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腾笼换鸟之一 1990年代家雀和过路鸟的黑与白

摩崖

“腾笼换鸟",这是一个从“拆迁"过度到“腾退"之间的一个专有新词。换什么鸟?这不过是对北京老城原住民们抖了个机灵。 30年前,白塔寺这位修自行车的大爷自谋生路,有笼子有鸟就有鸟儿的独唱和交响乐,家有贤妻,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过着有里子也有面子的小日子。我的一位摄影师朋友,安平巷原住民崔哥说,这张照片拍得真牛,表现了一种有尊严的底层生存逻辑;图片牛就牛在他大爷的皇族血统,眉宇间的气宇轩昂,更牛的是在他之后“腾笼换鸟"遇见了替牛大爷们代言的齐天大圣。 1990年代秋冬的一天,我从白塔西的宫门口东岔钻进一条当年属于庙产的巷子,两个小妞儿正守在巷子口老墙根儿唱童谣。 再往里走是个大杂院,建筑形式为二层楼带环形游廊楼院,难得楼院内无法自建房。当年要知道这里住了多少户,数数水槽边墩布,便了然于胸了。户内外全部木结构,包括木地板和结构上的木雕。 当年我30多岁,与这位老哥聊天赏菊,还真是岑岑地学问大长。 巷子尽头,一位老人家把我迎进温暖的屋内。屋子有两个窗子为室内提供了舞台般的立体光源,场景中的八仙桌、橱柜、黑白电视机、暖瓶、应急灯等一应俱全,这反映一个生存条件还算不错的北京人养老之家。1990年代之前,古城内原住平民通常一户10平方米公租房才是社会主义配给制下的绝对常态。 当年有道是理发不怕巷子深,白塔寺下的犄角旮旯便是国营理发店的下岗职工的落脚谋生之地。 宫门口东西岔南口,往北至官园通西直门,南接锦什坊街通闹市口奔南城,这条通路是老北京城右半臂的血脉。白塔寺白塔居高临下,是窥视平民生存的万花筒。 街巷里有描眉打鬓的,有带娃卖菜的,举目望去,人群乌央乌央地鱼贯而入。19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白塔下各地来客络绎不绝,只为了到北京讨生活。但是他们终究不属于进笼的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