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介林志》—沿革考证(5)

景茂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辨析(1)</b></p><p class="ql-block"> 对于人们普遍公认的 “灵石为隋朝割今介休地置县”的问题,笔者自供职灵石县委史志研究室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今介休是春秋邬县、东魏平昌县的延续发展;今灵石是战国平周、秦汉界休、西晋介休、北齐永安县的延续发展,两县自古至今均为独立建制县,不存在灵石割今介休地置县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旌介出土商代青铜器</span></p> <p class="ql-block"><b>  关于建置</b></p><p class="ql-block"> 灵石,是战国平周县的延续发展,历史沿革为:平周 (约战国晋定公三十七年即公元前475年析邬县等地置)—界休 (秦庄襄王三年即公元前247年废平周置)—介休 (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易界为介置)—介休、永安 (东魏元象元年即公元538 年析介休置)—永安 (北齐天保七年即公元556年并介休置)—灵石 (隋开皇十年即公元590年改永安置),建县历2480余年;今介休,是春秋邬县的延续发展,历史沿革为:邬县 (春秋晋倾公十二年即公元前514年分祁氏采邑置)—邬县、平昌 (东魏兴和四年即公元542年侨置)—平昌 (北齐天保七年即公元556年并邬县置)—介休 (隋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改平昌置),建县历2520余年。</p> <p class="ql-block">  灵石与今介休的历史沿革,历代正史记载得非常清楚,均为独立建制县,或同属一郡,或分属两国,泾渭分明。 《汉书·地理志》:太原郡二十一县,有界休县 (灵石),有邬县 (今介休)。《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十六县,有界休县 (灵石),有邬县 (今介休)。《晋书·地理志》:西河国四县,有介休县 (灵石);太原国十三县,有邬县 (今介休)。《魏书·地形志》:汾州西河郡三县,有介休县 (灵石);并州太原郡十县,有邬县 (今介休);晋州五城郡三县,有永安县 (灵石);晋州定阳郡三县,有平昌县 (今介休)。《北周·地理志》:介休郡二县,有永安县 (灵石),有平昌县 (今介休)。《隋书·地理志》:西河郡六县,有灵石县,有今介休县 (市)。之后 《新唐书》《宋史》《金史》《元史》 《明史》 《清史稿》无一例外,都明确记载两县均为独立建制县。清乾隆版 《介休县志》也明确指出: “按前汉 《地理志》:太原郡二十一县,有界休,有邬。后汉 《郡国志》:太原郡十六城,有界休,有邬……昭然参列,未之合也。” 特别是 《隋书·地理志》,不仅明确记载西河郡六县有灵石、有今介休,而且明确记载灵石是开皇十年置,今介休是开皇十八年置,灵石置县在前,今介休置县在后,“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不能成立。</p> <p class="ql-block">  可以认定:灵石与今介休,从古至今均为独立建制县,不论是战国平周、邬县, 还是秦汉界休、邬县;不论是西晋介休、邬县,还是北齐永安、平昌;或是隋唐灵石、介休,两县或同属一郡,或分属二国,但始终为独立建制县的性质从来没有改变,不存在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b>  关于平周</b></p><p class="ql-block"> 平周,是灵石的前身,行政建置始于战国,初属晋国疆域,三家分晋后,北属赵, 南属魏,东属韩。《清一统志》: “古平周县,在汾州介休县南五十里。”清乾隆版 《孝义县志》:“平周,在介休县西五十里。按:古灵石地。”清嘉庆版 《介休县志》:“《方舆纪要》:平周城,在介休县西四十里。今介休西境止及二十里,无平周城,已割属灵石。”清嘉庆版 《灵石县志》:“灵石,为平周旧境。”“《十三州志》:平周县,在介休县西五十里。据此,则平周即隋所割益灵石地。”</p> <p class="ql-block">  秦庄襄王三年 (前247),改平周县为界休县。汉初析界休分置平周县,曹魏废平周复入界休县,平周自此退出历史舞台。晋太康元年 (280),改界休县为介休县。《辞海》:“秦置界休县,晋改介休县。” 《中华历史大辞典》: “界休,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南,西晋改为介休县。”东魏元象元年 (538),析介休置永安县。 《魏书·地形志》:“永安:元象元年置。”清道光版 《直隶霍州志》:“元象元年置永安,属五城郡,即今灵石。”北齐天保七年 (556),并介休入永安县,使用八百余年的介 (界)休县名被永安取代。《元和郡县图志》: “高齐省介休入永安。” “于今灵石县东三十里置永安县。” 《山西历史地名词典》: “介休,北齐并入永安县。” 《北齐地理志》: “永安县,今山西灵石县东……此地本汉介休地。”“后魏、北齐之永安县,是在今灵石县也。”《北周地理志》:“永安,今山西灵石县东三十里。”1996年版 《山西通志·地理志》:“永安,在介休东南。”《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 “高齐省介休入永安县,此永安县治在今灵石县。”隋开皇十年 (590),改永安置灵石县。 《隋书·地理志》: “灵石, 开皇十年置。有介山,有静岩山。”《元和郡县图志》: “隋开皇十年,因巡幸开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县,因名灵石。”自此之后,县名再无更改,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灵石是战国平周县、秦汉界休县、西晋介休县的延续发展记载殊多。清嘉庆版《灵石县志》:“灵石,为平周旧境。”“《十三州志》:平周城,在介休西南五十里。按: 今介休西止二十里,盖古之介休县地,自隋开皇时已尽属灵石矣。” 《元和郡县图志》: “灵石县,本汉介休地。”《读史方舆纪要》: “灵石县……汉太原郡介休县地。”明成化版 《山西通志》:“灵石县,本汉太原郡介休县地。”清康熙版 《平阳府志》: “灵石县, 汉太原郡介休县地。”《山西历史地名词典》: “灵石县,汉为界休县地。” 《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秦汉介休故城考辨》:“《水经注》所指示的秦汉介休故城,就是今天的灵石县旌介村。”“秦汉介休故城城址,应当就在今天的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p> <p class="ql-block">  可以认定:灵石是战国平周县、秦汉界休县的延续发展,与今介休毫无瓜葛,不存在 “割今介休地置灵石县”的事实。至于有人说今介休县城就是秦汉界休故城,岂不知现在的介休县城所在地,秦汉时还是一片汪洋。《山西省自然地图集·太原盆地地貌》:“据历史文献记载,历史时期在今介休以北,平遥、祁县、太谷以西,文水、汾阳以东,仍为湖泊占据,称昭余祁薮 (薮即湖),直至宋代以后,该湖才逐渐消失。” 《太原盆地昭余古湖的变迁及湮塞》从典籍记载、卫星扫描、地理钻探三方面综合研究考证,最终得出科学结论:(一)确定了昭余古湖历代湖水面积,秦汉时为1800平方公里,北魏时为700平方公里,隋唐时为500平方公里,宋代时为300平方公里,元代时为50平方公里。(二)确定了昭余古湖最后消亡的地点在今介休,也就是说今介休是昭余古湖最低的地方。(三)确定了昭余古湖最后消亡的时间为元代。今介休总面积 743.7平方公里,平原面积246平方公里,相对于秦汉1800平方公里的湖水面积,莫说今介休县城弹丸之地为汪洋一片,就是今介休境域所有平原也应该是一片汪洋。科学结论无可辩驳,汪洋之中是不能建城设治的,说今介休城就是秦汉界休故城没有事实根据。《读史方舆纪要》也明确指出: “今 (介休)城,东魏所置平昌县也。隋改置介休于平昌。”《元和郡县图志·勘校记》亦载:“后魏侨置之平昌县,隋改介休,非秦汉旧城。”这些记载清楚地告诉我们,今天的介休县城是 “平昌县城”而非 “秦汉介休县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