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介林志》—沿革考证(9)

景茂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其他(1)</b></p><p class="ql-block"> 地名或县名,是人们对特定方位、范围、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予的文字代号, 蕴藏着丰富宝贵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环境信息。近阅 《介休历史十题》一文,文中十题为:雀鼠谷、千亩之战与度索原、介休为何最早叫界休、战国时期介休属魏还是属赵、界休和邬县、介休靳姓、可罕王、小灵石、党谷里猜想、祆神楼与粟特人。内容涉及灵石与今介休两个地区,大部分为灵石历史话题,特别是雀鼠谷、千亩、度索原等地方,从古至今均为灵石境域,不应该列入今 《介休历史十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旌介出土商代青铜器</span></p> <p class="ql-block">  笔者是灵石县人,自幼酷爱地方文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骑上自行车带上干粮,奔波于全县荒村野寨、孤坟破庙,搜集整理灵石境内1500年间古碑文1100余篇,拍摄历史图片3000余张,编著出版190万字大型学术类书 《灵石碑刻全集 (上、下册)》,并利用供职于灵石县委史志研究室的职务之便,结合古代地方历史资料,对灵石诸多地方历史名称均进行过不同程度的考证研究,相关地名,分述如后。</p> <p class="ql-block"><b>  雀鼠谷</b></p><p class="ql-block"> 雀鼠谷,原名冠爵津,地质学上称 “灵石台地”,《辞海》称 “灵石峡”,由于它峭拔险峻、崎岖陡仄,意为只有雀、鼠之类才能顺利穿越,因此又俗称雀鼠谷,顺应了古人在对险要关隘命名时往往取义于鸟类的特殊现象,如雁门关、鹰愁涧、仓鹤径等。故笔者认为,这也正是雀鼠谷得名取义之所在,应该与 “介休西南的方国雀”无太大关联,反过来,“雀”国之名倒有可能因雀鼠谷而得,至于 《周书》所载调鉴谷与雀鼠谷是不是一回事,是不是雀鼠谷最早的名称,代远年湮已无法考证。</p> <p class="ql-block">  雀鼠谷之名始于何时不得而知,见于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又南过冠爵津,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雀鼠谷从古至今均属灵石疆域,贯穿灵石全境,冷泉关为雀鼠谷北口,阴地关 (今南关)为雀鼠谷南口,汾河在这里流程50余公里,落差120余米,形成辗转盘回、山崖壁立、流水湍急的形势,《水经注》记载这里:“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p> <p class="ql-block">  雀鼠谷沿线,风光秀丽,古迹众多。北口冷泉关,隋唐建有冷泉驿,李商隐一首《寒食行次冷泉驿》晓谕天下;五代建有冷泉宫,后唐明宗巡游下榻于此;元时灵石分为大、小二县, 《山西历史地名词典》记载为小灵石县政府所在地;明清建有灵石公馆、察院、巡检司、冷泉铺、冷泉墩,设营伍、驻兵马、传信息、递文书,盛极一时。中部汾水关,是雀鼠谷最为险要的地方,韩信岭居左崖高万丈,秦王岭峙右壁立千仞, 大禹曾在这里开山放水,留下 “打开三湾口,空出晋阳湖”的千古佳话。鲁班寺、子夏祠、韩信墓、老生寨、贾胡堡、雁归亭、照碑滩等古迹,历代游人络绎不绝。南口阴地关,两山隔河,路悬一线,自古为交通军事战略要地,唐 《高壁镇新建通济桥碑记》称此处为 “河东军务之要津”。从西周尹吉甫与猃狁的战争,到春秋战国强族相攻;从秦将蒙骜攻赵平定太原,到汉高祖刘邦亲征陈豨,这里发生过太多的战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之后,这里成为两国交兵的主要战场,五胡乱华、隋唐相争、辽金入侵、朱明复兴、慈禧太后南下避难以及革命军北上抗日,都在这里留下深深的历史印迹,成为灵石不朽的古老话题,为灵石历史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b>  千 亩</b></p><p class="ql-block"> 千亩,是西周时期灵石历史上的一处地名,范围约为今绵山西部大部分地区,主要区域为今灵石静升盆地范围。 《史记·晋世家》: “穆侯十年 (前802),伐千亩,有功。”《中华历史大辞典》:“三十一年 (前797),宣王攻太原之戎,不胜……三十九年 (前789),宣王攻姜氏之戎,败于千亩。王在太原 ‘料民’。”《国语·周语上》:“三十九年 (前789),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杜预注: “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千亩。” 《春秋舆图》: “千亩原在介休县南。”《中华历史大辞典》: “千亩,今山西介休南。” 《山西历史地名词典》: “千亩,在介休县南。”这些典籍,不仅记载了西周时期发生在这里的几次较大战役, 而且明确指出千亩是地名,位于今介休市南即灵石境域。</p> <p class="ql-block">  灵石位于三晋腹地,易守难攻,成为历代军事要津,最惨烈的一次千亩之战即发生在这里。宣王三十九年 (前789),周军北上伐姜氏之戎,两军大战于今灵石静升盆地广阔的平原上 (其时战争的主要方式为车战,今晋中平原还是一片汪洋,千亩是当时晋中河谷地带较大的平原之一),结果周军大败,宣王带领的 “南国之师”全军覆没。为了挽回千亩之战失败后国势衰落的局面,宣王进行了重点改革,一是 “不籍千亩”,二是 “料民”。不籍千亩,就是取消 “籍田制”(西周时期实行井田、籍田并行的经济政策,天子籍田千亩,诸侯百亩。所谓籍田,即借民力耕种之田,一井田九百亩, 八户农户各得百亩私田,所得均为私有;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八家共作,所得上交作为天子收入)。料民,就是清查人口,统计居民户籍,合起来讲就是改天子收入以籍田为主为以人口数量征收为主,通俗讲就是实行人头税的税收政策。因此, “不籍千亩” 与地名 “千亩”应该无关。至于地名千亩是否因 “天子籍田千亩”而得,未有考据, 不敢妄下定论 (按照西周规定,天子籍田在国都南面近郊,也就是应在镐京之南,不可能规划到今山西地区),而敢认定的是,历史上的 “千亩”地区在今灵石,历史上的 “千亩之战”发生在今灵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