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缅 怀 永 远 的 伟 人</p><p class="ql-block">---从诗词中感悟毛泽东人格魅力</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上接《缅怀(一)》) 诗人柳亚子拜读《沁园春·雪》后,禁不住赞叹:“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耳,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直呼其为“千古绝唱!”并和词道:“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p><p class="ql-block"> 亦有人说,人生一大快事,就是读毛泽东的诗词,总能让人满怀豪情,热血沸腾。世人如此崇尚和酷爱毛泽东诗词,既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源于其非凡的人格魅力和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沃土之中。读书是毛泽东的嗜好,即是诗词“余事”,终生为伴。读诗、学诗、赋诗、吟诗、解诗、论诗,是毛泽东的情趣爱好,也是他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诗为纽带,以诗为载体,与诗友唱和最多的要算是柳亚子、郭沫若了,比如《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以及《七律·答友人》等。</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从8岁写第一首儿歌《应舞狮》、13岁少年的《五古·井赞》、14岁《咏指甲花》、17岁青年的《咏蛙》和《七绝·赠父诗》,成年的《挽易昌陶》、《贺新郎·别友》、《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直到晚年时的《卜算子·咏梅》、《念奴娇·鸟儿问答》等,他的诗词无疑是当代的民族的新诗,但其遵循古典的格律,用“旧体”写“新诗”,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正如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所说“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又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们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改造,要发展,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嘛!”从“三百篇”到《人境庐》,一切伟大和杰出的诗人,无不结识神交,这从他评点圈阅过的古诗词可见一斑。中央档案馆整理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出版说明”中指出,这些古诗词是毛泽东在“工作之余”“凭记忆”书写的“大量古诗词”中的一部分。仅此一部分凡117首,上起于宋玉的《大言赋》,下讫于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即包罗了两千余年间58位名家的作品,比如李白15首、杜牧9首、李商隐和刘禹锡各6首、杜甫和温庭筠各5首、王昌龄和辛弃疾各4首,曹操、王之涣、白居易、苏轼、陆游、李煜等均有2-3首入选。</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近乎痴迷。他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一部3000多卷、4000多万字的线装本《二十四史》,他反复阅读了24年。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看过17遍,阅读和收藏了《红楼梦》20种不同版本的线装书,《共产党宣言》至少读了100遍。他秉持“经世致用,匡时济世”,不但勤于读史,而且善于评点,每有所感,辄有评说。1974年,81岁的毛泽东患了严重的白内障,但是他又不肯离开书本,需要一个人帮助读书。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从北大中文系选拟了一个名单,当念到芦荻的时候,毛泽东略作沉吟说,那就让芦荻来试一试吧。时年44岁的芦荻,并非学界名流,但在《历代文选》中的《滕王阁序》、《枯树赋》等几篇是她选编的,也是毛泽东喜欢的文章。见到芦荻后,毛泽东先问,你会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吗?不等她回答,自己便吟诵起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至此,便笑着问道:你的名字是不是从这里来的呀?然后又背起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谈到三国的阮籍、南朝的庾信,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遂让芦荻讲庾信的《枯树赋》。她上来就背,包括江淹的《别赋》,还有《触詟说赵太后》,点到哪儿就背到那里,这是她的专业,但是二十四史就超出了她的专业范围,况且是四千万字,经常会碰到一些生僻古字,她就要去查字典。此时,毛泽东立刻脱口说出此字,这让芦荻在窘迫之中十分惊讶,又万分敬仰。</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毛泽东博古通今,不拒细流;学贯中西,满腹经纶,才铸就了他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古典诗词的修养,奠定了他成为杰出诗人、“泰山北斗”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 2/4 待续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