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D4波密的清晨,安静又美好!</p> <p class="ql-block">碧绿的帕隆藏布江穿城而过。</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然乌湖。</p> <p class="ql-block">“然乌”为藏语为“羊奶湖”,因其湖水呈乳白色,似羊奶而得名。传说,格萨尔王为捕捉独足魃,在此地安放了角弓,此地山的形状就像角弓,故取名为然乌。</p> <p class="ql-block">周围雪山的冰雪融水构成了然乌湖主要的补给水源,并使湖水向西倾泻形成西藏著名河流雅鲁藏布江重要支流帕隆藏布的源头之一。然乌湖的湖边是一大片碧草如茵的草甸,和着碧蓝的湖水、白雪皑皑的雪峰,景色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水波不兴之际,天空、云朵、山体、湖水,构成一幅幅完美的倒影画卷。</p> <p class="ql-block">墨脱</p><p class="ql-block"> 墨脱一词在藏语中意为“花朵”,历史上有“博隅白玛岗”之称,藏语意为“隐藏的莲花”。</p><p class="ql-block"> 墨脱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处在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交汇处,在南迦巴瓦山和岗日嘎布山的南麓,海拔只有一千多米。2013年从波密修通了到墨脱的路,人们告别了肩扛手拿、徒步翻山越岭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嘎隆拉隧道</p><p class="ql-block"> 上公路不久,我们就看到了雪崩后堆积在马路两边如山的雪丘,我们盘山而上,一路雪山峻峭如剑,冬天下雪到一定程度,积雪下滑就会产生雪崩,阻隔了波密和墨脱的是海拔6000米以上的嘎隆拉山。翻越原来的垭口极其危险,现在有了隧道,可以常年通车。隧道口在海拔4000多米,周围白雪皑皑,雪峰群立。如果不是仔细看,你绝对不会看到那就是隧道口。</p> <p class="ql-block">过了隧道,大雾弥漫,像进了桑拿房。由于墨脱有行车的要求,我们只能过了隧道后就返回了。这也给我后续再来留下了一个念想吧。</p> <p class="ql-block">墨脱在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之间,两座山峰是东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两座山峰,地势由北向南急剧下降,北部高达7756米的南迦巴瓦峰,南缘巴昔卡海拔仅155米,短距离内相对高差7000多米。雅鲁藏布江在两座山峰的夹峙中咆哮而出,形成了世界上最深最长最险峻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气候温暖湿润,具有江南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古乡湖</p><p class="ql-block"> 该湖是因1653年古乡“雄隆给尼”冰川活动引起“卡贡弄巴”爆发巨大泥石流堵塞帕龙藏布江而形成。</p> <p class="ql-block">碧绿的湖水映照着雪山森林,水里面还有奇形怪状的树桩,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喇嘛岭寺</p><p class="ql-block"> 该寺院又称桑多白日寺,意为“铜色吉祥山”或“铜顶莲花圣寺”。这座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古刹,属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宁玛派(俗称红教)寺庙。</p> <p class="ql-block">这里最热情的莫非于小狗狗了,它们看见我们进了寺庙,呼啦一下就围了过来,各种讨好。</p> <p class="ql-block"> 喇嘛岭寺是西藏林芝地区最大的寺庙。它隐于山中密林,云雾缭绕,鸟语花香,清心宁静,仿如世外桃源。另外,在寺内向山下眺望,还可以远观到尼洋河美景十分开阔。</p> <p class="ql-block">这座宁玛派寺庙里,至今依然是和尚和尼姑混居寺,而且,依照古老的宁玛教派教义,教徒曾经以男女双修为最高的修行方式,僧人甚至可以娶妻生子,至今,在宁玛派寺庙里,还能看到表现男女双修(男女交合)佛像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宁玛派密宗吸收了苯教的有些教义,将铜、木制的男性生殖器供奉在寺院,以达避邪、镇伏妖魔之作用。但男女生殖器同时供奉,唯有喇嘛岭寺。</p> <p class="ql-block">这十几天我们一路走来,越来越感到自己词语的贫乏,面对壮阔天地,更多的是无语,只能自己心领神会,或者干脆神魂颠倒。</p> <p class="ql-block">雅鲁藏布江</p> <p class="ql-block">D6山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米拉山口</p><p class="ql-block">海拔5013</p> <p class="ql-block">雍布拉康</p><p class="ql-block"> 雍布拉康,译为“母鹿后腿上的宫殿”,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也是西藏最早的建筑之一。因所在的山酷似一只侧卧的母鹿,宫殿又恰好建在“母鹿”的后腿上,故名“雍布拉康”。</p> <p class="ql-block">雍布拉康相传是雍仲本教徒为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所建造。后来成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山南的夏宫,五世达赖时改为黄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桑耶寺</p><p class="ql-block"> 桑耶寺又名存想寺、无边寺,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被称为“西藏第一座寺庙”。</p> <p class="ql-block">据《桑耶寺志》记载,公元762年,赤松德赞亲自为寺院举行奠基,历时十二年建造,到775年终告落成。由于有传说在初建时,赤松德赞急于想知道建成后的景象,于是莲花生就从掌中变出了寺院的幻象,赤松德赞看后不禁惊呼“桑耶”(意为“出乎意料”、“不可想象”),后来就把这一声惊语作为了寺名,于是该寺也就因国王一声惊语而被命名为桑耶寺。</p> <p class="ql-block"> 桑耶寺融合了藏、汉、印三种建筑风格,所以也被称为“三样寺”。</p> <p class="ql-block">底层采用藏族建筑形式,中层采用汉族建筑形式,上层采用印度建筑形式。各层的壁画和塑像也都按照各自不同的法式进行绘画和雕塑。</p> <p class="ql-block">羊宗雍措</p> <p class="ql-block">人的心境和环境密切相连,在这样透亮的环境中,在这样广阔的天地间,我的内心如这里的空气一样,简单干净,如同这里的大山一样,充实开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