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至今依然航运繁忙。淮安依托这条黄金水道,已然成为江南最著名,最重要的航运枢纽,眼下这个点,也就是夜色中闪耀着金色光芒的位置,就是享有盛誉的、繁荣的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清江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15年,当时陈瑄开凿了清江浦河,使得该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清江浦因其“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东南四都”,享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清江浦是运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明清时期,这里不仅是漕运的中心,还有著名的清江督造船厂,负责制造和维修漕船,对中国的水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瑄开凿清江浦河,使该地区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清江督造船厂制造和维修漕船,对中国的水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清江浦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享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天下粮仓”等美誉。清江浦不仅是漕粮转运和漕船制造的中心,还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运条件,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淮安国师塔是为了纪念清朝顺治皇帝的老师、佛教名僧玉琳国师而修建的。玉琳国师,原名玉琳和尚,因其在佛教界的卓越成就,被后人尊称为国师。玉琳国师在慈云庵圆寂后,雍正帝为了纪念他,将慈云庵扩建为慈云寺,并在乾隆年间建造了国师塔。</p> <p class="ql-block">国师塔的建设历经沧桑。最初,玉琳国师在慈云庵圆寂后,雍正帝为了纪念他,将慈云庵扩建为慈云寺,并在乾隆年间建造了国师塔。然而,这座塔在历史上多次因战火而毁。2016年,借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的契机,原址上重建了国师塔,由建筑大师吴肇钊教授领衔的团队精心设计,总高度为62米,为九层八面楼阁式佛塔。国师塔的设计元素包括琉璃瓦屋面、庙黄色外墙、朱红色斗拱和挑檐以及汉白玉栏杆等,使得这座佛塔的绚丽与威严气势得以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国师塔不仅是纪念玉琳国师的建筑,也是淮安乃至里运河文化长廊的重要地标。每年,慈云寺和国师塔都吸引了许多居士前来修学,香客不断,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充满信仰和历史氛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吴公祠是为了纪念漕运总督吴棠而建的。</p> <p class="ql-block">吴公其人</p><p class="ql-block">吴棠,字仲宣,号棣华,安徽盱眙(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镇)人,晚清封疆大臣,历任淮安府桃源县(今江苏泗洪县)县令、清河县(今淮安市清河、清浦区)县令、邳州知州、徐海道员、江宁布政使、漕运总督、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四川总督、成都将军。</p> <p class="ql-block">吴棠出生于平民家庭,幼年勤奋好学,然家境贫穷,请不起老师,由父母自教。吴棠常借雪光,明月苦读。父亲在外教书每月得钱二三贯,却不足以养家,迫于生计母亲程氏磨豆腐,叫吴棠的兄弟吴检挑到市上卖,以此来供吴棠读书。在《淮阴市志》中这样写他的传:“自幼学习勤奋,‘家奇贫,不能具膏火,读书恒在雪月光照之下。’举人出身。历任桃源、清河两县知县、邳州知州。桃源县俗号强悍,过去主政者,‘率以猛,棠独以宽’。经常到乡间巡行,警恶怜贫,‘三年大治’。调清河县,处理县界纠纷甚力。邳州多盗,调任邳州知州,‘擒斩数百人。’聘名士鲁一同修《邳州志》。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扬州,淮上戒严,又调回清河县。到任后,‘招集民勇,申明纪律,乡镇立七十二局,练勇数万,首尾联络’。并传檄风、颖、庐、泗、滁、宿、徐、海各府州县,共同防御”。我们不难看出吴棠出生在贫寒家庭,由于他的勤奋,他的奋斗,在社会上不断提升,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p> <p class="ql-block">吴老先生雕像。夜色中依然昂首挺胸,一身正气。咸丰十年,捻军功克苏北重镇清江浦后,才命吴棠署淮海道。旋授淮徐道,帮办江北团练,‘修寨保民,贼数至,不为害’。十一年任江宁布政使兼署漕运总督,督办江北粮台。同治二年(1863年)实授漕运总督,次年署江苏巡抚。其间,拆武家墩以北石工,修筑清江城,并筑清江里运河南北土圩,上置炮台多座,以防捻军。又创建崇实书院,建文庙大成殿,置义学四所。四年调署两广总督,未赴任,仍留漕督原任,筹划恢复运河漕运,以小粮船岁运四万余石。黄河北徙后,裁河道吏员和河标营兵,改修防为操防,并改隶淮扬镇总兵。黄河、运河和洪泽湖等滩地涸出,试行屯田,‘划予各兵督耕充饷,以自然之利,养有用之兵。”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吴棠为漕运及苏北人民作出的贡献。“同治五年调任闽浙总督,次年调任四川总督,镇压川黔边境苗民起义。十年署成都将军。在任拨捐输银赈济灾民,疏呈捐输之弊,要求清政府‘讲求吏治,尤当于序补之先’。光绪元年(1875年)因病乞归,归后不足一月,病卒于滁州。</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曾经誉吴棠为“天子知名淮海吏”,翰林院编修钱振伦这样称道:吴棠“以民慈父,为国重臣。江淮草木知名,天下治平第一人”。由此可见吴棠在那个时代的影</p> <p class="ql-block">陈潘二宫祠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敕建,初祀永乐年间首任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俗称陈公祠。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于陈公祠加祀明总理河漕、水利名家潘季驯,遂更名为陈潘二公祠。</p> <p class="ql-block">陈潘二公祠,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轮埠路边,坐落于清江浦景区内,198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敕建,初祀明永乐年间首任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俗称陈公祠。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于陈公祠加祀明总理河漕、水利名家潘季驯,遂更名为陈潘二公祠。陈潘二公祠占地2096平方米,建筑面积1019平方式、公主、塑像、多媒体绿地上竖立了两方皇帝嘉奖陈瑄河历史名人的风采神韵。</p> <p class="ql-block">慈云禅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大闸南侧,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被顺治皇帝敕封为“大觉普济能仁琇国师”的玉琳法师在慈云庵趺坐而逝,康熙皇帝下令厚葬,并重修慈云庵,同时建造了“法王塔”。</p><p class="ql-block">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世宗胤禛下诏在慈云庵原址新建寺庙,改名为“慈云禅寺”,并亲题匾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两次南巡,均入寺瞻礼,并留下诗文和联句。</p><p class="ql-block">咸丰十年(1860年),慈云寺被捻军焚毁。同治元年(1862年),慈云寺得以复建重修,历经二十年恢复旧貌。复建后,该寺一直处于半寺半衙的状态,曾作为淮军转运局和警察分局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玉琳法师在慈云庵趺坐而逝,康熙皇帝下令厚葬,并重修慈云庵。</p><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两次南巡,均入寺瞻礼,并留下诗文和联句。</p> <p class="ql-block">淮安花街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闸口街道,西接东大街,南邻国师塔、慈云禅寺,全长百余米。花街因运河而生,得名于明清时期,已有约65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花街因运河而兴,明清时期是连接码头与清江浦城的入口,是漕粮水陆转运的关键节点,商业繁华、商贾云集。</p> <p class="ql-block">花街内的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老建筑,在运河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映衬下,凸显着淮安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历史魅力。</p> <p class="ql-block">花街人文。长篇弹词《笔生花》的作者邱心如从花街走出;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在名作《耶路撒冷》中将花街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属;杨溢在散文《淮安花街》中着重描写了花街琳琅满目的小吃。</p> <p class="ql-block">花街店铺种类繁多,有花店、小吃店、杆秤店、布匹店、中医店等,街道两侧人来人往、熙熙攘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