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阴<div>7:00起床,7:40早餐,9:00出发。今天的计划是游览锦屏山弥勒寺和可邑小镇。弥勒寺距离我们的住处不远,9:28就到达了。</div><div>弥勒寺坐落在风景如画的锦屏山半山腰。寺庙始建于明代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因供奉弥勒大佛而得名。<br></div><div>在清代和民国,由于战乱,寺庙遭受了严重破坏。1987年至1990年,寺庙首次按照原规模进行了仿建,香火再次旺盛起来。自1994年以来,寺庙的庙宇和佛像进行了多次复建改造,如今已成为滇东南地区著名的佛教胜地,香火鼎盛,远超历史上的任何时期。<br></div><div><br></div> <div>大雄宝殿供奉弥勒佛。但见楹联豪气冲天:“纵眼现今无双寺,稽首当来第一佛。”大概意思是指弥勒寺是我国唯一一个“市、寺、佛”同名的寺,这里的弥勒大佛当是天下第一佛。<br><div><br></div></div> 19.99米的弥勒大佛端坐于锦屏山巅,俯瞰大地,护佑众生。<div>据说历史上锦屏山上就有弥勒大佛,只是由于战乱等原因被毁坏了,其规模大小不得而知。现在的弥勒大佛于1999年12月建成,基座上的“弥勒大佛”四个大字为南怀瑾先生所题,是世界上最大的弥勒佛像。大佛的塑造灵感来源于布袋和尚,象征着弥勒佛城美好净土的纯洁富饶和人们的安乐如意。大佛的基座上镶满了莲花瓣和如意宝珠,象征着美好和富饶。</div><div>弥勒大佛的佛身全部采用进口钛金或锡青铜铸造(不同资料记载材质有所不同),外涂金色,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十分壮观。<br><div><br></div></div> <div>思维弥勒佛<br></div>弥勒大佛座台的两侧有门,进去之后还有一层地下佛像宫殿,上下两层,里面装饰得金碧辉煌,中间两层通透,有一尊高大的思维弥勒佛像。<div><br></div> 思维弥勒佛像前有一千年阴沉木,人们利用阴沉木雕刻成了五尊不同的弥勒佛,分别是财神弥勒、行脚弥勒、智慧弥勒、闻、思弥勒。佛像自然天成,让人顿生敬畏!<div>阴沉木又称乌龙木、乌木、沉木、炭化木、东方神木等,系古时沉于水土之中的木材。远古时,原始森林中有大片名贵木材,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木材的枯木残根在水底泥沙中浸泡和磨压,改变了原来的物理性能:木质内在的脂肪、糖类等都在水中溶解得干干净净,清除了蛀虫、细菌的生存空间。有的被水底的泥沙腐蚀得丝丝缕缕,强化了材质的肌理美感;有的则变得刚劲挺拔,显示出峥嵘之姿,形成了古朴凝重、铜打铁铸般的效果。<br><div><br></div></div> 离开地下佛像殿,继续参观。<div><br></div> 弥勒寺之宏阔拥有大佛、大运、大雄、大智四院,集弥勒强巴相、弥勒思维相、弥勒仙光相、弥勒布袋相、弥勒天冠相之绝,成为弥勒道场之大寺。山门上方悬挂着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的弥勒寺寺名,两侧楹联诗意盎然,增添了寺庙的文化气息。<div><br></div> 为了拍照的需要,我的朋友带了小型无人机。<div><br></div> 第一佛手<div>第一佛手在佛教中象征着施无畏印,寓意佛法无边,象征着世事只有做了才知道,佛法无所不知。<br></div><div><br></div> 寺内的龙华宝塔高64.15米,寓意着好运和吉祥,外观九层、内七层,为平面八角楼阁式塔,气势非凡。它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还代表了佛陀的法身,象征着佛意所依。<div><br></div> 弥勒寺内天王殿。天王殿和韦陀殿是同一个概念。天王殿又称为弥勒殿、韦陀殿,是因为弥勒菩萨和韦陀菩萨通常供奉在一个殿上。天王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背面供奉韦驮天尊,因此得名。<div><br></div> 供奉在天王殿中的天冠弥勒<div>天冠弥勒是指弥勒佛头戴宝冠的形象,象征着佛陀的尊贵和智慧。在佛教中,天冠弥勒菩萨(也称为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被称为“未来佛”,预示着释迦牟尼佛之后的佛法传承和教化。<br><br></div> 钟楼位于天王殿之后,与鼓楼相对。<div>1. 钟楼传统上承担着报时的功能。<br>2. 在寺庙中,钟楼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晨钟暮鼓是僧侣们的日常作息信号,敲钟标志着一天劳作的开始。<br>3. 钟楼也是地位和规模的象征。在过去,并非每个地方都有钟楼,它通常仅存在于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如皇城和规模宏大的寺庙。<div><div><br></div></div></div> 鼓楼位于天王殿之后,与钟楼相对。通常被称为晨钟暮鼓的建筑。这里的“晨钟暮鼓”并不是指早晨敲钟、晚上敲鼓,而是指先敲钟后敲鼓的仪式顺序。鼓楼在佛教寺院中通常用于报时和集众,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僧众的作息规律。此外,鼓楼在佛教仪式中也有其特定的功能。鼓声在佛教中常用于召集僧众进行法会或日常活动,具有提醒和集结的作用。鼓楼的设置不仅体现了佛教寺院的庄严和秩序,也是佛教信仰和文化的重要体现。<div><div><br></div></div> 弥勒寺内历史与宁静并存 。<div><br></div> 弥勒寺山门。<div>“市名弥勒、寺名弥勒、佛名弥勒”,三者同名,实属罕见。<br><div><br></div></div> <div>此处山清水秀,地势陡峭,四处可见高大的林木,环境优美,景区中的弥勒寺恢宏大气,香火很旺。</div><div><br></div> 据说从山下到大佛需走1999级台阶。我们是乘景区车到达山顶的,下山是延台阶步行,不过行走过程中我适当的对台阶进行了计数,觉得不会有1999级,也许是宣传所需的数字对应吧。<div><br></div> 弥勒大佛不仅是佛教信徒的朝拜圣地,也是市民和游客旅游休闲的绝佳去处。它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秘,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div><br></div> <p class="ql-block">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来这里,这里都是一个可以放松心情或洗涤心灵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石刻“锦屏重光”。<div>一言譬之,锦屏山呈万木丛林之恢宏,托19.99米佛像之高大,延1999道台阶之绵长,显百年古树、潺潺清泉之灵秀,自成'旅游胜地'之大观。</div><div>11:25返回酒店。<br><div><br></div></div> 12:00午饭,质量上保持了上一餐的优秀,而且相邻两餐总会有两到三个菜品的调整。谢谢厨师长!当然也要感谢领队小张。<div><br></div> 14:00出发去往距离驻地20多公里的彝族小镇—可邑小镇。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小镇掩映在青山之中,空气清新,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div><br></div> 可邑小镇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的西三镇,是一个具有360多年历史的彝族古村落。这里的彝族支系阿细人占据了当地总人口的99.6%。<div>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啊细”,是彝族的一部分。彝族有很多的支系,比如阿吾族,撒尼族,黑彝族,白彝族等,阿细聚居于云南省石林、弥勒、丘北等县。<br><div><br></div></div> 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聚居地“可邑”,在阿细语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div><br></div> 小镇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而闻名,是世界十大名曲“阿细跳月”的发源地,也是创世史诗《阿细先基》最盛行的地方。<div><br></div> 可邑小镇世代生活着彝族支系——阿细人,在这里青年男女结婚一直延续着中国最简约的阿细婚俗。一不要嫁妆,二不要彩礼,三不要酒席。而是一担清水定终身,一背柴禾认公婆。小伙子、姑娘互相爱慕,小伙子就挑一担水,运到女方家,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就会让小伙把水倒入水缸中,不同意就把水泼出门外。<div><br></div> 而姑娘则会上山捡回一背柴火到男方家里,如果男方父母同意,男方父母让姑娘快把柴火放到柴堆中。<br>这便是彝族阿细人最古老、纯朴的婚俗。由此可以看出,能劳动,会劳动,在阿细人心中的重要性,男女们通过劳作定终身。<div><br></div> 这是在可邑小镇游览时,看到的彝族文字与汉字的互译对比。<div><br></div> 不同地区的彝族语言存在差异。彝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六种方言,其中包括五个次方言和二十五个土语。<div><br></div> <div>这些方言和土语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分布和使用情况。<br>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大凉山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小凉山地区,包括圣乍、义诺、田坝等次方言。<br>东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的部分地区,包括滇黔、盘县、滇东北等次方言。<br>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包括石建、元金、峨新等土语。<br>西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包括东山、西山等土语。<br>中部方言:具体分布和使用情况未见详细说明,但属于六大方言之一。<br>尽管不同地区的彝族语言存在差异,但它们在语言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点。核心词汇和语法结构大体上是相似的,只是在不同地区存在细微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发音上,但并不妨碍彝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div><div><br></div> 舞蹈“阿细跳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可邑小镇也因此获得了“全国生态文化村”、“民族团结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br><div><br></div> <div>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可邑小镇提供了一个让心灵得以放松和沉淀的地方。<br></div><div><br></div> 这种设计,是不是很上档次?<div><br></div> <div>在美丽的国家4A级可邑小镇旅游风景区,有一座阿细百年老宅,它的主人享有“党员旅游经营示范户”和“青年创业先锋”光荣称号。老宅门口有一个用石板铺成的院落,院落入口处的矮墙上,贴着“百年老宅”和“阿细蜜源”几个醒目的大字。<br></div><div><br></div> 百年老宅 — 阿西蜜源。<div><div><br></div></div> 老宅内摆满了自制的工艺品。<div><br></div> <div>拐杖类。</div>这些工艺品多为借助山林中的根枝成长的象形进行雕琢而成。<div><br></div> <div>当然还有与蜂蜜和蜂蜡有关的制品。</div><div><br></div> 由墙上的世界地图,感觉到老宅的主人有胸怀,是一个放眼世界的人。<div><br></div> 细细参观,明白了阿细蜜源是一个蜂业有限公司的名字。该公司依托云南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在香格里拉、梅里雪山、丽江玉龙雪山、高黎贡山、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和广西巴马等天然原生态区域建有数十个生态养蜂基地。这些地区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无任何工业和农业污染,采集的蜜源均为天然成熟、优质纯净且零污染的蜂蜜。<div>噢,明白啦。这里是弥勒阿细蜜源蜂业有限公司的所在地啊。<br><div><br></div></div> 从生活条件和门帘上的“知足”二字,能够感到阿细人的淳朴厚道。<div><br></div> 可邑小镇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还融合了喀斯特地貌风光、彝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不愧是国家AAAA级景区。<div><br></div> 可邑小镇的建筑风格多样,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这里的建筑多为传统的彝族民居,黑瓦白墙,古色古香。<div><br></div> 小镇还保留了许多百年老宅,这些老宅的壁画精美,展示了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div><br></div> 梨花苑<div>几百年前,可邑村只住着几户人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村子里的花儿开了,树木也发芽了。村民一起修建村子,闲暇之余与自己心爱的姑娘相约梨花树下,美丽的阿细姑娘娇羞地坐在树上,洁白的梨花挂满枝头,清风拂过,花瓣纷纷飘落,留下阵阵花香。久而久之,小树慢慢长大、开花、结果,便成了今天的梨花苑。</div><div><br></div> 同心树<br>近百年来,可邑的情侣们习惯在这棵梨树下约会,姑娘们常常坐在树上。久而久之,只要是情侣或夫妻必定会前来坐一坐,继而也流传出:“此处过,忧愁撤,你我心情舒畅乐呵呵;坐一坐,把影合,夫妻生活幸福美满百年好合”。小树慢慢长大、变弯,形成了今天这个弯弯的爱心形状的同心树。此处也成了可邑爱情唯美的象征。<div><br></div> 走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两旁的老房子,青砖黑瓦,透着一股子古朴劲儿。这些房子就像是老朋友,静静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div><br></div> 宁静的山村、古朴的民风、好客的村民,还有那些精美的壁画,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氛围。<div><br></div> 阿西舞蹈雕塑。<div><br></div> 大约下午3:30左右,在阿细跳月广场,可邑小镇的艺术家们开始表演节目。<div><br></div> 我们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彝族表演,如阿细祭火、密枝节、阿细跳月等,这些表演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和独特的民族文化。<div><br></div> 阿细祭火是一种祭祀活动,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彝族人如何进行祭祀仪式,感受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br> <div>阿细人把生活习俗和劳动场景都融入了舞蹈中。<br></div><div><br></div> 绚丽浪漫的舞蹈像山里的流岚一般美。<div><br></div> 彝族阿细姑娘们的舞蹈仿佛是天边的亮,永远不落幕。据说她们的舞蹈中,希冀之火延绵不绝,照亮了每一个夜晚。无论是欢快的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的聚会,阿细姑娘们总是能够翩翩起舞,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舞蹈才华。<div><br></div> 彝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血液里流淌着的天生的唱歌跳舞的原始基因。舞蹈音乐时而优扬婉转,时而热烈豪放,触动人的心弦。<br><div><br></div> 这位演出者是用口含的一种特殊乐器(好像是木叶),吹奏着很复杂的曲子,估计技巧上要求很高。<div><br></div> 表演中的阿细姑娘。<div><br></div> 通过这次游览,深刻感受到了阿细舞蹈的魅力和阿细人的热情。<div><br></div> 来可邑小镇旅游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观看舞蹈阿细跳月,因为这里是阿细跳月的发源地。<div><br></div> 阿细跳月的起源有多种传说:<br>1. 源于雷电山火:远古时代,阿细先民在原始森林中生活,因 雷电引起的大火,部落首领带领大家扑火,大火扑灭后,人们视火为神灵,每逢年过节围着火跳舞,逐渐演变为阿细跳月。<br><br>2.源于刀耕火种:阿细地区的人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为了抢时间为奴隶主尽快烧荒、播种,人们在滚烫的田野上劳作,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后来发展为阿细跳月。<br><br>3.源于爱情故事:有一对阿细青年在大火中失去爱人,在月光下跳起舞来纪念这段爱情,逐渐演变成阿细跳月。<br><br>4.源于南诏时期的战争:专家学者考证认为,阿细跳月起源于南诏时期的“独脚乐”,与现在的阿细跳月形式相似。<div><br><div>不管哪种传说成立,最终的结果是在1945年,舞蹈家梁伦先生在弥勒西山采风,被阿细人的“跳乐”所折服,又见这种“跳乐”多在月白风清的夜晚进行,故为之取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叫:“阿细跳月”,并一直沿用至今。<br></div></div><div><br></div> <div>可邑小镇的阿细跳月表演者是一群青年男女,他们随着节奏急促的音乐起舞,动作矫健飘逸,韵律强劲,场面颇为壮观,赢得了在场游客的热烈掌声和叫好声。阿细跳月的舞蹈步伐似触火弹跳,动作包括踹脚跳、单腿跳、弹步跳、转身跳、拍掌跳等,这些动作都源于阿细人的劳动生活。这种舞蹈不仅展示了阿细人的舞蹈技艺,还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文化。<br><div><br></div></div> <div>阿细跳月不仅是彝族阿细人的文化瑰宝,还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集歌、舞、乐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对增强民族团结和进行文化交流发挥着积极作用。</div><div><br></div> 演出的最后节目,应该是密枝节(具体名称记不清了)。<div><br></div> 密枝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游客可以参与其中,体验彝族人的节日庆典,表演者与旅游观赏者合着阿细音乐的节拍共同起舞,感受阿细的热情和欢乐。<br><div><br></div> 可邑小镇的发展模式值得称赞,它在促进旅游经济的同时,也注重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其他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div>16:02离开可邑小镇等车并返回酒店,17:07游泳后泡温泉。<br><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18:00吃晚饭,有些饿了忙着吃,对菜品的拍照迟了些。不过,餐食菜肴令人满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18:50外出购买明天的小吃。因为听导游说,明天的景点比较丰富,估计不能保证中午按时吃饭,导游建议大家带点零食,旅游途中适当的垫一垫。</p><p class="ql-block"><br></p> <div>“三代一品封典”坊<br>闲逛中,在东门街中段,看到了一座造型优美、气势恢宏、高大雄伟的牌坊。 这座牌坊是因王炽多次出资出力,帮助当时的清政府抗击外敌,援助落难的慈禧太之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御旨旌表王炽,由王炽请通海名匠建造的。</div><div>石坊高约10米,宽6米,四柱三间三重檐,用青石建造,东西向,占地64平方米,柱脚石墩有四对石獅 相背而立。整座牌坊雕琢精细优美, 坊顶正脊正中有宝瓶石雕,两端饰鸱吻,主楼正中有一镂空石龙盘抱的竖匾,上面镌刻着“圣旨旌表” 4个大字。竖匾下的横匾上镌刻着“三代一品封典”六个大字。坊柱上镌有三副楹联,牌坊台基东西两面各有垂带式踏踩七级,整座牌坊工艺宏博精湛,气势雄伟,在全国也属罕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div><div>19:35回酒店房间看电视,23:50睡觉休息。</div><div><br></div><div>待续。 背景音乐:阿细跳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