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宗,费县朱田镇大王庄村人,清代顺治三年进士,虽然他是费县清代第一位进士,但有关他的资料却非常少,清光绪《费县志》上,仅有短短两行,就是曾任山西省垣曲县知县,死于姜骧之乱。他的籍贯,也没有明确记载,这个人物,在费县历史上默默地存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夕阳下的大王庄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光绪《费县志 选举》中的李荣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光绪《费县志》李荣宗传记</h3> 几年前,费县许家崖水库除险加固,位于朱田镇大王庄村东的李氏祖林中的石碑重见天日。在上面,我们看到熟悉的名字——李荣宗,碑上有他简短的传记,内容与县志记载基本一致。李氏谱碑所在的位置,是许家崖水库的库底,水库重新蓄水以后。这些碑刻又重新没入水中,李荣宗的名字,又隐藏在了历史的深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田镇大王庄村李氏谱碑</h3> 无巧不成书。当我们到费县博物馆寻找费城高氏谱碑时,却在旁边发现了一块碑,上面写着“清进士李荣宗之墓”,怪不得在大王庄村没有见到李荣宗的墓碑,原来在这里。看碑文才知道原来大王庄李氏家族原籍是费县胡阳镇的大固安村,后来迁到了朱田镇大王庄村。石碑是民国时期所立,根据碑文记载,可知本来李荣宗应该葬于大王庄支塋,因为家眷盘缠不够,无力送回,到达崮安庄时,就葬于祖林之中。到了民国时期,方才为其立碑。后来,李氏族人将墓碑送到县博物馆保存。我们拍照留好资料后,李荣宗再次被保存在档案之中。 前几日,文旅专家陈国忠教授提议写《朱田文化读本》,我们就开始做相关的准备。朱田的历史名人,肯定不能少了李荣宗。但是李荣宗的记载又太少,我们就查阅了清代的山西省《垣曲县志》,看看那里面有没有关于李荣宗的记载。<br>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垣曲县志》中,我们果真找到了李荣宗的传记。他爱民如子,体恤兵士,他惩恶扬善,除暴安良,而且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李荣宗的死难过程。原来李荣宗并非简简单单的死难,而是死得非常惨烈,壮烈!他带领官兵坚守城池,抵挡叛军,最后城破被俘,他没有投降,反而怒骂叛军,最后被叛贼气急败坏,用刀插入口中搅动,到死骂声不绝。还有典史等人,最后都以身殉职,血染垣曲县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光绪《垣曲县志》知县李荣宗</h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荣宗的事迹,正应了文天祥的这句诗。看完这些记载,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当年垣曲城的战斗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仿佛那场战争刚刚结束,空中还飘着些许血雨腥风。这位新科的进士,文弱的书生,在大难临头时,表现出一位知县的担当和职责,更是用生命向他所追求的仁义道德致敬!如果,我们能用一篇文章,讲好这位进士的故事,还原他英雄的人生,或许,能够慰籍他那沧桑的魂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光绪《垣曲县志》李荣宗抗击叛军记载</h3> 李荣宗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除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应该还有榜样的力量。我们费县就有这样的骂贼的榜样,他就是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他因为怒骂安禄山被割掉舌头,最后被凌迟而死,文天祥在诗中写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颜杲卿也因此成为文人的典范。李荣忠的死,与颜杲卿何等相似?何等的悲壮。 颜杲卿的精神,在临沂影响有多么深远?《临沂颜氏家谱》记载,明代颜则孔任河南开封府知府,他积劳成疾,流寇趁机攻城,两军交战了十几次,持续一个月,城内弹尽粮绝,为了不受敌人之辱,颜则孔亲眼看着母亲和妻子儿女自尽,自己带领将士与敌人决一死战,最终力竭被俘,敌人劝颜则孔投降,颜则孔怒骂;“你没有听说过颜杲卿、颜真卿吗?我就是他们的后代,赶紧杀我吧,不要再张你的臭嘴了!”就这样慷慨赴死,和当年的颜杲卿、颜真卿骂贼,壮烈殉国何其相似! 虽然岁月流转,但那些英雄们的风骨依旧熠熠生辉。在临沂这片土地上,颜真卿、颜杲卿等忠烈之士的精神,仿佛已经深深烙印在当地人的基因之中,融入了他们的血脉。和平时代,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诗书传家;而当灾难降临,他们便化身为保家卫国的勇士,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便会被唤醒。<br>明代,颜则孔便是这样一位被唤醒的英雄;清代时,李荣宗也响应了这股力量;到了民国时期,颜林村的高氏兄弟为了保卫家园,与土匪英勇作战,最终双双遇难,被誉为“双忠”。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这种精神更是唤醒了千千万万的沂蒙儿女,他们奋起抗争,为国家和民族的自由而战。如今,在和平年代,这种精神仍然让我们感动,激荡在我们心中。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家国的忠诚与热爱,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勇敢与坚持,都应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