的解脱与重生。</p><p class="ql-block">那一刻,仿佛有束光穿透了厚重的云层,照进了她长久以来被阴霾笼罩的心房。她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如同挣脱了束缚已久的枷锁,整个人焕然一新,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她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希望的光芒,仿佛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方向和目标。她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那份热情和努力,让人不禁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她<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六岁加入共青团,十八岁加入共产党,十九岁担任村支书,任职村干部十余年。她是七十年代山区先进妇女典范,她的努力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曾作为全国山区妇女扫盲先进代表到北京接受中央领导的接见,这是对她辛勤付出的最高赞誉。她六十多岁了,是目前双石铺乡唯一领取乡村干部生活补贴的女人。</span></p><p class="ql-block">惠英的解脱与重生,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成长与进步上,更在于她用自己的力量,为周围的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她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勇敢面对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她的故事如同一曲动人的乐章,回荡在山区农村的天空下,激励着无数人为之奋斗、为之拼搏。</p><p class="ql-block">她的解脱与重生,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时代的见证,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p> <p class="ql-block">参加全国扫盲先进个人代表大会留照。</p> <p class="ql-block">参加全国扫盲个人先进代表大会与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参加省上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与领导和工作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十八岁照片。</p> <p class="ql-block">张慧英参加1972年9月公社团代会。</p> <p class="ql-block">公社书记叶宝庆在马岭关工作调研,张慧英和社员们与书记亲密交谈。</p> <p class="ql-block">姑娘们和老师及孩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到堡子山大队取经学习,与妇女主任曲翠兰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