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文拙 </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15280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上海南京西路</span>静安嘉里中心,鳞次栉比、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中间,包围着一幢坐南朝北砖木结构石库门小楼,这里曾经是一百年前毛主席住过的地方。现在是1920年毛泽东上海故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诞辰131年纪念日前夕,我按照百度地图导航,乘地铁来到了这里,走出地铁站,就被繁华的景象弄迷糊了,找了好一会儿,才在高大的圣诞树旁边,发现了挂着毛泽东故居纪念馆门牌的二层小楼。这座小楼能在这寸土寸金的高端商业区保存下来实属不易,而且经过了精心的修缮。原来1959年这里就被确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那座房前,我凝视了很久,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身影,他瘦高颀长的身材,梳着中分式的发型,英俊潇洒,穿着长衫,手里拿着一把油纸伞,约模二十六、七岁的年纪,从烟雨迷离的梅雨中走来,走进了哈同路民厚南里 29 号(今安义路 63 号)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幢沿街而建的旧式楼房,建筑面积约 83 平方米。是当年湖南新民学会出面租赁,供旅沪会员临时居住地方。192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泽东上海</span>之行,在这里寓居了两个月。而这不平凡的60多天,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开启了世界东方的黎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故居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半身雕像。背景的红色墙上刻写着毛主席1936年跟斯诺谈的一段话:"到1920年夏,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毛泽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段话表明,1920年5至8月,正是毛泽东在上海居住的这段时间,他最终选定了人生之路,完成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这里是记录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革命生涯中一段重要历程,也是伟人正式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启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房子的底层前半间是客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放着一张方桌和几把椅子,</span>用于会客和吃饭;后半间的右侧是灶房,左侧为小天井。楼梯位于客堂与灶房之间,旁边有一只圆形柴炭风炉,基本上按当年的实况布置。</p><p class="ql-block">桌子上方,挂着毛主席手书的诗词,那大气磅礴的描写,那龙飞凤舞的书法,让人陶醉其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客厅辟为展厅。展柜中摆放着一些书报杂志等历史文物,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前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我在展柜中看到了1919年7月14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泽东主编的</span>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机关刊物《湘江评论》创刊号,在此刊物上他发出了"民众的大联合"的号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柜里展示的文物不多,却弥足珍贵,基本上都是文字资料,主要有当时的进步报刋和书籍。</p><p class="ql-block">这里有1917年11月10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学习与研究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书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5日,上海《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5月,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第7卷第6号《劳动节》纪念号在上海出版发表了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等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毛泽东编辑的《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收录了会员讨论学会发展方向和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通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8月至1921年1月,毛泽东和蔡和森关于讨论建立中国共产党问题的通信。(载《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 (图为《劳动报》刊登的消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墙壁挂满了当年的历史照片,再现了毛泽东在上海寻求救国救民革命活动的足迹。</p><p class="ql-block">1920 年 4 月 11 日,毛泽东从北京搭乘火车,辗转南京,历经 25 天于 5 月5 日抵达上海。这是他第三次来到上海。在过去的一年里,26 岁的毛泽东为送别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同仁,先后两次来到上海。这次毛泽东又乘坐驳船踏上停泊于杨树浦码头的“阿尔芒勃西”号邮轮,送别六名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居住于此的其他三名新民学会会员李思安、李凤池、陈书农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们每人每月仅三元生活费,四个人轮流做饭,难以为继时,便参加工读互助团,毛泽东选择的工作是洗衣服,由于接送衣服路途较远,需搭乘电车,洗衣所得基本上都花在了车费上,因此生活总是过得捉襟见肘。6 月 7 日,毛泽东写信给远在北京的同乡黎锦熙:“工读团殊无把握,决将发起者停止,另立自修学社,从事半工半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来上海,毛泽东还为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筹集旅费。1963 年毛主席向章含之回忆,1920 年为筹备党的成立、湖南的革命运动以及一部分同志去欧洲勤工俭学,急需一笔数量较大的银款,他去上海请章士钊帮忙。章士钊立即答应,随后发动了社会各界名流捐款,一共筹集了两万银元,全部交给了毛泽东。对此毛泽东一直铭记于心,新中国成立以后,还提出用自己的稿费归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来到上海的第四天,召集新民学会旅沪会员,以聚会、游园之名,在沪南半淞园召开会议,参加此活动的 12 人分别是:毛泽东、彭璜、陈绍林、萧三、熊光楚、劳启荣、周敦祥、刘明俨、张伯龄、欧阳泽、李思安、魏壁。他们乘坐小船,一边观光,一边开会。原<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是为即将赴法勤工俭学的 6 名会员举行的欢送会,却开成了新民学会的重要会议,</span>大家就学会的宗旨任务、活动原则、会员条件、入会手续等进行讨论,并形成了决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午,与会人员拍了一张合影,毛泽东站在众人中间位置,腋下夹着一把雨伞。</p><p class="ql-block">会议一直开到晚上才结束。后来出版的由毛泽东主持编订的《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刊载了半淞园会议的情况。半淞园会议加强了新民学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学会初步孕育了“共产主义的胚胎”,并发展成为一个组织严密、信仰明确的革命团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次在上海期间,毛泽东曾和陈独秀多次会见,讨论有关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p><p class="ql-block">陈独秀熟悉湖南,了解《湘江评论》,关注“驱张运动”。他曾在《欢迎湖南人底精神》一文中就曾写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在陈独秀寓所,毛泽东介绍了自己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会;陈独秀则讲了酝酿创建一个新的政党的计划。他们坦诚交流、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应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沪前,毛泽东又一次前往老渔阳里 2 号,同陈独秀辞行。陈独秀交给毛泽东一个重要任务——回湖南组建该地区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便于他们开展工作,陈独秀还把上海发起组和上海机器工会的情况告诉了毛泽东,答应给他寄去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共产党》月刊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他满怀期待地对毛泽东和彭璜说:“你们的计划若能实现,也是建党的最好准备。”正是在这段时间,在陈独秀的影响下,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观完楼下展厅,沿木梯而上,对着楼梯口是一个卧室,有一排长窗,室内有单人木板床、一只方形茶几和一张桌子。这便是毛泽东居住的卧室,毛泽东从1920年5月5日抵沪至7月初离沪,一直居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窗外有一个小阳台,放着一张藤椅。毛泽东晚上在卧室休息,白天经常坐在小阳台的藤椅上,阅读最新出版的上海报纸、杂志、丛书以及各种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译著。不久,毛泽东在这里组织旅沪湖南籍青年成立了自修学社,开展读书活动,学理论、学外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每天除了外出洗衣服打工外,就在这里思考写作。毛泽东居住在这里期间,开展了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探讨湖南的改造问题,先后在《申报》上发表了《湖南改造促成会发起宣言》、《湖南人民的自决》、《湖南建设问题的商榷》等6篇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完图片和实物展,我来到了纪念馆的多媒体影像室,这里反复播放着由该馆专门制作的影片《毛泽东:从理想启蒙到革命领袖 》。影片运用了多媒体技术的设计与制作,通过对当年历史事件的回顾,系统地展现毛泽东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历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上海之行,毛泽东前往位于霞飞路(今淮海路)花园里 277 号的《天问》周刊社。<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问》是</span>毛泽东安排彭璜等人在沪先期出版的杂志。毛泽东和编辑的同仁广泛探讨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继续开展“驱张”宣传,湖南</span>的改造问题,形成了“赶走张敬尧后湖南向何处去”的方案和路径。他还拜访湖南籍各界爱国人士,布置“驱张运动”和“改造湖南”的具体事宜,倡议成立湖南改造促成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 月 4 日,他在《天问》周刊第 23 号上发表了题为《湖南人民的自决》的文章,署名“泽东”。这是毛泽东在上海撰写并刊登的第一篇文章。此后,又接连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呼吁全国各民意团体、各省军民官吏,以及各报馆和各地湖南同胞,为“驱张运动”的最终胜利推波助澜。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 年 6 月 “驱张运动”告捷,张敬尧逃离湖南。7 月 5 日毛泽东离开上海返回长沙。11 月,他和何叔衡、彭璜等在长沙创建了共产党早期组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馆还展出了他们收藏的毛泽东主席使用过的一些遗物。其中有毛主席在中南海丰泽园中使用过的一套瓷茶具;毛主席使用过的555牌香烟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中使用的瓷杯;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中使用的瓷勺和瓷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席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批示文件用的铅笔和红色铅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睹物思人。面对毛主席留下的文物,倍感亲切,仿佛见到了老人家那慈祥的笑容。</p><p class="ql-block">小小纪念馆,短短两个月,一串闪光的足迹,一座永远的丰碑。</p><p class="ql-block">今天,在毛主席诞辰131周年,特书拙文,以缅怀伟人,寄托我对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深切的怀念。</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