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历时一月有余,方读毕林语堂先生的力作《苏东坡传》。苏东坡,这位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其名字几乎家喻户晓,这不仅因为他那大气磅礴、豪放不羁的词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朗朗上口、震烁古今的宋词,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究竟是何种力量,使苏子成为一代文化符号?林语堂先生的这部传记,给出了完美的答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书的过程,尤其是追寻历史上名人成长轨迹的时候,就像是一场充满期待的心灵之旅,如同远足或是登山一般令人向往。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穷其一生搜集大量资料,怀着一颗求圣的虔诚之心,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精彩的传记,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派画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瑜伽修行者,巨儒政治家,皇帝秘书,酒仙,厚道法官,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月夜徘徊者……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恰如天真孩子般浪漫无邪——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与鸽子的温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先生的传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苏东坡形象,让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位文豪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豪,与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其生存环境颇为优越,他生活在北宋这个相对稳定且经济文化发达的时代。苏东坡曾在四川、杭州等地任职,这些地方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浓厚的文化氛围,无疑对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家学渊源深厚,父亲苏洵乃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母亲亦是才女,苏东坡自幼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与文化熏陶;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的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不同社会阶层与风土人情,锻炼了意志与性格,作品中也常常体现出对社会现实深刻的洞察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思想方面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既重视儒家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又对佛教道教哲学思想有所涉猎,这些思想在其诗歌、散文、书法等艺术创作中均有体现。</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苏东坡成为一代文豪,乃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极高成就,在思想内容上同样具有深刻价值与意义。</p> <p class="ql-block">就个人阅读而言,书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感触颇深:</p><p class="ql-block">其一,传记的文学特色鲜明,那诗化式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和亲和力,让枯燥的阅读凭添了若干驚喜与愉悦。其中苏轼出山溯江而上,沿途扑朔迷离的风光,在作者笔下出神入化,神彩飞扬,显示了作者|深厚文学功力以及细腻地表现手法,令人记忆尤新。</p><p class="ql-block">"高山耸立,悬崖迫人,江面渐窄,光线渐暗,呈现出黎明时的昏暗颜色,仿佛一片蒼茫,万古如斯....."(详见第五章:父与子)</p><p class="ql-block">又,作者在第十三章黄楼节有如下描写:“雾散日出,可以看见逺処渔村错落,苏东坡请他们喝几杯热酒......他们可以听到远処陆洪和百步洪波澎湃之声,与近处下面的鹅鸭之声相错杂。”这简直就是小说式的文学描写,以生活化之语尽显环境的热烙,一洗传记的呆滞、枯燥地叙述。</p><p class="ql-block">林氏传记又一特点,即语出警句频出,在叙述之中直抒胸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並问或闪现出精彩议论,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借古人之口,而阐释自己的独立思想。</p><p class="ql-block">语堂先生言:苏东坡去世后,友人曾在其遗稿中有遗言,“如贫賤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每一个革命出来之前,能表现出最大的力量与团结;但在既已得势,既已清除反对力量之后,开始由内部纷争而分裂,终至崩溃。在力图推翻前人时,人性中的精华发挥作用;在企图控制别人时,人性之糟粕发挥作用。只要情况顺利,这群小人各有肥缺在手,邓绾、吕惠卿、曾布之间,则忙得无空闲自相争吵。但在王安石一旦失势,情况开始逆转,此一派则内部失和了。林语堂借助苏子名言,一针见血剖开“改革”派内部的浓包。类似的评价,书中随手可見!</p><p class="ql-block">苏东坡不仅是文豪,又精于哲学思维,並以此目光去观察分析当下的政治斗争,从中提炼出自己的哲学理念,林氏也将苏子的认识加以分析提升,总结。</p> <p class="ql-block">附记: 林语堂(1895年10月8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林玉堂,字玉堂,后改字语堂,福建龙岩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文化评论家。他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语堂的文学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幽默风趣,深受读者喜爱。他的散文集《京华烟云》和《吾国与吾民》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林语堂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如《莎士比亚全集》、《福尔摩斯探案集》等,对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语堂还是一位文化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提倡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他的许多观点和言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语堂的一生跨越了多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他的思想和作品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文化特点。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更在于他对文化交流的推动和对中西文化理解的促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