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东山轩辕宫

持之以恒

<p class="ql-block">  洞庭东山杨湾是集元、明、清古建大成的地方,有御道及演武墩等等人文景观,其中明代建筑最多,故有明朝一条街之名。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拆迁几幢明代建筑移建外地,遭到了一定破坏。</p> <p class="ql-block"> 轩辕宫座落在洞庭东山杨湾古村面北方向。原本是杨湾庙的正殿,该殿重建于元朝末年后明清两代重修,距今己有六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 轩辕宫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初为祭祀吴国大臣伍子胥之所,故称胥王庙,后改为汉祠,正殿供奉轩辕黄帝塑像,取名轩辕宫,又因地处杨湾村,尚居其地几座殿宇之中,故俗谓杨湾庙正殿。原有山门、碧霞元君祠、城隍庙、正殿、火神殿等建筑,现仅存气势雄伟的轩辕宫正殿和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苏州府出了两个腰缠万贯的大富豪,一个是昆山周庄的沈万三,一个是东山王舍(现北望村)的王万一。当时轩辕宫已经毁了,王万一元末出资重建的轩辕宫一直保存到现在,成为吴文化古建筑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轩辕宫坐东朝西,靠山面湖 。殿前月台宽阔,殿后青山满目,山上筑有石亭一座,名“轩辕亭”,又称“揽胜亭”,可远眺气势磅礴的太湖。隔湖的洞庭西山其最高的缥缈峰和东山莫厘峰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殿内有明名家文徵明所作巜东西两山图》石刻。王鏊作品巜洞庭两山赋》石刻。 陈列室中的阴亭制成于明正德年间,80年代在东山陆巷出土,系一仿木结构石筑,高3.58米,直径2.5米,六角形。六角形的每一面都有石刻,中间为藏尸骨之所。阴亭第一面刻有“叶时敬妻周氏之墓”,它是明代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轩辕宫当中的横梁是断开的,式样如虎丘二山门的脊檩,即所谓“断梁殿”。现殿内柱础、梭形“四金柱”、有卷杀的檐柱及大部分梁架、斗拱等木结构,也多是元代遗物。柱下垫木鼓,角柱有“升起”和“侧脚”,也都是宋元的规格和做法。整座殿宇无一铁钉,形制精巧,为元代建筑绝佳范本。</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轩辕宫正殿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