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话民俗】之十一:范筑先——与共产党领袖和高级将领们密切交往的“抗日老人”

馆陶马

<h1><font color="#39b54a"><b>【读诗】</b></font></h1> 书法作者殷振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初学欧阳询,后遍临颜真卿、王羲之、钟繇等古代书法名家书体。“阴阳合和”理念贯穿其书法实践,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省、市大赛并获奖。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董必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div> <b>  诗文赏析:</b><br>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是董必武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庆祝1942年元旦时用柳亚子怀人诗的原韵即兴口占的一首七律,诗歌体现了诗人伟大的革命豪情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表达了诗人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及怀念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这首诗是对柳亚子《寄怀润芝先生,兼呈伯渠、玉章、必武、特立、曙时诸老》一诗的和答,最初发表于重庆《新华日报》。 <h5></h5><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39b54a">【话民俗】</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范筑先:与共产党领袖和高级将领们密切交往的“抗日老人”范筑先</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月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筑先画像(作者 汪易扬)</h3> 抗日战争初期,在鲁西北战场上有一个全国闻名的风云人物,他的名字叫范筑先。这个正直善良、疾恶如仇的旧军人在与共产党领袖和高级将领们日渐密切的交往接触中,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毅然走上了与共产党、八路军合作抗日的道路。<br>范筑先(1881-1938),清光绪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历1881年12月12日)出生在山东省馆陶县南颜寺村(今河北省馆陶县寿山寺村)一个农民家庭,原名金标,是个正直廉洁的旧军官,在他的同辈和属下中有着极好的口碑。他从小聪慧刚毅有大志,九岁入义学读书,深得先生喜爱,为他起表字“夺魁”。1904年馆陶卫运河泛滥,灾荒之年正赶上清政府为扩编北洋军在馆陶县招募兵勇,他便离家投军,先后被提拔为副兵、正目、哨官。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陆军第四镇改为中央陆军第四师,他先后被提升为炮兵连长、炮兵营长、补充团长、师参谋长、第八旅旅长。1924年苏浙战争爆发,他所在的皖系军阀卢永祥部战败。卢永祥流亡日本,范筑先也把所有的公积金分给士兵,把部队遣散,自己改名“竹仙”隐居上海。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他心情十分振奋,改名“筑先”投冯玉祥西北军任同乡张维玺为军长的第十三军参赞。“筑先”之名意为筑路先锋,表达了其可贵的忠勇报国之志。1930年蒋冯阎大战爆发,范筑先任南路军总司令参赞。后冯、阎失败,范筑先又一次落入了人生的低谷,随张维玺一起在天津隐居。不久经张维玺介绍推荐任山东韩复榘第三路军少将参议,后两度任沂水县县长,一度任临沂县县长。在每一任上,他都关心民生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到1936年冬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的时候,范筑先已是55岁的老人了。<br>  赴聊城任时,正值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觊觎我国华北,中国面临着危亡。一方面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渐渐失去民心,另一方面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受到了广大爱国人士的赞成,也深深影响了范筑先。他积极训练壮丁,准备抗日,在鲁西北逐渐具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同时,鲁西北重要的战略位置、范筑先的正直为人和抗日热情引起了共产党高层的极大关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筑先将军</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恩来、彭雪枫等的统战工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促成了范筑先震惊全国的通电</b></div><br>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在洛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党中央、毛主席在具体部署山东工作时,充分考虑了以下因素:聊城、茌平、莘县、冠县、观城等12个县的第六区,地跨黄河两岸,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战略位置重要,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范筑先是个正直的军人,而且表现出了极大的抗日热情,可以作为争取团结的对象。由此他和中共中央确定了鲁西北的工作方针:团结范筑先,在鲁西北发展抗日武装和抗日政权。<br> 按照这一方针,1937年4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派中共中央联络局书记彭雪枫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分,到山东开展统战工作。5月,彭雪枫到达聊城,以老同学的身分与在第六区供职的共产党员赵伊坪、张维翰及牛连文等人会晤,指示他们做好范筑先的工作。后张维翰(与范筑先系同村人,解放后曾任邯郸军分区司令员)把彭雪枫介绍给范筑先。范筑先知道彭来自陕甘宁边区,就请他谈谈对时局的看法。彭雪枫说:“日寇从‘九一八’事变后,一直在疯狂备战,蠢蠢欲动,妄图灭亡中国。我们只有全国各党各派团结起来,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鲁西北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地域广阔,可攻可守,若打起来,是组织群众打游击的好地方。鲁西北的人民有骨气,勇武善战。这些都是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一席话说得范筑先不由得十分佩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此后范筑先与共产党的接触日渐深入,思想上也更加倾向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抗日的决心更加坚定。<br>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范筑先请求共产党支援一些高素质的干部,并得到了山东党组织的同意。张维翰、牛连文、赵伊坪等人按照范筑先的安排,去济南与共产党山东地下省委组织部长张霖之接上头。张霖之调平津学生党员二十几名赴聊城工作,又从第三集团军政工人员训练班中挑选流亡学生二百四十名为政训服务员,由张维翰、姚第鸿带回聊城。这些人后来在团结争取范筑先等爱国志士以及后来的鲁西北抗日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br> 1937年10月,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面对日本军队的咄咄之势奉行逃跑主义路线,下令撤退到黄河以南。范筑先对此十分反感,但迫于无奈,16日只得向南撤退,但撤至黄河北岸却驻足不前,以观韩复榘动静,不久即又回到聊城。韩复榘再次下令催促范筑先南渡黄河,范筑先态度十分坚决:“我是鲁西北人,守土有责。在这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抗战到底,决不能撇下家乡父老只顾自己逃命。”他不顾被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吓怕了的“恐日”派的反对,在姚第鸿等共产党员为代表的抗日派的支持下,毅然于20日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公开发表了“誓死不渡黄河南”的著名电文:<br>全国各报社、各通讯社、各机关、各学校、各人民团体钧鉴:<br> 既自倭奴入寇,陷我华北。铁蹄所至,版图易色。现我大军南渡,黄河以北坐以待沉沦。哀我民众,胥蹈水火。午夜彷徨,恤血椎心。筑先沗督是区,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和武装民众,与倭奴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辞。所望饷项械弹,时予接济。俾能抗战到底,全其愚忠。引颈南望,不胜翘企。<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叩皓(19日)</div> 通电发出,震动了全国。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范先先将军事迹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铁血将军》</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与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信件交往</b></div><br> “坚持敌后抗战,誓死不过黄河”的全国通电的发出,虽然对鲁西北的军民是个很大的鼓舞,但抗日战争究竟应该怎样打,范筑先心里并没有底。他仰慕共产党和八路军,迫切与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取得联系。1938年1月范筑先亲笔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表达自己坚持敌后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及迫切与共产党精诚合作的愿望,并请求毛主席、朱总司令能从延安派一批干部来聊城协助他一道工作。他把信交给政训处的成润(中共地下党员),委派他作为自己的代表尽快把信送往延安毛主席和朱总司令。<br> 接到任务后,成润不负重托,马上揣上范筑先的亲笔信和鲁西北特委的介绍信,匆匆赶往革命圣地延安,得到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同志的热情接待。他把自己这次去延安的任务向办事处负责人伍云甫作了汇报。伍云甫马上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并按照中央的安排,根据西安与延安之间敌人封锁很严的情况,由办事处派人把信转交,以免成润在去延安的路上出现意外。十几天后,伍云甫给成润送来了朱德总司令亲自署名的复信。复信的主要内容是,对范筑先将军坚持敌后抗战表示钦佩,愿与范筑先将军精诚团结,共同抗日,并同意派一部分干部到鲁西北工作,还同意鲁西北派干部到延安学习。不久,成润携带复信,带领延安派来的20多名干部(大部分是陕北公学毕业的青年学生)返回聊城。范筑先见到复信和延安派来的干部非常高兴。<br> 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同志一直非常关注对范筑先的统战工作。1938年初,党中央派郭洪涛到山东工作。在离开延安之前,刘少奇特意单独接见了他,要他向鲁西北特委转达党中央的三点指示:一是要和范筑先合作抗战,共同建立抗日根据地;二是要在鲁西北积极探索平原游击战争的实践经验;三是要做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br> 同年春,中共山东省委负责人黎玉赴延安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山东的抗日情况。毛主席特别关注鲁西北的抗日情况,仔细询问了范筑先的有关问题。当时武汉和延安的党报和进步报刊,都赞誉范筑先将军是位著名的“抗战老人”。毛主席亲自用毛笔给范筑先写了一封信,信中毛泽东称赞范筑先将军是个抗日坚决、思想进步的爱国将领,是个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并高度评价他在山东敌后坚持抗战的重大贡献和深远的政治影响,对他进行了热情的鼓励和慰勉。<br> 1938年10月,黎玉和张经武率领300余名青年干部和红军干部,从延安到达聊城,受到了鲁西北特委、范筑先所部官兵及聊城市民的热烈欢迎。当黎玉把毛主席的亲笔信和《论持久战》一书交给范筑先的时候,范筑先激动得满眼热泪。他抖动着花白胡须说:“感谢毛主席的关怀!感谢毛主席的关怀!”当晚,他在自己的办公室请客人吃饭,场面简朴大方。范筑先感慨地说:“八路军最讲究艰苦朴素,不讲究排场,我今天是按照你们八路军的方式招待你们。”<br> 他真切感到,八路军集中了这么多优秀青年干部,人才济济,实在前途无量!与共产党、八路军合作抗战,也实在大有可为!<br> 范筑先与共产党合作抗战,成效很大,很快在广袤的鲁西北平原开辟了一大片抗日根据地。为便于统一指挥鲁西北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5月,山东省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改称鲁西北游击总司令部,范筑先任总司令。到1938年秋,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30余个县,有组织的群众达20余万,隶属于游击总司令部统辖的抗日武装发展到三十五个支队、三路民军,多达10万人,号称“十万铁军”。范筑先按照共产党、八路军训练部队的方法,将政训处升格为政治部,共产党员为政治部主任。安排了不少共产党员担任县长,成立了政治干部学校,各县政治部也同时开设政工人员训练班,各支队办教导队,短期内即培养出大批具有革命觉悟的军政干部。同年10月12日在聊城召开了军政联席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鲁西北特委提出的《山东第六区抗战行动纲领》,作为今后鲁西北地区的施政准则,并通过了将鲁西北三十多个支队编为四个纵队的方案。范筑先还派出大批青年到南宫和延安受训,甚至把长子范树中、长女范晔清、三女范树琬都送到延安抗大学习,夫人武治国及其次女范树琨、次子范树民也都参加了革命工作。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一时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国民党反动派恨得咬牙切齿:“老范红了,山东红了半个天。”范筑先表示:我是凭良心抗战,谁真心抗战我就拥护谁,共产党坚决抗战,所以我要跟共产党合作;我是旧军人,可我是农民,推车出身,吃红薯长大的,就是八路军说的无产阶级出身,所以他们说我老范红了,山东红了半个天。<br>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鲁西北抗日军民就和敌人进行了梁水镇、范县、界牌、聊城、齐河等大大小小几十次战斗,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其中齐河战斗最为惨烈,范筑先的次子青年抗日挺进队队长范树民壮烈牺牲。他的夫人十分悲痛,他劝她:“不要哭了!这是一件好事,不是树民为国牺牲,别人怎知道我们有这样一个好儿子?这是咱范家的光荣。”范筑先在回复后方山东旅渝同乡代表杨光辰的慰唁中说:“自中日战起,弟早打破家庭观念,齐河之役,民儿授命,不敢谓求仁得仁,差幸死得其所,伊何可憾,弟又何悲。……”他又安排次女范树琨接任挺进队长一职,继续为抗日出力。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与徐向前、宋任穷会晤</b></div><br> 1938年3月25日,毛泽东在给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委员邓小平等人的电报中指示:“鲁西北特委有少数游击队。鲁西北特委负责人邢金声(张霖之的化名,时任中共山东省委驻鲁西地区代表)与范筑先合作,有武装数千。直南专员丁树本坚决抗日,有武装三千,亦急欲与我们合作,要求派干部。丁范两专员均派代表到武汉,已受到奖励。我们武装除四支队,又扩大濮阳八大队,人枪四百。请转陈宋设法与上述武装联络。”之后,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主任宋任穷和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率八路军东进纵队到达南宫。<br> 4月21日,毛主席又发电报给徐向前等人:“在范专员、丁专员地区,仍有原来的政府,应即经过统一战线的推动,迅速改造与加强政府,使之成为人民的抗日政府,吸收坚决有能力的分子参加进来,洗涮腐化无能的分子,使政府、部队、人民密切联系起来。”5月,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率部东来。6月,徐向前邀请范筑先赴河北省威县会晤。但此时范筑先正在濮县与日寇激战。<br> 范筑先击败日寇土肥原部收复了濮县县城之后,便马上骑自行车带领少部分随从由濮县王堤口出发,于6月15日赶到威县,受到了徐向前和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及广大军民的欢迎。徐向前致欢迎辞说:范司令坚决拒绝韩复榘退至黄河以南的命令,团结鲁西北广大民众建立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象范司令这样大年纪,还这样为民族的生存,不辞劳苦与敌人艰苦斗争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很值得我们学习。今后我们两个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要亲密团结,加强联防,全力打击敌人。范筑先也对八路军的英勇善战表示了由衷的赞扬,高兴地说:“过去我们是孤军奋战,现在来了八路军,有了依靠,今后不再孤军奋斗了。我们要密切配合,共同作战,保卫神圣领土。”<br> 当天上午,徐向前与范筑先就冀鲁联防问题进行了会谈,达成了互通情报、八路军代范筑先培训干部、给他提供共产党的报刊理论书籍,冀南归八路军驻防、鲁西北归范驻防、两个地区的民众起义武装互不收编等协议。当晚徐向前又到范筑先的住处,两人对坐在煤油灯下畅谈至深夜。后来的几天,徐向前等人又向范筑先介绍了八路军的治军作战方案,陪同他参观了东进纵队政治部救亡室和参谋训练队上课情况。在沙盘教学上,徐向前又以攻克威县为战例,详细介绍了红军时代的“席卷战术”,引起了范筑先的极大兴趣。<br> 同年9月23日,范筑先又应邀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和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在南宫召开的冀鲁两省联系会议,并欣然接受了我党关于广泛动员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整顿部队、团结合作、长期抗战等主张。<br> 威县、南宫之行,使范筑先大开眼界,大长见识。从此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行动更加坚决,同时依靠与共产党、八路军的合作取得了战场上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壮烈殉国后共产党领袖们</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对范筑先表示深切的哀悼</b></div><br> 范筑先和共产党的关系日益密切,战绩卓著,深得鲁西北军民的拥戴,引起了国民党的恼怒和惊恐。<br> 沈鸿烈因出卖韩复榘而成为了蒋介石的忠实爪牙,就任了山东省主席。起初他看到范筑先如此大的势力,便千方百计地破坏鲁西北的抗战,削弱范筑先的力量。他引诱范筑先驱逐中共人员,遭到拒绝。他要范筑先把部队改编为省府的保安旅,改组政治部、政干校、教育团,解散由共产党领导的支队,均遭到严词驳斥。公开破坏不行,他就改用金钱、委任状等诱饵,让民政局长李树椿利用旧关系暗地里勾结范筑先的参谋长王金祥。1938年10月中旬,王金祥按照沈、李的旨意背着范筑先一手制造了鄄城事件,解散了由中共直南特委组织的武装第十三支队,枪杀了中共党员副司令王青云和政治部主任汪毅。总政治部要求给予王金祥以严惩,范筑先也极为震怒,准备将王革职驱逐,后由于李树椿出面庇护,致使此事没能果断处置,留下了一条祸根。<br> 11月上旬,李树椿在阳谷安乐镇召开“忠孝团”八个团长会议,密谋“倒范反共”,派王金祥到长清向正在平息黄沙会叛乱的范筑先报告安乐镇“忠孝团”即将滋事情况,诱使范筑先前去安抚,欲乘机刺杀他,但范筑先因急于布置防务临时脱不开身而幸免于难。<br> 一计不成,沈鸿烈、李树椿又密谋借日寇之手除掉范筑先。<br> 11月12日下午,范筑先得到数起报告,说日寇马上要进犯聊城。他命令王金祥亲率其第二支队火速驰赴东阿,截击敌人,而王金祥却派副司令率部于午夜才动身前往。<br>日军分三路人马分别从济南、禹城、大名金滩镇直扑聊城。14日上午从东阿来犯之敌已到距聊城18公里的李海务。这时范筑先正要与前来接他的张郁光、姚第鸿出城,忽然李树椿乘车来到,托词缠住范筑先不能行动。他一再强调吃饭再走,直至下午三时才坐车逃走。这时,原先在东关布防的第一路民军已放弃阵地逃走,西南护城堤战斗已打响,内奸王金祥、赵文奎向范筑先提出出城追赶第一路民军和调动援军而匆匆溜掉。<br> 这时聊城四面已被敌人包围了三面,仅有的西门一条小路也被敌人封锁了路口,范筑先只能部署城防以待外援。在指挥作战的间隙,范筑先曾用不同方式催促外援,但当时鲁西北驻守在外的支队被李树椿、王金祥等人控制的黄沙会、忠孝团、红枪会所阻,王金祥在城外拥兵不救,共产党员张维翰的第十支队一部分在汶上、宁阳一带协助当地工作,另一部分布防卫河东岸阻挡大名敌人,无法挥师东归解救聊城之危。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范筑先决心力战到底。15日9时,东门被敌人炮火击毁,敌人蜂涌入城,范筑先转移到市中心光岳楼继续组织抵抗。下午5时范筑先在万寿观东北巷战中被日军飞机打断腿骨壮烈殉国,享年58岁。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等人及600多名将士为国捐躯。<br> 范筑先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出,举国震惊。共产党在延安和重庆分别召开了追悼会。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第58期发表了《哀悼民族英雄──范筑先先生》的时评,文中说:“(范筑先的牺牲)是山东同胞一个极大的损失。我们中共党人对这位忠勇卫国、仁至义尽、真正堪称为‘民之父母’的民族老英雄之死,敬致极其深切的哀悼!”中共领导人朱德、吴玉璋、董必武等都送了亲撰的挽联。<br> 朱德的挽联是:“战事方酣,忍看多士丧亡,惟其忠勇;吾侪尚在,誓必长期抗战,还我河山。”<br> 吴玉璋和董必武的挽联是:“三友见精神:松体遒、竹身直、梅花亦自清高,格高气苍,直到岁寒全晚节;一门尽忠义,夫殉职、妻卫民、子女都称勇武,顽廉儒立,共舒国难绍遗风。”<br>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br><br>  (文章作者马月起,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理事、邯郸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馆陶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馆陶县民俗文化协会会长,《陶山》文学季刊副主编,出版有《馆陶史话》《馆陶诗话》《魏徵前传》《馆陶话》《馆陶民俗》《馆陶县四股弦、木偶戏》《中国大运河与邯郸》《魏徵前传》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