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的水系

黄溪诗社

<p class="ql-block">吴山的水系·随笔</p> <p class="ql-block">文/简斋</p> <p class="ql-block">要说吴山有水系,如今大部分人都会不相信的。因为这里处于江淮分水岭地界,老营盘的海拔就高达96米。光是吴王大道西段也有90米的海拔,所以谈到吴山的水系,很难让大家信服。可是现实中,八、九十年代或以前,吴山的水系一直是比较发达的。</p> <p class="ql-block">从地理上讲,吴山属江淮之间,地处高丘陵,高岗头地界。没有自然河流,平均最高点在车左村。自然雨水流向东南方向出水口,即南淝河的源头(国家水利部门,在彼处设有南淝河源头的地标)。当时的三县交界(长丰、肥西、寿县);东北流水出口,经吴山窑厂至桥冲水库。这里说一下桥冲水库,虽然在桥冲村境内,但是主要用水还是下游的井岗村:南岗头部分从黄小郢一直到大、小田埠。</p> <p class="ql-block">而老营盘的水流,就直接从新塘,楼塘入青龙陂,一路东去北转,流入龙门寺水库,又曲曲弯弯到达瓦埠湖,再汇入淮河。而南淝河水系是经巢湖入长江的。</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村村有沟坝,岗岗有塘口,冲冲有围堰,冲底下的水田冬季是不种庄稼的,水田都是放水养着的。来年水稻一季好收成。所以那时候一春分节气,农耕忙起来,水田里到处是鱼、虾、泥鳅、黄鳝、螃蟹。甲鱼等。耕地的伯伯每天都能带许多鱼儿回来。当时此地还没有小龙虾,小龙虾是1976年左右才传到我们这里,然后越来越多,它的繁殖能力特别强,由于损害庄稼,一时都成了人们的忧患了。</p> <p class="ql-block">1954年佛子岭水库顺利完工,随着淠史杭灌区的完善,针对我们地区的淠河干渠也贯通了,吴山人民借此东风,在魏老河建了一级泵站,在王楼建了二级泵站、老营盘建了三级站,吴山的灌溉水系就逐渐完善起来,农作物的灌溉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粮食产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大促进了人们搞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但缴了公粮还交了余粮,生活也得到了充分的改善。</p> <p class="ql-block">三级站的灌溉水路,从老营盘顶部水分三路,一路去了西边,吴小郢等处。一路向东南,经街西岗头东去,直到五十埠村。另一路,从路北到老邮政局门口右拐经当铺沟,分水塘,也是向东。灌溉前郢、后郢、徐大郢、井冈、西冲等。一直到90年代初,整个灌溉系统还是比较完整的。</p> <p class="ql-block">其间,镇内自然水系基本也是贯通的,一般都是按房檐滴水的自然流向分布,上面塘口满了,自然归下面塘口蓄水。都是祖上安排好的,大家都自觉地遵守。偶有因为捋花水而产生矛盾,发生口角也是不可避免的。</p> <p class="ql-block">吴山的姓氏很多,从塘口的名字就可见一斑:什么刘大塘,胡大塘等。其中有三大姓氏最为突出,他们说也是明洪武年间,经江西瓦屑坝移民过来的:他们是陶姓、郑姓和魏姓。其中,陶姓居多。吴山镇南、中、北各有一个陶大塘。目前只剩下学校门口那个南陶大塘了。其他的都建上了楼房,成了商业街、幼儿园、银行。</p> <p class="ql-block">从我记事起,现在能叫出名字的还有三十几口塘。可想而知,吴山当时是不缺水的。从西南算起:草塘、大概15亩,新塘、15亩以上;楼塘,墩塘,窑塘,深塘,刘河陂;玉丰塘、南陶大塘,陶大塘、北陶大塘、当铺沟、苇沟;分水塘,白水塘,青龙坝;土地塘、庙塘、新双堰;双塘,官塘,新塘,荞麦塘;陈塘、下塘、小新塘、徐大塘、中塘等;按照形状来分,有长塘、方塘、团塘、湾塘、三角塘等。</p> <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沟塘一个个都消失了,有的只是文字上的记载,或者人们口头上的相传。现在老镇区几乎没有了自然塘口,都用上了自来水,周边仅存的只有陶大塘、窑塘、土地塘而且面积都没有以前的大了,吴山已成了真正的山。</p> <p class="ql-block">随着市政道路的扩建,雨水管网的不断完善,土壤里的含水量也越来越少。原来村里打口井,十几、二十米就行了,现在没有百米开外,是绝无可能钻出水来的。看来保持土壤底层水分,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环节。</p> <p class="ql-block">自然水系是具有完整的生命形态的,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破坏了原有的水系的整体性,减弱了蓄水功能、缩小了排洪的通道。大量的原有水系被破坏,再加上现有排水系统不能贯通。达不到短时暴雨的排泄标准和要求,往往就会造成局部的内涝。这是近几年各大城市的通病。自然环境的改造与破坏,致使许多的濒危动物、植物、昆虫、鱼虾类的大量绝迹。现在你还能看到“芒虫”吗?以前一到芒种季节,一下雨遍地是“芒虫”,小放牛们开心死了,这些天赐之物,可以玩、也可以吃;随之减少的还有:秧鸡、鹌鹑、叫天、蚂蚱、蜻蜓、知了以及遍地的草药,各种本土的树木;这些子目虽然不影响生活,但是现在的孩子们就少了许多的田园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吴山的原始水系,是从老街心一分为二的。南流,从中学门口的陶大塘溢水口,至青龙陂,然后东去,经龙门寺水库拐入瓦铺湖,一直注入淮河。而庙塘归窑塘或者入陶大塘由谢小庄门口的新塘至董坝水库经魏老河,归龙门寺水库最后也是归入淮河的。由此看来,吴山古话说的街面花水,一半归长江,一半归淮河还是不够准确的,应该是吴山街上的水归淮河才对的。而归长江的只是车左那一部分了。</p> <p class="ql-block">记得,2017年2月我曾写道:拟建(吴王文化园),挖湖一片,碧水荡漾,引人入胜;设八角小亭,旁栽修竹弄翠,曲径回廊,紫藤遮阴;池中风荷摆动,品茗赏荷,别具风趣;抑或曲桥入湖,设亭于翼然,三五之夜,静影沉璧,恍如置身西子湖畔;湖心岛内,梅亭矗立,百花争妍,桂风飘香,置身于此境,汝心不悦乎?</p> <p class="ql-block">如今(吴王文化广场)已经建好了,甚是宏伟,只是可惜没有水系设计;后来又建成了(百花公园),还是没有水系体现;干巴巴的场馆,干巴巴的公园。后面好像还准备建一处公园,名字都取好了,曰:(芦汀公园);名字不错有水,估计这次应该考虑水系景观的设计了吧?古语:曲水有情,环抱为上。我等拭目以待!</p> <p class="ql-block">2024.12.20</p> <p class="ql-block">· 于吴王故里</p> <p class="ql-block">2024.12.25 · 改稿</p> <p class="ql-block">走在吴山的老街上,往日的记忆涌上心头。曾经,这里的水系如同血脉一般贯穿全镇,滋养着每一寸土地。还记得小时候,每到春天,家家户户门前的小沟渠里都会流淌着清澈的溪水,那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那时,村子里的沟坝、塘口、围堰星罗棋布,处处可见。孩子们喜欢在水边嬉戏,捉鱼摸虾,乐趣无穷。</p> <p class="ql-block">如今,现代化的步伐让这一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取代了昔日的泥土小道,但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水塘却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偶尔路过老镇区,望着那仅存的几个水塘,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惆怅。曾经热闹非凡的陶大塘、窑塘、土地塘,如今只剩下斑驳的痕迹,见证着时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新建的吴王文化广场上,阳光洒在现代风格的大楼上,周围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然而,少了那份灵动的水景,总感觉缺少了一些韵味。记得当初规划这个广场时,也曾有过美好的设想——碧波荡漾的湖泊,精致的八角小亭,蜿蜒的曲桥……可最终,这些美好的愿景并没有实现。尽管如此,每次来到这里散步,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如果这里有一片水域,该是多么美妙的画面啊。</p> <p class="ql-block">站在广场中央,遥望远方,思绪飘回到过去。那时,吴山的水系不仅滋润着这片土地,更连接着人们的心灵。它不仅是灌溉农田的重要水源,更是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夏日傍晚,劳作一天的人们总会聚在水边,聊聊天、散散步,享受着难得的宁静时光。这种简单而又温馨的生活场景,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吴山的水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那份对水的热爱与怀念却始终留在心底。希望未来的城市建设能够更加注重生态保护,让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重现昔日吴山水系的美丽画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