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梁思礼(20241222)

咪咪熊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梁思礼(1924-2016),生于北京,梁启超最小的孩子,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导弹火箭控制系统研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理论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中国航天 CAD / CAM 、软件工程化技术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梁思礼于1941年17岁时赴美留学,在普渡大学获电机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在辛辛那提大学获无线电工程与自动控制硕士和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前,他毅然回来报效祖国,先后在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工作,1956年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主持控制系统研究室工作。作为战略导弹主任设计师和远程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他先后主持并参加了"东风二号"、"两弹结合"、"东风五号"、"长征二号"等导弹、运载火箭型号控制系统的研制。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为向太平洋发射远程导弹试验发挥了突出作用。他对航天可靠性工程学提出精辟论述,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在航天系统首次倡导航天 CAD 技术,被誉为航天 CAD / CAM 技术的奠基者和技术带头人。他率先提出和推广并行工程、电子系统小型化和系统集成化,积极推动中国航天高质量、高可靠性、可持续发展,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2016年4月14日,梁思礼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唁电,对梁思礼同志逝世深表哀悼,向梁思礼同志的亲属表示慰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唁电中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梁思礼同志毅然归国,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严谨作风令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梁思礼院士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满怀爱国热情◇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启程回国</p> <p class="ql-block">1941年秋,梁思礼与姐姐梁思等人在去往美国的"柯立芝总号"邮轮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8年 CSCA 在纽约的成员合影◇二排左三为梁思礼</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村。彼时,梁氏一族迁居此地已有二百余年。新会风俗"尊师务学问,不逐虚名",梁家虽世代以农耕为业,族人亦多读书。至其祖父梁维清始中"生员",俗称秀才,梁家跻身于绅士阶层,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乡绅。</p><p class="ql-block">梁启超,作为梁氏家风传承的桥梁与灯塔,他不仅深受祖父与父母的言传身教之泽,更在继承与发扬家族爱国精神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他的教育哲学与实践,根植于中国传统儒学的深厚土壤,同时又勇于吸纳近现代西方科学理性的光芒与民主自由的精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梁启超寄望于自己的子女,能够培育出健全而独立的人格,成为新时代的国民典范,即拥有坚定信念、无惧挑战、心怀天下的"新民",并锤炼出不惑于外物、不忧于境遇、不惧于未来的君子之德。</p> <p class="ql-block">总论任公先生一生成就,不在学术,不在事功,独在他迎接新世运,开出新潮流,撼动全国人心,达成历史上中国社会应有之一段转变。</p><p class="ql-block">-﹣梁漱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广东新会之骄子,近代中国思想巨擘。自幼颖悟,勤勉好学,以"神童"名扬四海。他倡导维新,力推变法,虽屡遭挫败,流亡海外,然其救国之心炽热如初。从政坛风云到学术殿堂,他皆能游刃有余,以笔为剑,唤醒民众。晚年致力于教育,培育英才无数,著《饮冰室合集》。其一生,是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不懈奋斗史,爱国情怀与救国抱负贯穿始终,虽历风雨,矢志不渝。</p> <p class="ql-block">梁任公之后嗣,人品学问,皆中国之第</p><p class="ql-block">一流人物,国际知名。</p><p class="ql-block">-﹣傅斯年</p> <p class="ql-block">  1924年饮冰室屋顶方砖( MCT ):该方砖为2024年饮冰室修缮时首次发现, MCT 为义品砖窑厂简称( Manufacture C é ramique de Tientsin ).</p><p class="ql-block">天津梁启超纪念馆捐赠</p> <p class="ql-block">童趣"老白鼻"</p><p class="ql-block"> 饮冰室对于所有的梁家儿女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大家都说饮冰室就是自己永远的家。</p><p class="ql-block"> -﹣梁思礼访谈</p><p class="ql-block"> 饮冰室是一座意大利风味十足的两层半小楼,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楼的一层是父亲写作、藏书和接待客人的场所。靠北的三间是相通的,屋中有很多书柜,书柜从地面一直到天花板,很高很大,布满四周墙壁。书柜中装满线装书,汇集了父亲收集的各类珍本善本。一套线装的《二十四史》拼成一长方形,占据了半壁墙。饮冰室里充满着中西文化的和谐交融。</p><p class="ql-block">-﹣梁思礼访谈</p> <p class="ql-block">童趣"老白鼻"</p><p class="ql-block">饮冰室对于所有的梁家儿女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大家都说饮冰室就是自己永远的家。</p><p class="ql-block">-﹣梁思礼访谈</p><p class="ql-block">饮冰室是一座意大利风味十足的两层半小楼,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楼的一层是父亲写作、藏书和接待客人的场所。靠北的三间是相通的,屋中有很多书柜,书柜从地面一直到天花板,很高很大,布满四周墙壁。书柜中装满线装书,汇集了父亲收集的各类珍本善本。一套线装的《二十四史》拼成一长方形,占据了半壁墙。饮冰室里充满着中西文化的和谐交融。</p><p class="ql-block">-﹣梁思礼访谈</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欧洲战役史论》手稿</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著《饮冰室文集全编》</p> <p class="ql-block">1924年的盛夏,北京城迎来了梁启超家族的新成员﹣﹣梁思礼,这一年,梁启超先生已届知天命之年,对这位幼子的到来,他倾注了无尽的宠爱与期望。作为梁启超膝下最年幼的儿子,梁思礼的童年时光尤为珍贵,因兄长、姐姐们纷纷远渡重洋求学,在"饮冰室"享受着父亲更多的关怀与陪伴。</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在清华执教的岁月里,他常常会带着年幼的梁思礼漫步至清华西园住宅的近旁,那里有喷水塔,景致宜人。在悠然的时光里,梁启超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与儿子互动,他轻声地数着"一、二、三",引导着小思礼模仿军队的体操动作,这样的场景充满了亲子间的温馨与乐趣。</p> <p class="ql-block">梁思礼在天津"饮冰室"前与哥哥梁思达、姐姐梁思懿、梁思宁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白鼻新近又长进一种学问,昨日起阿时教他认五个字,今日居然全记得。</p><p class="ql-block">-﹣梁启超家书中三岁时的梁思礼</p> <p class="ql-block">在饮冰室的书香萦绕中,梁启超不仅埋头于著作的海洋,更将深深的父爱化作笔尖下的涓涓细流,跨越重洋,向远在加拿大与美国的子女们(包括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寄去了超过三百封情深意长的家书。偶尔,当梁思礼踏入这充满智慧与温情的书斋,梁启超会突发奇想,拉着他稚嫩的小手,以"老白鼻"之名,共同编织对思顺姐姐的思念与叮咛,让这份跨代的亲情在字里行间流淌。</p> <p class="ql-block">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只有四岁半。如果说父亲遗传给了我们什么,很简单,就是两个字﹣﹣爱国。他给了我们一颗爱国之心。</p><p class="ql-block">-﹣梁思礼访谈</p><p class="ql-block">有人曾经问我,"您从您父亲那儿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回答"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母亲给我的影响很大,她以传统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她给我讲了很多爱国的故事,像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p><p class="ql-block">-﹣梁思礼访谈</p> <p class="ql-block">当梁思礼年仅四岁半,正需父爱庇护之时,梁启超却溢然长逝,由母亲王桂荃独自撑起一片母爱的天空,细心呵护他成长。这段经历,虽充满了遗憾,却也铸就了梁思礼坚韧不拔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1936年,梁思礼与母亲王桂荃在饮冰室合影(王桂荃抱着外孙女吴荔明,她被的梁思礼逗哭了)</p> <p class="ql-block">梁思礼还记得母亲常常向他讲述父亲的非凡经历,和他谈哥哥姐姐的学习工作。在最艰辛的日子里,他们依然对国家保持着纯真的爱,对工作保持着最高的热情,他们的每一步足迹,都深刻烙印着家族的独特印记,成为梁思礼生命中难以磨灭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灼灼年华</p> <p class="ql-block">赵天麟是耀华中学第三任校长,他为沦陷区失学学生提供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利用学校在英租界的特殊条件,继续悬挂中国国旗,坚持讲授英文课、拒开日文课,拒绝使用日伪教材。这一系列爱国举措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1938年6月27日,他在上班途中被日军暗杀,他的爱国事迹被后世广为传颂。</p> <p class="ql-block">邮轮从上海出发,经马尼拉、东京、夏威夷最后到达旧金山。</p><p class="ql-block">乘坐邮轮的时间很长,到旧金山大约要三个星期。船到美国后,梁思礼辗转到了明尼苏达州的嘉尔顿学院。可是,刚刚安顿下来仅半个月,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战争中断了梁思礼与中国国内的一切联系,不仅不能和母亲通信,母亲想寄钱给他也不可能了。从此,17岁的梁思礼过起了在海外独自拼搏的留学生活,当穷学生整整八年。这段经历,磨练了他在困境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p> <p class="ql-block">梁思礼返回祖国时乘坐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梁思礼的爱国情怀也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1948年,他积极投身于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 CSCA )这一进步组织,并于次年成为该会执行委员会的一员。1949年,面对祖国的召唤,梁思礼更是毅然加入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这一爱国团体,积极动员广大中国留学生响应祖国的召唤,回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1958年,梁思礼肩负起关键使命,作为导弹控制系统仿制项目的核心领导者之一,他投身于苏联援助我国的 P -2导弹的仿制工作中,仿制代号"1059",意思是在1959年国庆10周年之际仿制成功。次年,"1059"近程液体地地导弹成功试射,标志着我国在导弹技术领域的初步胜利。</p> <p class="ql-block">梁思礼穿过的夹克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