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其它(2)</b></p><p class="ql-block"><b> 度索原</b></p><p class="ql-block"> 度索原之名,不知始于何时,见于 《唐书·裴寂传》: “武德二年 (619),刘武周将黄子英、宋金刚频寇太原,行军总管姜宝谊、李仲文相次陷没,高祖患之。寂自请行,因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得以便宜从事。师次介休,而金刚据城以抗寂。寂保于度索原,营中乏水,贼断其涧路,由是危迫。欲移营就水,贼因犯之,师遂大溃,死散略尽。”度索原之地,位于今何处,见于 《读史方舆纪要》:“度索原,在县 (介休)东南介山下,唐初裴寂攻刘武周将宋金刚于介休,寂军于度索原,营中饮涧水,金刚绝之,士卒渴乏,寂欲移军就水,金刚纵兵击之,寂失亡略尽。”这里所说的 “县东南介山下”,应该就是指今灵石县静升盆地范围,这个观点也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可。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教授靳生禾,在其 《隋唐雀鼠谷古战场考察报告》中写道:“千亩原,也正是隋唐时期文献上所说 ‘度索原’,位于太岳山脉余脉介山西麓,为一山间盆地,当今灵石县东北境静升镇旌介村周围一带。其原面积7000余亩,一马平川,是灵石台地———雀鼠谷地区群山峻坂中,绝无仅有的一处平川阔野,自古成为大部队腾挪野战之地;又一方绵山,山泉星布,涧溪奔流,水源丰沛,千军万马犹无食饮之虞, 迄今有 ‘灵石粮仓’之誉。”然而,综合以上记载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一)度索原与千亩原毫无关系;(二)度索原根本不在灵石东部静升盆地范围。如若不然,诚如靳教授所言 “其原面积7000余亩,一马平川……山泉星布,涧溪奔流,水源丰沛, 千军万马犹无食饮之虞”的地方,裴寂官兵怎能 “营中乏水”“士卒渴乏”“死散略尽” 呢? 那么,度索原到底在哪里呢? 遍查灵石历代 《县志》,记载阙如,笔者经过多年考察,初步认为应是今灵石两渡与索洲之间的房家庄村黄土高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旌介出土商代青铜器</span></p> <p class="ql-block"> 2002年春,笔者到房家庄村抄录古代碑文,村中 《创建关圣帝君庙碑记》中的一句话 “兹地离城二十里许,村名忠义原者”,引起笔者极大关注,多次走访村中老人后得知,房家庄地处两渡东山黄土高原,海拔1000余米,水源贫乏,十年九旱,未建村前因高原位于两渡与索洲之间,故名度索原。唐初一次惨烈的战争,数万人马在这里全军覆没,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战争结束后,有些伤兵不忍离开,费时多日将死亡官兵一一掩埋,挖洞搭棚愿长久厮守为战友终身守灵。次年,唐太宗亲征刘武周,路经于此得知此事,深感壮士为国捐躯乃为大忠,士卒为友守灵乃为大义,遂改度索原为忠义原,以资纪念。自后,守灵人与当地土民结合,代代相传遂发展成为一个村庄, 村名忠义原也沿用不衰,直到清末村中房姓 (据传为房玄龄后裔)子孙兴旺,官宦显耀,遂改忠义原为房家庄村,至今无变。调查采访期间,村中老人数度带领笔者实地考察,当年战场遗迹所筑土堡依稀可见,散落的累累白骨仍令人毛骨悚然,几孔守灵义士曾居住过的破败土窑洞,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模样。因此,根据自然地理情况,结合碑碣记载与实地考察采访,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这里才应该是历史上的度索原,而不应该是今灵石静升盆地。</p> <p class="ql-block"> 附录房家庄村 《创建关圣帝君庙碑记》: </p><p class="ql-block"> 今夫关圣帝君之神在天下也,如水之在地中,故凡有血气莫不尊亲,况灵邑更属桑梓,而奉祀之忱不有倍切者乎。兹地离城二十里许,村名忠义原者,村墟寥落,人烟寡之,而春祈秋报愧无会集之地,禳灾锡福若少祷祝之所。为此,监生耿光焕,信士郭至珍,起意欲建帝祠于村东。奈人稀力薄,创建维艰,恐□□ 襄厥事,继而会议村众,慷慨齐心,万善攸同。因即挨门募化,量力捐资,约积伍百余金,于往年夏季鸠工庀材,不数月间而焕然改观。上修正窑五空,串廊三间,东西厢窑四空,马棚二间,下面歌台,两角钟鼓楼。第见圣宇辉煌,一村之生灵有所托;蔚然蓊葱,四方之风气有所障矣。事竣镌石,乞文于余,余不能文,但嘉其同心协力,共襄盛举,是以陈其始末云。</p><p class="ql-block"> 苏淇村邑庠生员郑廷扬顿首拜撰并书。</p><p class="ql-block"> 大清乾隆二十年 (1755)庚辰月辛未日谷旦。</p> <p class="ql-block"><b> 平 周</b></p><p class="ql-block"> 平周,是战国时期灵石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称。 《史记·魏世家》: “襄王十三年, 秦取我曲沃、平周。”《清一统志》: “古平周县,在汾州介休县南五十里。”清乾隆版《孝义县志》: “平周,在介休县西五十里。按:古灵石地。”清嘉庆版 《灵石县志》: “灵石,为平周旧境。”平周县名使用220余年 (不包括西汉恢复分封析置时间)。</p> <p class="ql-block"> 平周始于战国初年,其时晋国公室衰落,六卿强盛。为了继续削弱晋室,六卿灭掉晋国部分宗族,占领了他们的封邑。之后,各自为了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互相兼并,战争空前激烈,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国君希望变法图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领导,取平 (和也、均等也)周 (合也、忠信也)二字之意而置县。平周县位于今山西中部太原、河东、上党三角交界地带,山高水深,沟壑纵横,为南北交通咽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晋国六卿在此彼此相争,恶战不断,置平周县充分体现了晋国统治者企盼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愿望。但为时已晚,力不从心,最终三家分晋,平周被一分为三,北属赵,南属魏,东属韩。秦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废平周置界休,合三分为一体。《汉书·地理志》:“秦兼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者也。”西汉建立,革秦之弊,部分恢复封分,在今山西中部置代国,析界休分置平周县,属太原郡辖。元朔四年 (前125)划归西河郡辖。 《晋书·地理志》:“汉兴创艾亡秦孤立而败,于是割裂封疆立爵二等,功臣侯者百有余邑。” “至平帝元始二年 (2),凡新置郡国七十有一,与秦四十,合一百一十有一。” 《汉书·地理志》:“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县三十六:富昌;……平周。”约曹魏黄初二年 (221),废平周复入界休,平周自此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平周县城,具体位置失考,根据自然地理、史书记载分析,应在今灵石汾河西部文殊原比较合理。其一,文殊原地面平坦,面积辽阔,土地肥沃,海拔高度在900- 1000米,高于晋阳湖水面200米以上,据 《北庄村志》记载,曾出土新石器时期文物, 是古代人类宜居地之一。其二, 《十三州志》记载: “平周县,在介休县西五十里。” 《十三州志》约成书于北凉永和五年 (437),其时的介休县城在今灵石旌介村境域,文殊原相对旌介村的距离和方位,符合 《十三州志》的记载。其三,根据近年出土的几方墓志记载,灵石在历史上一度范围很大,下辖文殊 (今灵石河西地区及交口县部分区域)、灵瑞 (今灵石河东地区及沁源县部分区域)、介休、孝义四个乡。据考,文殊原即文殊乡治所在地,客观环境符合古代建立县治应具备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研究地方历史的学者很多,对于平周县城的具体位置也存在不同说法。台湾学者宋世昌先生在他撰写的 《介子推的隐居》一文中,不仅明确提出介子推是 “灵石县旌介村人”,而且根据位置、距离、面积、交通、商贾、文化、建设、人口等立县条件,提出 “灵石县静升镇,曾是战国时期之平周县”的观点。据史书记载,结合近年考古发掘,另有人认为平周县应在今静升镇旌介村范围。因旌介村早在商周时期,就是这方水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之 “三晋学术研究书系”《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秦汉介休故城考辨》认定:“《水经注》所指示的秦汉介休故城,就是今天的灵石县旌介村”,或许旌介村是战国平周县治所,亦不无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