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游记517】探游四川都江堰景区 访气势恢宏千年古庙 赏古人智慧无坝引水 感年代久远无人超越

星空

【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2024年10月17日,星期四,天气:晴。昨天游览松坪沟旅游景区后,傍晚到达都江堰驻地酒店,放下行囊独自出门,一路走、一路拍、一路欣赏都江堰古城夜景,看到那灯光璀璨古城,蓝眼泪般的岷江江水,不难令人想起描述长江的一句著名诗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昨夜,入住的酒店环境非常之美,文化气氛非常浓厚,文化服务内容很广,可以满足各层次客户的需求,非常适合团队建设活动,也充分体现了都江堰这座小城丰厚的文化底蕴。看来星空是有点职业病,触景生情总会想到过去的工作和职业。今晨早起,把酒店的上上下下欣赏了一遍。 这里是酒店的前台,前台对面有一个小圆桌和两把椅子,圆桌上放满了各种零食和茶水,不知是给客人准备的,还是员工自己的零食。小圆桌旁有个架子,架子上有两个猫舍,有两只可爱的小猫还没醒来。难道,这里的员工在工作闲暇之时,还可以吃点零食,喝点茶水,撸撸猫咪?也许,这就是老板推崇一种企业的休闲文化吧。 前台的小姑娘们的确很休闲,很随意,没有那种快节奏的紧张感,也没有那种彬彬有礼的职业感,感觉她们就像在自己家里,你会感觉到好像是来朋友家小驻几日。办理好入住手续,她们会把你带到房间,途中她们会很随意的向你交代一些注意事项,也会给你一些出游的建议,感觉非常亲切而随和,可以使你疲惫的心身立刻放松下来,一切似乎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也许,这就是老板推崇的一种企业休闲文化,一种宾至如归的服务理念。总之,这里的环境处处都透视这一种亲切、温馨、随和、休闲、优美、优雅、清净,自然的感觉,真的有一种令人不舍离去的思绪。也许,这就是都江堰2000多年文化底蕴展示的一角。如果,你去过都江堰的文庙,也许你会对这座小城的文化底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星空做了10多年的企业战略规划咨询师,很多服务行业的老板也想推行休闲文化的理念,但都深深知道在企业中推崇休闲文化之难,老板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文化底气,以及自身超强的人格魅力,否则无法驾驭员工散漫懒惰情绪的蔓延,使企业陷入混乱和效率底下状态。真的很佩服这家酒店老板的气魄和胆量,也恰恰说明了老板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自信,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胆识是做不到的。 酒店的每个角落都在展示着不同的文化氛围,这里可以开展一场小规模的团建文化建设活动。 这里为喜爱书法绘画艺术的客人提供了挥笔泼墨的空间。 巨大的空间都用在了文化层面的展示和活动空间中,一般的商务酒店是做不到的。 队友没忍住,即兴弹奏了一首《高山流水》古筝乐曲,弹的还很流畅,很熟练,小小展示了一下自己的才艺。 在这里可以点上一杯咖啡或一壶茶,在享受着清新空气的过程中休闲聊天,而且配备了遮阳伞。 随便一个角落,你都可以看到各种绿植,给人一种活力无限的感觉。 客房外的平台虽然在楼顶,但也种植了各种绿色植被,配备了休闲桌椅,夜晚可以仰望着星空喝茶聊天,使你的内心世界进入宁静而祥和的境界。 有天井的地方都摆放了各种绿植,就像一个小型花园,令人感觉温馨、舒适,似乎是走进了江南园林之中。 很美,很享受。 在客房走廊的拐角处,都会摆放着一颗充满活力的绿植在迎接着你。 这颗枯树艺术造型,在灯光的映射下,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似乎给人一种年代感的提示。 酒店的楼顶也被充分利用了起来,上去欣赏一下,也许会有不同的惊喜感觉。 这里可以围坐一圈,开展一场休闲式的团队交流活动,处处都透视着老板对休闲文化的推崇。 这里是一个露天茶吧,可以在星空的沐浴下,来一场烛光之夜的浪漫。 每个角落都搭建了一个小台子,设置了这种比较私密小空间。房顶后面那座山上的塔,叫做“玉垒阁”。 玉垒阁,属于近代仿古建筑,阁名是由当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文物学家罗哲文先生题写。玉垒阁是都江堰的最高点,可360度俯视都江堰全貌。 玉垒阁于2009年启动设计,2012年底初步建成,在玉垒山山巅之上,是都江堰的最高点。登上玉垒阁,可以俯瞰都江堰的全景,不仅可以看到岷江分流,七条河流穿城而过,还有巍峨的古堰工程。古城的市井生活,青城山的幽静之美,都在眼前展现。 可惜,队友们大都对人文历史不感兴趣,都是本着到此一游打卡式游览,所以我们在景区放的时间很短,没有上去,只能查点资料欣赏一下。下一次不知是否还能再来,有点遗憾。人生没有完美,处处都有遗憾,不必纠结在一时一事之中,明天也许会有更好的在等待着你,哈........ 玉垒阁,位于玉垒山的最高点,海拔865米,采用钢木结构,主体建筑为连底七层六角形仿古阁楼,雄浑巍峨、金碧辉煌、文物荟萃、礼乐雅集。从地面到塔尖,总高度达到46.6米,底层直径21.1米,顶层直径则缩小到12.6米,可同时容纳2000人参观游览。 悠悠乎千载,忽忽然而逝。如今,乘坐着掩映在玉垒山如画的山景中步云廊扶梯而上,仅需几分钟就能到达山顶的地标建筑玉垒阁。 登顶玉垒阁,都江堰山川秀色尽收眼底。作为都江堰最佳最高观赏点,在此可以东观千年古城、西瞰成都平原、北眺岷江源头、南望八百里青城。玉垒阁内部,装修风格的独特,雕梁画栋,精美的花纹遍布在各个梁柱之上,很有艺术感。 玉垒阁,第一层楼文化主题为“千秋丰碑”。进入玉垒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瑛的《玉垒阁赋》,介绍了玉垒阁的造型,高度,建筑风格等等,畅书了都江堰市五千年的历史和古蜀文化的源远流长,缅怀了都江堰市的许多堰工人物。 马瑛,是本土作家,先后用20多万字对都江堰历朝历代的官吏、名人、古迹进行了梳理,体现了他数十年来对文化的执着、虔诚和追求。<br> 马瑛《玉垒阁赋》蜀山西来,岷水东倾,玉垒云浮,锦江春色。今阁建玉垒之巅,峰呈凌云之势,纵横交错,尽领西岭之豪放,宽广深幽,总汇川西之灵气。东控天府平畴,西接岷峨雪岭.南牵青城幽意,北襟龙门九鼎,煌煌中踞,柱地接天。玉垒阁窗纳秦水汉月,与老君金阁遥相呼应,檐挑唐风宋雨,与灵岩千佛互为犄重。俯仰之间皆青史,五千年弹指而去:蚕丛开国紫坪,望帝泣血西山,开明穿峡虎头,夏禹东别为沱。古蜀文明源远流长,江源伟业后继有人! 玉垒阁,第二层楼文化主题为“人文风流”。其间选用著名国画家作品五幅,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便是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和徐悲鸿的《天师银杏》。 玉垒阁,第三层楼文化主题为“明月清风”。展示了在全国流传甚广的都江堰民间传说木雕5幅。分别为《二郎担山赶太阳》《望娘滩》《寒潭伏龙》《夫妻桥》和《白龙池》。 玉垒阁,第四层楼文化主题为“唐风宋雨”。其间展示了五幅唐、宋诗人吟咏都江堰、玉垒山、青城山的诗歌。其中杜甫的《登楼》、李商隐的《寓意》和李白的《皇西巡南京歌》最富盛名。 玉垒阁,第五层楼文化主题为“汉关苍雄”。其间展示了中国国教道教是如何在青城山发祥和弘扬的汉砖雕刻作品,分别为《仙源故乡》《远古禹步》《天师降魔》和《张陵创道》。 玉垒阁,第六层楼文化主题为“秦水流金”。其间镶嵌有玉雕作品《李冰治水图》多幅,生动再现了李冰修建都江堰时的场景。 玉垒阁所悬匾额内容取自中国古代诗歌,彰显出都江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人归玉垒”取自范成大诗:雨脚背人归玉垒,由中国当代篆刻家、书画家钱君陶先生题写。“天回玉垒”取自李白诗:天回玉垒作长安。欧阳中石题写,“玉垒浮云”取自杜甫诗:玉垒浮云变古今。贺敬之题写,“天外玉垒”取自李商隐诗:天外山唯玉垒深。马识途题写,“玉垒晴望”取自岑参诗:玉垒天晴望。舒乙题写,“玉垒西屏”取自宋育仁诗:玉垒蜀西屏。 在徐霞客地理发现之前,岷江一直被作为长江的源头,尽管现在已经证明金沙江是长江地理上的源头。但是长江的文化源头依然是以都江堰为中心的岷江地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位于岷江之畔的玉垒阁可称得上“万里长江第一楼”。<br> 没有时间在玉垒山登顶观赏长江第一楼:玉垒阁及周边的景色,只能站在酒店的楼顶远望一下,看看都江堰古城的近貌和远山。 队友们开始陆续起床了,早餐后,退房,把行李装集中在了酒店的一个房间中,然后前往不远处的都江堰景区玉垒山公园入口,这里是都江堰风景区六个普通游客出入口中的一个。<br> 今天的游览线路:玉垒山景区入口,城隍庙,宣威门,玉垒关,松茂古道,西瞻亭,二王庙,铁索桥,铁索桥,南桥,文庙。 玉垒山公园位于都江堰市区,二王庙东侧,玉垒、玉屏、金龟、文书诸峰之上,占地400余亩,有“斗犀”、“鼓角”、“金鸡”、“含晖”、“芙蓉”、“渠云”、“览波”、“掏翠”等景点,还有长约1.7公里的古驿道。山上古木参天,绿荫如盖,登顶可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全貌。 玉垒山公园位于都江堰市城西沿,为精巧典型的城市森林公园。园内有玉垒、玉屏、翠屏、盘龙、金龟、文笔诸峰。占地30余公顷。长约1500米的古驿道和纵横交错的游山小径连接着12个主要景点。 玉垒山公园,园内有城隍庙大殿、十殿、灵官楼、马王殿及明代古城墙、玉垒关和西关城楼近年来修葺一新,新建了斗犀、含晖、掬翠、金鸡、芙蓉、浮云、览波等8个景点。 园内林木繁茂,殿宇亭阁或藏或露。在公园高处可东眺锦绣平川,西望巍峨群山。矗立在进入公园石径两侧的十殿,现经修葺,重塑造型生动的大小二三百尊彩绘泥塑。游山小道,迂回曲折,林木葱郁,鸟鸣蝉噪。 西边为大擂鼓坪,相传古时黑龙水淹平原,一个叫金鸡的青年与芙蓉姑娘勇斗黑龙,群众在这里擂鼓助战,因此而得名。雄伟的宣威门城楼高耸,登上古城可到斗犀台,汉代应劭《风俗通》所记“李冰斗犀”的神话就发生在这里。在高台凭栏俯视,危岩壁立,大江东去,波涛滚滚。宣威门外虎头岩西便是玉垒关。 公园大门牌坊,镂空雕刻,檐角飞金,中额“玉垒山”3字为张爱萍将军题书,牌坊左为“龙吟”,右为“凤翔”,照壁为赵蕴玉墨书字径达5尺的“胜地寻踪”。 来到玉垒山下,透过高大精美的三间四柱牌坊门,可看见坐落在丛林之间的城隍庙,它背枕玉垒山、面向都江堰市区,其上是都江堰景区的最高峰玉垒阁,与都江堰景区衔接。穿过牌坊,拾级而上,踏入玉垒山的山门,便是城隍庙的灵官楼。 都江堰的老灌县城隍庙,位于玉垒山公园(都江堰景区入口处之一)的古建筑群落。据资料介绍,都江堰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清代两度被毁,光绪年间灌县县令陆葆德主持重建,但在1977年又毁于火灾,目前的建筑均为1978年重修。 据有关人士考证,解放后,除上海市等极个别地方因情况特殊外,全国各地的城隍庙都难逃被拆毁的命运。也许是地处山上,不便拆除,也许是还有利用价值或其他原因,总之,在整个成都地区,只有都江堰市的这座城隍庙比较完整地被保存了下来。 城隍起源于古人对庸(城)、水(隍)的图腾崇拜。自周代开始,朝廷就有祭奠城隍的仪式,“城”与“隍”俱为《周宫》岁时祭祀的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指城堑,即护城河(有水为池,涸者为隍);“城”与“隍”两者相辅相存,共同构成保护城市安全的重要军事设施,也就成为地方的当然守护神。 自唐宋以来,直至清朝灭亡的近千年间,凡是新官上任,或水患、火灾、兵燹、瘟疫,以及每月朔、望,各县县令都必须到城隍庙上香,祈其协助处理地方政务,消灾避祸,国泰民安。请城隍神咒曰:“本县城隍,正直之神,执掌冥界,统率阴兵,我今虔诚,请降来临,释疑解惑,分剖云云”。 平时,虔诚善良的老百姓为了消灾祈福,寄托求生等,无论士农工商,还是善男信女,都要到城隍庙进香拜神、祈祷求签、许愿还愿,以求城隍菩萨神明庇佑:招财进宝、赎罪免灾、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百事顺遂、岁岁平安。因此,城隍庙的香火历来都十分兴旺。 “5·12”大地震,城隍庙经受了考验,基本完好。经过精心培修,又在它背后的山梁“大擂鼓坪”上修建了一座仿古高塔,命名为“玉垒阁”。现在,老灌县城隍庙与庙旁的“松茂古道”和庙后的老灌县西门古城垣等众多的古迹名胜彼此呼应,迎接中外游客,并参观庙宇,观赏塑像,鉴赏古迹,享受美景,在了解民间传说之余抚今追昔,发思古之幽情。 这里,有一尊天雕地刻自然形成的千年乌木魁星。这座乌木雕像英姿飒爽,在魁星手里还拿着一支笔,“取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寓意。魁星,是中国古代星宿名称,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写下对自己的期盼和鼓励,在心底给自己信心和力量! 灵官楼。灵官是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灵官殿是道教庙宇,道教有众多护法神,王灵官就是地位最高的一位护法神,灵官殿内,供奉的就是王灵官。“灵官楼”內左右各塑有三个天王菩萨。 王灵官传说名叫王善,是萨真人萨守坚的弟子,在湘阴城隍庙当需隍时,因提罪了萨真人,被萨真人一恼之下轰雷致电,焚毁了城隍庙,这才四处云游,被道家请为护法神,象佛家供奉韦驮一样,进了道家经典。 又传王灵官为唐太宗时人王恶,“有臂力,性刚暴质直。”曾因为民除害焚烧一江怪古庙,致怪风大作,幸值萨真人赶到,作法反风灭妖。玉帝欣赏王恶疾恶如仇,敢作敢当,便封他为豁洛元帅,赐金印掌监察之职,后被道家尊为护法神。 城隍庙主要建筑可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下面以“十殿”为主,上面以“城隍殿”为主。城隍庙山门为“灵宫楼”,其左前有一戏台,过去它由木石构建,常年演出戏剧,多为宣传惩恶扬善,劝人尽孝行善、尚义尽忠的内容。戏台下庑廊空处设小摊,出售香蜡纸钱、银锞黄表类的进贡用品。戏台原址今天已只有空坝犹存。“十殿”前是“灵宫楼”,两旁的对联为“玉垒浮云山河竞秀;都江浪暖市井争艳”(樊文兆撰、汪犁书)。 灵官楼往山上方向,左右两边是城隍庙的主要建筑之一:十王殿。十殿建筑布置在一条笔直上行梯道两侧,对称跌落布局,抬高重叠排列,殿宇重檐屋面引入牌楼屋面作法,翼角高举,如大雁排空,极富美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据说十殿建筑群被列为清华大学建筑教科书的典范作品。 向上长约30米的陡直阶梯,两旁是既相互对称,又错落有致、极具特色的“十殿”。其建筑多为小青瓦屋面,或两重或三重,层层飞檐斗拱,犹如雁群展翅飞翔,非常壮观。 过去“十殿”內塑的人物、动物都是根据民间传说的“阴朝地府”“十八层地狱”中的场景塑造,如:“滚刀山”、“下油锅”、“割舌头”、“过奈何桥”、“进枉死城”、“抱铜柱”、“望乡台”等,这些塑像形象各异,造型别致,栩栩如生。据说,其间还夹杂有宣传忠孝仁义的戏剧故事,如:川剧《活捉王魁》、《雷打张继保》、《腰斩陈世美》和《马前泼水》等。 现在塑的是,根据灌县民间传说中关于都江堰的治水故事的相关人物、动物及其场景形象,如:《二郎担山赶太阳》、《白龙池》、《二郎斗龙》、《赵昱斩蛟》、《王婆擒龙》、《金鸡芙蓉斗黑龙》、《李冰锁龙》、《望娘滩》、《寒潭伏龙》、《黄舟负舟》等。 十殿外的建筑,是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建筑群,虽是冥府的办公室,却是人世间建筑艺术的殿堂。它歇山窝而建,依山势分上下两个区域,呈“丁”字形结构,依等高线东西两面横向展开,左右对称跌落,穿斗式木梁架,瓦檐二重三重甚至四重,檐角飞翘,就像两列几重整齐的大雁,展翅高飞直入云霄,给人一种奋发前进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十殿建筑群非常具有特色,它对称地分布在长长的、笔直的石阶两侧,左右各有五座小型殿宇依次抬高重叠排列,尤其是每座殿宇之上的层层飞檐翘脚别致壮观,犹如群雁展翅飞翔,极富有建筑艺术美感。据说这里的十殿建筑群被列为清华大学建筑教科书的典范作品。 陡梯尽处,就到了原“玉泉楼”(档案资料所记“龙王潭”)遗址,今名“魁星殿”,有联:“粉堞横空,千里雪山如塞北;红楼带水,一堤烟柳胜江南”(王静远撰、汪犁书)。 上殿往左,有一牌楼“通天路”,前行是“马王殿”。穿过十殿往上是马王殿,马王殿中供奉的是马王爷,道教中称“灵官马元帅”,是道教护法四圣之一,民间信仰中又称马神,为马的保护神,亦有降魔驱邪之意。殿前有一幅对联:“威风飘洒枣红马,浩气长存乌龙驹”展现的应该是马神形象。“庙会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 马王殿的庙会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 马王殿”左右各塑有一匹马及武士,马毛色泽一黑一红。 穿过“马王殿”向上,是“城隍殿”,城隍“娘娘殿”和“观音殿”(原为龙王殿)等一系列平行仿古建筑。各殿内都塑有较多的彩绘金身像,尤以“城隍大殿”内塑像为最,而且恢复了原来的模样。(过去的“城隍大殿”内还有“肃静”、“回避”的大木牌。) 城隍大殿面阔、进深都达20多米,在四川地区堪称宏伟巨构,城隍庙古建筑群的布局、设计别具匠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整座大殿掩映在苍翠的树林之中,透过树叶,阳光洒下来,庭院内干净清新,红墙青瓦,恢复了昔日的灵气。 观音殿。 据“娘娘殿”前的说明书文字介绍,根据灌县民间传说,城隍娘娘原为本地太平街的蔡姓小姐,当年她来城隍庙上香,被城隍看中,于是阴阳两隔,成为城隍娘娘。灌县城隍庙会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 城隍大殿中供奉城隍神。城隍,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为一方城池的守护神,传说城隍在冥间掌管着城池,起着护城佑民、主掌冥籍、监察人间善恶、保一方平安的作用。各殿内都塑有较多的彩绘金身像,尤以“城隍大殿”内塑像为最,而且恢复了原来的模样。(过去的“城隍大殿”内还有“肃静”、“回避”的大木牌。) 城隍大殿”后就是万木萧森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玉垒山森林公园。原城隍庙内,从山门到马王殿、城隍殿等殿宇、门楣处,配有许多匾额、楹联,多为警戒、教化世人的内容。 今天只有“城隍大殿”的还存在,如:“彰瘅本无私,明明白白,举念时毋欺了自己;贤奸终有报,是是非非,到头处曾放过谁人?”(同知徐传善书);再如:“善恶界几希,莫到此间才转念阴阳同鉴察,须寻原处早回头。”(光绪四年陆葆德书)。只有“娘娘殿”内还塑有城隍像,所以它的对联内容为根据祭祀需要撰书:“统冥府秉清廉,公正号阴曹天子;领内宫布贤德,仁慈作皇室后妃。” 宣威门古城墙,始建于宋,明弘治间改土木结构城门为石结构,长约2千米,宣威门城墙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城门坐南向北,重檐悬山顶,抬梁式建筑。 城墙,高8.4米、厚11.2米,门洞为石作素面券拱,门洞宽5.05米(背面5.62米)、进深11.1米、前面高4.75米(背面5.42米);城垛宽0.8米、高0.57米、厚0.4米,垛洞:0.21×0.24米。 城楼为木结构重檐悬山顶,面阔三间7米、进深二间4.1米、高二层10.5米,底层有回廊、宽2.7米;城楼东内侧有石梯通至城上。石作城墙,西起斗犀台,依玉垒山脊向东蜿蜒绕至城北今烈士陵园附近止,长约2千米,高约5.3、厚10~11.2米不等。 【玉垒关】又名“棋盘关”。清乾隆年间(1736~1795)改名“镇夷关”。清同治八年(1869)灌县知县柳宗芳主持培修。玉垒关用条石和泥浆砌成,宽13.29米,高6.2米,深6.86米。关门联语十分精妙“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它是古代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故称“川西锁钥”。 玉垒关是古代屏障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早在三国时期玉垒关就作为城防,不过那时还是相对简陋的。真正意义上的建关是在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唐朝与吐蕃之间一直是战争与和平交替出现的年代,唐为了安稳疆土便在川西和吐蕃接壤的通道上设置关隘作为防御的屏障。玉垒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br> 这道关口象是在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之间加上的一把锁,被誉为“川西锁钥”,为保证成都平原的和平稳定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玉垒关以它建筑的雄伟、秀丽的风光吸引了众多游人到此观览胜地,诗圣杜甫留下了“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千古名句。 “大江还玉垒,峭壁连高峰。羡此重关险,一丸差可封”(明代张光其诗)是对玉垒关险峻之状的真实写照。古人曾在这里的悬崖绝壁上打孔插木修栈道为路。这些栈道属七百里阴平古栈道的一段。宋代杨赋诗慨叹:“栈道险复险,客怀愁更愁。万山俱绝壁,一水不通舟。”这是对玉垒关及其附近地区栈道的绝唱。 玉垒关曾修建过一座桥,史称“阴平桥头”,这是古关唯一的渡桥。玉垒关古桥飞架古关江河两岸,如长虹戏浪,似巨龙腾空,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能供兵马通行,历来是兵家据关守险之处,也是享誉古今的阴平名胜。据有关资料表明,这座桥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伸臂木梁桥,是中国古典桥梁中的佼佼者,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桥梁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玉垒关一带白水江和白龙江两江相汇,山高谷深,崖陡壁绝,水流湍急,猛浪奔腾,川泽气蒸,望如云海,日晴月霁,云气飘浮,山河壮丽,景象万千。唐时诗圣杜甫有“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吟咏。这里的“玉垒”二字,据旧志记载就是指玉垒关一带。 【松茂古道】是古代通往“蛮夷地区”的道路,是成都平原连接松潘和茂县的惟一通道。松茂古道起于都江堰,终止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县、茂县古城,全长700多里,虽然这条路最早始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是无数的事实说明,最迟在三国时期,松茂古道就已经开通了。 历史上,都江堰和松潘县分别是内地和西北两地的物资集散地,松茂古道既是我国西部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同时又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曾经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如果再往前延伸,这条古道与吐蕃沟通,一直可以抵达尼泊尔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麝香之路”。同时,松茂古道又与古代丝绸之路相衔接,成为以西安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段古道曾经是繁华的商业要道,各路商贾用骡马从藏区运出毛皮、茶叶、药材,然后在都江堰市西街换回藏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粮食、盐巴、布匹和玉器。因其所用交通工具多为骡马,经营货物多为茶叶、盐巴,所以,松茂古道又名“茶马古道”。如今尚存的都江堰市西街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年长达700余里路的松茂古道,如今已经只剩下都江堰景区内短短的不到2公里的古道。今天,我们只能站在斑驳的古城墙上远眺历史的背影,松茂古道早已消失的大山深处,隐隐传来几声羌笛的残音,逝去的岁月如夕阳般鲜红,滴落在游人深深浅浅的回忆里。 【西瞻亭】玉垒山张扉岩旁,有一座纪念太史公司马迁的“西瞻亭”。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在《史记 · 河渠书》详细记载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当年,太史公驻足此地,举目西望。天际之外,岷山雪岭,逶迤横陈。岷江河谷汹涌奔出的江水,在李冰修建的“湔堋”前却又安流顺轨了。 “甚哉,水之利害也”,为汉语创造出“水利”这个词汇。后来,都江堰人在司马迁驻足西望的地方,修建了纪念我国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西瞻亭。西瞻亭前不远处,有一座古朴沧桑的砖石牌坊,面阔5.2米,通高5.4米,中为三重檐歇山顶,左右依次为重檐、单檐。正中嵌入石碑,提刻“敬修之老公祖治水德政”十字,这种“坊中带碑”的建筑样式,极为少见。<br> 敬禧,字修之,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人,清光绪初年任成都水利同知时,为都江堰民众办了件大善政。据《灌县志卷 · 水利书》记载,敬禧“察民无力负重,会详大府,撤销竹园档”,治水竹料改由官府采购,工料费用由厅、县平摊。其时水利同知府设在灌县,为正五品,是灌县品级最高的官员,总管全成都水利事务。撤销竹园档户减免民赋,改由官府出资,都事关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 敬禧与其他官员力陈朝廷,共同办成了这件善政。 敬修之治水德政坊是一座古朴沧桑的砖石牌坊,中为三重檐歇山顶,左右依次为重檐、单檐。正中嵌入石碑,提刻“敬修之老公祖治水德政”十字,这种“坊中带碑”的建筑样式在清代功德坊中较为少见。这座德政坊不仅是对敬禧治水功绩的纪念,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的见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二王庙】位于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纪念古代水利名家李冰父子的祀庙,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文献记载,古代岷江时常泛滥成灾。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及其子率众开凿都江堰,调控江水,使整个成都平原既得灌溉、舟楫之利,又免水患、干旱之苦。 二王庙原为望帝祠,百姓所缅怀和敬仰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改称为二王庙。民国十四年(1925年)曾遭火焚,灾后募资重建。二王庙顺应山势,建筑主轴线呈现西南东北走向,为合院式布局。同时,设计者集巧思,转换山门前序院落空间,偏置入口,反而形成极有特色的“山门院落”。现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 【建筑格局】从正山门乐楼起,二王庙有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规模宏大。殿宇布局不受中轴线束缚,而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势,高低错落,起伏有序。庙宇前部,有清末绘制的都江堰灌区流域图,赞颂李冰父子的匾联碑刻。中部有李冰治水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石刻。后部有李冰殿和二郎殿。 二王庙建筑群最突出的风格是不强调中轴对称。庙宇完全依照自然地理环境,上下重叠交错建设,建筑上下高差达50米左右,形成庙台叠起、曲廊连环的建筑风格。 从下往上看,登临一层,上面还有建筑;从上往下看,殿宇重重,错落有致。二王庙的入口为东西方向的长形院落,与岷江河道同一方向,是松茂古道的一部分。临江面有疏江亭、小筑三楹及照壁小舍。疏江亭损毁后修成一整面围墙,上面绘有都江堰灌区图。台上有乐楼,重檐歇山层面。 两边均有配殿,东边为青龙殿,西侧为白虎殿。转而再登上台阶,便到三官殿、观澜亭下,游人可在此停步抬头仰望。台阶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历代的一些治水格言。 自三官殿、观澜亭前向左登几十级台阶,达灵官殿前侧。灵官殿北侧有“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八字。这八字既体现出修建都江堰的原理,又符合二王庙的修建原理。二王庙的治水格言不仅成为一景,而且具有向游览者科普的作用。 早在战国时期,这些治水格言就被镌刻在都江堰旁的山体上,让当地的百姓能世代遵循,保护、维修都江堰。自灵官殿再向右转便可到达主景区李冰殿前。 主殿由李冰殿和二郎殿组成,一前一后,建筑屋檐上都写满治水名言。二郎殿的对面是一处戏台,每年李冰生日之时,会在此处表演。在院子西北处,环境相对较为开敞,西侧有娘娘殿,后来将其改为堰功祠,祭祀一些有功于都江堰的前贤。 再向西北登石级蜿蜒而上,上面为圣母殿。穿飞楼再向上,可到达老君殿等地,这是二王庙中最高的地段。此地居高临下,视线开阔,往下可俯视二王庙的重重建筑,远眺可见岷江的滔滔江水和都江堰旁的层层山脉,是观赏风景的绝佳位置。 二王庙建筑群坐落于山地环境中,坡度合适,直面岷江,正对着都江堰渠首工程,风景视线优越,与周围古树林木融为一体,隐于幽深的环境之中。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互相融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庙门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绘制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庙内观澜亭下,一排丹墙石壁上镌刻着两则治水《三字经》。 另一则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成都府知文焕对原《三字经》作修改,又重刻于二王庙石壁上。内容是:“深掏滩,低作埝。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 后人总结的治水《八字经》:“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具湾截角,逢正抽心”被认为是饱含哲理的治水真谛,至今广为传颂。 二王庙文物众多,殷商古木、精美碑刻……沉静大美,赋予了二王庙独特的气场和底蕴,同时为这里增添些许神秘感。在二殿一侧,有文物陈列室,内陈有清乾隆款通山庵铁铭文钟、乾隆哮天犬、张大千绘“玉女”,关山月绘“黄粱梦”图石碑、徐悲鸿“天马”“奔马”图石碑、董其昌书《岳阳楼记》木刻等。 【治水六字诀】三官殿墙壁上嵌刻的“深淘滩,低作堰”即李冰传世治水六字诀。旁边嵌刻的治水八字格言及治水《三字经》,也无不告诫着后人须谨遵李冰的教诲,防患于未然。 【深淘滩】指每年岁修时,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宝瓶口进水量水量不足,难以保证灌溉。为此,相传李冰才在河床下埋石马,明代起改埋卧铁,作为深淘标志。 【低作堰】指飞沙堰在修筑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切忌用高作堰的方式在枯水季节增加宝瓶口的进水,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洪水季节会造成严重淤积,使工程逐渐废弃。 【夫妇塑像】二王庙分为大殿和二殿,分别供奉着二郎神和李冰夫妇塑像。历史上,李冰没有儿子,百姓出于对他的爱戴,将二郎神虚构为他儿子,并供奉在大殿。殿前还有忠实的哮天犬铜像。 安澜索桥,又名“评事桥”“珠浦桥”“夫妻桥”“何公何母桥”,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跨越岷江,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被茅以升誉为中国五大名桥。安澜索桥东起分江亭,西至堰功亭;全长286.5米,其中外江段索桥长142.5米,同时可容纳300-400人通行。 安澜索桥在唐代已然屹立;最早的历史可考于宋淳化元年(990年)大里评事知永康军梁楚建桥;明朝末年索桥被战火烧毁;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塾师何光德夫妇相继修桥;并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于1974年确定现址。 相传,安澜索桥建造在战国末期,至少不晚于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年代,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名字与其建桥材料有关。宋淳化元年(990年),大里评事知永康军梁楚建桥。宋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有《渡绳桥记》云:“桥长百二十二丈,分为五架,广十二绳排联之,上布竹箅,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明朝末年,索桥被战火烧毁,一时无力重建。两岸行人,靠船摆渡过河。 清嘉庆八年(1803年)五月十五日,一艘满载着行人的渡船被巨浪掀翻,100余人葬身鱼腹。灌县(今都江堰)私塾先生何先德听闻此事大为悲愤,他找来工匠,实地勘察地形,向官府申请重修索桥。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塾师何光德夫妇相继修桥,桥长九十丈(即全长约240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初秋,安澜索桥毁于洪水,灌县知县朱樾卿倡议再建,桥长九十丈、高二丈五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桥毁于大火,知县吴之英重建。 民国时期,成立了安澜局事,专门管理索桥,每年岁修一次。1959年,兴建鱼嘴电站,索桥外江段由之前的四孔改为两孔。2013年3月22日,安澜索桥恢复开放。2020年安澜索桥恢复开放。 古人智慧,安澜索桥以竹丝编成竹缆,粗如碗口,陆续接长,横跨全江。 其两端绕系于横卧大木碾,转动木碾时拉紧竹缆,以免下垂过度。大木碾安置于木笼内,木笼位于两岸石岩中所凿的石室。竹缆10根平列,上铺木板为桥面,可以行人,两旁各有较细竹缆6根,作为栏杆。 由于桥底竹缆太长,下面用木排架8座及石墩1座承托,将桥分成九孔,每座木排架用大木桩5根,打入江底,中用横木连接,下有石块堆砌,其两边木桩较长,形成斜柱。石墩1座,位于江堰的鱼嘴上,内有石室,亦为大木碾,可以拉紧竹缆,其作用与两岸的大木碾相同。 重建后的安澜索桥将竹索改为钢缆索,扶栏仍以竹藤包缠,承托缆索的排架木桩改为混凝土桩,改平房式桥头堡为大屋顶双层桥头堡,改单层金刚亭为可供行人休息的六角亭,增建沙黑河亭。何先德将之命名为“安澜桥”,意为安渡波澜、出行平安之意。 过了铁索桥就是离堆公园。离堆公园是成都市都江堰景点之一,占地90余亩,1932年建成。公园大门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上联说,誉称“陆海”的天府,盖世无双,归功于李冰太守,他接过大禹的神斧仙椎,完成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下联说,总揽蜀中名山秀水,都江堰市第一,这离堆公园就是其中增色添彩的一处。 离堆公园是都江堰景点之一。离堆公园占地90余亩,1932年建成。 公园内亭榭错落有致,古木桩头,奇花异卉,水池喷泉,布局精巧,别具情趣,园中有紫薇花瓶,紫薇屏风,经二三百年培育而成,独具匠心;这株古银杏桩头,传说为东汉末年张松手植,至今仍亭亭玉立,枝繁叶茂,像一支仙鹤,托这里山水的灵气,听说还结出了果实。紫薇花瓶、紫薇屏风和银杏桩,人称“园中三宝”。 【伏龙观】在这里可以看到耸立着一个有42级台阶的小山包,称为离堆,就是李冰父子当年率领劳动人民开宝瓶口,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所凿成的和玉垒分离的孤堆。两旁的“离堆”石碑、“佛教梵文碑”,是后人所立,有意在借助神力永镇水害。 伏龙观原名范贤馆,建于晋代,是纪念三国时贤士范长生的。范长生,四川涪陵人,传说他得长生之术,享年130余岁,博学多才,刘备和诸葛亮请他做官,屡召不赴,一心想做神仙,时人称为“逍遥公”。北宋初年,人民怀念李冰的功绩,扩建殿宇,沿袭李冰父子“降龙治水”传说,改称伏龙观。 离碓公园大门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上联说,誉称“陆海”的天府,盖世无双,归功于李冰太守,他接过大禹的神斧仙椎,完成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下联说,总揽蜀中名山秀水,都江堰市第一,这离堆公园就是其中增色添彩的一处。 都江堰南桥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清光绪四年(1878),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名“普济桥”。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了寨门。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 1979年改建,加高了桥身和通道,仍5孔。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 南桥曾多次损毁,1958年经洪水冲毁后,1959年重建,更名为“南桥”,现存南桥是1979年由灌县政府城建委主持修建,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 2006年冬,南桥进行了古建筑维修改造。桥跨部分设为木地板、桥头用青石板浅浮雕铺成。桥身增设了木雕及金柱上对联。天棚改造为彩画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所有的木雕进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额坊彩绘,壁画,诗词,对联更换一新,使南桥更光彩夺目。 都江堰明城墙坚固而庄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漫步在城墙上,不仅可以欣赏到都江堰市区的美景,还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痕迹。这座城墙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都江堰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明城墙,见证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衰,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在城墙下,都江堰水利工程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城市供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是川西通往西北各省区的孔道之一,历来商贾云集,贸易非常活跃,明代末年即有大批穆斯林来此经商,并陆续定居于此,于是集资修建了南街清真寺(都江堰清真寺前身)。清代、中华民国初期增修。1934年在教长马尧衢及董事会的倡导下,又捐资修建高两层的望月楼,雄伟壮观,享誉西川。 清真寺,为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三进庭院,渐进渐宽。由大门、二门、大殿、邦克楼、沐浴室、厢房、殡礼室、办公室、客房、花园、服务部等不同建筑组成。主要建筑礼拜大殿建在约1.5米高的台基上,门窗精雕细刻,殿内正中有阿文金字大匾一道,为清光绪年间著名阿訇魏正芳书写,意为“最好你拜主,如未见真主,真主也会见到你。” 在离堆公园出来后,距离集结时间还早,队友们大都去寻找美食和采购去了,星空与对人文历史感兴趣的队友李兄前往文庙一观。 据说,都江堰的文庙规模十分宏大、壮观。都江堰(原灌县)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文宣王庙、至圣庙,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口镇文庙街与书院街交汇处,系五代旧址,占地47亩。 【万仞宫墙】为文庙特有建制,用以称颂孔子学识渊博高深。<br>语出《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后人因筑“万仞宫墙”于孔庙之前,以象征孔子学问精深,德行高迈,思想深邃,非常人所能仰及。 【下马碑】为昔日皇家谕令,一般刻立于文庙前东西两侧。用以彰显道尊于势,文化统摄政治。古代君主以儒学治国,而以尊师为第一要义。《礼记‧学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下马碑最初立于金明昌二年(1191年),金章宗诏令孔子庙前置下马碑,刻文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骄下马”。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命过孔门者皆下马。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皇家再次重申:“文庙前左右竖下马碑,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在此下马”。 都江堰(原灌县)文庙,又称孔庙,原本是川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县级文庙。位于都江堰市灌口镇文庙街52号,地处城西北盘龙山麓,左邻文笔山(又称金龟山),右靠玉垒山,占地47亩,是儒家思想传播的圣殿。 【圣域门】“圣域”意为圣人区域,亦即达到圣人之境界。语出《汉书·贾捐之传》:“臣闻尧舜,圣之盛也,禹 入圣域而不优。”又唐·韩愈《进学解》:“是二儒者(孟轲、荀卿),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贤关”与“圣域”对举而言,互文同义。宋儒周敦颐提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而由士至贤,由贤入圣之门径关域,即为孔孟之学。 【贤关门】“贤关”义为求学入仕之门径。典出《汉书‧董仲舒传》:“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意谓太学为造就贤士之所在,亦为教化之本源。“贤关”与“圣域”对举而言,互文同义。宋儒周敦颐提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而由士至贤,由贤入圣之门径关域,即为孔孟之学。 文庙,1952年,都江堰文庙改为县中学,汶川地震前,文庙近乎面目全非,汶川地震中,文庙也受到重创。2009年,文庙重建工作正式启动。 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已将文庙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工作历时两年多,于2012年底完成工程建设进入装饰布展。 文庙,灌庙始建于五代(907—960年)时期。明洪武初年,庙址迁于城东宣化门内古泮池。正德(1506-1521年)中,提学佥事刘节、知县胡光培修,明末毁于火。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县马矶修复正殿。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知县黄俞鼎修建戟门和围墙。康熙二十七年,知县聂有吾仍迁还旧址,建大成殿一楹,规模初就。嗣经雍正四年知县谭琏,九年知县陈涞,增修崇圣祠、两庑、戟门、宫墙等处。 乾隆四十三年,知县孙天宁重修大成殿,庙制更加恢廓。同治二年知县李天植,奉绅筹款移向新建,迄光绪七年始行完工。大成殿五间,周围走廊,崇圣祠三间,东西庑各七间,戟门五间,棂星门三间,殿左祭器库,连下排楼与金声亭各一,右尊经阁连下排楼与玉振亭各一,以及露台宫墙,圣域、贤关二门、泮池均依制建修完备。民国十八年(1929年)庙址改设县立初级中学校。 【棂星门】初见于《宋史‧礼志二》:“仁宗天圣六年,始筑外壝,周以短垣,置灵星门。”古人祭天,先祭灵星,设灵星门于孔庙,取孔子德侔天地之意。后改为“棂星”。又据孔庙碑记,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贤士。 文庙,1952年,改灌县中学。2008年“5.12”大地震文庙万仞宫墙垮塌,大成殿受损严重,都江堰中学迁址另建。2010年,都江堰市政府按清代形制和布局恢复重建文庙,历时三年完成。2013年,都江堰市政府按清代形制和布局完成文庙恢复重建,同年5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br><br> 【建筑特色】都江堰文庙具有文庙之共性,更具地域人文风水之个性,固而在全国文庙之林中,独具风韵。 所谓文庙之共性,就是“文庙”的建筑规制是严格遵循着中国儒家学说,以及由此而生的儒学的审美价值观。在整体布局中是严肃有序的中轴线构建,中轴红线一以贯之,殿宇左右对称分列,层次递进。 文庙内供奉“孔子牌位”的大成殿位于中轴线的最顶端。这种布局经营,体现的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苍松古柏,郁郁青青,又明显地流露出老庄超逸有仙气的哲理氛围。两者的融合正是文庙意美的内涵。 古代文庙同时兼具祭祀与教育的功能,都江堰文庙自开园以来,一直推行这种“庙学一体”的活化理念,使这座千年古庙焕发时代的生机。目前,在演礼方面,都江堰文庙已经依次恢复了射礼、成人礼、士昏礼、祭孔大典、乡饮酒礼、士相见礼等古代演礼活动,并形成一定的推广模式。 走近文庙,映入眼帘的即是万仞宫墙,有一种古朴的文化神秘感,让人忍不住想要入园小探。园内红墙碧瓦、古木参天、花草满园,有着园林式景观的建筑,亲临这里犹如置身古老圣地,赏心悦目的同时,又不由自主产生一种敬畏之情。 都江堰文庙布局,具有文庙之共性,更具地域人文风水之个性,固而在全国文庙之林中,独具风韵。 所谓文庙之共性,就是“文庙”的建筑规制是严格遵循着中国儒家学说,以及由此而生的儒学的审美价值观。 在整体布局中是严肃有序的中轴线构建,中轴红线一以贯之,殿宇左右对称分列,层次递进。供奉“孔子牌位”的大成殿位于中轴线的最顶端。这种布局经营,体现的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苍松古柏,郁郁青青,又明显地流露出老庄超逸有仙气的哲理氛围。两者的融合正是文庙意美的内涵。 文庙有一股生生不息的龙凤呈祥的氤氲回荡着。国学大师、风水泰斗李启明先生如是说:“灌县”(都江堰市之前称)文庙的风水布局甲冠川西。山环水抱则灵气生焉。 文庙的风水布局甲冠川西。山环水抱则灵气生焉。文庙坐靠着玉垒圣山,脉气源于内江之入口宝瓶口。在风水学上宝瓶口是“狮象把水口”的风水要塞,水龙之气,一以贯之。玉垒山的脉系之延续则城郊金凤山的脉络,按地脉龙神之威。 文庙旁边附归的山丘,古称金龟山,山上有一座风水塔叫“金龟塔”,也叫“魁星阁”“红塔子”。风水学上北方为玄武之地,玄武是龟蛇的称谓,玄武帝掌控着风调雨顺,国富民强的国运。城内有一座宝塔叫做奎光塔,又叫文昌塔,是招致文运之灵塔。若将金龟塔与奎光塔在空间上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意线,则恰好与天上的北斗七星相呼应。 城内有一座宝塔叫做奎光塔,又叫文昌塔,是招致文运之灵塔。若将金龟塔与奎光塔在空间上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意线,则恰好与天上的北斗七星相呼应。奎光塔位于都江堰市奎光路101号奎光塔公园内,始建于明代,重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塔高52.67米,重约3460吨,为17层密檐式六面体部分双筒砖砌古塔,是我国层数最多的古代砖塔。 奎光塔的建造事出有因,其取名也是深有含义。奎光塔,并非用于镇压某种邪物,而是因为这里的人才凋零,中举之人少之又少。有位风水先生看了地形后,说问题出在县城南面低陷,唯有修塔抬高地势方可挽救,这便是建造奎光塔的原因。<br> “奎”本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位列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之首。因为排在第一,所以意义非同一般。后化为“魁”,主管文运和文章,与文昌帝君都是考生们心中的神!我们常说的考试“夺魁”就是这么来的。这么一说,奎光二字的意义十分明显,希望此塔能保佑考生连连夺魁,为当地争光添彩。<br> 宝塔建成后,中举概率果然蹭蹭蹭地上涨。可惜,明朝末年,此塔毁于一场洪水。说也奇怪,宝塔倒塌后,这里中举的人竟也随之减少。道光十一年(1831年),时任灌县知县的周因培见县内举人凋零,便带头捐钱,准备重建奎光塔。有一天,周因培登魁星阁向城南塔子坝望去,只见平林漠漠烟如织,虽荒草丛生,但有着挡不住的灵气! 周因培到了晚上,夜观星象,惊讶地发现,奎星与魁星阁塔尖连线的延伸处,正是白天所见的塔子坝!于是命人割去那里的荒草,掘地三尺,竟然挖到了古人留下的塔基。看来古人也认为这里是建塔的风水宝地。此乃天意!<br> 2008年,在汶川地震中,奎光塔严重受损,在外搭设了130多吨中的脚手架。耗费上千万元的资金,经过石塔扶正、周围的拆迁、绿化等工序后,我国现存古塔中层数最多的都江堰奎光塔,摇身变成为占地18亩的奎光塔公园, 魁星阁位于灌口街道文庙社区北金龟山山顶。因塔周身呈红色,又名红塔子。始建不详,清乾隆二十五年重建。塔建筑面积33平方米,占地364平方米。坐西向东,为仿楼阁式实心砖石塔。塔平面为六角形、共6层,通高25米。 “调朱辉彩笔朝山,点斗祥光红映天。文字有灵归汉阙,腾蛟起风上凌烟。”这四句诗说的就是都江堰“魁星阁”,又名红塔子。翠绿掩隐之中隐隐约约可见。 魁星,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天神,魁星的俗称,古代天文学中28宿主一,即北斗七星第一星--—天枢,,民间信仰认为它是主宰文运之神。所以在科举时代,它成为了士子们“夺魁”的象征和目标。魁星阁始建时代不祥,但可知一、二层塔身建于明代。清代乾隆二十五年,水利同知兼县务李演率民建三层以上砖身。2008年大地震中二层以上倒塌。 2008年大地震中二层以上倒塌。2011年8月23日魁星阁凤凰涅槃,再生后更加雄伟挺拔。登塔望远,玉垒青山财神赵公山,秦时滚滚岷江水,明城墙、江源第一桥、茶马古道……古城都江锦色尽揽! 【大成门】门因大成殿而得名。“大成”典出《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大成门又名“仪门”,意谓入此门者须衣冠整洁,仪表端庄。门列二十四戟,亦称“戟门”,又称“棘门”,取以刺御恶之意。 【大成殿】孔庙主体建筑。为供奉孔子、四配、十二哲神位及祭孔时行礼场所。“大成”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后世称颂孔子思想集往古圣贤之大成,达到至高无上之境界。大成殿之名起于宋徽宗崇宁初年,见《宋史‧礼志八》:“又诏辟廱文宣王殿以大成为名。” 【钟楼】又名金声亭,“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大成为古代音乐名词,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以钟(金)声起音,以磬声收尾。孟子引用“金声玉振”来称颂孔子思想为“集大成”。 【钟楼】又名金声亭,“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大成为古代音乐名词,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以钟(金)声起音,以磬声收尾。孟子引用“金声玉振”来称颂孔子思想为“集大成”。 【名宦祠】本地任职而勤政爱民、着有德业之官员。逝后由当地士民举荐,经本省总督、巡抚,会同学政审核批准,将其牌位入祀于所在州县名宦祠。旧时,该州县官员,则于春秋两季带领士绅祭祀。本祠凡奉祀李冰、文翁、吕大防等二十八位名宦。 【礼器库】为存放祭孔仪式所用器服之所。古人认为,祭祀与战争为国家两件大事,而祭祀所以成礼,成礼必先有器。《礼记‧曲礼下》:“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 【崇圣祠】用于供奉孔子五代先祖及四配之父牌位。祠庙之义,在于祭祀。而《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礼记‧祭义》:“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儒者以仁孝为教义之本,故设庙奉祀孔子,尤不可废弃其先祖。 【尊经阁】为古代学宫建制之一。其实为藏书之所,用以贮藏儒家重要经典及百家子史诸书,以供学宫生员博考经籍,阅读研求。 【东学塾】原为县学,为旧日秀才读书之所,民国时曾改为学堂。今为都江堰国学院国学讲堂,延聘当代硕学名儒,升堂讲授,用以传习儒学精神。 【乡贤祠】按旧制,凡有品德学问,而为地方所推重者,逝后可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本祠凡祀奉李畋、张愈、宋履坦等十七位先贤。 返回出入口,沿文庙街前往酒店集结。 文庙街两边都是销售老物件的商家。 队友们在酒店集结,拿行李后在这条老街等车,这一片都是老房子,很有年代感。在都江堰的这些老街,寻觅那些深藏于都江堰人脑海中的旧时美好回忆,这里的烟火味很浓厚,感觉这才叫生活。 老街是城市的记忆,也根植于每个人的心里。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人间,照射在老街的砖瓦、城墙上,就如同一把打开记忆的钥匙,引人坠入那温情岁月中。 这里,老式的砖木结构房屋、小青瓦,古色古香,处处都是历史的痕迹,这些街成为了都江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街的建筑风格是这个古老城市的一大特色。 这里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呈现出古朴、文艺、小清新等各种不同的风格。 老房子的石砖墙面,传统的斗拱和飞檐,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这里的建筑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历史的窗口,让人感受到古代的生活气息。 除了建筑本身,老街的店面也别具一格。 建筑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一个建筑不仅是一种古老的历史,更能体现古代的建筑风格个建筑理念,而建筑上的图案更能体现古人的审美标准和文化风俗。它就像一面镜子,在向我们展现着一个民族的过往和魅力所在。而都江堰就更是如此,这个位于巴蜀的水上建筑,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现着巴蜀的过往和沧桑,它见证了太多的光辉和荣耀,也见证了太多的王朝兴衰。他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一样,用它的智慧哥阅历,引领着这个世界的前进车轮。 都江堰,这个位于巴蜀的水上建筑,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现着巴蜀的过往和沧桑,它见证了太多的光辉和荣耀,也见证了太多的王朝兴衰。他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一样,用它的智慧哥阅历,引领着这个世界的前进车轮。 队友上车后,大巴车前往今晚驻地: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