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吉林100》(54)满族“大火炕”

吉林李俠

<p class="ql-block">《纸上吉林100》(54)满族“大火炕”</p><p class="ql-block"> 李侠</p><p class="ql-block"> 火炕是满族祖先在改造大自然历史进程中的一大创造。满族人从呱呱坠地到成家立业,再到撒手人寰都离不开它。火炕集中体现了满族人居住方式的特点,集床、椅子、客厅等多种实用功能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  原始社会时期,生活在北方的先民们从事农耕、狩猎和游牧活动。他们在用火烧烤动物时,发现火下边的土也被烤热了。于是,人们挖个坑点燃柴草,使土坑受热,然后在坑内铺上兽皮和草叶睡觉,称为“火窝子”。这种火窝子,由于有烟有火,所以野兽也不敢靠前,既温暖又安全。后来,当原始人逐渐集中部落,便有了早期的火炕。据考古发现,大约在汉代时,东北一些民族已经有了火炕和火墙。 “穿土为床,温火其下,而寝室起居其上”。这种居室的出现,使女真人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定居生活,给后世满族的住宅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史书称:“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北盟会编》)。辽金时期,贵族和平民的居室已经有很大差异,但有一点相同,即都用火炕。金初皇帝的殿宇“绕壁尽置火炕,平时无事则锁之,或开之则与臣下杂坐于炕。”明代,有关火炕的记载则更多。如明人史玄说:“妇人坐火炕上煤炉边,弓足盘盘,便可竟日。”说明火炕已成为北方民人赖以生存的取暖设施。</p> <p class="ql-block">  火炕之所以成为北方居民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于它的取暖效果。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这是满族卧室的最大特点。火炕由炉灶、炕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连炕的炉灶可以做饭,炕体既可取暖,又可坐卧。有南炕、北炕、顺山炕、万字炕,以及环室的凹形炕等。烟囱是砌筑炕体的排烟道。炕体有直洞式、横洞式、花洞式、转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满语叫“土瓦”。一般南北为大炕,东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烟道。以西炕为尊,南炕为大,北炕为小。</p> <p class="ql-block">  南炕温暖、向阳,一般由长辈居住。北炕住小辈。西炕则为祖宗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香案,一般不住人。“ 南曰主,西曰客,北曰奴。”满族忌讳来客座西炕。当然,主人也不轻易表露出来。只有尊贵的人才有资格坐西炕。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坐。</p> <p class="ql-block">  由于过去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是老两口、小两口同住一室。为避免不便,常是把两三开间的居室用木板糊纸作“软间壁”,从炕面到房梁栅成里外两个空间,也有的是在相应位置设立活动的栅板。白天撤去,晚间安放。此外,在与炕沿平行的正上方,从棚顶吊下一根长杆,称为“幔杆子”,用以悬挂幔帐。晚间睡觉时可以放下,避免头顶受风着凉,也可以起到南、北炕之间的遮挡作用。</p> <p class="ql-block">  炕的出现,解决了取暖问题,使吉林人的住房从地下转为地上。一进旧历腊月 “数九”隆冬,老百姓习惯于坐火炕,爱“猫冬”。从头年秋末打完场一直到来年开春播种之前,全家人围坐在炕桌四周。一天三顿饭都在炕上吃,越吃越热火。老头、老太太冬天不出门,不常下地,就坐在火炕上守着火盆抽烟。妇女们坐在炕上纳鞋底儿、缝补衣裤、 哄孩子。小女孩们则坐在炕上抓嘎拉哈、过家家。来了客人,也让到炕上坐,然后递上烟笸箩...</p> <p class="ql-block">  李侠,首批“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黄氏满族民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吉林省优秀民间艺术家。吉林医药学院、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青年力量商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吉林市社科研究员、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吉林市档案史料征集员。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剪纸委员会首任会长。吉林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会员。已出版《剪纸话吉林》《吉林民间传统手工艺》等25部著作。剪纸雕刻在长白山脉,入驻北京世园会,收入《吉林之最》。剪纸邮票在美国、英国等多国发行。小传被收入《世界华人文艺界名人录》《中国民间艺术家传略》《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等。央视四套“多情的土地”,央视一套、十三套“朝闻天下”及相关媒体宣传报导。加拿大拍摄的李侠剪纸艺术纪录片《重拾遗梦》在26个国家播放,并在中国、加拿大等国获得多项“优秀纪录片”奖。</p> <p class="ql-block">  作者语:吾生在吉林,长在吉林,爱在吉林。不忘历史,延续传统,感恩先辈,是我多年坚守读历史、走历史、写历史的动力。在有生之年,只想为后人留下一份“寻根”的追忆,只想为家乡尽一份“游子”的义务。(注:文中图片部分来源吉林老照片或摄图网,部分由作者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温馨提示: 李侠撰稿,版权所有,欢迎转发,公益交流。如若他用,联系作者。违规侵权,法律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