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辨析(3)</b></p><p class="ql-block"><b> 关于永安</b></p><p class="ql-block"> 永安一名,有灵石、孝义之分。 《魏书·地形志》: “五城郡……永安,元象元年 (538)置。”这个永安是今灵石。 《魏书·地形志》: “西河郡……永安,太和十七年 (493)分隰城置。”这个永安是今孝义。</p><p class="ql-block"> 《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是记载五城郡永安改灵石、西河郡永安改孝义最早的历史典籍,它们对两个 “永安”又是怎样记载的呢? 《隋书·地理志》: “永安, 有雀鼠谷。”《元和郡县图志》: “后魏又分隰城于今灵石东三十里置永安县,贞观元年 (627)……改为孝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旌介出土商代青铜器</span></p> <p class="ql-block"> 《隋书·地理志》: “永安,有雀鼠谷。”若此 “永安”是灵石,西河郡的孝义哪里去了呢? 若此 “永安”是孝义,完全在灵石境内的 “雀鼠谷”怎能记载到孝义名下呢? 《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更为离奇,它说:“后魏又分隰城于今灵石东三十里置永安县, 贞观元年 (627)……改为孝义。”若此 “永安”是孝义,孝义在灵石西北约45公里, 怎能置到灵石东15公里呢? 怎能从隋朝到唐朝存在于灵石境域中呢? 又是什么时候搬回今孝义境内的呢? 若此 “永安”是灵石,怎能分隰城 (今汾阳)而置呢? 怎能在唐贞观元年改为孝义呢? 简直离奇得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 魏晋之后,群雄割据,统辖无常,易制更名,纷纷不一,同名异地、同地异名现象非常严重。北魏时,境内名 “永安”的县有14个,其中今孝义、灵石二县,地土相连,同时存在,同名 “永安”县。今孝义,北魏太和十七年 (493)命名永安县,唐贞观元年 (627)改为孝义县,历时134年;今灵石,东魏元象元年 (538)析介休置永安县,北齐天保七年 (556)并介休入永安县,隋开皇十年 (590)改永安为灵石县,历时 34年 (从天保七年算起)。诸多典籍,均有记载。 《魏书·地形志》: “五城郡……永安, 元象元年 (538)置。”“西河郡……永安,太和十七年 (493)分隰城置。”清道光版 《直隶霍州志》: “后魏置郡县多名永安……元象元年 (538)置永安,属五城郡,即今灵石……分隰城置永安,属西河郡,即今孝义。”清乾隆版 《孝义县志》:“孝义……北魏太和十七年 (493)分隰城中阳故地置永安县。”</p> <p class="ql-block"> 《隋书·地理志》 《元和郡县图志》混淆了灵石前身 “永安”与孝义前身 “永安” 的概念,把两个同时存在、地土相连、毫不相干的 “永安”当作了一个 “永安”。 《隋书·地理志》把孝义 “永安”误为灵石 “永安”,故把 “雀鼠谷”记载到孝义 “永安” 名下。《元和郡县图志》把灵石 “永安”误为孝义 “永安”,不仅把孝义 “永安”记载到 “灵石东三十里”,而且把 “并介休入永安”是入灵石 “永安”误为孝义 “永安”, 故把灵石隋朝之前秦汉界休的历史沿革完全记载到今介休名下,导致后人找不到灵石隋朝之前的历史沿革,推导出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看似合理的解释;同时导致后人在绘制北朝山西地图时,两个 “永安”只绘出一个,缺失了西河郡孝义 “永安”;在绘制隋朝山西地图时,将孝义 “永安”县名绘制在灵石境内;在绘制唐朝山西地图时,删去了灵石区位图中的孝义 “永安”县名。在今孝义区域图中补绘出北朝地图中缺失的、隋朝地图中错位的 “永安”即今孝义,两个 “永安”才重新回归到原来各自正确的位置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出版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p> <p class="ql-block"> 可以认定:《隋书·地理志》尤其是 《元和郡县图志》对今孝义的历史沿革记载完全错误,误把两个永安当作一个,把灵石前身 “永安”当作孝义前身 “永安”,造成灵石前身 “永安”缺失,为后之 《旧唐书·地理志》推导出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的错误记载,提供了逻辑上看似合理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b> 关于错误</b></p><p class="ql-block"> 灵石从战国置县至今,始终为独立建制县,不存在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的事实,“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的记载是完全错误的。</p><p class="ql-block">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的错误记载,最早出自 《旧唐书·地理志》:“灵石,隋分介休县置,属吕州。”《旧唐书·地理志》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 (945),晚于灵石置县 350余年,晚于 《隋书·地理志》280余年,晚于 《元和郡县图志》130余年。遍查唐代与唐代之前的国家典籍、地方文献、碑记石刻、出土文物、墓铭墓志,包括 《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等资料,均无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或意思相似的一词半字。</p> <p class="ql-block"> 《元和郡县图志》: “高齐省介休入永安。”明确记载,在北齐介休就并入永安县, 介休已被永安取代,介休县名已经消失。《隋书·地理志》:“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 十八年县改曰介休。”明确记载,隋开皇十八年 (598)将原平昌县改为今介休,介休县名才得而复出。遍查其他典籍,同样得到证实。灵石得名于隋开皇十年 (590),从北齐天保七年 (556)到隋开皇十八年 (598),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就没有以 “介休”二字而名的地方,哪来的 “介休地”而割呢? 因此 《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缺乏事实依据,不能成立。而在 《旧唐书·地理志》之后的各种资料,包括 《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山西通志》《汾州府志》《介休县志》《灵石县志》《山西历史地名词典》等,均照搬了 《旧唐书·地理志》的错误记载,均没有列举出除 《旧唐书·地理志》之外的任何证据,因此这些典籍同样不具说服力,同样不能作为认定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的证据使用。</p> <p class="ql-block"> 《旧唐书·地理志》晚于灵石置县350余年,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的错误记载是从何而来的呢? 推本寻源,拔树寻根,灵石得名于隋初,《隋书·地理志》是记载灵石置县最早的历史典籍,“永安,有雀鼠谷。……灵石,开皇十年置。有介山,有静岩山”。这里,对灵石的记载应该说完全正确,虽较为简略,但并无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的一词半字。而对孝义的记载,则完全错误,这里的 “永安”应为孝义,而 “雀鼠谷”则在灵石,不应该把纵贯灵石全境、从古至今均属灵石的雀鼠谷记载到 “永安”即今孝义名下。 《元和郡县图志》晚于 《隋书·地理志》,它是这样记载的: “孝义县 ……后魏又分隰城于今灵石县东三十里置永安县。……介休县,本秦、汉之旧邑,在介山西。……灵石县,本汉介休地。”这里对灵石的记载应该说也完全正确,虽同样比较简略,但仍无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的一词半字。而对今孝义、介休的记载,则完全错误。孝义在灵石西北约45公里,怎能置到 “灵石县东三十里”呢? 介休本邬县旧邑,怎能说是秦汉界休旧邑呢? 介休在介山北,怎能说是在介山西呢? 追根溯源, 正是由于 《隋书·地理志》对孝义的错误记载,混淆了隋朝之前灵石前身永安与孝义前身永安这两个 “永安”的概念,不仅导致 《元和郡县图志》无法弄清这个 “永安” 是孝义还是灵石,出现所谓 “孝义县” “分隰城 (汾阳)” “置在今灵石县东三十里” 这样离奇的记载,而且导致 《元和郡县图志》混淆了秦汉界休与隋唐介休两个 “介休” 的概念,出现今 “介休县,本秦、汉之旧邑”(今介休本为邬县旧邑)的错误记载,将灵石隋朝之前 “古介休”的历史沿革完全记载到今介休名下,导致后之 《旧唐书·地理志》找不到灵石隋朝以前的历史沿革,同样把秦汉古界休认为是隋唐今介休,推导出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逻辑上看似合理的解释,对灵石历史沿革造成巨大错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