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今天是个天暖日艳的日子,骑行目的地选在了“北大营旧址”。沈阳北大营是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打响中国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地方,参观北大营是很久以前的愿望,今天终于可以实现了。</h1><h1> 经过近一小时的骑行到达北大营营房旧址,它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柳林街2号。</h1> <h1> 大门是极具民国特色的青灰色牌楼建筑。进景区门口只需扫码或登记,老人出示身份证即可进去。</h1> <div><br></div><div><br></div> <h1> 迎面是个青砖砌成的影壁墙,上面写着黑色大字“北大营营房旧址"。</h1> <div><br></div><div><br></div> <h1> 影壁墙背面是“北大营<b>原始</b>平面布局图”。 </h1> <div><br></div><div><br></div> <h1> 转过影壁,靠北面是一堵残垣断壁,是日寇炮轰北大营的铁证。</h1> <div><br></div><div><br></div> <h1></h1><h1> 正前方是两排面朝北的青砖房,房前有一辆复制的法国造雷诺坦克和一门奉军自制的十三式野战炮。<br> 房子是由青砖砌筑,屋顶是黑色铁皮,整体呈东西走向,窗户主要开在南侧,门都开在北侧。<br> 现在的北大营营房旧址,只是当年原规模的其中一小部分,其他部分被占用。</h1><div><br><h3>【资料】北大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首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决定扩编军队,整治防务。其中,陆军第二混成协旅驻扎奉天。同时,还在省城附近修建了兵营。因兵营地处城北,故名北大营。<br> 民国四年(1915年),张作霖将北大营“原有房间3550多间”全部“拆旧翻新”,陆续增建一些营房。至此之后,北大营一直是奉系军队在沈阳的驻地,成为保卫沈阳的北面的屏障。</h3><h3><br></h3><h1>(为了节省文章的长度,将北大营更多的历史资料放在文后的附件中,感兴趣的朋友可去文后看附件)</h1></div> <div><br></div><div><br></div> <h1> 北面的一排平房是1号营房,约有60多米长。<br> 建筑内部无隔墙,空间通敞,屋顶结构为贯通的三脚木屋架。墙体全部是用青砖砌筑而成,上覆黑色铁皮瓦,木制窗门,内部原有大走廊、火墙、火炉、木板棚顶等。<br></h1> <div><br></div><div><br></div> <h1> 靠东面的一间隔断为旅长办公室。由于是冬天,门上吊着保暖塑料帘。进门是半封闭隔断,凭栏杆可感受当年环境。室内布置得相当简约:一张两头沉办公桌,旁边有几把椅子,桌子上有文件资料、台灯等,还有电话机,可惜电话机不是当年的物件,因为旧电话听筒与机身连接线是螺旋的。墙上有“东北独立陆军步兵第七旅组织系统表”。<br> 旅长办公室较大,设有小型会议桌椅、茶几等,具备小型会议、会客等功能,另外还有一张独立的办公桌,或许是供秘书、副官等人使用的。靠墙还有大立柜,衣架,穿衣镜等。<br></h1> <div><br></div><div><br></div> <h1> 接着是参谋长办公室,布置要比旅长简单,没有会议功能,没有秘书桌椅等。墙上挂“东北独立陆军步兵第七旅驻防图”。 </h1> <div><br></div><div><br></div> <h1> 团长办公室,布置最简单,除办公会客外,没有其他设施。墙上挂“东北独立陆军步兵第七旅练兵学术表”。</h1> <div><br></div><div><br></div> <h1> 挨着团长办公室的是士兵宿舍,南北是通床,床上每隔不远就有木格架,可放脸盆毛巾及一些小杂物,被子豆腐块一样叠在床尾。在房子西墙上有一块黑板。</h1> <div><br></div><div><br></div> <h1> 一号营房往西是个大广场,北面是“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上面约有1000多个英烈的名字,头一个就是我们熟悉抗日英烈孙铭武,还有吉鸿昌、谢晋元、马本斋......,这时眼前仿佛出现了战火纷飞中,先烈们与日寇殊死搏斗的画面,深深地向英烈墙鞠躬,向抗日先烈们抗击日寇的壮举,致以崇高的敬意。</h1> <div><br></div><div><br></div> <h1> 广场西右面是旧址办公区,一层现在作为临时展厅使用的。进入展厅,看到正在举行“东北抗联英烈事迹展”,主题是“弘扬东北抗联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h1> <div><br></div><div><br></div> <h1> 展览以杨敬宇等12位抗联烈士的英勇事迹为缩影,展现各族儿女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东北抗联精神。</h1> <div><br></div><div><br></div> <h1> 另一个展厅展出的是以“国殇国耻,奋斗强国”为主题的展览,通过回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引起我们的思考。知耻而后勇,苦难铸就辉煌。</h1> <div><br></div><div><br></div> <h1> 从展厅出来,看到左边摆放着两门奉军自制的两门大炮,一门是十九式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1000米;一门是十四野炮,最大射程达10000米。</h1> <div><br></div><div><br></div> <h1>往东是复原的有各种器材的官兵训练场。</h1> <div><br></div><div><br></div> <h1> 训练场的南边陈列着一排山炮和一辆英国造装甲车。</h1> <div><br></div><div><br></div> <h1>在2号平房东部有一组抗日战士三人群雕。</h1> <div><br></div><div><br></div> <h1> 1号营房南边是2号营房,其保存基本完整,长约100多米。2号营房曾是北大营历史基本陈列室,可惜目前处于关闭状态。等开放之日,一定前来参观。</h1><div><br></div>资料显示其内部有400余幅历史照片、200余件历史文物以及电子地图、场景复原、全景沙盘、主题雕塑、绘画作品、影视播放、幻影成像等多种现代化手段,展现了北大营独特而厚重的百年历史。<br><div><br></div> <h1> 一个多小时的参观结束了,但心情并没有平静。对这里当年发生的事件,感到愤怒、感到耻辱,对敢于向日军开第一枪的烈士们表示敬佩。<br> 北大营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遗址,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与奋斗。<br></h1> <div><br></div><h1><b>附件:</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大营的历史</b> </h1> 1907年,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时,为稳固奉天省城防御,在距离沈阳城北5千米处、旺官屯东南、喇嘛园子北面购买12平方华里(东西长4里、南北宽3里)土地,于当年动工修筑起正方形的驻军营垣,可以驻扎20个营的兵力。从关内奏调的清末新军第二混成协驻扎于此。因地处城北,故名“北大营”。<br>四周有两米来高的土围子围护着,在土墙两侧各挖1米深、3米宽的壕沟。<br><br> 辛亥革命时期,奉天新军第二混成协协统(相当于旅长)、革命党人蓝天蔚,在北大营多次主持秘密会议,商讨驱逐总督赵尔巽、实现奉天独立问题,北大营成为当时革命的策源地。此外,先后驻扎于北大营的还有陆军27师53旅、奉军第3旅、第8旅及东北军第7旅。<br> <div><br></div><div><br></div> 1915年,张作霖要求将北大营“原有房间3550余间”全部“拆旧翻新”。图为北大营部分兵舍鸟瞰图。<br> 张学良任东北边防军司令期间,于1928、1929、1930年在北大营举行了三次国庆阅兵。<br> <div><br></div><div><br></div> 1931年9月18日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600多日本兵猖狂进攻北大营。7000人的北大营东北军,在不得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620团王铁汉团长违抗军令,在突围中下令反击,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在北大营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div><br></div><div><br></div> 被日军炮火破坏的北大营,已成残垣断壁。 <div><br></div><div><br></div>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未在北大营驻扎部队。日军先后建立了北大营战绩纪念馆、 纪念碑、纪念公园,将北大营建成了军国主义教育基地。<br>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北大营战绩纪念碑、纪念馆被推倒、拆除。<br> 新中国成立时,北大营早已是断壁残垣,随着城区改造,剩余东北军营房被陆续拆除,北大营淹没在居民小区、工厂区中。<br> 2010年,仅存的三栋一层砖木结构硬山式北大营营房遗址,被沈阳市历史遗迹研究专家郑英杰发现。2014年11月,北大营营房旧址被批准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