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辨析(4)</b></p><p class="ql-block"><b> 关于原因</b></p><p class="ql-block"> 灵石在隋朝之前,从秦庄襄王三年 (前247)到北齐天保七年 (556)803年间名介 (界)休,今介休从隋开皇十八年 (598)至今1420余年名介休;灵石在隋朝之前, 从北齐天保七年 (556)到隋开皇十年 (590)34年间名永安,今孝义从北魏太和十七年 (493)至唐贞观元年 (627)134年间名永安。笔者经过认真研究分析,认为造成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错误记载的主要原因,缘自 《隋书·地理志》对 “永安”县名和 《元和郡县图志》对 “介休” “永安”二县名的误解。其一,灵石在隋朝之前名介休,平昌在隋朝之后名介休,《元和郡县图志》没弄清两个介休名称相同而地域相异, 误把两个介休当成一个介休,把今介休当成古介休,将灵石前身古介休的历史沿革完全记载到今介休名下,造成今介休一个县承袭了原邬县、介休两个独立建制县的历史沿革,导致灵石前身古介休的历史沿革消失殆尽。其二,今孝义在隋朝之前名永安, 灵石在隋朝之前亦一度名永安,《隋书·地理志》 《元和郡县图志》没弄清灵石前身永安与灵石名称不同而地域相同,误把两个永安当成一个永安,把灵石前身永安当成孝义前身永安,将北齐 “并介休入永安”本是入灵石前身永安记载到孝义前身永安名下, 导致灵石前身永安的历史沿革消失殆尽,从而为 《旧唐书·地理志》推导出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提供了逻辑上看似合理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旌介出土商代青铜器</span></p> <p class="ql-block"> 今介休得名于隋初,而相关历史典籍,有的成书于隋朝之前,如 《汉书》 《后汉书》《水经注》等,有的成书于隋朝之后若干年甚至上千年,如 《隋书》 《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太平寰宇记》 《读史方舆纪要》 《山西通志》 《汾州府志》 《介休县志》《灵石县志》《山西历史地名词典》等。在这些典籍中,成书于隋朝之前的作品自不必说,文中 “介休”二字均是指 “古介休”而言。而成书于隋朝之后的作品,文中 “介休”二字则有的是指 “古介休”而非 “今介休”,如 《元和郡县图志》 “高齐省介休入永安”,《山西历史地名词典》“介休,北齐并入永安县”等;有的是指 “今介休”而非 “古介休”,如 《隋书·地理志》“以介休县入焉” “十八年县改曰介休”等;有的则或指 “古介休”或指 “今介休”,如 《山西历史地名词典》 “平昌县,为介休郡治。隋开皇十八年改名介休县”等,不是把古、今介休混为一谈,就是把古、今介休视为一体, 这也是自 《旧唐书·地理志》推导出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的错误记载之后其他典籍不以为错反以为对的关键所在。</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后期,今晋中一带连年战乱,有关历史资料毁损极为严重。 《魏书·地形志》:“孝昌之季,乱离尤甚……生民耗减,且将大半。永安末年,胡贼入洛,官司文簿,散弃者多,往时编户,全无追访。”加之侨置州郡频仍纷纭,行政建置错综复杂, 一地多名、多地一名现象屡见不鲜,本地先后出现邬县、介休、永安、定阳、平昌等多个地名,郡又改县,县又改郡,郡县一名两用,纷纷不一,而记载这一历史阶段的《北齐书》《周书》《北史》等,均无地理方面的内容,给后人了解这一时期的实际情况造成很大困难,导致后人对今介休、孝义、灵石三县历史沿革的记载相互错出纠缠在一起,或一事彼此相悬,或一说前后互异,方位偶移,则列为数处;名称相同,则牵为一端,依据失伦,是非莫主,以讹传讹,一错再错。诸多情况,不能尽述,或记载不妥,或理解有误,均是造成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错误记载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b> 最后综述</b></p><p class="ql-block"> 灵石与今介休的历史沿革,《隋书·地理志》记载基本正确,仅是误把灵石 “雀鼠谷”记载到了孝义名下,而 《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则完全错误。其一,误把两个 “永安”当成一个永安,把孝义 “永安”记载到近百里之外的灵石境内;其二,误把两个 “介休”当成一个介休,把灵石秦汉界休的历史沿革全部记载到今介休名下,把今介休秦汉邬县的历史沿革丢失得干干净净,导致 《旧唐书·地理志》错上加错,推导出 “灵石,隋分介休县置”的结论。</p> <p class="ql-block">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今霍州与平遥间,自古至今均为两个建制县 (战争期间特殊情况除外),历经朝代更替,从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元和郡县图志》的错误记载, 让今介休一个萝卜占了两个坑,不仅把灵石秦汉历史沿革据为其有,把灵石历史事件、历史名人也据为其有,以致造成当今有 “三贤故里”之名 (此说始于明嘉靖年间)无 “三贤故里”之实的尴尬状况 (介子推、郭林宗均为秦汉界休即今灵石县人。郭林宗墓宋代前已消失,宋嘉祐三年 (1058)汾州知州谢景初撰写的 《魏文侯墓碑》一文有详细记载,今介休郭林宗墓地为明嘉靖时新建)。 《元和郡县图志》是现存最早的国家地理总志,错误的记载发生连锁反应,造成后世典籍将介休、孝义、灵石三县的历史沿革缠绕在一起,相互矛盾,破绽百出,以讹传讹,一错再错,剪不断,理还乱。尤其是明清资料中,这样的错误记载太多了,习惯形成的这种观念太强了,方方面面所涉及的影响太深了。然而世界上怕就怕 “认真”二字,只要弄清古今 “介休”名称相同地域相异,相邻 “永安”名称无异疆土有别,综合各种史料相互印证,灵石、介休、孝义三县历史沿革自然会泾渭分明,一清二楚,所有国家典籍特别是唐宋以来的史册以及三县 《县志》中相互错出、矛盾横生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若仅凭字面主观臆断, 仍把古今介休混为一谈、相邻永安视为一体,不仅会继续造成各种历史资料特别是唐宋以后的资料如同乱丝互相矛盾的情况无法解释,而且还会继续造成三县历史沿革以讹传讹,一错再错,直错到底。</p> <p class="ql-block">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的错误记载,并不是笔者首先发现并提出的。早在明清时期,不论 《灵石县志》还是 《介休县志》,以及 《孝义县志》,均多次对此提出质疑, 只可惜缘于种种原因,均未能深入研究考证予以澄清,予以纠正。而客观事实是,错的东西说的人多了反倒成了对的,何况三县置县时间如此之长,历代错误记载如此之多,习惯形成的观念如此之深,仅凭单人独马要想澄清历史谈何容易? 不过,笔者相信,历史记载不会改变,天地山河不会改变,只要有人去翻阅历史,考证历史,认识历史,历史也终究不会改变,十年,百年,千年……相信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真相大白。</p> <p class="ql-block"> 至于隋文帝为何要把古介休县名冠在今介休头上,《山西历史地名词典》给出了答案:“灵石县,汉为界休县地,隋开皇十年 (590)置县,因文帝巡幸挖河开道获一石, 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 ‘大道永吉’四字,故名灵石县。”基于此 “石”乃神圣之物,难以移动毫分,“因以为瑞”,赐名 “灵石”,县名亦改为灵石,县城也不得不遵从隋文帝的圣命由 “今灵石东三十里”原 “介林古治”移往发现 “灵石”的地方,即今汾河河谷这个不适宜建城设治的处所。这也叫无巧不成书,假若没有 “灵石”出世这一说,恐怕至今县城仍将在 “今灵石东三十里”“介林古治”不会动摇,为纪念介子推而诞生的 “介休”县名也不会冠在与灵石地土相连的原平昌县头上。至于1992年版《灵石县志》 “割平昌地置灵石县”之说,遍查历史资料均无记载,经询问本志主编, 说是查得灵石置县早于今介休,因今介休是由 “平昌”改置,故改为割 “平昌地”置灵石县,未进行任何考证。由此看来,割 “平昌地”之说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并无事实依据,因此同样不能成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