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与娃娃教育

伟伟

<p class="ql-block">  《抓娃娃》这部电影已上映许久了,人们对其好评如潮。我一直想看,苦于没有时间,好在,最近,终于认真地观看了这部影片,看完之后,我也有一点自己的小感受。</p> <p class="ql-block">  这部影片主要通过沈腾和马丽的精湛演技,展现了一个关于家庭教育、成长和自我探索的故事。观众在欢笑中也能感受到电影所传达的教育反思和对亲子关系的深刻洞察。</p><p class="ql-block"> 电影中的主角马成钢为了让儿子马继业能够成为理想中的接班人,采取了极端的“穷养”教育方式,马继业在发现父母的真实意图后,选择了用高考交白卷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操控的反抗,致使马成钢的教育失败。不过好在结果还是完美的,马继业选择了自己理想的学校,完成了自己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影片的叙事手法细腻而巧妙,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场景和细腻入微的情感刻画,将观众缓缓带入了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世界。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到喜剧的乐趣,还能在欢笑之余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反思与启迪。</p> <p class="ql-block">  影片中,富商马成钢在大儿子富养“练废”的情况下,盲目迷信自身成长经历,精心打造贫穷“围城”,以苦难磨砺小儿子马继业,引导其养成吃苦耐劳、善于思考、精打细算和强身健体等品质。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人是具有独立感知体系的个体,人为构建的虚拟生活和认知体系终究还是被打破。幸运的是,马继业经过一番挣扎,没有放弃自我,最终选择了从小热爱的体育行业。在现实中,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理想化的方式去发展,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感知与选择,以“爱”之名对孩子进行着伤害。自己的孩子在高一选科时,我希望他选择物化政,孩子很听话,选择了物化政,而实际上,孩子想选物化生。进班后,发现环境根本不适合孩子学习,最终,费了大力气又调到物化生班里。这,是不是也是做为父母的过分干涉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呢?</p><p class="ql-block"> 电影中展现的吃苦式教育、塑造式教育、监控式教育等教育模式,是否可以呢?从结局来看,似乎也不是完美的。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个人怎么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不是由人们主观设计、人为规定的,而是由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任何虚拟的、构建的教育环境,必然难以培养完整的、全面的、自由的人格属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教育既是“小家之事”,也是“国之大计”。推动娃娃健康成长,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层面要结合孩子思想、心理特征,注重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主动引导孩子确立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多鼓励、多支持孩子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学校层面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遵循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成长需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政府层面要积极构建健康、公平的教育生态,为学生成长拓空间、强动力;社会层面要共同维护关心关爱青少年的良好氛围,营造多元化评价的舆论导向,多为青少年提供逐梦机会、搭建圆梦舞台。只要全体力量形成合力,重视教育,才能让孩子们实现各自不同的梦想。才会我们多姿多彩的世界,允许孩子向不同方向发展,才是最明智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抓娃娃》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它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探讨了沉重而深刻的话题,让我们在轻松享受电影的同时,也能对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引导而非强制,是启发而非灌输,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成长。这也许就是《抓娃娃》这部电影所要告诉我们的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