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州石楼文史研究论坛】(二十五)——眉户在石楼 作者:郑纪保

辛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踏莎行 · 观郑纪保先生眉户在石楼有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辛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眉户摇篮,流传宛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楼兴起迷糊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弦歌曲转醉乡音,舞台演绎诙谐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岁月留痕,风华渐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掌声仍在心头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承经典忆前贤,余香袅袅情难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眉户在石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郑纪保</b></p><p class="ql-block"> 眉户亦称“曲子”或“清曲”,是一种以民歌的连接和发展起来的由民间说唱过渡到戏曲的音乐形式,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剧种。</p><p class="ql-block"> 眉户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等广大地区,是这些地区人民十分喜爱的一个剧种。常听晋南(现运城市、临汾市辖区)人说:“踏上晋南地,狗叫的也是眉户剧”。可见,眉户在晋南地区的普及与喜爱程度。</p><p class="ql-block"> 石楼人普遍认为:是晋南人将眉户带来石楼的,并促成和影响了眉户在石楼的兴和衰。</p><p class="ql-block"> 一、五十年代后期晋南人将眉户带入石楼。</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石楼隶属晋南地区。大量晋南籍知识分子陆续分配到石楼工作,使眉户在石楼开始传播。石楼最早开展眉户演唱活动的是石楼文化馆和石楼中学(以下简称:石中)两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七年,来自眉户之乡的晋南人张洪栋(候马人)、王金虎(临汾人),在石楼文化馆工作期间,经常哼唱眉户自娱自乐。由于眉户曲调新鲜、委婉动听,常吸引周边群众围观聆听。张、王二人见有人喜欢,就教大家学唱眉户《兄妹开荒》。此事一经传开,城内众多男、女青年闻风而动,</p> <p class="ql-block">热情观赏,并参与学唱。据说,当年城内青年刘三儿、段元姐(女)、张侯兰(女)、郭毛汝(女)等都学唱得有模有样。</p><p class="ql-block"> 后来,经同在文化馆工作的具有戏剧专业知识的石楼城内人郑光锦(曾在山西省艺术学校进行过半年时间的戏剧及音乐专业培训)将《兄妹开荒》编排成舞台表演节目。</p> <p class="ql-block">  石楼县城舞台上最早出现眉户,是在一九五八年元宵节文艺晚会上。代表城关村演出的是眉户《兄妹开荒》,参演人员,男的是刘三儿,女的不详。代表王村参演的是眉户《表花》,参演人是石中学生郑长保和许毛兰。这次文艺汇演,虽然眉户节目占比很小,但它为眉户在石楼的快速传播拉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二、石中是石楼眉户兴起的摇篮</b></p><p class="ql-block"> 说,石中是石楼眉户的摇篮,是因为那里是石楼的最高学府,聚集着许多风华正茂、积极向上的男、女青年学子,而且大部分教师来自晋南,为开展眉户演唱活动具备了充实的条件。所以,那里自然成为最早开展眉户演唱活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㈠五十年代后期,校园眉户兴起</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六年,石中成立后,每到冬季师生们不宜参加建校义务劳动时,音、体教师凌霄经常组织爱好文艺的师生们在课余时间开展文艺活动。从一九五七年起,因先、后有晋南籍教师李琥(运城人)、李艺(万荣人)、师青槐(临汾人)、郭怀玉(隰县人)等参加,眉户演唱逐渐成为校园文艺活动主体。当时演唱的眉户剧目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张连卖布》、《十二把镰刀》等全剧或选段。校园眉户的兴</p> <p class="ql-block">起,让很多男、女学生喜爱上眉户,学会了演唱眉户,也让石楼籍教师姬玉成、郭恒珍等学会二胡伴奏,王希平、贾长荣也学会拍镲打梆子。虽因缺少眉户三大件(板胡、笛子、三弦)伴奏,演唱效果欠佳,但小型的眉户演唱活动也可圆满完成。</p><p class="ql-block"> ㈡ 六十年代前期,校园眉户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和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晋南籍教师逐渐增加,擅长演唱眉户的教师越来越多,学生中培养起来的眉户人才也渐渐增多,到一九六六年“文革”前,眉户演唱活动在石中已形成一定规模。</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 0 年十月,谭仁杰(洪洞人)分配到石中任教后,立刻成为石中文艺队伍的领班人。在他和众多教师的参与、带动下,学生中涌现出许多眉户人才,校园文艺活动搞得热火朝天,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在这一阶段中,石中师生不仅经常在校园或县城组织文艺演出,而且还担负县里交办的演出任务。</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参加临汾地区西山五县文艺会演,石楼选送的很多文艺节目由石中学生演出。其中眉户剧《梁秋燕》选段《情投意合》和眉户戏《两个好媳妇》均荣获优秀节目奖。剧中人物全部由石中学生任凤英、王冬梅、王俊英、牛俊香、张桂琴、薛次英和严志恒分别扮演。乐器伴奏有石中教师谭仁杰、成授俊和陈振声等。</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五年暑期,县里组织两支农村文艺工作队下乡演出,石中教师薛英华、谭仁杰、陈振声和石中学生牛俊香、王俊英、张桂琴参加其中一队。演出的眉户剧《一颗红心》,男主角“许老三”,女主角“三婶”,分别由薛英华和王俊英扮演,“田明”和“田秀”分别由牛俊香(女扮男)和张桂琴扮演。</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暑期,县里组织三个文艺宣传队分片到农村搞文艺宣传。由石中教师谭仁杰、成授俊、陈振声、凌霄,石中学生王俊英、冉玉兰、李云珍、许文英、贺云平、张志礼、白士文、李香保和郑纪保十三人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就是其中之一。演出节目以眉户表演唱为主。</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文革”前,石中师生组织或参加的农村文化工作队及县里组织的主要由晋南人组成的工作队的眉户演唱活动,使眉户在石楼城、乡产生了广泛影响。</p><p class="ql-block"> (三)六十年代后期,校园眉户掀起高潮</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后半年,尤其从同年十一月末学校“停课闹革命”后,石中文艺活动节奏逐步加快,眉户演唱活动随之升温。师生们已不满足于“眉户表演唱”、“眉户剧选段”或像眉户剧《三月三》之类的短剧,开始追求高标准、大场面、更具影响力的大剧目了。先后将“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改版为眉户剧,将《智取威虎山》先改版为蒲剧后改版为眉户剧搬上舞台。</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七年三月末,石中学生又组建起一支《石楼中学毛泽东思想东方红文艺宣传队》,(以下简称:石中东方红文宣队)。之后,两个宣传队同时在校内、校外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将眉户在石中推向高潮,使眉户在石楼的影响进一步扩大。</p> <p class="ql-block">  ㈣ 七十年代初校园眉户降温</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由于学校实行“复课闹革命”,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迅速减弱,眉户演唱活动也随之降温。</p><p class="ql-block"> 三、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后期,眉户在石楼城、乡普遍兴起</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末至一九七七年,县里、县直各大口、各公社及部分生产大队,为顺应形势,纷纷组建起长期或临时文宣队。因为很多晋南籍眉户人才和历届石中毕业的眉户人才成为各文宣队的中坚力量,所以眉户节目成为各文宣队的主打节目,致使眉户在全县城、乡普遍兴起,风行一时。</p><p class="ql-block"> 众多文宣队中,演职人员素质更高,演出装备更全、更好,演出活动更多,演出水平更高,影响更大、更广的当数县里组建的《石楼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该队一九七 0年十月至一九七一年四月改组前为临时机构,改组后至一九七四年底为在编专业机构。以下通称:县文宣队)</p><p class="ql-block"> 该队人员,起初是抽调本县各机关、学校及待业青年中的优秀文艺人才及舞美人才组成,后经扩招,先后将北京插队知青中的优秀文艺人才及临汾地区文艺基础很好的文艺人才招收充实进来,组成了一支高起点、高素质的专业文艺团体。</p><p class="ql-block"> 该文宣队,在指导员:梁德喜(临汾人)、队长:任平陆(稷山人)、导演:权文学(临猗人)三位主要领导的带</p> <p class="ql-block">领下,一度成为一支名声显赫的文宣队。</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年底,该文宣队参加吕梁地区文艺汇演获好评,并且通过评比选拔,获得代表地区向吕梁地区驻军慰问演出资格。每场演出均受到驻地官兵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从此,声名鹊起,闻名全地区。</p><p class="ql-block"> 为提高眉户在石楼的演出档次,该文宣队于一九七三年夏秋之际,委派段柏林带领几名眉户基础较好的演员赴临汾观摩学习临猗眉户剧团演出的眉户剧《红心朝阳》(原眉户剧《一颗红心》的改编)。该剧在段柏林执导下很快即亮相舞台,深受石楼人民好评,使石楼的眉户演唱提高了一个档次。其原因是:</p><p class="ql-block"> ㈠、《红心朝阳》是晋南地区眉户剧种的代表作、眉户曲牌地道并创新,味道纯正。这次学习,是将临猗眉户剧团在《红心朝阳》中采用的演奏、演唱曲牌全部照搬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㈡、参加演出的演员,大都是来自从临汾新招收的眉户爱好者,都有演唱眉户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㈢、乐器伴奏人员,大部分也是临汾、运城籍贯,对眉户剧种都有相当的演奏基础。</p><p class="ql-block"> ㈣、当时文宣队采用了先进的灯光设备,舞台布景软(底幕投影)、硬(实物布景)结合,音响效果配套运用,使舞台上的白天、黑夜、远山近水、田园风光、房屋树木、鸡鸣犬吠、风、雨、雷、电情景尽显,有力地配合了剧情,大大</p> <p class="ql-block">提升了演出效果。</p><p class="ql-block"> 由于上述原因,致使眉户剧《红心朝阳》无论是在县城演出还是下乡巡回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与赞扬。可以说,眉户剧《红心朝阳》的成功移植,将眉户在石楼的发展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虽然,县文宣队从组建到撤销,历程仅四年多,但是,对眉户在石楼的发展最少作出了四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一是,开展眉户演唱活动,增添了当时全县开展眉户演唱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二是,将创新后的晋南眉户曲牌引进石楼。</p><p class="ql-block"> 三是,将舞台灯光,软、硬布景及音响效果在石楼首次综合运用。 </p><p class="ql-block"> 四是,锻炼、培养出来的很多优秀眉户演职人员,在石楼后期眉户演唱活动中充当了骨干,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另外,县文化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文艺调演或汇演,每二年组织一次文艺骨干培训,培训班的教师、教练大都是晋南籍眉户人才。这两项活动为眉户在全县城、乡普遍兴起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四、 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眉户在石楼逐渐衰落。</p><p class="ql-block">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随着大量晋南籍眉户人才不断流失,使石楼失去了地地道道的眉户主力。</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石楼划归吕梁地区,部分在石楼工作的晋</p> <p class="ql-block">南籍眉户人才调吕梁行署工作;一九七四年,石楼县文宣队撤销,部分晋南籍眉户人才调回原籍或其他地方工作;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放宽对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管理及优惠政策的实施,大量晋南籍知识分子中的眉户人才调回原籍或其他地方工作。</p><p class="ql-block"> 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建设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全县的长期文宣队全部解散;文艺骨干培训不再举办;文艺调演或汇演很少组织。从上至下对文艺宣传活动的重视程度大不如前,即便是县里或县直各系统的文艺宣传活动,也只是在遇有重要活动时才临时抽调人员组织文艺演出。</p><p class="ql-block"> 上述因素,致使全县文艺活动氛围逐渐变淡,眉户在石楼也逐渐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 五、进入二十一世纪,眉户在石楼逐渐消失。</p><p class="ql-block"> 随着电视机、手机的普及和功能提升,人们欣赏文艺途径的增加,走出家门观赏文艺演出的人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 随着形势和社会风气的推移,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兴趣爱好发生转变,石楼人愿意学唱眉户的人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十年代前培养起来的石楼本地眉户人才,尤其是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精通眉户音乐的领军人物越来越少,有的离世,有的因婚姻、就业去了外地,有的外出养老,有的改变兴趣,还有的因年龄过大或演唱、演奏能力</p> <p class="ql-block">下降,虽有心而力不足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条主要原因是,石楼原本不属眉户流行地区,爱好眉户的人毕竟是少数,社会基础较差。</p><p class="ql-block"> 上述因素,致使在石楼参加眉户演唱活动的人员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眉户在石楼只组织过三次演出活动和“眉户迷”们自己组织的两期自娱自乐活动。</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演出,是在二 000 年五月,为石楼召开“人代”、“政协”两会组织的文艺晚会。演出的眉户节目有:眉户表演唱《老两口喜逛石楼城》和眉户表演唱《祖国处处气象新》。参演人员有:王俊英、张桂琴、刘燕英、王丽莎、冉英兰、田润兰、许双梅、王晓琴、李全珍、张秀珍、张宏其、李明</p><p class="ql-block">生、郑纪保等。</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演出,是在二 000 年石楼县庆“七一”晚会上。演出的眉户节目有:表演唱《歌颂党的好领导》、《眉户联唱》。参演人员有:王俊英、冉英兰、李全珍、张桂琴、王丽莎、张秀珍、刘燕英、许双梅、田润兰、张爱萍、王晓琴、薛鹏军、孟宪洪、郑德、刘金明、李明生、宁庚武、郑纪保等。</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演出,是在二 00 七年县总工会组织的文艺晚会上,演唱的眉户节目是《夫妻识字》。演唱者:刘燕英、郑纪保</p> <p class="ql-block">  第一期自娱自乐活动是在二 00 六年,居住在石楼县城的几个老“眉户迷”,在郑纪保居所组织过半年的自娱自乐演唱活动。为解决演唱资料,郑纪保从其保存的磁带、光盘中将眉户剧《一颗红心》、《梁秋燕》、《三进士》、《夫妻识字》中的经典唱段的曲谱及唱词记录出来,复印成册,供众人使用。每周星期日晚上活动一次。为避免干扰邻居,不管天气凉热,门、窗都要紧闭。此期活动参加人员有:张桂琴、冉英兰、许芳耐、王俊英(王村人)、刘燕英、郑纪保等,乐器伴奏人员有:贺云平(拉板胡)、孟宪洪(拉二胡)、谢绳组(拉二胡)、郑生富(拉二胡)。</p><p class="ql-block"> 第二期自娱自乐活动,是在二 00 七年,石楼戏迷们组建起《石楼县戏迷协会——眉户组》之后。该协会眉户组是在王专一的提议下组建起来的。(同时组建的还有一个《晋剧组》和一个《石楼道情组》)。</p><p class="ql-block"> 眉户组成员有:王专一(吹笛子)、贺云平(拉板胡)、</p> <p class="ql-block">白士文(操板鼓)、姬外光(拉二胡)、牛改英(拉二胡)、王纪娥(拉二胡)。演唱人员有:张桂琴、冉英兰、许芳耐、王俊英(王村人),郑纪保等。</p><p class="ql-block"> 演唱内容:除二 00 六年选取的眉户剧选段外,增加了眉户剧《山凹人家》选段和眉户曲牌。戏迷协会——眉户组,于二 00 七年底因部分乐队主要成员去外地随子女居住及找不到合适活动场所,自动解散。</p><p class="ql-block"> 从此之后,石楼再未出现过眉户演唱活动。</p><p class="ql-block"> 六、为眉户在石楼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回顾眉户在石楼五十年的经历,不能忘记曾经为眉户在石楼做出较大贡献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参与者,因为,他们与眉户在石楼的兴衰息息相关。现将表现出色、印象较深、贡献较大有关人员概述如下:</p><p class="ql-block"> ㈠、五十年代后期,在石楼传播眉户的先驱者:</p><p class="ql-block"> 1、在石楼文化馆工作的张洪栋、王金虎、郑光锦等,他们不仅让石楼人最早学会演唱眉户,还将眉户在石楼首次搬上舞台。</p><p class="ql-block"> 2、在石中任教的凌霄、郭怀玉、李琥、李艺、师青槐、姬玉成、郭恒珍、王希平、贾长荣等,他们教学生学会演唱眉户,还在校园组织眉户演唱活动。</p><p class="ql-block"> ㈡、六、七十年代,为眉户在石中乃至全县做出重要贡献的石中教师:</p> <p class="ql-block">  校园文艺活动领头人,乐队旗手谭仁杰(洪洞人),擅长拉板胡,对眉户情有独钟。他拉板胡功底深厚,尤擅长演奏眉户、蒲剧。自从他一九六 0 年十月到石中任教后,石中的文艺活动面貌一新。</p><p class="ql-block"> 二胡演奏高手成授俊(洪洞人),人称:“大成”,是当时石中,乃至全县的二胡演奏顶尖人物。他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名气很大。</p><p class="ql-block"> 三弦演奏高手陈振声(洪洞人),个头比“大成”小,人称“小陈”,眉户音乐娴熟,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大三弦弹拨技艺独步当时。</p><p class="ql-block"> 演、导全能薛英华(临汾人),身魁脸方,五官端正,嗓音洪亮,是石楼屈指可数的正面人物演员。他擅演,且会导,文武双全。他在《三月三》中扮演“周队长”、《一颗红心》中扮演“许老三”、《沙家浜》中扮演“郭建光”、《智取威虎山》(眉户)中扮演“杨子荣”、《红灯记》中扮演“李玉和”,每一角色都刻画的栩栩如生,熠熠生辉,观众无不赞叹。</p><p class="ql-block"> 演、导全能张祖武(洪洞人),身矮脸瘦,嗓音浑厚,扮演反面人物极有天分。他擅演,且会导,多才多艺。他在《沙家浜》中扮演“刁德一”、《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座山雕”、《红灯记》中扮演“鸠山”,将剧中人物刻画的妙趣横生,令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  优秀编导李旭如(临汾人),一九六五年到石中任教后,石中文宣队便如虎添翼。他是体育教师,身型健美,善舞善导。自从他来石中后,学校演出的舞蹈、武打戏的编导非他莫属。他编导的舞蹈动作舒展流畅,刚柔相谐,艺术性、观赏性俱佳。他在眉户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少剑波”的艺术形象,深受好评。 </p><p class="ql-block"> “多面手”凌霄(广西南宁人),军人出身,音、体教师,多才多艺,能歌能画,会编会演,舞台装饰,布景、道具制作都离不开他。他虽南方口音,演唱眉户有点掉腔,但扮演反面角色却具有独到的艺术魅力。他把《三月三》中的“刁连长”、《智取威虎山》(眉户剧)中的“小炉匠”,扮演的活灵活现,令人叫绝。</p><p class="ql-block"> 上述七位教师在石中文艺活动中,才华出众,贡献极大,曾被誉称为“石中七大精英”,并编有顺口溜赞扬他们。即:“薛(薛英华)、张(张祖武)、李(李旭如)、凌(凌霄)、谭(谭仁杰)、成(成授俊)、陈(陈振声),歌舞台上是精英,石中文苑抖威风,带出众多小明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左起:薛英华 张祖武 李旭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左起:凌 霄 谭仁杰 成授俊 陈振声</span> </p><p class="ql-block"> ㈢、五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初,石中学生中培养出来的较有名气的眉户人才大概有五十多人:</p><p class="ql-block"> 女演员有:韩素芳(洪洞人)、王冬梅(永和人,以下不标注籍贯者均为石楼本地人)、任凤英、牛俊香、王俊英、王梅芳、张桂琴、薛次英、李云珍、许文英、田金梅、冉玉兰、董苏英、许芳耐、王纪娥、任海珍、任莲英、刘元弟、岳宝珍、冉英兰、许英兰、刘燕英、王丽莎、李全珍、许双梅、张爱萍、陈爱萍、张秀珍、郑毛义、蔺锁莲等。</p><p class="ql-block"> 男演员有:郑长保、严志恒(洪洞人)、郭林生、郭银金(隰县人)、郭增生(隰县人)、冉六则、梁元喜、鱼军辉、马旺民、郑侯年、李彬、牛平虎、郑纪保等。</p><p class="ql-block"> 乐师有:高佩剑、张安乐(洪洞人)、孟宪洪、张生光、谢绳组、贺云平(也善表演)、张志礼(也善表演)、白士文(也善表演)、李仙宝(曾用名李香保,也善表演)、王专一、马有信、杨宇鹏(也善表演)、杨兴保、梁月志、贾建生、姬外光等。</p><p class="ql-block"> 这些学生在校期间,都在眉户节目中发挥过骨干作用。其中,不少学生离校进入社会后为眉户在石楼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p> <p class="ql-block">  牛俊香,在校是主演,在《一颗红心》中女扮男演“田明”,若非发音显露女腔,难辨其是女儿身。参加工作后,经常参加财贸系统或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仍然是主演。演出节目除歌剧《白毛女》外,眉户剧选段或眉户表演唱较多。她那高亢宽厚的嗓音震撼人心,闻名全县。</p><p class="ql-block"> 任凤英,在校是主演,一九六四年参加临汾地区西山五县文艺会演,扮演《梁秋燕》中的“秋燕”一举成名。在县文化系统工作期间,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演出,仍然是主演。演唱节目除了她的代表作《梁秋燕》选段外,还演唱其他眉户剧选段或眉户表演唱。一九七七年春节期间,她与郑纪保、郭娥则(也曾是石中学生)演出的眉户戏《迎像》(迎接华主席像),在参加吕梁地区文艺调演中获最高奖。她那金属般的嗓音和声情并茂的演唱令人惊叹不已。 </p><p class="ql-block"> 王俊英,在校是主演,在《一颗红心》中扮演“三婶”,扮相独特,深受欢迎。一九六四年她参与演出的眉户戏《两个好媳妇》在参加临汾地区西山五县文艺会演时获很高评价。在县直多部门工作期间及退休后仍然是主演,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演出,演唱节目多为眉户。二 000 年她与郑纪保演出的眉户表演唱《老俩口喜逛石楼城》因其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和石楼方言魅力在当地红极一时。</p><p class="ql-block"> 张桂琴,在校是主演,将《一颗红心》中的“田秀”、《沙家浜》的“阿庆嫂”刻画的细微入骨,淋漓尽致。至今还有</p> <p class="ql-block">人叫她“阿庆嫂”。参加工作后,经常参加本系统或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仍然是主演。演唱节目多为眉户,她清脆悦耳的嗓音和优雅大方的表演风格,令观众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薛次英,在校是主演,在《沙家浜》中扮演“沙奶奶”,演技出色,很受欢迎。在眉户表演唱《追驴》中她与搭档马旺民的表演十分出色,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七十年代初,她在石楼县文宣队工作期间也是很有名气的眉户演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述五女生,曾被人们称赞为“石中五朵金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左起:张桂琴 王俊英 任凤英 牛俊香 薛次英 </b></p><p class="ql-block"> 冉英兰,在校是主演。在《红灯记》中扮演“李铁梅”、在蒲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常宝”,演技突出。参加工作后,无论在县文宣队还是县文化馆工作期间,仍是骨干演员,经常参加本系统或县里组织的文艺演出。演出节目除眉户剧《鸡毛蒜皮》、《三亲家》外,还经常演出眉户剧选段或眉户表演唱。她嗓音高亢,扮相细腻,深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许英兰,在校是主演。把《红灯记》中的“李奶奶”扮演的惟妙惟肖,深受好评。</p> <p class="ql-block">  许芳耐,在校是骨干演员。演唱节目多为眉户剧、眉户剧选段或眉户表演唱。在王村任教期间多次参加王村大队文宣队演出。她洪亮的嗓音和精湛的演技深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刘燕英,在校是骨干演员,在眉户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常宝”。在县文宣队仍是骨干演员,《红心朝阳》中扮演“田秀”。在县公安局工作期间,是本单位文艺骨干,经常参加本单位或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二 00 七年,在县总工会组织的文艺晚会上,她与郑纪保演出眉户《夫妻字》。她铜铃般的嗓音和精湛的演技深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王丽莎,在校是骨干演员,在县文宣队及县文化馆工作期间,仍是骨干演员。经艺术专业培训后,演技大提升,既当演员又担编导,在眉户剧《鸡毛蒜皮》和《三亲家》中的扮相十分出色。她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演唱节目多为眉户表演唱。她的演技十分出色,深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李全珍,在校是骨干演员,在县文宣队仍为骨干演员。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经艺术专业培训后,演唱水平大提升,既当演员又当声乐教练。她在眉户剧《鸡毛蒜皮》中扮演的角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演出眉户表演唱较多,退休后,组建《石楼县歌唱协会》并担任声乐教练。</p><p class="ql-block"> 许双梅,在校是文艺骨干,在县文宣队时仍为优秀演员。她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演出节目多为眉户剧,眉</p> <p class="ql-block">户剧选段或眉户表演唱。她不仅善演眉户戏,还善于舞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好演员。</p><p class="ql-block"> 张爱萍,在校是文艺骨干,在文化馆工作期间仍为文艺骨干。她经常参加本系统或县里组织的文艺演出。一九八五年春节期间参加县财贸系统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时,在眉户剧《三亲家》中扮演的角色形象十分出色,深受好评。她刻画角色的认真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圈内人无不称赞。</p><p class="ql-block"> 张秀珍,在校是文艺骨干,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经艺术专业进修后,演艺水平突飞猛进。她经常参加本系统或县里组织的文艺演出,演出节目多为眉户,她既能演也会导。 一九八五年在参加县财贸系统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时,在眉户剧《三亲家》中精彩独到的演技和强大的感染力圈内人及观众无不赞佩。</p><p class="ql-block"> 郑毛义,在校是文艺骨干,在县文宣队是优秀演员。她在眉户剧、眉户表演唱中担任过好多角色,尤其扮演“老太太”十分出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p><p class="ql-block"> 许文英、李云珍、田金梅、董苏英、任海珍、任莲英、刘元弟、岳宝珍、蔺锁莲、陈爱萍、冉玉兰、王梅芳等女生,在校时都是文艺骨干,在很多眉户剧、眉户表演唱中扮演过角色,艺术形象都很好,深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严志恒,在校是骨干演员,在《梁秋燕》中扮演“春生”,在眉户小戏《十二把镰刀》中扮演“丈夫”,唱腔优美表演</p> <p class="ql-block">生动,深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郑长保,在校时经常参加校园文艺活动,喜爱眉户,经常主动找晋南籍教师学唱眉户。参加工作前、后的假期里多次参加本村——王村的文艺演出以及本系统或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一九五八年春节期间他与本村姑娘陈生地(石中学生)演出眉户小戏《兄妹开荒》、《五哥放羊》,与塌底村姑娘许毛兰(石中学生)演出眉户表演唱《表花》(这些节目均由郑光锦执导)。一九六六年春节期间,他与郑纪保(男扮女)演出眉户小戏《夫妻识字》。一九六六年暑期,参加县里组织的《石楼县农村文化工作第二队》并担任队长(该队演出节目,除晋剧外,还有包括眉户剧选段或眉户表演唱在内的很多形式多样的小型节目)。</p> <p class="ql-block">  郭林生,在校时经常参加校园文艺活动。在县财贸系统工作期间,经常参加本系统文艺活动,演唱过许多眉户节目,演技较好,观众欢迎。</p><p class="ql-block"> 冉六则,在校是“丑角”主演。把《沙家浜》中的“胡传奎”刻画得淋漓尽致,至今还有人喊他“胡司令”。</p><p class="ql-block"> 马旺民,在校是“丑角”主演。将《沙家浜》中的“刁小三”、《智取威虎山》(蒲剧)中的“小炉匠”扮演的活灵活现,观众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 郭银金,在校是骨干演员,在多出眉户剧或眉户表演唱中扮演角色。负责组建《石中东方红文宣队》并担任队长。他身材魁梧,演技精湛,举手投足雄姿英发。</p><p class="ql-block"> 郭增生,在校是骨干演员,在多出眉户剧或眉户表演唱中扮演“老头”、“老太太”,形象逼真,深受欢迎,他负责组建《石中东方红文宣队》并担任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李彬,在校是“丑角”演员,在多出眉户剧中扮演角色,不是“匪兵”、“狗腿子”,就是“地主”、“坏分子”,演技出色,深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牛平虎,在校是文艺骨干。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既担领导又当演员。他在眉户剧《鸡毛蒜皮》、《追车》中的表演十分出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心灵手巧,能写会画,制作的舞台布景和道具美观逼真,他在县文化馆任职期间为眉</p> <p class="ql-block">户在石楼的发展贡献很大。</p><p class="ql-block"> 郑纪保,在校是文艺骨干,在《沙家浜》中扮演“沙七龙”(当时版本)。一九六六年暑期参加石中师生组织的文宣队,代表县里下乡演出。一九六七年三月末,参与组建《石中东方红文宣队》并担任导演。他参加工作后是县财贸系统的文艺骨干,经常参加或组织本系统及县里组织的各类文艺活动。一九六九年下乡工作期间,应邀帮助西山公社文宣队和前山公社文宣队导演眉户戏及眉户表演唱。七十年代初,帮助家乡组建王村大队文宣队,他编导并主演的眉户剧《一只布鞋》在全县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一九七七年,他与任凤英、郭娥则合演的眉户戏《迎像》在吕梁地区文艺调演中获特等奖。一九七八年在县财贸系统为县“四干”会议组织的文艺晚会上,他与本系统职工宋玉梅演出眉户戏《收工之后》。一九八五年春节期间,他负责组织县财贸系统的文艺活动,并与张秀珍、张爱萍、任燕萍(也曾是石中学生)演出眉户剧《三亲家》。(此次文艺演出活动,从元宵节开始,演出多场,直到同年六月份在中阳县为吕梁地区交通会议助兴演出后才结束)。一九九三年,他负责组织县税务、财政、工商、文化四单位国庆文艺晚会,编写、参演了眉户表演唱《石楼人民志气大,敢叫日月换新天》。二 000 年五月他负责为县“人代”、“政协”两会组织文艺演出,并与王俊英演出他自己编导的石楼方言眉户表演唱《老俩口喜逛石楼城》。</p> <p class="ql-block">  二 000 年六月他负责组织石楼县庆“七一”文艺晚会,并编写、参演眉户表演唱《歌颂党的好领导》。二 00 七年,在参加县总工会组织的文艺晚会上他与刘燕英演出眉户小戏《夫妻识字》。</p> <p class="ql-block">  乐师贺云平,在校主吹竹笛,是六十年代石中学生中第一任首席吹笛手。他不仅笛子吹得好,文、武场乐器都会操弄,还善于表演,是一多才多艺的文艺骨干。参加工作后是本单位文艺骨干,还经常应邀协助别的宣传队伴奏,为王村大队文宣队伴奏次数最多。</p><p class="ql-block"> 乐师张志礼,在校时不仅板胡拉得好,而且其他文、武场乐器都会,哪件缺人操哪件。他也是优秀演员,说、学、逗、唱都在行,人称:“多面手”、“满台转”。</p><p class="ql-block"> 乐师白士文,在校是首席鼓师,对眉户音乐娴熟,驾驭乐队能力较强。他也善于表演,经常参与演唱。他高超的打板技艺和洪亮的嗓音令人佩服。</p><p class="ql-block"> 乐师李仙宝,在校是拉板胡、二胡高手,是石中东方红文宣队乐队主将,还善演反面角色。</p><p class="ql-block"> 乐师梁月志,在校擅长拉二胡,演奏水平较出色。一九六七年被抽调到县临时文宣队拉二胡。</p><p class="ql-block"> 上述五位乐师和谭仁杰、成授俊、陈振声曾被人们称为:石中文宣队乐队“八大金刚”。</p> <p class="ql-block"><b>上左起:谭仁杰 成授俊 陈振声 梁月志 </b></p><p class="ql-block"><b>下左起:李仙宝 白士文 张志礼 贺云平</b>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乐师孟宪洪,在校时学拉二胡,参加工作后,尤其在县文化馆工作直至担任馆长期间,拉二胡水平逐步提高,与当年石中教师成授俊水平不差毫发。他在文化馆工作期间,文艺活动搞的热火朝天,经常组织演出活动,演出节目多为眉户,为眉户在石楼做出了很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乐师高佩剑,在校时学拉二胡、学唱眉户,参加工作后经常参加本单位、本系统、本村(沙窑村)及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不仅二胡拉的有模有样,演唱眉户也有声有色。</p><p class="ql-block"> 乐师张安乐,在校时学吹笛子,参加工作后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吹笛子技艺小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乐师张生光,在校时学拉二胡,参加工作后,尤其在县文宣队工作期间,拉板胡水平突飞猛进,最后与当年石楼拉板胡高手任平陆不显上下,成为石楼人中拉板胡的佼佼者。他对眉户音乐娴熟,伴奏眉户技艺超群。</p><p class="ql-block"> 乐师谢绳组,在校时学拉二胡,参加工作后二胡演奏水平不断提高,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演奏二胡小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乐师王专一,在校时吹笛子,离职后参与组建《石楼县戏迷协会》,并负责戏迷协会——眉户组领导工作在“眉户组”主吹笛子。</p><p class="ql-block"> 乐师马有信,在校时是武场乐器优秀演奏者。</p><p class="ql-block"> 乐师杨宇鹏,在校时是二胡演奏者,也善于表演,经常在眉户剧或眉户表演唱中扮演角色。</p><p class="ql-block"> 乐师杨兴保,在校时擅长拉二胡。</p> <p class="ql-block"> 乐师姬外光,在校时拉二胡,二 00 七年参与组建石楼县戏迷协会——眉户组,并担任二胡演奏员。</p><p class="ql-block"> ㈣、据不完全统计,县直各部门干部、职工为眉户在石楼做出较大贡献的有:</p><p class="ql-block"> 时任石楼文化部门主要领导的张环(临汾人)、高学礼(临汾人)、杨绍舜(临汾人)、杜成才(蒲县人)等在职期间,十分重视文艺宣传工作,经常在县城或农村组织文艺宣传活动;多次举办城、乡文艺骨干培训;多次组织文艺调演或汇演;积极组织参加临汾地区或吕梁地区组织的文艺调演,为培养当地眉户人才繁荣当地文化生活,助力当地人文、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讲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六十年代初,王村生产大队每年都搞文艺演出活动,因本村尚未通电,时任文化馆馆长的杨绍舜和会计马灶花,每次两人抬着汽灯步行五里路为演出提供照明,演出结束后,再抬着汽灯回城。这种体恤民情,设身处地的爱心和敬业精神令人感动,给人鼓舞。</p><p class="ql-block"> 农口系统工作的赵梦虎(新降人)吹笛子高手,当时在石楼无人敢比,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主吹笛子。“文革”前经常参加石中师生的眉户演唱活动,指导多,帮助较多。</p><p class="ql-block"> 文化馆工作的权文学(临猗人),一九六一年分配到石楼文化馆工作后,一直担负着县里重要文艺演出活动的组织</p> <p class="ql-block">和导演重任,有时还当主演。一九六四年,他导演的眉户《情投意合》(梁秋燕选场)、眉户表演唱《两个好媳妇》在参加临汾地区西山五县文艺会演中均获一等奖。一九七七年,他导演的眉户剧《迎像》及他改编的石楼道情《红军东征到石楼》,在吕梁地区文艺调演中均获最高奖。在总结座谈会上,这两节目受到时任吕梁地区文化局局长王易风的大加赞赏。当年石楼娱乐圈内将权文学尊称为“权(全)大家”(文学、艺术全能大专家)。在县文宣队工作期间,担任导演。负责编导、排练及演出工作,兼演员或大提琴演奏。</p><p class="ql-block"> 文化馆工作的梁德喜(临汾人),不愧为音乐系毕业的高材生。精通音乐,擅长拉大提琴,县里每次组织大型文艺演出,乐队总指挥非他莫属。 在县文宣队工作期间,担任指导员,负责党务、人事工作,兼乐队指挥及音乐创作。</p><p class="ql-block"> 任平陆(稷山人),是当时石楼拉歌剧板胡和晋剧板胡的第一高手,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在文宣队工作期间,担任队长,负责乐队的领导工作,兼板胡琴师。</p><p class="ql-block"> 教育系统工作的薛全秀(洪洞人),优秀眉户演员。一九六五年在眉户剧《一颗红心》中扮演“潘发家”,扮相绝佳,深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韩斌(洪洞人),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不仅眉户唱的好,各种角色都能演,而且还是一个优秀的编创人</p> <p class="ql-block">员。他编写的《大学毕业回农村》被编制成坐唱晋南道情。一九七五年参加吕梁地区曲艺汇演获好评,一九七六年代表吕梁地区赴省汇演,又获好评。他编写的眉户戏《牧羊曲》曾参加吕梁地区汇演获好评。</p><p class="ql-block"> 文教系统工作的郝教生(蒲县人),演奏手风琴、扬琴高手,当时在石楼为顶尖人物。他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多次参加县里举办的文艺骨干培训班,并担任声乐教练。</p><p class="ql-block"> 李续林(洪洞人),出色的眉户演员,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演出。他在一九六五年参加县里组织的农村文化工作队时与牛俊香演出的眉户表演唱《追驴》及其他多场次演出中表现出来的高超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李志恭(安邑人),擅长演唱眉户及晋南道情,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演技出色,深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丁峰(隰县人),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演出。一九六六年暑期,在参加《石楼县农村文化工作第一队》时与王瑞萍演出眉户剧《抢板》中的杰出表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李明生(蒲县人),在义牒公社圪堵坪村任教期间,协助本村组建文艺宣传队,并担任主要领导和编导。他既会演又会导,多才多艺。该文宣队多次代表义牒公社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调演或汇演,并多次获奖。他执导和演出的眉户节目主要有眉户剧、眉户剧选段或眉户表演唱,印象最深刻的是</p> <p class="ql-block">他在眉户剧《梁秋燕》选段和眉户剧《一颗红心》选段中的精彩表演。到县直机关工作后,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演出。在眉户剧《三亲家》及众多眉户表演唱中的精彩表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王振中(洪洞人),吹笛子高手,名气很大。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演出,担任首席笛子伴奏。</p><p class="ql-block"> 李斌(运城人),对眉户、蒲剧音乐娴熟。“文革”期间,在石中担任驻校工作队队员时,参与蒲剧《智取威虎山》的导演工作,并扮演“杨子荣”,唱腔优美,动作大方,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马学仁(洪洞人),敲击板鼓高手,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深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张福义(交口人),能写会画,是一个优秀的舞美人才。一九六五年参加县里组织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主要负责舞美工作。一九七 0 年调县文宣队,主要负责舞美工作。他设计、制作的舞美作品无不受考奖。</p><p class="ql-block"> 段柏林(临汾人),在县文宣队工作期间,演唱过好多眉户剧目,尤其在他自己执导并参演的《红心朝阳》中扮演“许老三”的艺术形象十分出色。在县公安局工作期间是本单位、本系统的文艺骨干,组织过多次文艺演出,编导并参演了很多眉户节目,每场演出观众无不叫好。</p><p class="ql-block"> 李寿福(临汾人),在县文宣队工作期间,演唱过好多</p> <p class="ql-block">眉户节目,尤其在《红心朝阳》中扮演“田明”的艺术形象很出色。他是文宣队出类拔萃的男青年演员。</p><p class="ql-block"> 徐秀玲(临汾人),在县文宣队工作期间,演出过好多眉户节目,扮演“老太太”才艺出众。她在《红心朝阳》中扮演“三婶”、在眉户剧《红灯记》选段中扮演“李奶奶”的艺术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王小元(临汾人),原先是大宁蒲剧团的“武生丑角”演员,到县文宣队后,在《红心朝阳》中扮演“潘发家”,演技出色,深受好评。他曾担任学员的武功教练。</p> <p class="ql-block">  郭士德(孝义人),原本是县晋剧团(“文革”前)赫赫有名“三花脸”演员。县剧团解散后,先后在县城关粮站和县文宣队工作。他武功高强,导演戏剧能力出众。七十年代在县里举办的文艺骨干培训班担任身段教练和戏剧导演。一九七八年,他为县财贸系统演出的眉户剧《收工之后》担任导演。一九八五年,他为县财贸系统演出的眉户剧《三亲家》担任导演。他导演的戏剧专业性强,艺术性高,深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县文化馆工作的刘金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人才,不仅三弦、唢呐演奏的好,而且拉板胡技艺也很出色。他是文化馆文艺活动的骨干人才,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小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县文化馆工作的高海生,擅长弹电子琴,是文化馆乐队主将,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小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b>  上图:1971 年 12 月,石楼县文宣队代表吕梁地区赴刘胡兰烈士故乡云周西村演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士德(孝义人),原本是县晋剧团(“文革”前)赫赫有名“三花脸”演员。县剧团解散后,先后在县城关粮站和县文宣队工作。他武功高强,导演戏剧能力出众。七十年代在县里举办的文艺骨干培训班担任身段教练和戏剧导演。一九七八年,他为县财贸系统演出的眉户剧《收工之后》担任导演。一九八五年,他为县财贸系统演出的眉户剧《三亲家》担任导演。他导演的戏剧专业性强,艺术性高,深受好评。县文化馆工作的刘金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人才,不仅三弦、唢呐演奏的好,而且拉板胡技艺也很出色。他是文化馆文艺活动的骨干人才,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小有名气。县文化馆工作的高海生,擅长弹电子琴,是文化馆乐队主将,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小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 县文化馆工作的张双光,是继谭仁杰、张生光之后板胡伴奏眉户的高手,是本单位文艺骨干,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小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县文化馆工作的李文泉,不仅是弹拨乐器(三弦、园、琵琶、柳琴)演奏高手,而且还是舞台装饰,布景制作的能手。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广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县文化馆工作的贾挨锁,多才多艺,二胡、扬琴、电子琴样样精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艺人才,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活动,广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小学毕业就进县晋剧团敲板鼓的宁庚武,操弄板鼓功底深厚,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眉户演出活动,广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上列人员,在石楼眉户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各骋所长,各尽所能,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才华和热血,为贯彻国家“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为偏僻贫困的石楼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石楼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的好名声将名垂千古。</p><p class="ql-block"> 即兴编段眉户唱词,献给当年的同志们共抒情怀:</p><p class="ql-block">回顾眉户在石楼五十年, </p><p class="ql-block">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同志们张张笑脸在眼前, </p><p class="ql-block">昔日情景一幕幕反复出现: </p><p class="ql-block">排练场上挥汗如雨无悔无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伴们切磋技艺倾心交谈、 </p><p class="ql-block">舞台上风华展一个一个都很棒、 </p><p class="ql-block">赢掌声获夸赞心花怒放、 </p><p class="ql-block">生活中互相关照情义绵绵、 </p><p class="ql-block">闲空时嘻笑打闹趣事连连…… </p><p class="ql-block">同志们任劳任怨赤心忠胆做贡献, </p><p class="ql-block">为石楼的建设把青春奉献。 </p><p class="ql-block">转眼间俊男靓女都已老年, </p><p class="ql-block">更惋惜不少同志离开人间! </p><p class="ql-block">但愿的健在者身心健康, </p><p class="ql-block">等待着石楼眉户重火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 记 </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石楼的“眉户迷”们十分怀念当年参加眉户演唱活动的那段展现青春活力和灿烂人生的经历;十分怀念在一起参加文艺活动的老师、同学、校友和同志们及大家相处的情分和友谊。将眉户在石楼的那段历史写出来,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三年前,就有人建议由我执笔完成。大家认为,眉户在石楼的兴衰过程中,我的亲身经历时间长、活动多。我也有同感,为了结大家的共同心愿,我欣然应诺。由于,眉户在石楼的兴衰过程时间跨度大、活动范围广、涉及人员多、历史背景特殊,仅凭我一个人的记忆及所见所闻,很难准确、全面反映出来。为了对历史和参与人员负责,我决定采取两步走的方式来完成。第一步,根据我的经历及所见所闻写出初稿,转发给有关人员,请大家补漏、纠错,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提出修改完善建议。第二步,我综合反馈情况,重新修编完稿。目前,第二部工作已完成,决定脱稿印发。然而,作品中仍存在一些缺憾须说明:</p><p class="ql-block"> 一、当年县里组织的临时文艺宣传队、农村文化工作队、文艺骨干培训班及参加地区文艺调演等项活动中的部分活动,因查找不到当时参演人员的留影(多数活动当时均未拍留念照),缺乏实证资料,影响了对参与者的确认。</p><p class="ql-block"> 二、当年组织眉户演唱活动的主要领导和主要演职人员(尤其是晋南籍人)都已老年,有的已离世,有的多病缠身,</p> <p class="ql-block">有的记忆力减退,大部分人仅对自己的经历有所记忆(有的连自己的经历也记不清了),对他人的经历,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知大概,不知详情,影响到对当年参与者的事迹叙述及艺术特长表述。</p><p class="ql-block"> 三、“文革”期间,各公社、个别生产大队及县直各大口成立的文艺宣传队演唱眉户情况,因时隔多年,机构、领导、人员变动及宣传队活动时间较短,加之,眉户演唱只是其中节目,很多受访者均对当年眉户演唱活动详情记忆不清了。影响了对各宣传队眉户演唱活动的介绍。在《眉户在石楼》编辑过程中,曾受到当年在石楼参与眉户演唱活动的老师、同学、校友和同志们及部分参与者家属或曾经在县里或县直各部门、各公社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及社会群众(尤其是“老戏迷”)们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获得了很多有价值情况,尤其在《初稿》和《关于征集资料的函》发出后,收到了许多来自不同住地的石楼籍和晋南籍有关人员反馈的情况及像片资料,为完善作品提供了较丰富的信息资料。在此,郑重地向诸位道声:谢谢!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文中若有不妥之处,乞望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郑纪保</p><p class="ql-block"> 二 0 二四年十一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附件: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关于征集资料的涵</span></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校友和同志: </p><p class="ql-block">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石楼的“眉户迷”们,非常怀念当年参加眉户演唱活动的那段展现青春活力和精彩人生的经历;十分怀念曾经在一起参加文艺活动的老师、同学、校友和同志们,以及大家相处过程中的情分和友谊。将眉户在石楼的那段历史编写出来,是大家共同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就有人建议,由我执笔完成此项任务。大家认为,我在眉户在石楼的兴衰过程中,亲身经历时间长、活动多。我也有同感,于是,欣然应诺。哪知,未曾提笔,疑虑重重:一怕自己对眉户在石楼的起始时间、地点、涉及人物了解不全,难于述清;二怕自己仅对自己在石中上学期间及以后个人经历有所记忆,对其他人的经历印象模糊,细述自己,简介别人,恐遭误解;三怕涉及人员较多,仅凭自己的记忆或所见所闻很难准确列举重要人物及其主要事迹,万一漏列或概述不准、不全,恐遭亲疏之嫌;四怕尽管自己费力劳心、多方调查考证完成作品,也难免不存在问题,最后落个出力不讨好反而遭人嫌恶的下场。由于思想顾虑较重,迟迟不愿动笔。一直处于想写,不</p> <p class="ql-block">敢写,不写,又不甘心的矛盾中。</p><p class="ql-block"> 二 0 二四年春节后,理智终于战胜了邪念。为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石楼“眉户迷”们的共同心愿(也可能是当年参与眉户演唱活动的大多数人的心愿),我决意摒除杂念,顾全大局,将眉户在石楼的这段历史写出来公告天下。这样,才能对得起信任我的人,对得起包括已故者在内的为眉户在石楼做出贡献的所有人和自己的良心。为了对历史和参与人员负责,我决定,此作品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根据我个人经历、印象及目前了解情况,编写出初稿,发给有关人员,让大家补漏、纠错,提出修改完善建议,提供有关实证资料(像片或其他资料)。第二步,我根据大家反馈情况和提供资料重新整理完稿。为此,希望大家积极配合,共同完成心愿。因我与有关人员的联系受限,请大家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广泛转发、联系,以便获得更多建议和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联系人:郑纪保 电话:137……3198 </b></p><p class="ql-block"><b>联系方式:微信或电话 </b></p><p class="ql-block"><b>截止时间:发函之日起十日内 </b></p><p class="ql-block"><b> 郑纪保 </b></p><p class="ql-block"><b> 2024 年 6 月 12 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郑纪保简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郑纪保,男,1948年3月生,1968年10月县财政局参加工作,198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任石楼县税务局副局长,1994年7月任石楼县地方税务局局长,2008年3月退休。中专学历。</b></p> <p class="ql-block">县老促会常青队演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辛中简介:</b></p><p class="ql-block"> 辛中;女,曾用名;辛瑞花,微信、QQ;欧阳真心。山西吕梁石楼人。中共党员,政府干部,石楼三晋文化理事,吕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2024年被聘为《古韵今吟》执行主编。多年来四百多首拙作在三十几家报刊杂志书籍发表。</p><p class="ql-block"> 2017年2021年分别出版个人诗集《碎玉集》和《孝恩集》。</p><p class="ql-block">2017年荣获“中国十佳当代潜力诗人”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2018年荣获全国第七届当代摄影大赛二等奖。</p><p class="ql-block">2021年获得全国《夏韵墨青杯》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县老促会常青队演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