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贵州的关隘津渡

赵应书多彩贵州

<p class="ql-block">一、关隘</p><p class="ql-block">关隘是控扼古道交通的咽喉重地,一般设两山之间的狭窄处,所谓“关倚岩间立,人从石隙过”。因为关隘地势险要,在军事和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方志中多有记载。不过,明以前见于记载的关隘不多,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关隘是汉代唐蒙通夜郎由川入黔的符关和柱蒲关。明代方志中所记的关隘凡175处,其中贵州宣慰司1处,贵阳府32处,永宁州2处,普安州5处,都匀府8处,镇远府18处,思州府3处,思南府13处,铜仁府10处,石阡府17处,黎平府1处,贵州都指挥使司所属各卫共51处,四川布政司属遵义府14处。清代道路增多、关隘遍及各地,全省共有756处,其中贵阳府107处,安顺86处,兴义府45处,大定府75处,遵义府99处,黎平府50处,都匀府84处,石阡府20处,镇远府60处,平越直隶州36处,思南府61处,思州府11处,铜仁府22处。贵阳位于全省中心,是贵州省会,又是川黔、湘黔、黔桂、滇黔四条驿道干线的交会点,省内许多大道也通往贵阳,是“万马归槽”的地方,因此贵阳附近的关隘比其他地区为多。湘黔、黔桂两道会合后,皆从图云关、新添关入贵阳城,两关构成了贵阳的南大门。图云关,原名油榨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改名图宁关,道光元年(1821年)更名图云关,在城东南五里。新添关在治城东南三里贵州站下,因驿道由此通往新添卫(贵定)而得名。由川黔驿道入城必须通过凤凰关和鸦关,称为“北门锁钥”。凤凰关原名大鹏关,俗称“大关”,在贵阳城北十里。鸦关原名老鸦关,俗称“小关”,在城北三里。蔡家关亦称响水关,在城西五里,是西线各路通往贵阳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在川黔驿道上,重要的关隘有老君关和娄山关,老君关控扼乌江渡口,而娄山关雄峙黔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黔北入川第一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湘黔道上,重要的关隘有贵定西南25里的瓮城关,贵定城西8里的马桑关(又作谷溪关或谷蒙关),施秉偏桥西30里的烂桥关,镇远城西的文德关及城东70里的茶云关。在黔桂驿道上,重要的关隘有贵定城东15里的东山坪关,都匀城南10里的云阳关,独山西南15里的铁坑关。在滇黔驿道上,重要的有清镇滴澄关,平坝城东北20里的长冲关,平坝城西42里的杨家关,改道后又新增郎岱的打铁关和普安的坚固关、往西则有永宁的关索岭及安南(晴隆)城东12里的下马关、城北的老鸦关,在滇黔交界处有胜境关。在川滇驿道上,有毕节西南的铁锁关,毕节、赫章间的七星关及威宁的分水岭。其他地区的主要关隘还有安龙城南30里通广西大道的石门关和安龙城北50里入省城的卡子隘,在水城有“峭壁千寻、凿岩为路”的猴儿关,思南城西1里许有大岩关(即永胜门)和城西两里的小岩关(即武胜关)。</p><p class="ql-block">二、津渡</p><p class="ql-block">津渡是两岸交通的卸接处。贵州的河流多有急流险滩,不易架桥,故常在水流较平缓处修建渡口、沟通两岸交通。据明万历《贵州通志》记载,贵州布政司所属各州府有渡口41处,贵州都指挥司使所属各卫所有渡口7处,另据《遵义府志》记载四川布政司所属遵义府有渡口8处,全省合计56处。清代全省渡口增至343处,其中贵阳府57处,安顺府40处,兴义府25处,大定府13处,遵义府88处,黎平府32处,都匀府15处,石阡府9处,镇远府25处,平越直隶州10处,思南府9处,思州府16处,铜仁府10处。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上游有落折河渡、三岔河渡,两流会合后有鸭池渡、六广渡、黄沙渡、乌江渡、楠木渡、茶山渡、大乌江渡、岩门渡、塘头渡、德江渡、佐溪渡、洪渡。赤水河上主要有茅台渡、太平渡、土城渡、北门渡,清水河上主要有重安江渡、施洞渡、柳霁渡、中黄渡。㵲阳河上主要有沙湾渡、青溪渡、焦溪渡、㵲溪江渡。锦江上有铜仁西门渡、坝黄渡。北盘江上有毛口渡、盘江渡、花江渡、百层渡。红水河上主要有八渡。都柳江上主要的八开渡、古州渡、丙妹渡、八洛渡。渡口有私渡、义渡和官渡三种形式,私渡为私人投资购船摆渡,义渡为地方公众集资设渡,官渡则由所在府、州、县所管。后来,有些地方因修建桥梁而将渡口废置,如乌江渡、重安渡、盘江渡、花江渡等。</p><p class="ql-block">(选自《贵州省志·交通志》,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