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日这一天【沈阳同城】

三产客

纪念伟人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里,我和同学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中山广场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这种纪念活动已连续几年了。</p><p class="ql-block">当我终于来到中山广场,这里已经聚集了许多同样怀着敬仰之心的人们。广场上,毛主席的雕像庄严肃立,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熠熠生辉。雕像周围摆放着人们敬献的鲜花,那一朵朵鲜艳的花儿,犹如人们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热烈而真挚。</p><p class="ql-block"> 我静静地走到雕像前,停下脚步,深深地鞠了一躬。在这一躬里,蕴含着我对毛主席的无限感激,感激他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出黑暗,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感激他用那高瞻远瞩的智慧,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周围的人们或是默默凝视着雕像,或是轻声地交流着毛主席的故事,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那份共同的缅怀之情。此刻,时间仿佛凝固,整个中山广场沉浸在一片对伟人的深切怀念之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更是为了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视频</p> 毛主席塑像和群雕介绍 <p class="ql-block"><b>【广场名称的来历】</b></p><p class="ql-block">沈阳中山广场始建于1913年,当时称中央广场。1919年称浪速广场;国民党统治时期,浪速广场更名为中山广场,沈阳解放后仍沿用此名;文化大革命时期称红旗广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9年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竣工后的广场中央矗立以毛泽东塑像为主的大型雕塑。</span>1981年又恢复了中山广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沈阳中山广场建筑群及中心雕塑群,为沈阳醒目的城市地标, 2007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无论是沈阳当地市民,还是外地来沈出差人员,都要到中山广场雕塑前,与毛泽东主席塑像合影留念。每年的九月九日和十二月二十六日都有大批市民前来敬仰伟人。</p> <p class="ql-block">中山广场群雕《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总高20米,基座高近10米、宽11米、长22.5米;58个人物组成的群像高3.5米;毛泽东像高为10.5米。</p><p class="ql-block">群像共有58个人物:基座正面7人、基座背面3人、群像左右两侧共有48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城市建的多个毛泽东塑像中,沈阳中山广场群雕堪称第一,从体量的广度和形象的艺术高度来讲,没有其他作品能够超越它,其形象细节的丰富和表现力是最好的,这一点不用质疑,业界公认。这座地标性雕塑自1967年开始创作,经过三年时间,数百人参与其中,1970年国庆节落成后成为动荡年代为数不多的雕塑珍品之一。在全国,以毛泽东塑像为主,周围衬以巨型群雕的,也只此一处。</p> <p class="ql-block">据网络和有关资料,文革后辽宁省文革后保留的毛主席塑像有:沈阳市中山广场、大连市大连理工大学、丹东市火车站广场、抚顺工人文化宫、阜新市解放广场、凌源市杨杖子镇国营向东化工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1.因何建造广场雕塑群?</b></p><p class="ql-block">全国第一座大型毛主席塑像在清华大学建成后,各地出现建造毛主席塑像热。1967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发出了有关林彪指示《关于建造毛泽东大型全身塑像的通知(稿)》:“凡有代表性的大军事机关,其驻地有大院、有广场的地方”,“都可以搞”。中山广场改造最重要的项目,就是竖立毛主席像和周围群雕。同年,沈阳军区成立“毛主席塑像建设办公室”,由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任总指挥。</p> <b>2.谁主创毛泽东塑像及群雕工程?</b><div>为竖立毛主席像和周围群雕,成立的创作组吸纳鲁迅美术学院师生田金铎、杨美应、高秀兰、张玉礼、陈绳正、庞乃轩、张秉田、易振瀛、贺中令、赵判吉、孙家彬、丁伟年、薛世哲、高宝田、宋文元等人,以及东北建筑设计院选出的建筑师、军区选出的美术工作者,组成强大创作阵容,最后发展到70多人。中山广场群雕由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主创,著名雕塑家田金铎担任创作组组长,著名雕塑家孙家彬担任毛主席像塑造工作。</div> <p class="ql-block"><b>3.毛泽东塑像为啥不戴军帽?</b></p><p class="ql-block">1966年6月24日,红卫兵以"破四旧"拆除清华大学二校门,建筑系副主任程国英提出:“二校门”拆后显得空荡,可否立座毛主席塑像?被校红卫兵组织“井冈山兵团”采纳。塑像选择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穿军大衣、戴军帽,向群众挥手的形象。全国第一座大型毛主席塑像建成,各地络绎不绝前来参观取经。“井冈山兵团”特把雕像建造过程编成材料,供来访者索取。如此这般,穿军大衣、戴军帽的毛主席塑像,就成模式。</p><p class="ql-block">孙家彬担任沈阳中山广场毛泽东塑像设计创作,首先完成两米高的雕塑中稿,再放大为10.5米高的正稿。最后制作工作在辽宁工业展览馆中央大厅进行。为体现毛泽东的伟人风度,孙家彬认为毛泽东额头高很有特点,戴上帽子形象特点不突出,帽子拿在手里也不太好。孙家彬将想法说给当时省里的主要领导,得到的答复是:“难道伟大领袖不戴帽子,就不是伟大领袖?”一句话定音,于是,他设计出不戴帽子的毛泽东挥手像。</p> <p class="ql-block"><b>4.毛主席的塑像为何面朝西?</b></p><p class="ql-block">树立毛主席地塑像,一般都面朝南或东南,这样“光线要好一些,立体感也会强一些。”但毛主席地塑像为何朝西?当年参与创作的陈绳正说:“立塑像时,就毛主席挥手方向特意进行了实地考察。室外雕塑考虑光照,人物多朝南,但中山广场上的毛泽东塑像面向西。当时的中山路是附近最宽的马路,过往人流大,让塑像对着现在的沈阳站方向,这样从沈阳站过来的五湖四海的朋友,能够第一眼领略到领袖的正面风采。”</p><p class="ql-block">为了防雷电,毛泽东塑像高举的手臂手指处,安装有人们从低处看不到的避雷针,为了抗击六级地震,毛泽东塑像的内部空间加固安装了四根粗大的玻璃钢柱,可谓考虑十分周全。这组群雕是历经风雨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与坚忍不拔、勇于创造的民族可贵品格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b>5.58个人物雕塑有无原型?</b></p><p class="ql-block">创作组认为,毛泽东塑像周围人物58个人物雕塑形象,应该尽可能兼顾南北、老少、胖瘦,创作人员分头下工厂,到农村田间,进军营学校挑选生动的形象代表工人、农民、军人、学生,从沈阳军区文工团演员到天津火车司机,都作为模特参加了创作。道具由部队提供,从最老的土枪到最新的机关枪,应有尽有。由于人物形象是写生而出,才各具特色、生动传神。这些“红旗语录拳头枪,迈步弓腰向前闯”的工农兵,人体比例都十分精准,造型个个豪迈强壮。</p> <p class="ql-block"><b>6.如何跳出传统雕塑材料?</b></p><p class="ql-block"><b></b>采用玻璃钢材料制作毛泽东雕像雕像,其特点是:塑制简单、重量轻、塑形准确度高,抗腐蚀性能强。</p><p class="ql-block">塑像材质的选择,在排除铜、石材质后,有人提议用国际军用飞机为模具原料的环氧树脂即玻璃钢,具有重量轻、塑形准确度高、抗腐蚀性强等优势。但该材料在国内罕见,沈阳军区大胆决定自己建厂,自己生产。他们请来沈阳化工研究院的工程师专项负责。因环氧树脂怕晒,年久易氧化,为此专门研制出一种防晒漆,拿到海南岛进行日晒和风吹雨打的考验。多番努力后,研制工作取得了全面成功,这是国内大型雕塑,首次成功使用合成材料。</p> <p class="ql-block"><b>7.谁还记得广场雕塑群的定名?</b></p><p class="ql-block">当年,提出两套设计方案,其一,毛泽东塑像与周围群像分离表现,体现相互呼应之势;其二,毛泽东塑像与周围群像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模型制作完成后进行陈列,各界代表认为后者最能体现毛泽东同志和人民群众心连心,这套方案最终被采纳,并将中山广场雕塑群定名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林彪体可在雕塑正面基座上,后来因林彪事件刻字被除去,以后再没书题,这就成了一个无名的雕塑群。现在除了当年的创作者和“老沈阳”,对于这群雕塑,还有多少人知道叫什么名?</p> <p class="ql-block"><b>8.雕塑群被抹掉了什么?</b></p><p class="ql-block">1981年中山广场改造,这组雕塑群被抹掉7个细节,使雕塑失去了一些原汁原味。</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那篇著名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抹掉。</p><p class="ql-block">红小兵右手的板刷和左手提着的浆糊桶抹掉。</p> <p class="ql-block">雷锋王杰后面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变成了一面红旗。</p> <p class="ql-block">群雕中头戴柳条帽的工人手中的报纸,原是1957年《人民日报》头版社论的通栏大标题:《这是为什么?》,改后变成一纸空文,反右斗争的历史场景被隐去。</p> <p class="ql-block">样板戏《红灯记》李玉和手拿着的“红灯”去掉了。但手里握着的东西不知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革命委员会好”大牌子被去掉,而变成了一个花篮。三个人手中的《语录本》被去掉,但胸前的“像章”保留了。 所有曾经手中拿着的《毛主席语录》除掉。</p> <p class="ql-block"><b>9.这座雕塑有什么艺术成就?</b></p><p class="ql-block">尽管这座雕像被动了一些手脚,但它的政治艺术成就是不能抹杀的。</p><p class="ql-block"> 从政治内容上讲,这座雕塑首开以雕塑群展现中国现代革命与建设史。群雕基座后部为“建党”;基座左侧为“井冈山星火”(1927年—1936年)、“抗日烽火”(1937年—1945年)、“埋葬蒋家王朝”(1946年—1949年)三组群雕,表现民主革命时期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基座右侧由反映1949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1969年三个历史时期的三组群雕,表现巩固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胜利;群雕基座正面群雕,表现广大人民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奋勇前进。</p><p class="ql-block"> 从艺术创作水平来讲,无论是毛泽东塑像,还是群雕塑像,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水准。当时,这组雕塑与另一组非常出名的雕塑“收租院”齐名,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的雕塑艺术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从雕塑史的地位上讲,时至今日,这组雕塑经受了历史长河的冲刷,作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毛泽东塑像及群雕工程,创下多个全国第一,仍被业界与专家誉为:城市雕塑之冠、红色艺术传承的经典、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p> 辽宁宾馆 <p class="ql-block">围绕中山广场而建的日式建筑中,最出名的就是大和旅馆,即今天的辽宁宾馆。大和旅馆当时堪称沈阳最大最豪华的宾馆,并明文规定只有少佐以上的日本军官才有资格进入。至今,大堂台阶两侧的欧式拱券廊柱,天花板上的雕刻和吊灯,大堂两侧木制旋转楼梯台阶上铺设的防滑牛皮等,还是80年前的样式。</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关东军中的激进分子以这里为据点经常聚会议事。“九一八”事变当天,这里成为日军的指挥部。当日,正在大和旅馆的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在接到柳条湖爆破成功的电话后,以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的名义连下了四道命令,要求关东军进攻北大营和沈阳东北军,并在“大和旅馆”院内架设日军240毫米大炮,这门大炮炮弹直接打到了北大营。1932年2月16日,由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主持,在大和旅馆里召开了“东北政务会议”,决定迎接溥仪到“满洲国”执政,并对傀儡政权中的职务进行了分配。会后不久,伪满洲国宣布成立。当年举行会议的地点,就在今天辽宁宾馆的第三餐厅。</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辽宁宾馆,作为沈阳市政务接待国宾馆,先后接待过<b><font color="#ed2308">毛泽东、周恩来</font></b>等国家领导人以及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国元首与知名人士。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酒店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参观毛主席塑像群和辽宁宾馆,这一天的经历让我收获颇丰。在辽宁宾馆,我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建国初期的历史氛围,以及它所承载的重要意义 。而面对毛主席塑像群,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毛主席那坚定的目光和挥手向前的姿态,让我深刻体会到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引领作用,以及他所代表的伟大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