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蓬江区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蓬江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有以物质形态为主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蓬江人民充沛的创造力,是我们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蓬江区政府一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全面展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风采,我们制作了此次展览,希望能够以此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唤起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进一步推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江门市蓬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单位:江门市蓬江区博物馆江门市蓬江区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荷塘纱龙</p><p class="ql-block">荷塘纱龙源于荷塘篁湾村古老的民间艺术,相传荷塘篁湾早在宋代已有舞龙历史。如今的荷塘纱龙经过不断的改良,不仅具有珍贵的工艺价值、舞蹈价值,而且还蕴含深厚的民俗学价值,成为海外乡亲认祖归宗的文化纽带,饮誉省港澳,名扬海内外。</p><p class="ql-block">荷塘纱龙于2008年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荷塘纱龙以竹蔑、木板等材料作龙身骨架,头、身、尾用四条粗绳连接;以纱布作龙衣,彩色布贴作龙鳞,在龙体内的木板安装上特制的防风防滴的蜡烛。</p> <p class="ql-block">荷塘纱龙夜间表演尤为精彩。龙体生辉,龙体内蜡烛不灭,又不会让龙身纱布被点燃。技艺舞姿变化多样,舞动时烛光闪闪,飞跃行云,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变化多端。</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荷塘纱龙多次参加重大庆典活动。图为1952年赴香港参与英女皇登基花车游行演出。</p> <p class="ql-block">荷塘镇以其纱龙的特色,于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p> <p class="ql-block">腾龙点水</p> <p class="ql-block">群动</p> <p class="ql-block">一逢江区非物质文化遗厂展</p><p class="ql-block">潮连洪圣庙会</p><p class="ql-block">潮连洪圣庙会始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形成了一系列传统习俗和仪式。庙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洪圣诞举行,是潮连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规模壮观,影响深远,增强了海内外乡亲的凝聚力,加深了桑梓情,促进了潮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潮连洪圣庙会于2018年入选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宋流落到江门新会的一位李姓宫灯御师的后代李希焱在长堤开设了宫灯瓷业行,1925年,其子李发继承祖业。后由于内战,李发逐渐将生意转移到香港,并将其太太在内战期间描绘的故宫宫廷饰物图案加以改造,制成现代"东艺宫灯"。</p><p class="ql-block">江门东艺宫灯作为南派宫灯的杰出代表,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是灯具与工艺美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蜚声海内外。</p><p class="ql-block">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于2012年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东艺宫灯以其做工精致,巧夺天工的特点,六次获得香港工业展览会金奖。</p> <p class="ql-block">东艺宫灯在央视2020春节戏曲晚会江门分会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亮相。</span></p> <p class="ql-block">东艺宫灯成为演出团体的指定道具。</p> <p class="ql-block">东艺宫灯传承人李仰东进行传统手绘宫灯玻璃画。</p> <p class="ql-block">祠堂明珠</p><p class="ql-block">蓬江祠堂是蓬江地方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据统计,蓬江区内现存各类祠堂达200多座。既有南北合流、庄重古朴的传统建筑风格,也有中西合璧、风貌优雅的骑楼式建筑风格。蓬江区祠堂包括家庙、宗祠、祖祠和书舍等</p> <p class="ql-block">第三章文化荟萃</p><p class="ql-block">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孕育了蓬江区璀璨的文化。祠堂是蓬江文化的杰出代表,那一座座分布在乡间的各式祠堂,庄重古朴,与自然融为一体,犹如一颗颗散落的明珠。祠堂既体现了人们尊祖敬宗的传统,也是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除了数量众多的祠堂明珠,蓬江区还传承了很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艺术、民间信仰、制作工艺等,种类繁多。</p> <p class="ql-block">雄胜蔡李佛拳(蓬江)</p><p class="ql-block">蔡李佛拳为岭南拳派之一,始源于道光十六年(1836),由新会崖西京梅人陈享(1806-1875)所创。陈享自幼酷爱武术,先后师从陈远护(族叔)、李友山、蔡福,综合三家拳法,共冶一炉,创编出新的拳术套路,形成蔡李佛拳独特的网</p><p class="ql-block">雄胜蔡李佛拳(蓬江)来源于陈享开创的蔡李佛拳,其传承源于一脉两支◇一支是蔡李佛第三代传人陈长毛,另一支是蔡李佛第三代传人吕盛。</p><p class="ql-block">陈长毛(1862-1953年),江门白沙庙前里(俗称陈屋)人,12岁时随陈享学艺,为陈享的关门弟子。1882年陈长毛随陈官伯二祖开馆授徒。清末,设馆于白沙陈氏双祠堂,"初名"雄胜蔡李佛拳馆,开班授徒。随着馆务日益壮大,1936年更名为"四邑雄胜总馆"。</p><p class="ql-block">蔡李佛拳派第三代传人吕盛乃二祖陈官伯高徒。吕盛于1916年设立"江门四邑雄胜吕总馆"。1947年初将四邑雄胜吕总馆交付给儿子吕逸荣,并担任总馆长。吕逸荣得父真传,后传艺给刘钜铭,雄胜蔡李佛拳得以在江门、新会一带继续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雄胜蔡李佛拳(蓬江)套路繁多,灵活稳健,着重攻防配合,发劲刚中带柔,动作舒展大方,拳路气势磅礴。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以声助威,以声助势。是很好的自卫防身武术和强身健体方式。</p><p class="ql-block">雄胜蔡李佛拳(蓬江)于2021年入选江门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余氏针刺三法</p><p class="ql-block">针刺三法经历了数代人逾百年的传承与创新:黄石屏(1856-1917),是清末民初的针灸大家,其针技精湛,晚年所著《针灸诠述》蕴含了"针刺三法"的雏形;其侄孙黄岁松、黄钧庭尽得其传,恪守家传针法,造福家乡;余伯亮之父余文秀年少之时即对岐黄之术兴趣甚浓,向二黄跟师学习、钻研典籍、潜修针法,医术愈发精湛;余伯亮自幼秉承家传,于1977年成为江西中医学院文革后首届学生,系统接受中医学习,深入研究各家针灸学术思想,40余年从医生涯中,总结并完善了针刺三法理论及实践体系。</p><p class="ql-block">针刺三法源于《黄帝内经》,注重以神调神、以意导气,其具体内容为:多针浅刺、通调任督、住痛解难。多年来,针刺三法解疑难无数,救顽疾甚多,患者覆盖范围达国内外多个省市和国家,广受赞誉。</p><p class="ql-block">余氏计刺三法于202年入选江门市蓬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抢花炮</p><p class="ql-block">蓬江区棠下镇天河一带及中心、良溪村等民间几百年来盛行有"抢花炮头"供奉"炮头"的传统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节)或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天后诞等神诞,都有规模盛大的"抢炮"活动。</p><p class="ql-block">棠下抢花炮于2009年入选江门市蓬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梁家拳</p><p class="ql-block">梁家拳起源于清末民初时期,由广西人梁天柱(1877-1972)所创,其自幼酷爱武艺,后云游各地交流洪家拳、蔡家拳等南方拳术,终有所成创立独具特色的梁家拳。1937年春至1939年梁天柱来到江门以及台山北流乡等地教授武艺,授弟子愈千人。宗师去世后,其长子梁铁汉、弟子李盘等在蓬江地域继续传承梁家拳。梁家拳弟子朱耀雄在蓬江区长堤广场设立江门梁家拳总会,肩负起传承和弘扬梁家拳的重任。</p><p class="ql-block">梁家拳套式有拳术、棍术、刀术、枪术、凳术、鞭术等技艺,主要套路有小连环、猛虎下山、全路、龙虎双会、八仙过海、虎爪双型、太子剑、大连环、九龙渡海、十八罗汉、飞龙虎棍、双刀、双头棍、大刀、单鞭等。拳术于刚中有柔,以柔制刚,在传统南拳中独树一帜的功夫。</p><p class="ql-block">梁家拳于2019年入选江门市蓬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江门蛋雕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广东的蛋雕最早出现在潮汕。江门蛋雕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发彬,为蛋雕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从艺十五年,致力于蛋雕制作技艺在江门的传承发展。李发彬在继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制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作品形态多样、制作工艺优化、雕刻工具拓展三大方面。经多年不懈努力,李发彬的蛋雕作品多次在省、市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并有多家媒体对其事迹予以报道。</p><p class="ql-block">江门蛋雕制作技艺于2020年入选江门市蓬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杜阮凉瓜外婆茶</p><p class="ql-block">凉瓜,又称苦瓜。相传两百年前,杜阮镇就已经种植凉瓜。凉瓜性寒带苦,不能多吃。合季节时吃不完,不合季节时又想吃,人们便将凉瓜切成细丝,晾晒成凉瓜干。凉瓜干不仅可供日常蒸鱼煮肉做辅料,也可做冲泡茶饮用,这便是早期杜阮凉瓜茶。江门开埠通商后,杜阮镇黄宝凤将凉瓜和凉瓜干送到江门圩顶街售卖。同时,也以凉瓜干为主料,配以各种食材,煲成各种凉瓜茶售卖。人们习惯称黄宝凤为"外婆",凉瓜又产于杜阮,于是就将这款茶称为"杜阮凉瓜外婆茶"。杜阮凉瓜外婆茶的制作传承了古人百年的茶文化精髓,是杜阮独特的茶文化,对研究五邑地区的风俗饮食、保健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杜阮凉瓜外婆茶于2019年入选江门市蓬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荷塘霞村天后庙会</p><p class="ql-block">相传天后娘娘原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人,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因救父兄失足海底羽化升天,感动天神被册封天后,其化身万变,常为庇护海员踏遍五湖四海。后传有霞村村民在海上见有娘娘塑像漂浮,遂背回霞村,于明朝年间创建"天后庙"。旧庙年久失修,后于1989年重建天后庙,并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庆祝"天后圣母诞",举行"霞村福利事业筹款投灯晚会",善款用于霞村老人福利、特困补助等。荷塘霞村天后庙会由民间主导,全民参与,具有典型的岭南民俗特色,是研究岭南民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文化载体。</p><p class="ql-block">荷塘霞村天后庙会于2020年入选江门市蓬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天后诞</p> <p class="ql-block">荷塘煎鱼饼</p><p class="ql-block">相传早在清代同治年间已有人制作荷塘煎鱼饼。将鲮鱼起肉剁烂来做鱼青,或蒸或打边炉,味道鲜美。后来,荷塘当地群众在此基础上加以制作技艺的改进,将鲮鱼青压成薄饼形,用慢火煎至金黄,使之具有香、滑、嫩、鲜、爽口不粘牙的特色,成为佐酒下饭妙品。此种制作技艺后来一直于民间世代相传。</p><p class="ql-block">荷塘鱼饼从选料到加工都非常讲究。为确保鱼饼新鲜,要选取本地鲮鱼,清水养一段时间,才可进行加工。在去除鱼鳞及其内脏和骨头后,将肉片剁成泥,加盐、糖、生粉,以清水搅成糊状,再煎至金黄色,才可食用。</p><p class="ql-block">荷塘煎鱼饼营养丰富,兼具健脾、开胃、补气等功效,老少咸宜,历来被视为传统名菜,深受大众欢迎,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并传至珠江三角洲一带及港澳等地。</p><p class="ql-block">荷塘煎鱼饼于2019年入选江门市蓬江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忠记鱼饼</p> <p class="ql-block">潮连铜虾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潮连芝山人潘陆,受祖辈手工特长的熏陶,自小酷爱手工制作。上世纪五十年代,潘陆从齐白石画作《虾》中得到灵感,发现用铜来制作虾更能表现虾的骨感和动感。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良,终于成功制作出铜虾。其工艺精细考究,造型独特,栩栩如生,观之赏心悦目,生动有趣,颇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潮连铜虾制作技艺于2017年入选江门市蓬江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潮连酿鳕(模型)</p> <p class="ql-block">潮连酿鱩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潮连酿鱩,历史悠久,是深受潮连人喜爱且富有潮连风味的一道著名特色美食,以自产鲮鱼肉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酿鱩肉质鲜嫩、入口弹牙、鲜而不腥、油而不腻,且具高蛋白,营养极为丰富,是潮连家喻户晓的特色美食,更被喻为广东省十佳农土特产之一。</p><p class="ql-block">潮连酿鳕制作技艺于2017年入选江门市蓬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潮连民间传说</p><p class="ql-block">潮连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比如"不怕潮连人,最怕潮连神""洪圣龙王出巡,霍乱绝迹""洪圣龙王巡堤,洪灾止步""康熙移村"等,这些传说对研究潮连的历史文化、民情民俗有着很好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潮连民间传说于2019年入选江门市蓬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棠下白眉拳</p><p class="ql-block">白眉拳主要流传在棠下镇中心金竹冈村、良溪大亨村、弓田大岭村等多个村及南海九江兰昌、肇庆等地。</p><p class="ql-block">明朝末年武将朱国畴入少林寺为僧,将武术传于白眉、至善等五人。白眉入四川峨眉山修行,创出拳法,故称"白眉拳"。棠下白眉拳,是由七省拳王、白眉派宗师张礼泉得意徒弟夏汉雄的徒弟胡沛在棠下发扬光大的。胡沛(1905-1995),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大亨村人,曾师从夏汉雄。1950年胡沛告别恩师,回棠下务农,并广收学徒,在乡里传授白眉拳。</p><p class="ql-block">棠下白眉拳属南拳类,以"劲"为基础,重意不重形、用意不用力。手法讲究"鞭、割、挽、揪、弹、掌、顶、冲"。主要拳法有直步、铁环、石狮等。白眉拳集各家之长、内外兼修,注重实战与强身健体,在南拳中独树一帜。白眉拳于2017年被列为江门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周家拳宣传资料</p> <p class="ql-block">周家拳</p><p class="ql-block">周家拳是岭南拳派之一,发源于蓬江区棠下镇沙富村,1913年周龙融汇洪拳、蔡家拳和北少林拳创出周家拳,由周协、周彪、周海、周田四兄弟发扬光大,兄弟五人被南粤武林界誉为"周家五虎"。周家拳因拳法以洪拳开始,以蔡家拳收尾,因此又被称为"洪头蔡尾",其拳术以马步稳健、手法灵活多变、刚劲沉雄著称,攻防密集,攻击连续不断。主要拳种有虎豹拳、万字拳、虎鹤双形拳。</p><p class="ql-block">周家拳于2013年入选江门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潮连芝山纱龙</p><p class="ql-block">潮连芝山纱龙始于南宋,屡经改进,融合古今各种舞龙的长处,形成了潮连传统文化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潮连人民的群众性舞龙艺术。既增强当地乡民的凝聚力,同时也成为海外乡亲认祖归宗的文化纽带,兼具珍贵的工艺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p><p class="ql-block">潮连芝山纱龙于2015年入选江门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潮连芝山纱龙参加洪圣文化节巡游活动表演</p> <p class="ql-block">卢艺鹿角椅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史载,鹿角椅制作技艺起源于大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当年皇太极在沈阳命工匠将所猎鹿角制成鹿角椅,开启了皇宫制作鹿角椅的历史,后制作技艺流出民间。卢艺鹿角椅传承明清古典家具之精髓,融进现代审美理念,见证和承载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历史,体现了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卢艺鹿角椅制作技艺于2017年入选江门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珠玑巷移民落籍良溪传说)</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南宋绍兴元年(1131),罗贵率领36姓97户从南雄珠玑巷南迁,从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六日,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最终落籍新会荫底(即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罗贵率众南迁是广东移民史乃至中国移民史上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改写了广东的历史文化版图,甚至改写了世界华人华侨的历史版图,正是罗贵的后裔,从珠江三角洲,走向了南洋,走向了全世界。</p><p class="ql-block">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珠玑巷移民落籍良溪传说)于2022年入选广东省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柑普茶制作工具</p> <p class="ql-block">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罗氏柑普茶是用云南普洱茶和新会柑皮制作而成,由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道光进士罗天池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始创,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罗氏柑普茶对研究江门乃至岭南饮食文化、地方民俗有着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于2015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名录。</p> <p class="ql-block">潮连洪圣庙会</p><p class="ql-block">潮连洪圣庙会始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形成了一系列传统习俗和仪式。庙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洪圣诞举行,是潮连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规模壮观,影响深远,增强了海内外乡亲的凝聚力,加深了桑梓情,促进了潮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潮连洪圣庙会于2018年入选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祠堂建筑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