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山西应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隐匿着一座承载九百年厚重历史的艺术殿堂—净土寺,散发着低调却迷人的文化光芒,于岁月长河中沉淀下独有的瑰宝,诉说着往昔的匠心与不凡。</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原址本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家庙,是金太宗为其死去的母亲而建,到了金代天会二年(1124年)被改作寺庙。至今已有900年的岁月沉淀。虽然规模不大,但其建筑风格却独具匠心,每一处都透露出古朴典雅的气息。</p> 净土寺的宝物可谓数不胜数。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大雄宝殿前的石经幢、披头散发石狮子以及殿内的天宫楼阁藻井。这些宝物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在寺里有一对造型独特的石狮,梁思成先生口中的“应县第三宝”。披头散发石狮子以其精美的雕工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发型和神态,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据说,这座石狮子曾被方丈深埋地下以保其安全。如今,它因风化而受损,被保护性地置于玻璃盒中,供后人瞻仰。 经幢是中国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凿石为柱,上覆以盖,下覆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经咒于上,由印度的幢形变化而来。如今净土寺经幢多散失四方,仅余罩内构件。 大雄宝殿是净土寺的主体建筑,为金代原物,虽历经多次修葺,却无损其古朴大气、稳健端庄的神韵,恰似一位久经岁月磨砺却风骨依旧的长者。每一块砖石、每一道梁枋,都遵循着金代建筑的规制与法式,比例协调、结构稳固,在山西众多金代建筑里脱颖而出,堪称上品之作。它承载的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实用功能,更是金代匠人们对建筑美学矢志追求的实体见证,于无声处诉说着那个时代建筑领域的辉煌过往。 <p class="ql-block">建筑以单檐歇山顶、筒板瓦覆顶,檐头镶嵌绿色琉璃瓦,显得秀丽雄伟,尽显金代建筑之美。</p> 大雄宝殿的正脊两端有瑞兽,脊面上装饰黄琉璃的花朵点缀其上,美轮美奂;搭配出菱形的图案,戗脊端饰有武士,造像明显有异域风情,脊下端还有龙头。 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殿内藻井及天官楼阁造型美观,构思繁复,结构玲珑。为金代精致的建筑模型和工艺美术品,是研究金代建筑规制和造型的实物资料。 以房梁为界,9个形状各异的藻井错落有致地布置在天花板上,而东、北、西三面则点缀着8座天宫楼阁的门楼,仿佛“八门九星”的屋顶,寓意着吉祥与神秘。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藻井多是外方内圆,层叠向上是有特殊的寓意。 大雄宝殿内的天宫楼阁藻井是净土寺的精髓所在。全木质雕刻的楼阁精致立体,构思精巧,镶嵌在复斗形天花板上,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美感。特别是居中的藻井,以红色圆珠为中心,二龙盘绕,双龙戏珠的图案更是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这座藻井无疑是世上现存最完好、做工最精美的藻井之一。 其他8个藻井也各具特色,有八角、正六角、长六角、菱形等形状,每一个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天宫楼阁”不仅是金代小木作的代表,更是我国仿木结构中的雕刻珍品,采用上万块小木条与小木块精心搭建,每一处都透露出匠人的匠心独运。构思精巧、玲珑细致,堪称国宝一绝。 山西的很多古寺庙都是历经各个朝代不停修缮的,屋顶经常能看到各个朝代修缮的文字记录,这也是文明延续不断的证明。大梁题记,大雄宝殿重修于大明成79年(公元1447年) 大梁题记,大雄宝殿重修于大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 大梁的题记,大雄宝殿重修于明朝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 十八罗汉身着金色袈裟,手结不同法印,端坐两旁,似乎在听佛陀讲法,神情专注,面容安静。 殿内四壁的壁画始绘于清代,主要记述释迦牟尼佛以及诸菩萨的佛教事迹。内容有庄严殊胜的如来,善目低垂的菩萨,怒目圆睁的金刚,画风质朴,技法熟练,笔法劲秀流畅,把佛国圣境描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