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 怀(三)

观沧海

<p class="ql-block"> 缅 怀 永 远 的 伟 人</p><p class="ql-block">---从诗词中感悟毛泽东人格魅力</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上接《缅怀(二)》) 伟大的革命实践是毛泽东诗词成为“千古绝唱”的源泉。细读伟人的诗词,几乎都和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百姓甘苦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完全不同于一些旧文人的无病呻吟,舞文弄墨。毛泽东诗词大都直接来源于具体的革命活动,比如,鉴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惨痛教训,毛泽东得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接着发动指挥了井冈山第一次军事斗争行动---秋收起义,而纪实这一历史事件的《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是毛泽东的第一首军旅诗词。1929年秋《清平乐·蒋桂战争》,“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1931年春《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1935年《忆秦娥·过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以及《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1936年《沁园春·雪》、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57年《蝶恋花·答李淑一》,1962年《七律·冬云》。1961年《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5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等,用诗写史,以史写诗。正事写史,余事写诗,诗史合一,是为史诗。它是一部壮丽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史诗,是毛泽东辉煌人生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是解读毛泽东思想的独特文本。而且越是艰难困苦,越是激情澎湃。艰苦卓绝的长征,便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峰期,1935年10月,1个月就创作了4首诗词。可见实践就是毛泽东诗词的第一源泉,伟大的革命实践,必然孕育着不朽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 远大的志向铸就了毛泽东诗词的磅礴气势。从毛泽东青少年时的《咏蛙》、《七绝·赠父诗》和《挽易昌陶》,即可彰显毛泽东的志向高远,心怀壮志,其诗亦必超凡脱俗。1915年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日本政府“二十一条”,毛泽东为此愤然题诗言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语言简练,铿锵有力,报国之志跃然纸上。1925年毛泽东再次回到长沙,想起往昔的峥嵘岁月,写下了《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多么磅礴,多么恢弘,这是向旧世界的宣战!“粪土当年万户侯”,豪情万丈,壮志凌云,初现王者之风范,方有如此杰出之诗篇。</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非常喜欢唐初李贺的诗词,其《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可谓感天动地,旷古绝今,多少文人墨客竞相吟诵,并以此为出句,征求下联,却无人能对或惜对仗不工而舍弃。直到200年后方才有解---北宋诗人石延年对以“月如无恨月长圆”,真是飞来神句,浑然天成,被誉为千古绝对。然而,1千年后,1949年4月23日,毛泽东看到《人民日报》关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号外”,它标志着国民党以至几千年的反动统治历史彻底结束,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当家作主时代的到来,不由地挥毫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豪气盖世,寓意深邃,既是一首永载史册的经典史诗,也是发出夺取全国彻底胜利的伟大号令。其中化用“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名句,但一反其消极、哀怨之伤感,揭示了“情”与“道”、“新”与“老”的真谛,揭示了反动腐朽势力必将以革命新生力量所替代的“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客观规律。毛泽东用典而不为典所用,可谓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p> <p class="ql-block">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忠贞爱国,坚贞不渝,存世诗词9千余首,文采斐然,堪称大家,亦是“报国欲死⽆战场”、“匹马戍梁州”的民族英雄。可他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竟是那样的凄凉郁闷、消极悲观、自命清高又无可奈何。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作于1961年冬,正是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又是以美国为首的各国反动派和苏联修正主义集团联合反华最为嚣张时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同样的梅花,却是那么豪迈自信、浪漫乐观、勃勃生机、英勇无畏而高风亮节。这既是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坚韧不拔,不计名利,不屈不挠地战胜内忧外患的动员令,也是作者的信念、胸襟、气概和境界的自然呈现。而后者恰是陆游所难以企及的。格局不同,则人生迥异。正如古人云:“诗言志!”志远则诗高,无志难为诗。 </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诗词既是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也是对敌斗争的锐利武器。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柳亚子索得《沁园春·雪》,并在《新民报·晚刊》发表后,立即轰动了山城,上阙区区56字,纵横千万里,尽显北国壮阔妖娆、引人入胜的雪景;下阙寥寥十二语,纵论历代英雄豪杰,评判两千年封建社会,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词,挥洒自如,豪迈奔放;气势恢宏,文采飞扬。实为千古绝唱,独领风骚。人们争相传诵,各大报纸亦竞相转载,并发表了大量步韵、唱和之作与评论文章,完全颠覆了国民党在其统治区对共产党妖魔化的“共匪”形象,一个雄才大略、经天纬地的共产党人,使国人尤其是文化界人士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旷若发蒙,欢欣鼓舞。眼看着天下人心正向共产党凝聚,国民党当局极为不满和恐慌,认为这是在为共产党“张目”,遂组织一帮御用文人,并发动国民党党员、又从南京、上海等地请了填词“高手”,集中以“唱和”为名,连篇累牍地攻击、诋毁润公咏雪词,“欲与毛泽东试比高”。可惜朽木难雕,都是平庸之作,无一能够望毛泽东诗词之项背,不得不偃旗息鼓。心虽不甘,仍落孙山。</p><p class="ql-block"> ( 3/4 待续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