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访浚县“三山五塘花斑石开采遗址”

无花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座山,五个坑,花斑石,进京城,建宫殿,修寝陵,巧匠人,技术精,显身手,有传承,千百年,扬名声</font></b></h3> 浚县不愧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黎阳古城,正月庙会,黎阳仓遗址,伾山大佛,碧霞元君,千佛寺石窟,还有非遗大运河、泥咕咕。但是浚县还有一种东西早已闻名遐迩、名声在外,那就是被誉为“中原贡品”的花斑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早期的白寺塘遗址照片(网络)</h3> 花斑石在浚县的历史上,像大佛、庙会、运河等等一样,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早期的小塘沟照片(网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早期的石船坑照片(网络)</h3> 花斑石又称紫花石,俗称竹叶石、花石、纹石,是一种珍贵的天然石料,这种石材是五亿多年前寒武纪时期火山喷发、海相运动过程中,海底的多种颜色鹅卵石经过沉积、覆盖、高温、高压等物理过程再生而成。花斑石质地坚硬,细腻润泽,湿润如玉,花纹丰富多变,色彩斑斓亮丽,兼有红、紫、绿、橙、黄等多种颜色,它的色彩、纹理、造型、质地都有着令人赞叹的清秀之美。它既是石材又是建材,且在全国只有河南浚县、山东临朐、江苏徐州、湖北三河四地有此石材,其中又以浚县花斑石品种多,质地佳,因此浚县花斑石在历史上一直为皇家所用,禁止民间私自开采,主要用于皇宫陵寝的建筑和装饰,民间鲜见使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原石</h3> 早期开采花斑石只能按最大尺寸开成毛材,利用运河漕运,经卫河进入御河,沿途北上到达通州,暂存于御用花斑石厂,什么时间用,就及时运到工地。元代的大明殿、明代的奉天殿、皇极殿(清代太和殿的前身,俗称金銮殿)、清代的坤宁宫、乾清宫、宁寿宫、锡晋斋(和珅居所)、澹泊敬诚殿(承德避暑山庄)等殿堂,还有一些帝王的陵寝如清冒陵(嘉庆帝陵寝)、清隆恩殿、明定陵、明永陵的宝城等建筑所用的石材中都有产自浚县的花斑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截面图</h3> 如今,地面上早已难以见到花斑石,尚有一小部分被埋在几十米深的地下,亦或在石层夹缝中偶见薄层花斑石。由于花斑石比较少见,所以发展到今天,市场上可以见到的基本都是一些用料较小的小物件、把玩件等,如茶宠、砚台、小茶盘、茶罐、茶壶、茶碗、镇纸、十二属相、烟灰缸、笔筒、笔洗、平安扣、把玩球等等。在屯子镇附近的都有专门雕刻花斑石把件的艺人,姚厂村还有艺人办有规模不小的花斑石展览馆。当然,花斑石毕竟属于石材建材,不是金银宝石,并不是踪迹难觅,由于五大石窝坑采石遗址中,遗留有过去采石时留下的大量碎石,如果运气好的话仍可捡到小块的各种各样的花斑原石,在采石坑遗址石层中也可看到夹层中存在的花斑石。目前在收藏者手中也可见到品相不错,品种不一,各色各样的小块花斑原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姚厂村花斑石展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琳琅满目的花斑石工艺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迷你小茶壶</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斑石工艺品</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爱好者藏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爱好者藏石</h3> 关于浚县花斑石的开采早有耳闻,也看到过一些资料,最近与浚县屯子镇工作的好友郝尚岭利用业余时间多次深入到浚县屯子镇善化山、象山和白寺山等地,实地探访花斑石开采遗址,并一一查阅了许多资料。通过实地考察,郝尚岭还联系浚县文旅部门有关人员,首次证实了在浚县当地古城文庙大成殿地面、大伾山睡爷洞门洞两侧方形石柱、中军亭地面;浮丘山的寝宫楼门口地面巨型地砖四个地方都有规模大小不一的花斑石石材使用,由此可见浚县所产花斑石除了供北京皇家使用,在我们浚县当地部分文物场所内也有少量花斑石石材的使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浚县文庙大成殿内花斑石地砖,该殿建于明1374年,由于年代久远,地砖磨损比较严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地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地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地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地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睡爷张三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丰张仙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伾山张三丰洞两侧方型花斑石石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伾山中军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军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伾山中军亭地面花斑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伾山中军亭地面花斑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伾山中军亭地面花斑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浮丘山寝宫楼大殿地面巨型地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浮丘山寝宫楼大殿地面巨型地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浮丘山寝宫楼大殿地面巨型地砖</h3> 2011年鹤壁媒体曾经报道在浚县新镇前胡岸村胡氏祠堂内发现一通明代龙纹花斑石碑,石碑高1.51米,宽3.40米,厚0.27米,石碑为青底龙纹花斑石。石碑四周刻有蟠枝莲,刀工精细,图案精美。石碑下有底座,两侧有抱鼓,抱鼓上雕刻麒麟、狮子,线条流畅,造型生动。立碑年代为“明代隆庆二年夏四月”,时间上与浚县当地大规模开采花斑石相吻合,在明代,花斑石为皇室专用品,胡氏宗祠里之所以能出现如此大的花斑石碑,且是有别于花斑石多为竹叶纹、鹅卵纹的青石龙纹很罕见。经实地考察,该石碑是否产自浚县当地的五大遗址尚不得而知,同时如此巨型的花斑石在民间使用也实属罕见。目前该祠堂已经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浚县新镇前胡岸村胡氏祠堂石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抱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抱鼓</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碑花斑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碑花斑纹</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保牌</h3> 经过对善化山、象山、白寺山三座山的实地探访,历史上浚县花斑石的开采共有五处,按照它们所处方位称作:天、地、玄、黄、白五塘,也称作“五个石窝坑”。长久以来浚县当地人也把上述五个采石坑称作:秃叫坑、石船坑、小塘沟、老塘沟和白祀塘。前四个塘在浚县屯子镇善化山和象山。四个采石坑为什么叫天地玄黄,据说古人有按天、地、玄、黄排列方位的习惯。天为南方,天塘在象山的东南山坡处;地为北方,地塘在象山北面善化山的东南山坡处;玄为东方,玄塘在象山的东北山坡处;黄为西方,黄塘在玄塘的西面象山的半山腰处;白塘在浚县白寺镇白祀山的东北方向。目前五处采石坑除老唐沟已经被填平外,其余均被作为遗址被保护起来,其中白寺塘保护最好,开发成了旅游景点,建有步道、玻璃栈道、观景台等,还有专人看护。并且列为了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塘的具体情况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十年代左右的善化山(网络图片)</h3> 天塘。地址在浚县屯子平房山与钊寨之间,属于姚厂村地界,今人叫“秃叫坑”,因这一带山石秃裸,且多有猫头鹰栖息(浚县民间称猫头鹰为“秃叫”)而得名。古人有以天地玄黄排序的习惯,且有“南郊祭天”之说,在屯子四塘中,它居最南,故此为天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塘是五个塘口中唯一一个目前已经被填平耕种的采石坑,据悉该坑深达十余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棵高大的杨树目前只剩树头</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虽然坑被填平,但是在其周边仍旧可以看到过去采石遗留的花斑石碎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虽然坑被填平,但是在其周边仍旧可以看到过去采石遗留的花斑石碎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虽然坑被填平,但是在其周边仍旧可以看到过去采石遗留的花斑石碎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虽然坑被填平,但是在其周边仍旧可以看到过去采石遗留的花斑石碎片</h3> 地塘。地址在善化山东南约200米处,属于屯子村地界,今人称“石船坑”,因当年开采的石坑中间留有一处像船形的山石而得名。古人以天与地对,南与北对,它在屯子四塘中居北,故此为地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保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船坑</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巨石貌似石船</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塘坑内有狐仙庙,每年阴历年有庙会</h3> 玄塘。地址在屯子镇董厂村与郑厂村西北部,属于董厂村地界,也叫“小塘沟”。《词源》:“玄”汉指上或天空。古有“唯汉十世,将郊上玄”之说,方位之中,东西相比东为上,它在屯子四塘中居东,故此为玄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塘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塘沟内有附近村庄供奉的鲁班庙,有庙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班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保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班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代开采遗址</h3> 黄塘。地址在象山与平房山之间,属于郑厂村地界,又名“老塘沟”。遗址处有两个南北相邻、深达数丈,且边沿陡峭的石窝坑,当地群众称它“憋死牛坑”。它在屯子四塘中居西,故此称黄塘。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塘遗址开采痕迹比较明显,但是没有看到遗址保护标识</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坑内遗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坑内遗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坑内遗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坑内遗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坑内遗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坑内遗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坑内遗址</h3> 白祀塘。地址在浚县白寺山东北麓,属于白寺村地界。白寺山古称白祀山。遗址处有“千层山,万层石”裸露。白寺塘有大壶天洞窟,保护比较完整,已经开发成景点供游人参观游览,有县级重点文保牌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壶天洞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遗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斑石遗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景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景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寺塘遗址开采遗留的花斑石碎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寺塘遗址开采遗留的花斑石碎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寺塘遗址开采遗留的花斑石碎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寺塘遗址开采遗留的花斑石碎片</h3> 浚县屯子镇善化山花斑石最早在汉代发现并引起当时人们的重视。1973年4月在屯子镇姚厂村西象山东山坡处发现出土一块花斑石材质的汉画像石铭文碑,画像石内容分为四组,最上一组刻有铭文,铭文字高14厘米,宽27厘米,隶书,阴刻有68个字。现珍藏于河南省博物院。到唐代得到进一步开采利用。元代修大明殿所用花斑石就在屯子镇采运。到明代永乐、万历、嘉靖、天启和清代嘉庆年间曾在屯子镇设制专门的采石场大规模开采花斑石,两代的陵园宫殿的修建和装饰都有浚县花斑石的身影。屯子镇象山石壁上曾发现一处刻于明天启六年四月(1626年)奉旨开采皇极殿花斑石的摩崖石刻,其上记载:“天启六年四月廿八日,奉旨开采皇极殿花石题。钦差工部都水司主政吴炳,南直宜兴人,监督。部题委浚县典史舒国珊,江西玉山人,调度督理。王工开天、地、玄、黄及白祀五塘奇石而最精者,铭为后鉴。赐进士、文林郎、知县事卞之伟,山东莱芜人。每日夫匠千名,北山匠头王大文、宋大阳。”通篇为7行、110字的竖写文字,说明了在明代天启年间,奉旨修复皇极殿而在浚县开采花斑石,明熹宗委派工部都水司主政、南直隶省宜兴人吴炳为钦差大臣专事监督开采花斑石。同时,工部委任浚县典史、江西玉山人舒国珊协助钦差大臣具体负责调度监工事宜。2007年8月,70多岁的著名考古专家刘精义先生(1996年曾来浚县考证花斑石遗址)专程来到屯子镇考察地塘和玄塘,证实北京部分皇宫和陵寝所用花斑石地砖或墙砖的图案与浚县“五塘”的花斑石花纹一致,也与史书记载的一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画像石铭文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摩崖石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浚县屯子镇天地玄黄四坑的位置</h3> 由于浚县屯子开采石材的历史久远,且人数众多,开采出来的“五塘奇石”进行粗加工的地方逐步形成了村落,加工石材的地方叫“厂”,以带班人姓氏在象山脚下逐渐形成了现在屯子镇的“姚厂”、“郑厂”、“董厂”、“郭厂”和“李厂”五个村庄(自南向北紧邻)。悠久的采石历史造就了大批的能工巧匠,采石离不了石匠,采石又造就了许多石匠。浚县采石和石雕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历唐、宋、明、清,至今长盛不衰。收藏于浚县博物馆内的12块汉画像石,就出自浚县石雕艺人之手。其图案之精美、刀法之精湛,足以说明浚县石雕工艺源远流长。屯子镇的郑厂村等五个村子就是豫北石雕的发源地。浚县屯子镇的石雕产品素以刀法精湛、风格纯朴、造型优美而自成流派。浚县的石雕艺人千百年来继承了先辈们传统的细腻、质朴的雕刻技法,发扬了先辈们精于传神达意、善于造型夺势的石雕艺术内涵,同时也把传统的石雕技艺及石雕文化从一个顶峰推向了另一个顶峰。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建设活动,都有浚县石匠艺人的参与,可惜成千上万的采石匠,至今只有“北山匠头王大文、宋大阳” (象山《天启六年奉旨开采皇极殿花石》题记)留有名字。清末时期,浚县屯子还有不少的御用石匠。1924年,修建南京中山陵时,屯子郑厂等村50多名石刻艺人到南京雕刻达一年之久;南京中山陵建国大纲也出自郑厂石匠之手。新中国成立后,重修开封龙亭,郑厂等石刻艺人又一举夺标。北京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十大建筑,浚县屯子郑厂等村艺人都曾大显身手。新中国成立以来,浚县屯子镇石雕艺人层出不穷,技术精湛、成就较大的有王丰池、张玉瑶、张学英、朱运良等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寺塘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船坑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塘沟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秃叫坑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塘沟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原贡品牌匾</h3> 2012年7月,浚县屯子镇花斑石被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和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首批中原贡品保护名录。<br> 这组花斑石图文发表后,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一直不断有人留言并提供有关花斑石的信息,如有网友提供信息说在邯郸邺城博物馆的三台遗址有花斑石构件;在安阳大邑商博物馆也有花斑石雕件等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