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望渡海天

老鹰

<p class="ql-block">  自驾四明山赏秋之后,11月28日从奉化溪口镇去上海,中途下高速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打卡。不是节假日,原以为这里会是冷清之地,谁知到停车场看见许多大小车辆,吃了一惊。原来除了部分散客,还有慈溪市一所初中的娃娃们正进行“两日研学”活动。</p>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是1973年夏天当地群众在兴修水利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和1977年的两次考古发掘,合计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文化堆积层厚度达4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的遗址。根据碳—14测定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该遗址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同类型的文化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地区东部,并越海东达舟山群岛。河姆渡文化以丰富的栽培稻、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象牙雕刻艺术品为主要文化内涵。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改写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长江和黄河一样,都是孕育我们民族的母亲河,都是哺育中华古文明的摇篮。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农业、建筑、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起源提供了极其贵的实物资料,被学术界公认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2021年10月,河姆渡遗址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  1994年5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姚江北岸,该馆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利用大量珍贵的文物,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基本陈列主要有3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遗址概况及陈列出土动植物遗存和河姆渡人头骨、复原头像。</p> <p class="ql-block">七千多年前的杭州湾南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大致与今天的与西双版纳地区相当。茂密的丛林中,虎、熊、大象、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出没其间;湖沼沉积形成的陆地,土质肥沃、水草茂盛,是禽鸟们的天堂;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蓄积了丰富的鱼类资源。山地丘岗、平原沃野、河湖沼泽、海岸滩涂……大自然赐予河姆渡先民富饶多样的生态环境。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经鉴定属于61个动物种属。从陈列的鸟类、鱼类、爬行类及哺乳类的骨骼残片,展示了7000年前的河姆渡是个古林参天,水草茂密,虎吟象吼,鱼跃雁飞,一派生机盎然的动物王国。</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有一个面积约为100平方米的“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态环境”的多媒体体验厅,惟妙惟肖地再现了河姆渡先民的定居生活,以及从事农业、狩猎、祭祀、娱乐等生产、生活场景。观众仿佛穿越到了7000年前,走进了河姆渡先民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稻米是人类的主要口粮之一,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展厅第二部分展示河姆渡人的稻作农业与鱼猎活动,河姆渡遗址发现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谷,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令人叹为观止。成片的古水稻田,大量翻耕工具骨耜,以及骨镰、石磨盘、石磨棒、木杵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说明稻作农业已有了较完整的体系,证明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栽培水稻的起源地之一。河姆渡文化的稻作农业是中国南方地区史前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这是出土的主要农耕工具——骨耜,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共出土190余件,其他少量遗址中也有一些出土,它是由大型偶蹄类动物肩胛骨制作而成,一般正面中部从上到下凿磨有一道浅凹槽,顶端侧面凿有横穿方銎,纵槽下端两侧分别有一个长圆形孔,这是为了固定竖向木柄用的。根据出土的用藤条捆绑木柄的骨耜和横穿方銎中残留着当时捆绑木柄的藤条的骨耜,复原出完整的完整的古代农具——耒耜。它的功能类似于今天所用的铁锹,可以用来翻耕土地,修筑田埂,开沟排水等。</p> <p class="ql-block">此外,从陈列的骨哨、骨箭头、弹丸等渔猎工具、酸枣、橡子、芡实、菱角等丰富的果实来看,证明渔猎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河姆渡遗址发现八支木桨,说明舟楫已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舟楫之利,不仅方便人们到水中捕鱼捞虾,采摘水生果实,而且解决了水乡地区人们相互间交流的交通问题。鲸鱼、鲨鱼、金枪鱼等海洋鱼类骨骼的出土,表明人类凭借舟楫把活动范围已从内陆扩大到海洋。</p> <p class="ql-block">《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饥馑之患…” ,饭稻羹鱼是江南水乡传统的饮食方式。河姆渡先民用陶釜煮米饭或羹鱼,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远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釜、钵、盘、豆、盆、罐、盉 、鼎、盂等炊、饮、贮器,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他们的饮食文化已很丰富了。</p> <p class="ql-block">展厅第三部分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河姆渡先民为适应潮湿环境,防止虫兽侵扰,因地制宜创造的适应水乡泽国的干栏式建筑,被誉为“建筑史的奇迹”,至今仍盛行于东南亚和中国西南地区</p> <p class="ql-block">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展厅陈列着带销钉孔榫等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证明七千年前已熟练掌握了榫卯技术。</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种类繁多的纺织工具,展示了当时成熟的纺织技术。</p> <p class="ql-block">骨制缝衣针的细小程度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胎漆器是目前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实物(河姆渡出土的木胎圈足漆碗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木构水井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水井。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里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同样创造了辉煌的原始艺术,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们以象牙、骨、玉、石、陶、木为载体,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赞叹不已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众多艺术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其中就有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原始人类普遍富有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鸟和太阳是河姆渡人表现最多的艺术形象,寄托着他们的特殊情感。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是河姆渡遗址众多艺术品中的代表,成为河姆渡文化的标志,集中地展示了原始农业发明以后,先民对知时的鸟和照耀万物的太阳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文物陈列馆东南100多米处。立了巨大的石刻“河姆渡遗址”标志碑就是以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为原型的。</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标志碑旁有一个“茶亭”,上面挂了块“河姆古渡”的牌子。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亭子里面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之所以叫河姆渡,有渡口是真切的,流经四明山北麓平原地带的姚江将河姆村与渡头村一分为二,是连接两村的一个普通渡口。只是原来不叫“河姆渡”而叫“黄墓渡”。清代方钦华写有《黄墓渡碑记》,记述了当年渡口的繁忙:“冠盖往来而游人络绎,以致山人木客村农贩夫之问渡与此,日凡千百辈”。渡口当时建有亭子,以供过河者小憩等待,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的《黄墓渡茶亭碑》现在仍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后来大约因方言谐音之故,“黄墓渡”逐渐演绎成了“河姆渡”。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的《芦山寺志》记载:“黄墓,俗谐音河姆。”</p> <p class="ql-block">原来为何名为“黄墓渡”呢?是因南岸覆船山传有夏黄公墓而得名。夏黄公又是谁?“商山四皓”之一的崔广。“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的四位博士。他们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因不满秦朝暴政而隐居于商山,出山时都年已八十有余,眉皓发白。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清人《过黄墓渡》诗云:“我来寻遗垄,不见汉黄公;但见沧江上,依旧烟霭中。”可见在清乾隆五十年的时候,当时这里仍然叫做黄墓渡。到清代末叶,黄墓渡之名逐渐湮没,改称河姆渡了。</p> <p class="ql-block">不过,我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称,宁波地区的文人又大多倾向夏黄公其人姓黄,为鄞人(鄞:即原浙江省鄞县,现为宁波市鄞州区)。刘邦当年宴席上遇到商山四皓时,他们都已年逾八十。待汉惠帝(刘盈继位后称汉惠帝)即位,四皓功成身退再次隐居时则年事更高。因此说四皓之一的黄公不去长安之南的商山,却要隐居到几千里之外的句章(包括鄞县、余姚一带),从逻辑上也说不过去。原因有二:一是西汉初年,会稽下辖各县(今江苏、浙江、福建一带),多属未开化之地,其文明程度远不如中原。黄公要舍弃秦时隐居过的、比较熟悉也比较开化的环境,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句余山(句余山在余姚南,句章北)是不可思议的;二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年事已高的黄公绝对不可能长途跋涉,即便以现代交通,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也很难承受旅途之劳顿。因此,鄞人黄公不是商山四皓之黄公。当然,不管这“黄公”是哪个,“河姆渡”是“黄墓渡”之谐音讹传是没有争议的。</p> <p class="ql-block">本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是由两大部分组成,除了遗址陈列馆,还有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的以遗址考古现场重建、“干栏式”建筑复原及室内外先民生产、生活场景再现为主体内容的遗址现场馆。但不知为什么今天遗址现场没有开放,很遗憾!只能隔着围栏“千年一望”了。因为隔着围栏,我没有拍照,借用一张网上的照片吧,谢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离开河姆渡,继续向杭州湾前进。杭州湾,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西接绍兴市,东连宁波市,北接嘉兴市、上海市。有钱塘江、曹娥江注入,是一个喇叭形海湾。它既是海湾也是钱塘江的入海口。我们即将跨越全长36千米杭州湾跨海大桥。</p> <p class="ql-block">杭州湾跨海大桥位于杭州湾之上,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村的海盐枢纽,上跨杭州湾海域,南至宁波市慈溪水路湾的庵东枢纽立交。大桥分别由海中平台、南北航道孔桥、水中区引桥、滩涂区引桥、陆地区引桥,各座桥塔及各立交匝道组成,全桥路段呈西北至东南方向布置。南航道桥为主跨318米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航道塔高202米,通航标准3000吨。北航道桥为主跨448米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主桥索塔高178.8米,通航标准35000吨。桩基础共计152根,主桥桩基标高-125.8米,是国内最长的钻孔灌注桩之一。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p> <p class="ql-block">一座桥36公里长,太豪横了!而且建大桥投资一百多个亿,不是国家投资的,全由浙江省“自筹”,浙江人是真豪!大桥上车流量非常大,大货车特别多,说明此地经济发展繁荣。看网上说,2024年5月1日,当天全天通行量141894辆,刷新了通车16年以来的单日最高车流纪录。截至2024年5月1日,自2008年5月1日运营以来,已经累计通行车辆超2.2亿辆。</p> <p class="ql-block">杭州湾跨海大桥中央有个海中平台,叫“海天一洲”,通过四条匝道桥与大桥紧紧相相连。海天一洲整体建筑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调,形似“大鹏擎珠”,象征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的高速发展和蒸蒸日上的经济形势。它不仅是宁波和嘉兴两个城市共同的城市名片,也是世人瞩目的旅游地标性建筑‌。海天一洲不仅具备大桥监控维护、抢险救生的服务保障功能,还为游客提供游览观光、人文科技、餐饮购物、商务洽谈等多方位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海上旅游观光场所,是宁波市的4A级景区。(下面这张照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海天一洲时,也差不多到午饭时间,原来还打算过了桥到服务区吃饭的,发现海天一洲上有餐厅,索性就在这里吃饭了。有意思的是,我发了张吃饭照片到微信朋友圈,有个在上海的朋友说他路过海天一洲多次,因为怕里面消费高,一次也没有进去过。其实这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海天一洲上的餐厅价格并不贵,感觉与我在四明山里的农家乐吃饭价格相差不大,两个人点三个菜才一百多元,菜品还不错,分量也足。其实还有套餐更划算,五个菜才198元,只是我觉得我们两个人吃不完,怕浪费了所以没点。海天一洲上的精品观景酒店我们虽然没住,但是我上网查过价格,也就与周边陆地上的中档酒店的价格差不多,并没有特别贵。</p> <p class="ql-block">海天一洲景区由观光平台和观光塔组成,观光平台高24米,共6层。三层为主游览层,设有360度敞开式户外观景区,近距离欣赏不同时刻的海景。观光平台四至六层设有精品观景酒店,底层外围设有直升飞机停机坪和码头。</p> <p class="ql-block">耸立在观光平台东面的观光塔高145.6米,共19层,通过一楼室内玻璃栈桥和三楼室外彩虹栈桥与观光平台相连。因塔顶球体运用特殊材质,在阳光照射下展示出珍珠钻石般的形态和光芒,因而被赐予了一个华丽的别名—珍珠塔。在塔顶精心设置了三个圆形装饰金属球与六边形基座,衬托出“三、六”,即跨海大桥总长36公里,二者同声相应。</p> <p class="ql-block">观光塔塔顶玻璃球体中是第15至17层的全通透室内参观层,在塔楼内部的玻璃走廊上漫步,可以感受到悬空而行的刺激,俯瞰周围的壮丽景色‌,当然,恐高者慎入。</p> <p class="ql-block">第19层为塔顶室外参观层,可站在东海至高处俯视大桥的气势恢宏和远眺整个杭州湾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的美。如果没有风,可是观日出和日落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但是今天海天一洲上风大得不得了,在第三层已经站都站不稳,特别是第19层塔顶室外参观层,“企图”环绕一周简直是“痴心妄想”,我刚站出去三秒钟就被“吹”进室内了。只好乖乖待在室内观光层的玻璃栈道上看看了。</p> <p class="ql-block">回望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劳的双手,非凡的智慧,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原始文明,将蛮荒之地变成美丽家园。如今,这里已经拥有令人惊叹的现代文明,长桥飞跨海天,天堑变通途。相信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还会继续创造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25.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