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之甪直古镇

康乃馨

<p class="ql-block">游玩苏州甪(lù)直古镇</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踏入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镇标”—“甪端”,这神兽据说通晓四方语言,迅捷敏锐,象征着光明正大、盛世安宁。这里河多桥多,民风淳朴,商业化氛围不浓。漫步在古镇中,仿佛穿越回了古代。</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纪念馆、保圣寺、《多收了三五斗》中的万盛米行、萧宅、沈宅等都是可打卡之地。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让人流连忘返。保圣寺里的百年枸杞和千年银杏树更是为这古老的寺庙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寺内古博馆内的半堂唐代塑圣罗汉像也是一绝。</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后,沿着石板路前行,不久便来到了第一座桥。站在桥上,可以眺望远处的美景,小船缓缓划过水面,波光粼粼,美不胜收。继续往前走,便能看到一个路标指示牌,上面清晰地标示着各个景点的方向,包括游客中心码头、沈宅、保圣寺等。有了这个指引,游览起来更加方便快捷。</p> <p class="ql-block">与苏州古城同龄的甪直古镇,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桥都”。</p><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内原有古桥72座半,现存41座,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中国古代桥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其中,进利桥是甪直古镇里被影视剧取景次数最多的桥,86版《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就是从这里踏入“女儿国”的。永宁桥、和丰桥、进利桥、兴隆桥、寿昌桥等,每座古桥都独具风韵。“三步跨两桥”的双桥风景,更是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桥挑庙,庙挑桥,三步走两桥,一眼望三桥”的谚语真的是太贴切了,非常适合古桥迷。</p> <p class="ql-block">参观保圣寺</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是甪直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寺内的罗汉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被誉为“江南四大罗汉”之一。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寺内禁止拍照。然而,即使不能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亲眼目睹这些精美的塑像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寺内的百年枸杞作为爬藤植物,已经生长了一百多年,与千年银杏树一起被称为寺内古木“三绝”。</p> <p class="ql-block">江南古刹角直保圣寺,创建于梁天监二年(503),有着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这里有六朝造像石、唐代经幢、北宋幡杆夹石、明代建筑天王殿、清初铸铁大钟,而最为珍贵的镇寺之宝,当推唐代塑圣杨惠之所作的罗汉塑像塑壁,其作品融雕塑绘画于一体,开中国雕塑之先河,价值极高,闻名中外,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西院,有碑廊、唐代诗人陆龟蒙墓及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纪念馆。寺内花草漫地,绿树成荫,千年银杏、百年枸杞和紫藤,并称古木"三绝"。保圣寺文物佳胜,花木奇异,足以使人留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走进保圣寺,院内的三棵百年枸杞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它们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宛如一颗颗红宝石点缀其间,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三棵枸杞不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更成为了保圣寺的独特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院内的红枫与黄色墙壁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秋天的时候,红枫的叶子变得火红火红的,像是燃烧的火焰,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古建筑的黄墙与红枫相互映衬,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令人陶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在保圣寺内,还有一口大铁钟。这口钟通高1.8米,口径1.12米,重约1.5吨。钟顶提梁为双首四瓜龙式,造型生动。钟口外微呈多瓣莲花状,曲线委婉。钟身上环铸凸弦纹框面,中部四面铸有“国泰民安”、“八方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当钟声响起,那悠扬的声音仿佛能穿透时空,将祝福传递给每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古物馆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里面保存着残存的九尊罗汉塑像。这些罗汉塑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塑壁呈海水涌出的老岛状,怪石嶙峋,镶嵌云翻,诸罗汉错落有致,穿插其间,或端坐于洞窑之中,或怡然于山间,或谈笑于海岸,一个个仰俯呼应、动静交融、形神兼备,犹如一幅以山水为背景的立体人物画卷。充分体现了唐代塑圣杨惠之高超的雕塑技艺。</p> <p class="ql-block">唐经幢位于保圣寺内,这座古老的石塔矗立在一个庭院里,周围绿树成荫,环境宁静而祥和。经幢始创于唐,此幢建于唐大中八年(854),宋代重立,崔渔正书撰。幢高4.8米,计17层。上刻尊胜陀罗尼经文和莲瓣、卷云、蟠龙、菩萨、飞天等图案,造型优美,雕刻细腻,显示了盛唐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纪念馆院和保圣寺之间的大草坪上,有三棵千年银杏树。银杏是古老珍稀的树种,因果实银白,状如杏,故名。亦称白果树。寺内三株,两雄一雌,雄花雌果。树高和干粗在15米和4.5米以上,树龄皆千年有余,被誉为“世纪之树”,也是保圣寺历史见证。其体态端庄,气宇轩昂,给人以古朴、道劲、昂奋的美感。而该树腹中又生榆木一株,似“怀中抱子”奇景妙趣,实属罕见,为寺内古木“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走进叶圣陶纪念馆,这里陈列着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是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好地方。曾经拍过照片,此次限于时间而未再拍照。叶圣陶先生(1894-1988)是江苏吴县(现属苏州市)人。1917年春到1921年夏,圣陶先生曾在甪直镇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现改名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任教。在这里,他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实践,创作了数十篇小说、散文和诗歌;同时积极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甪直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圣陶先生将甪直比作培育自己成长的"摇篮",称之为自己的"第二个故乡"。1949年3月,圣陶先生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是新中国教材建设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鸳鸯厅别具建筑特色。外看一屋一脊。由墙脊面星正态分布弧形,内侧分成南北两厅:南厅的粱、柱、橡子均为方木。北厅为圆木结构。故为“鸳鸯”厅。北厅,是当年叶圣陶等五位教师宿舍。南厅为他们的办公室,声援“五四”运动的罢课宣言也在此起草。</p> <p class="ql-block">沈宅是甪直古镇保存完好的豪华宅第,沈柏寒先生的故居。地处甫里八景之一的“西汇晓市”之间,建筑布局有亦仕、亦商,前厅、后宅,左坊、右铺的特色。沈宅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东市下塘街沈家弄3号,是水乡古镇中比较罕见的花园洋房。目前占地面积为249平方米,有大厅1栋、花园洋房1栋、香台1个。该宅建于民国初期,原有两路四进,坐北朝南,规模较大。现在只对游客开放西部的一部分,大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沈家在清末民初时拥有众多产业和财富,被当地人称为“沈半镇”,意思是说沈家的财富相当于甪直全镇总财富的一半。沈柏寒(1884—1953),名长慰,又字伯安。吴县甪直人(今属江苏苏州)。同盟会会员、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走在甪直古镇的街道上,游客不是很多,走走停停,感受那份宁静古朴。没有过多的喧嚣,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和潺潺流水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故事,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无论是古老的桥梁还是斑驳的墙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一切。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人们仿佛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远离尘世的纷扰。</p> <p class="ql-block">参观万盛米行,这里是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的场景,仿佛还能看到旧时农民粜米的情景。米行的建筑依旧保留着当年的模样,木质结构的房屋,斑驳的墙壁,无不透露出岁月的痕迹。走进这里,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吃碗面,结束上午甪直古镇的半日游行程。坐在面馆里,品尝着地道的苏式面条,感受着古镇的慢生活节奏。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一切都显得那么惬意。离开之前,再回头看一眼这座充满魅力的古镇,心中满是对它的不舍与眷恋。</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的江南文化园也是非常有特色,只是本次游玩时间有限,况且自己曾经来过,而且夜晚的这里节目纷呈,晚上游玩更好,因此此次没有来游玩。有时间的话,或者不是为了拍拍拍,非常有必要去走走看看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