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来晚辅的有小学生也有一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小名米粒),幼儿园也有作业,二、三年级的孩子写完作业就来辅导米粒完成作业。</p><p class="ql-block"> 一次,三年级的女孩看到二年级的学生直接告诉米粒怎么写怎么画,对他们说这样教幼儿园小朋友、她不懂,二年级学生说某某就是这样教的啊。三年级女孩说这样做不行,于是她指着图画问米粒,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现在让我们做什么,引导得、讲得很耐心详细。有时候这些“小老师”也询问我,他们这样做得对吗?理解问题对不对?我就说我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记述的他的经验:低年级孩子和高年级孩子在一起学习,好处多多,高年级学生会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这种帮助不仅是学业上、知识上的,更是建立起他们的友谊和信任,兄弟姐妹间的那种情谊。我体会到,在中国的当下,还有不少独生子女,他们更需要这种互帮互助,以建立人之间温暖情谊的链接,增进了解对人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即便不是独生子女,这种建立情谊的过程也十分有益。</p><p class="ql-block"> 来晚辅的孩子写完作业,如果他们的父母还没有来接他们,我就组织他们轮读轮讲同一本书,鼓励表彰读后、听后能提出问题的孩子。但如果只有一个孩子写完作业,他是不愿意读书的,我喊他来读、他坐在我旁边跟我聊一些生活中的事情也不读,几个孩子都写完作业、我让他们到我跟前轮读轮讲,他们就很开心很愿意做这事,有时即便仅仅他自己写完作业也愿意读给我听(一个四年级女孩,就是这样给我读完了《狼王梦》的)。因为,他或他们觉得无聊。</p><p class="ql-block"> “无聊时读书”,记得这是鲁迅说过的话,确实是这样。读书可以填补无聊、寂寞的时光,就是说相比于无聊和寂寞,读书是有意义的、快乐一点的,不要刻意去渲染读书让人内心丰满或是什么收获,人如果长时间无所事事,也没有通过眼耳鼻舌身来感知外界事物,这样空虚和无聊就会袭来,人活着的无意义感就会滋生出来。</p><p class="ql-block"> 所以,为了活着有意义感,人就无时不刻地在周围的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读书和学习是这种交换关系的方式之一,而这又被视为是青少年时代最主要生活方式,即便如此,对读书和学习的理解也有广狭之分,比如读书是人跟文本的交流,而文本本身就是人写出来的,可见跟文本交流远不如跟现实生活中的人交流来得直接、来得生动,所以当我看见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来辅导米粒,并且他们商议着如何教米粒才能让她懂得、让她理解,我立刻意识到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学真正的进步和成长,就在我面前发生了,而且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当我看到写完作业的孩子来找我,来读书给我听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不仅是读书学习,而且他们在寻找生活的意义,在寻找活着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人是天然寻找意义的动物,对青少年而言,读书学习是活着的意义,但它显然不是唯一,尤其是在Ai时代的当代,对于什么是读书、什么是学习,如果还是很狭义的理解,不仅不能助益孩子成长,还有可能让孩子身心不能健康。人之间的链接,比人跟文本的链接、人跟知识的链接更有意义,而且这种人之间情谊的链接对日后步入社会步入成年做出对人对社会做出有益的事情,往大处说助益我们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意义深远而重大。因为它给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提供了持续而稳定的强大动力。</p><p class="ql-block"> 成年人的世界里,无论他努力赚钱,努力留个好名声,努力做公益,努力搞科技,还是努力做个好官大官,都是寻找活着的意义的努力。不管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它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都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没有任何一种人生观可以替代另一种人生观,也没有任何一种人生观可以完全驳斥另一种人生观,因为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有深厚的基础和渊源。</p><p class="ql-block"> 所以,一个人,无论他做什么,只要他活力四射地去做,只要他不是去做违法犯罪的事,都值得其他人尊重,因为这是他活着的意义,是生命存在的意义。一般而言,一个人也无须去追问“人生有何意义?”这类问题,只要他好好地活着,这本身就是活着的意义所在。就像杜威说教育除了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一样,人活着、健康有活力的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意义,老子说“道之用,在日用而不知”,人健康有活力的活着本身就是人活着的“道”。</p><p class="ql-block"> 健康有活力的活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