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其它(3)</b></p><p class="ql-block"><b> 界 休</b></p><p class="ql-block"> 界休,是秦汉时期灵石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称,废平周而置。《中华历史大辞典》: “界休,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南。” 《元和郡县图志》: “灵石县,本汉介 (界)休地。”《山西历史地名词典》:“灵石县,汉为界休县地。”界休县名使用527年。</p><p class="ql-block"> 秦为何要改平周为界休、改介山为界山呢? 这与灵石自然地理、文化历史密切相关。其一,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平周被一分为三,北属赵,南属魏,东属韩。秦时,日益发展壮大起来的北方匈奴成为防御重点,以介山为 “界”置界休县, 正好合三分为一体,归三治为一治,对于扼守首都门户———雀鼠谷,防御匈奴南下骚扰,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二,改介山为界山,取消春秋晋文公 “以为介推田, 号曰介山”对介子推的永久性分封,淡化介子推数百年来在朝野的巨大影响,防止介子精神感召六国宗亲伺机复辟威胁其新生政权。</p> <p class="ql-block"> 界休县名,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显现出它的重大历史意义。山西省地方志专家刘伟毅先生,根据 “自然与人文情况”的 “地区差异”, 明确指出河东文化区为今灵石韩信岭以南地区,并州文化区为今灵石韩信岭以北地区, 将三晋南北文化区的分界线细化到灵石韩信岭。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元庆先生在他 《晋文化研究中的宏观理论问题综述》一文中,根据山西自远古以来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存在明显南北差异的基本特点,提出山西两个文化区的划分,即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河东文化区和以游牧文化为代表的雁门文化区,亦将两个文化区的分界线界定在今灵石,不仅印证了 “界休”是一条重要 “界线”的客观性,同时也印证了界 (界限、范围)休 (吉庆、美善)二字的本来意思。从地理上讲,这条 “界线” 是临汾盆地与太原盆地的分界线;从区位上讲,这条 “界线”是中原与北方、晋南与晋北的分界线;从区划上讲,这条 “界线”是夏商冀州与并州、西周霍国与昭馀祁、春秋阴地与邬地、秦汉河东郡与太原郡、唐宋平阳府与太原府、明清霍州与汾州、今之临汾市与晋中市的分界线;从文化上讲,这条 “界线”是以河东为代表的中原古农耕文化区与以雁门为代表的北方古游牧文化区的分界线。近年专家认定,秦汉界休故城就在今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为界休是灵石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名称,又增加了新的可信证据。</p> <p class="ql-block"><b> 介 休</b></p><p class="ql-block"> 介休,是西晋、北魏时期灵石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称,废界休而置。《中华历史大辞典》: “界休,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南,西晋改为介休县。”清嘉庆版《灵石县志》:“盖古之介休县地,自隋开皇时已尽属灵石矣。”介休县名使用276年。</p> <p class="ql-block"> 西晋为何要改界休县为介休县呢? 这还要从头说起。西晋的建立者司马炎,祖籍是春秋时晋国人,未称帝前世袭为晋王,称帝后又号为晋国,对春秋晋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十分景仰,对晋大夫介子推忠孝节义、淡泊名利的品德十分崇敬。因为他深知,早在两汉时,介子推就被三晋人民建庙祭祀、置节纪念,首创了我国以俗 (寒食)、以节 (寒食节)纪念古人的先例,深知人们看重的是人品,而不是权贵霸业。为使自己的臣子能像介子推一样不为名利、忠君报国,为使自己能够像晋文公一样号令诸侯、称霸天下,为使自己的国家能像春秋晋国一样江山永固、国泰民安,改界休县为介休县,既不违背原 “界限”“范围”的本意,又可表达其对晋大夫介子推的怀念,更重要的是唤起人们学习介子推忠于君主不计名利的美德,为国效忠,为民效力,使国家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与此同时,亦可体现其灭孙、刘,归一统,效法先贤,重整天下,改换山河,以徳治国,期盼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心情与良好愿望,这恐怕就是司马炎改 “界”为 “介”的真实意义所在吧。所以说,为纪念介子推轻生死重名节、轻功利重义节、轻物欲重气节,忠君孝母,居功不傲的高尚品德,晋国司马炎开创了我国 “以县铭记古人” 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b> 永 安</b></p><p class="ql-block"> 永安,东魏元象元年 (538)孝静帝析介休置。 《魏书·地形志》: “永安,元象元年置。”清道光版 《直隶霍州志》:“元象元年置永安,属五城郡,即今灵石。”“三晋学术研究书系”《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 “永安县,原址在今灵石县东三十里处。”永安县名使用34年 (从天保七年即556年算起)。</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群雄四起,天下大乱,山西长期陷入军阀混战、分裂割据之中。东晋太元十一年 (386),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永熙三年 (534),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坐镇晋阳 (太原)与西魏抗衡,在本县雀鼠谷一带互相拉锯,恶战不断。雀鼠谷,东有韩信岭作屏障,西有秦王岭可据守,冷泉关雄踞于北,阴地关扼制于南, 进可攻,退可守,系天险地险于一身,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面对西魏日益强大的攻势,东魏孝静帝心急如焚,他多么希望江山永远平安稳定、国家永远长治久安、人民永远安居乐业,多么希望这块土地永远安全、安宁、安定,析介休置永安,及后并介休入永安,足见统治者反对战争、企盼和平的迫切心情。然而事实却不能如愿,不论是东魏朝廷还是后来的北齐政权,最终还是在这里丢城失地并灭亡, 《周书·武帝纪》就详细记载了北齐在灵石雀鼠谷、汾水关、高壁镇、千里径最终一战而败的这一史实。</p> <p class="ql-block"><b> 小灵石</b></p><p class="ql-block"> 金至宁元年 (1213),山西中部被元朝占领,元太祖置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汾州元帅府,升平阳府霍邑为霍州,割灵石为平阳路霍州所辖,析置小灵石归汾州元帅府辖。至元二年 (1265),小灵石县并入今介休。《元史·地理志》:“汾州,金置汾阳军, 元初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县隶平阳路之霍州,仍析置小灵石县。后府废,至元二年复行州事,省小灵石入介休。”民国版 《灵石县志》: “元太祖八年……立汾州元帅府, 割灵石隶平阳路之霍州,仍析置小灵石县。至元二年,诏诸路府州县户不满千者可并则并之,遂省小灵石入介休。”小灵石县名使用52年。</p> <p class="ql-block"> 小灵石,是相对大灵石而言,那灵石原来有多大呢? 不论国家典籍还是地方志书均未见记载,有幸的是,我们可从近年出土的几方墓志中窥见一斑:今存介休唐咸通十五年 (874)《唐故焦府君墓志铭并序》刻有 “灵石人矣……葬陪陵于介休乡上堡村” 的文字;今藏介休博物馆后梁贞明四年 (918) 《大唐故宋府君墓志铭并序》刻有 “葬于灵石县介休乡西宋村”的文字;今存介休张壁村金大定四年 (1164) 《故张府君墓志》刻有 “汾州灵石县张壁村”的文字;今存灵石马家庄金大定八年 (1168)《故马府君墓志》刻有 “汾阳军灵石县文殊乡马家庄村”的文字;今存灵石马和村金大定十八年 (1178)《故杨府君墓志》刻有 “汾州灵石县灵瑞乡太平村”的文字;今存灵石南续村金泰和二年 (1202) 《故王府君墓志》刻有 “汾州灵石县孝义乡南属村”的文字等 (以上墓志均收入 《灵石碑刻全集》)。灵石一度东北为介休乡,西北为孝义乡,东南为灵瑞乡,西南为文殊乡,县域范围可谓之大。小灵石县, 《山西历史地名词典》载: “故治在今灵石县西北五十里,即冷泉关。”冷泉是否为小灵石县城、小灵石县域范围包括当今哪些地区,未见其他记载,仍待继续探索、发现、考证、研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