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司马迁祠,访路遥故里,走梁家河,登乾坤湾,观华国峰墓,上虎头山,看红旗渠。

张齐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游司马迁祠,访路遥故里,走梁家河,登乾坤湾,观华国峰墓,上虎头山,看红旗渠<i>。</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张齐明</i></b></p><p class="ql-block"><b> 12月23日早8点30分,和陈志学将军(原7107兵工厂军代室主任,技术五级)一行人从宝鸡开车出发,中午2点赶到韩城,踏入司马迁祠。</b></p><p class="ql-block"><b> 司马迁,何许人也?曾记否?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曾写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司马迁,西汉时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20岁出游四方,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曾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郡县,奉命出使西南。公元前99年李广将军孙子李陵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最后弹尽粮绝,被俘投降。汉武帝对此非常愤怒,灭李陵三族,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武帝,获罚入狱,处于宫刑,宫刑,又称“阴刑”,“腐刑”,“蚕室刑”,是对男性进行“阉割”,对女性进行幽闭的一种刑'罚。</b></p><p class="ql-block"><b>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呂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故天将降大仼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意是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潲廋,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性格坚定,增强他不具备的才能。后人道“半生磨励,勤奋刻苦搜史料,一身受辱,刚正不阿箸雄文”,乃司马迁也。</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出祠也是下午3点半,急驰400 多公里,夜宿 延川县。24日早9点来到“路遥故居”,路遥故居位于延川县城关乡郭家沟村,距离县城5公里,距离高速出口1公里。这里不仅是路遥生活、成长和学习的地方,也是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故居内设有路遥铜像、石刻文字等,记录了路遥的成长历程和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路遥故居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路遥的生平事迹和文学贡献。故居内设有展厅、书屋和研讨交流室,展示了路遥的生平故事和文学作品。</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曾记得80年代看电影《人生》,觉得高加林是一个面目可憎的人,他极度自私,就是现代陈世美,辜负了一个那么爱他的女孩,连德顺爷爷都说巧珍是一块金子,总觉得高加林要是娶了巧珍才是完美的结局。可如今再看电视剧《人生之路》,再次重温这部小说,却发现他没有那么讨厌了,突然理解了高加林,在那个年代他也有很多的无奈,为什么来到城里后会更加嫌弃巧珍呢?因为他们两个真的没有共同话题,如果继续下去,只会让彼此痛苦。是我的认识变了,还是更理性了,答案在那,你有这样的感悟吗?</b></p><p class="ql-block"><b> 在这里,在土坑上,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和路遥曾有一晚的彻夜长谈,是谈人生,谈理想?还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得而知,你想,我想,随便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1点10分来到梁家河,习总书记“我人生第一步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也是第二次来到梁家河了,这次让我感悟最深的是习总书记的坦言,他坦言他曾当个一次“逃兵”,1969年下乡到梁家河没几个月后,他请假回京探亲,假满不归,但因失去北京户口,被当地公安抓了起来,强制干重体力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孙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真乃“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当君子犯错时,就像日食月食那样明显,人人都能看见,而当他改正错误时,就像日食月食后重现光明,人人都会仰望他,君子不隐瞒和掩盖过错,勇于改正错误,这种光明正大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仰幕。</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下午4点20分来到乾坤湾,乾坤湾景区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延安市延川县,与众多古代长城墩台,一起构成了中原的屏障。</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隔河与山西省永和县相望。乾坤湾是黄河古道秦晋峡谷上的一大天然景观。在景区观景台登高远望,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奔腾不息,位于 S 型的黄河古道上的两村庄,犹如黄河巨龙怀抱其间的“阴阳鱼”,这段黄河古道就是乾坤湾。在乾坤亭内极目眺望,形似太极图的乾坤湾尽收眼底。弯道弧度 320 度以上,堪称天下黄河第一湾。</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5日 早9点从永和县出发,历时4小时,驱车250公里,于11点30分到达交城县,来到“华陵”。在如今的山西交城,本地人每每提及“华陵”总是赞叹有加,即便是不大了解华国锋的年轻人都会这样感慨:“他是我们这里的名人呢!”</b></p><p class="ql-block"><b> 生于交城、长于交城的华国锋,在1949年后仅仅回乡探望过三次,可他的后半生对于家乡始终有着深深的思念。</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6年4月30日,毛主席曾亲笔给华国锋写了三张“字条”,其中有一句话仅有六个字:“你办事,我放心”。这句话也被当作毛主席“亲选”华国锋为“接班人”的佐证。2008年8月20日,曾任中共中央主席、军委主席和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因病去世,享年87岁。华国锋夫人韩芝俊转述其遗愿说:“让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净。小时候在那儿,打游击也在那儿。”</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点30分在交域品偿山西剔尖面,剔尖又称拨鱼、剔拨股,是发源于山西运城、晋中等地,流行于晋、蒙、陕、冀等地的一种传统面食。剔尖的制作方便快捷,口感香滑筋道,又容易消化,因而广受大众喜欢,是山西面食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剔尖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点驱车赶往山西昔阳县大塞村,全程200公里,昔阳县的大寨村位于虎头山的一个坡面上,村中间是一条沟。大寨村之所以名闻天下,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村里出了个陈永贵。在他的领导下,大寨村民自力更生、战天斗地、艰苦创业,重新安排家乡的山河面貌,从而引起了世人的景仰。</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农业学大寨”,先后有18位外国元首造访,上千万名国内参观学习人员和25000多名外国游客接踵而来。大寨,不再仅仅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大寨,它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而学大寨能否有成效、有多大成效,主要取决于“学什么”和“怎么学”。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中,不乏教条主义者和形式主义者,有的看见大寨粮食产量高,回乡后就片面强调粮食增产,而置经济作物于不顾;有的见大寨开山垦田,回乡后不顾实际条件刻板模仿,结果严重破坏了林业资源;甚至有来自平原地带的参观者觉得大寨的梯田很壮观,回乡后想号召乡亲们模仿。就这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以利弊交错的态势,在长达十四年的日子里影响着几乎每一个中国村庄。大寨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大寨之所以能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山村,成为举世瞩目的先进典型,是因为他自始至终贯穿了一种不屈不饶、克难奋进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对社会发生了特殊的推进作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站在虎头山上,背靠太行山,远眺昔阳县,不尽长叹“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2月26日中午1点20分到达红旗渠,原名引漳入林工程,位于中国河南省林州市北部,坐落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为水利工程类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林县人民通过学大寨,凭着一股“大寨精神”在险峻的山上开凿出了一条“惊天地、泣鬼神”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变了当地农田缺水的困境,创造出了高产稳产的农田,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红旗渠精神经反复锤炼、丰富发展,越来越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如何传递好精神火把、永葆理想“蓝光”,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一个紧迫课题,由此重新推出了新的红旗渠精神,即: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b></p> <p class="ql-block"><b>  几天旅程,无论是人文历史还是自然美景,都让人心生敬畏,也唤起了我们对未知世界更多的向往。这次旅程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洗礼。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司马迁,到当代文学巨匠路遥,再到新时代的奋斗者们,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永远不会停止。每一段旅程都值得铭记,每一个瞬间都将成为永恒的记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