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介林志》—沿革考证(6)

景茂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辨析(2)</b></p><p class="ql-block"><b> 关于邬县</b></p><p class="ql-block"> 邬县,是今介休的前身,行政建置始于春秋,属晋国疆域,三家分晋后属赵。晋平公二年 (前556),贵族大夫姬奚告老归乡,晋平公把昭馀祁地 (今晋中地区)封给其作为他的采邑,称为祁地,因地为姓姬奚亦改为祁奚。晋倾公十二年 (前514),祁奚之孙祁盈因罪被杀,晋夺祁氏采邑置七县,邬居其一,邬地正式建县设治,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 (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司马弥牟为邬大夫。” 《辞海》: “公元前514年, 晋分祁氏采邑置七县,邬居其一。” 《汉书·地理志》: “太原郡:……邬,九泽在北, 是为昭馀祁,并州薮。晋大夫司马弥牟邑。”清康熙版 《介休县志》:“介,春秋时为晋大夫弥牟食邑。”清乾隆版 《孝义县志》: “邬,今介休地。”清嘉庆版 《灵石县志》: “邬,晋弥牟邑,今介休地。”山西省中学乡土教材1991年版 《历史·晋中》:“当祁地被分成七邑后,介休曰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旌介出土商代青铜器</span></p> <p class="ql-block">  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陷入分裂割据局面,邬县一度被废,沿革无考。北魏太和八年 (484),介休建制恢复,邬县暂时划归介休辖区。太和十九年 (495),邬县建制恢复,仍属太原郡。《魏书·地形志》:“太原郡:……邬,二汉、晋属,后罢,太和十九年复。”永熙三年 (534),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山西大部分地区属东魏。兴和四年 (542),东魏定阳郡 (今临汾吉县)平昌县 (今临汾乡宁)被西魏攻破占领,侨置寄治于今介休,隶晋州。《魏书·地形志》:“定阳郡,兴和四年置。”“平昌,兴和四年置。”《读史方舆纪要》:“东魏析置平昌县,兼置定阳郡。”民国版 《介休县志》:“东魏兴和四年,于县置定阳郡、平昌县。”北齐并邬县入平昌,建县千余年的邬县被平昌县取代。《读史方舆纪要》:“邬县,属太原郡。晋及后魏因之。北齐废。”1999年版 《山西通志·总述》:“北齐废邬县。”北周武帝废汾州改置介州,改定阳郡为介休郡,宣帝改介州为汾州。隋初废介休郡,开皇十八年 (598)改平昌县为今介休。大业三年 (607),改汾州为西河郡。《隋书·地理志》: “西河郡,……介休,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后周改郡曰介休,以介休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曰介休。”自此之后, 县名再无更改。</p> <p class="ql-block">  今介休是春秋邬县、东魏平昌县的延续发展记载殊多。清乾隆版 《介休县志》: “(今介休)晋顷公时为邬县。”《山西历史地名词典》:“邬县,春秋时晋邬邑。《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山西省中学乡土教材1995年版 《历史·晋中》: “介休在春秋时称邬县,为祁地七县之一。” 2013年版 “三晋学术研究书系”《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北周以后的介休……即从邬县到平昌县后又改为介休县的,此介休县一直延续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  可以认定:今介休是春秋邬县、东魏平昌县的延续发展,与秦汉界休、西晋介休、北齐永安即今灵石毫无瓜葛,不存在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的事实。至于有人说今介休东北邬城店就是春秋邬县故城,经考邬县故城与今晋中各县故城一样,在北朝十六国时期 (311-495)已毁于战火。《水经注》“华戎代袭,郭邑空倾”,就是城池荒废无存的真实记载,以至于郦道元在介绍汾河流经今晋中区域时不得不仍将废弃的旧城作为参照的地理坐标:“汾水又南,迳梗阳县故城东……迳祁县故城南……又西迳京陵县故城北……又西北迳中都县故城南……迳邬县故城南……迳界休县故城西……”有新城才能有故城,也就是说今介休东北 “邬城店”是北魏邬县新城,而不是春秋邬县故城 (故城应在今邬城店东部黄土高台丘陵地带)。郦道元生活在当时,当时人记当时事,应该准确无误,且秦汉时今邬城店所在地还是一片汪洋,何以建城设治?</p> <p class="ql-block"><b>  关于介休</b></p><p class="ql-block"> 介休一名,有古今之分。《隋书·地理志》: “介休,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这个 “介休”是今介休即古邬县。《元和郡县图志》: “高齐省介休入永安县”,这个 “介休”是古介休即今灵石。</p><p class="ql-block"> 《隋书·地理志》与 《元和郡县图志》是记载灵石与今介休置县最早的历史典籍, 对于灵石的记载, 《隋书·地理志》曰: “灵石,开皇十年置。有介山,有静岩山。” 《元和郡县图志》曰:“隋开皇十年,因巡幸开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县,因名灵石。” 二书对灵石的记载非常简略,虽并无不妥,但均未说明灵石原属何地或何县。对于今介休的记载,先从 《隋书·地理志》说起。 《隋书·地理志》: “介休,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后周改郡曰介休,以介休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曰介休。”它说: 今介休 “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查 《魏书·地形志》确有 “定阳郡、平昌县兴和四年 (542)置”的记载;它说:“后周改郡曰介休”,查 《北周·地理志》确实记载是介休郡而不是原定阳郡;它说:“以介休县入焉”,是指今介休即当时的平昌县归入介休郡辖 (《隋书·地理志》成书于唐,其时平昌已改名介休多年,习惯上已称平昌县为介休县,故曰 “以介休县入焉”,实为 “以平昌县入焉”,因为如果是指古介休,就不存在改名的基础);它说:“开皇初郡废”,查 《旧唐书·地理志》确实记载今介休归西河郡辖,没有了原来的介休郡;它说: “十八年县改曰介休”,这一句最能说明问题,是说这个县原来叫平昌,开皇十八年 (598)改名介休,因为原来要叫介休,就不存在改名的客观条件。不难看出,《隋书·地理志》对今介休的记载完全正确,且比较详细。</p> <p class="ql-block">  《元和郡县图志》成书后今介休置县210余年,后 《隋书·地理志》150余年,它是这样记载的:“介休县,本秦、汉之旧邑,在介山西,因名之。……高齐省介休入永安县。周武帝省南朔州复置介休县,宣帝改介休为平昌县,隋开皇末又改平昌为介休县。”虽记载周详,但完全错误。它说:今介休 “本秦、汉之旧邑,在介山西,因名之”。之前典籍明确记载:今介休从春秋、经秦汉、到北齐,均为邬县旧邑,不仅不是 “秦汉界休旧邑”,而且位置在介山北不在 “介山西”(灵石实为秦汉界休旧邑,位置在介山西)。它说:“高齐省介休入永安县。”这个 “介休”是西晋、北魏介休即今灵石, 而不是今介休。今介休是隋朝开皇十八年始置,高齐时还没有今介休,他能 “省”吗? 它说:“周武帝省南朔州,复置介休县。”周武帝未省南朔州,更未复置介休县,是改汾州为介州,改定阳郡为介休郡。 《隋书·地理志》记载得非常清楚: “后魏置汾州……后周改曰介州。”“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后周改郡曰介休。”不存在 “周武帝省南朔州,复置介休县”的事实。它说:“宣帝改介休为平昌县。”更不存在这样的事实, 平昌县是东魏所置,典籍记载得非常清楚。《魏书·地形志》:“平昌县,兴和四年置。” 《隋书·地理志》:“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北周灭北齐是在建德六年 (577),周宣帝即位是在宣政元年 (578),从东魏兴和四年 (542)到北周建德六年 (577),平昌县是在东魏、北齐的统治区域,莫说还没有周宣帝,即便是周武帝,也不能到北齐的统治区域即外国 “改介休为平昌县”,且介休在北齐并入永安县已不存在,哪来的 “介休”让他改平昌呢? 能有这样离奇的事吗? 《元和郡县图志》勘校记,对此也明确提出质疑:“《地形志》:平昌县,兴和四年置。《隋志》云: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此云周改,疑误”。它说:“隋开皇末又改平昌为介休县”,《隋书·地理志》同样有明确记载: “十八年县改曰介休”而非 “又改平昌为介休县”,不存在 “又改”的事实。《元和郡县图志》对今介休的记载完全错误,不仅混淆了古、今两个 “介休”的概念,将灵石前身存在八百余年的古介休历史沿革完全记载到今介休名下、把今介休前身存在千余年的古邬县历史沿革给丢失得干干净净,而且错误连篇,多项内容查无出处。</p> <p class="ql-block">  可以认定:《隋书·地理志》对今介休历史沿革的记载完全正确,《元和郡县图志》对今介休历史沿革的记载完全错误。事实胜于雄辩,再次说明:今介休即古平昌,古介休即今灵石,不存在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的事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