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历史古城。西游记中的女儿国,传说就在库车,古称龟兹的地方,文物古迹众多。从喀什坐七个半小时的火车,来到库车,游览龟兹古城。 库车王府,位于库车县老城林基路街。原库车王府曾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时被国民党军阀盛世才毁坏,仅存部分房屋和城墙。 2004年,在旧址依照第十一代亲王时期的王府原样重建,既有中原汉文化风格建筑,又有新疆维吾尔族特色建筑,还扩大了范围,把清代古城墙和博物馆展区,以及王府客栈等包含进来,成为库车王府游览景区,2006年对外开放。 原居住于此的末代王爷,第十二代达吾提王爷,1942年承袭王位,1949年后被判刑入狱七年,王府充公。1981年平反,撤销判刑,恢复公职,2014年去世,库车王达吾提的王妃(后续)尚健在,现居住在库车王府中。 王府内设有三个展馆,龟兹博物馆是主要展馆。馆内展出了大量出土文物、石窟壁画及佛教造像。 博物馆内展出的西域风格浓郁的清代莲花瓷罐。 库车清代城址,位于库车王府附近,是一座土坯城墙,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城墙高10米、宽7米,城墙保存较完好,古老的夯土城墙依然屹立于繁华的闹市中,城墙的历史,见证了少数民族保卫领土的历程。<br> 旅游景区内的克黑墩烽火台,又称库车大寺烽燧,是离龟兹故城最近的一座烽火台,呈方形,唐代所筑,下部是夯土,上面用土坯垒砌,现仅残存下部,是当年丝绸之路古道上城防体系中诸多烽火台的一座。<br> 古城游览区内,高大的古树,枝干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以及少数民族编制的彩色篮筐,民族风味浓郁。 库车大寺,又名加满清真寺,清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清真寺建筑为1931年重建,高耸的门楼与宣礼塔,庄严挺拔。 寺内的礼拜大厅,又名礼拜殿。大殿主体结构沿袭新疆传统的平顶式,木柱断面多为八边形,上下多有变化,大气壮观,据说可容纳3000人做礼拜。 寺内的小清真寺,是中原建筑文化与伊斯兰建筑文化的结合体,对研究西域建筑装饰艺术具有深刻意义。 宣礼塔内的景色,穹窿式楼顶,完全是伊斯兰建筑装饰风格,两侧有木楼梯可上宣礼楼。 库车市区内的友谊路古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建造了永久性保护建筑,称为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 默拉纳额什丁麻扎,麻扎即古墓,是一座明代伊斯兰教已故宗教首领的古墓建筑,由宣礼塔、礼拜大厅、宗教法庭、陵寝及亲属坟场组成。历代有重新修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龟兹故城遗址,是西汉至宋朝的古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龟兹故城是古代龟兹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丝绸之路的重镇,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融合。<br> 克孜尔尕哈烽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景区上午九点半开门迎客,可我们八点五十就到了,好在服务人员提前让我们进入参观,感谢万分。 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位于库车城西北12公里处,始建于汉代,距今已二千多年。烽燧是汉唐时期边防报警的军事传讯设施,烽燧顶部可燃放薪火狼烟,晚上燃火称之为“烽”,白天放烟称之为“燧”,用以传递紧急军情。 克孜尔尕哈烽燧是目前古丝绸之路上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但作为旅游景区,观赏性略显单薄。当年的将士登高望远,保家卫国,守护了这方热土的安宁、祥和与繁盛。 克孜尔尕哈烽燧是一座古代军事建筑,为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烽燧。烽燧高13.5米,底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4.5米。自下而上渐收,顶部残缺,有部分木头裸露于外面,其结构属于红柳、芦苇相间的夯土建筑。克孜尔尕哈烽燧历经干百年风雨沧桑洗礼,依然光彩照人。目前烽燧周边有栏杆护卫,不让游客靠前。<br> 克孜尔尕哈千佛洞,距烽燧约1公里,为唐代遗址,共有46个洞窟,解放前大部份被毁,现在较完整的洞窟有3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乘坐景区电瓶车前往,可惜大门关闭,不对外开放。 图为龟兹博物馆展出的克孜尔尕哈石窟的头部雕像复制品,真品现珍藏于德国柏林博物馆。我国专家学者曾多次赴德国考察验证,将头像雕刻复制回国。这些头像分别是菩萨雕像、比丘尼雕像、供养人雕像。头像形态各异,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表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汇的地区,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br> 独库公路始于独山子,终于库车,是连接南北疆的交通大动脉,图为终点标志纪念碑。 独库公路库车端收费站前的观景台,有免费的雅丹地貌景区,只是区域小了一点。 金字塔地貌,山体独特的锥体结构,属于喀斯特地貌的一种,但是此处的金字塔,上部不是明显的尖锥体,而是园锥体,与埃及金字塔相比,意境差了许多。 山体修建了木步道和木梯,可以登临观赏周边景致。 站在大金字塔上,还能观赏到近处的小金字塔。 独库公路上的最独特的观景台,布达拉宫景观。山崖绝壁上的天然图案,如同布达拉宫建筑。 站在景观标志石碑前,望着酷似布达拉宫的山体,心中不禁油然升起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虽然和西藏拉萨的实体布达拉宫相比,不是同一类型,但布达拉宫的雅丹地貌已经足够震撼游客。 不是布达拉宫神似布达拉宫,山体的轮廓造型惟妙惟肖,雄伟壮观,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故道,现在打通了隧道,建起了高架公路。当年通往西域的路上驼铃声声,如今高速路上来往车辆阵阵。 受天山降雪和结冰影响,独库公路一般在10月初降雪后就封闭,隔年6月中上旬冰雪消融后通车,只有四个月的通行时间。在短暂的开放期内,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这条公路炫丽的风采。 红林染天景点,又名红石林观景平台。红色的山体,如同火焰山的火焰。 红色山体与周边其他色彩的山体一起,成为天山峡谷中的又一独特景观。 我们独库公路旅游目的地是天山神秘大峡谷,又名库车大峡谷,至此不再前行。 库车天山神秘大峡谷,以奇峰、异石、险洞、曲径幽谷、清泉、妙趣天成而著称,景区融神、奇、险、雄、古、幽为一体,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大峡谷地处内陆干旱地区,但是峡谷内常年有清泉涌出,不知来自哪里,不知流向何方。 天山神秘大峡谷,奇峰林立、怪石峥嵘、雄伟壮观。我们来了,带着我们的好奇,带着我们的向往。 这是一处需爬高观赏的景点,山险峰奇,显得另类。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东南约60公里处明屋塔格山悬崖上。石窟开凿于公元3世纪,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早于敦煌莫高窟300年,也是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克孜尔石窟已发现的洞窟有349个,编号的洞窟为236个。洞窟形制有方形窟、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四种,洞窟形制较为完整。由于自然侵蚀、宗教冲突、外国掠夺等原因,洞窟破坏的比较严重,壁画遗存较多的洞窟仅占三分之一。 石窟前,是西域著名高僧鸠摩罗什的雕像,鸠摩罗什和真谛、玄奘、不空,被称作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家”,他带着自己的弟子,翻译了几十部经书,其中最著名的有《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大品般若经》等,他还辗转多地讲经说法。据专家考证,鸠摩罗什就出生在龟兹,他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 为保护石窟,参观游客被分成十人一组,分别参观不同的洞窟。洞窟依自然分布情况分为四区,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后山区,我们分配到的参观洞窟号是8、10、17、27、34、37,都在谷西区。<div><br></div> 跟着石窟景区导游,爬上高高的台阶,按照洞窟号先后参观。克孜尔千佛洞严禁在洞窟内拍摄,只能拍摄外观。石窟一部分是供僧侣居住和坐禅的,另一部分是供僧众拜佛和讲经说法的,有壁画的是部分洞窟。 第8号窟,中心柱窟。前壁半圆壁面的中心部分残损,穹顶有色彩艳丽的壁画。左右甬道两侧残壁原绘有十六身精美的龟兹供养人(佩剑武士),20 世纪初被德国探险队剥走,现存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网络图片)8号窟的顶部有精美的菱格故事画,每个菱格描绘一个佛教故事,为龟兹壁画艺术独创。中心可见华盖一顶、撒花和伎乐飞天各一身。背景为山峦,山中有树木、狮子。<br> (网络图片来源:新疆龟兹研究院)最令人诧异的是,伎乐飞天壁画中,有男性飞天图案,极为稀少,此后的敦煌飞天壁画都是女性了。<br> 10号窟,僧房窟,是供僧人修行起居的场所,分为侧甬道和主室。顺着左甬道进入主室,有残破的取暖壁炉和土炕等生活设施,居室正壁,留有我国朝鲜族画家韩乐然先生1946年在克孜尔石窟考察工作期间,呼吁“保护石窟壁画”的亲笔题刻。韩乐然是第二次来到克孜尔石窟,是第一个对克孜尔石窟进行系统的编号、整理、记录的中国艺术家。<br> 17号洞窟,中心柱窟,洞窟券顶绘有菱格本生故事,洞窟内的壁画,显著的特点之一是菱形格画样形式,在每个单体菱形格中,讲述释迦牟尼如来佛前生的故事,题材和种类有40多种,非常有趣。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主要在泥壁上直接作画,是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惯用技法。 27号洞窟,原为方形窟,后改建成中心柱窟,四周密布佛龛,但佛龛内的塑像大多已经不在,无法再见到当年众佛的形象。残留的壁画不多,壁画故事中,以主要人物为构图中心,四周辅以其他的人物。 第32窟,中心柱窟,券顶有菱格姻缘故事壁画,保存完好,有小儿散花供养佛、佛渡恶牛等故事。<div>第34窟,原为僧房窟,后改建为中心柱窟。券顶有菱格壁画,部分有剥落。<br><div><div>佛教讲“轮回转生”;本生故事讲述释迦牟尼如来佛前生的故事;佛传故事讲释迦牟尼从出世到死亡的种种事迹传记;因缘故事则讲述人生痛苦的根源,释迦牟尼常以用因缘故事劝喻世人,教化众生。这些佛教故事,在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中都有体现。</div></div></div> 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中心柱式石窟,是古龟兹人在吸收外来佛教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为适应当地的地质环境特点而开凿的,被称为“西域模式”,是古龟兹人的发明和创造。 克孜尔千佛洞,是洞窟、雕塑和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成独有的龟兹风格,为此后的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克孜尔千佛洞石窟,仅存少数洞窟保存着精美的壁画,是古代龟兹国极其罕见的文化遗存。龟兹壁画艺术馆正在建设,尚未完工,不能入内参观。建成以后,就可以弥补不能在洞窟内拍摄壁画的遗憾了。 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俗称苏巴什古城,位于城市北面20多公里的库车河两岸的冲积台地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遗址为魏晋时期的苏巴什佛寺,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享有盛誉。当年是龟兹乃至西域的佛教文化中心,古代西域著名高僧鸠摩罗什曾在此开坛讲经。 苏巴什佛寺在隋唐达到鼎盛,僧侣多达万人。据说唐代玄奘西去取经,曾在此讲经说法,并与苏巴什佛寺的高僧互证佛法,《大唐西域记》对此有明确记载。 苏巴什佛寺,历经近二千年的风雨剥蚀,以及外国探险队的破坏性挖掘,现已面目全非,但透过现存的残垣断壁,仍显出昔日的宏伟和壮观。 苏巴什佛寺分东寺和西寺,两寺隔河(中下部)相望。东寺由佛堂、僧房、北、中、南三塔组成。西寺建筑遗址较多,以北、中、南三塔和南部寺院为主。 目前景区对外开放的是苏巴什佛寺的西寺遗址,西寺遗址的部分围墙基本完好,夯土构造,如同城墙,高大壮观。 苏巴什佛寺遗址规模巨大,虽已破败残缺,但能留存至今,依然是新疆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西寺的1号佛塔,为佛教楼阁式塔,南北两面分布有佛洞,据说佛洞内部残存壁画和龟兹文题记。上部佛洞门口,明显能看到修葺的痕迹。佛塔周围建筑遗迹较少,佛塔显得雄伟壮观,是苏巴什佛寺的标志性建筑。 西寺大殿,位于西寺遗址中部,整个佛殿平面呈长方形,由佛塔、殿堂及数间房屋组成,由于参观必须沿着木栈道行走,不得越雷池一步,所以无法观察大殿内部场景。据介绍,大殿南北各开一门,殿堂门向南开,正殿四面墙完整,西壁有佛龛。佛殿外墙用土坯垒砌,殿内建筑遗迹较多,在主要建筑之间都有三合土或白灰路相通。 大殿外部还有一佛殿,长宽各16米,分布有残墙断垣,据说也是佛殿。此外,还有僧房、居室等建筑。<br><br> 西寺中部佛塔,塔身方形,五级,土坯垒砌。塔基东西宽20米,南北长40米,顶宽3米,高11.1米,是西寺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在塔基南面有一斜坡走道,宽3米,坡长14米。佛塔中部现存一佛寺后室。龟兹本地佛塔加高塔基的形制,特别突出,是西域地区自身发展形成的。<br> 以佛塔为礼拜中心,四周有围墙的塔院,也是龟兹本地的特色。 19纪末20世纪初,德、俄、法等西方国家探险队来苏巴什佛寺遗址考察探险,掠取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古文字文卷抄本、塑像、壁画、古币等)运往外国。<br> 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从西寺发掘出一木制舍利盒,盒盖上绘有四身奏乐裸体童子,盒身上绘有一幅形象生动的乐舞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br>1906年,法国的伯希和在苏巴什佛寺遗址进行考古挖掘,盗走了 7个精美的舍利盒等珍贵文物。 借助这批珍藏的文物,外国学者对龟兹佛寺和该遗址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就。德国学家格伦威德尔编写了《古代库车》,法国的伯希和撰写了《苏巴什调查》等专著。 1928年,北京大学教授黄文弼先生在此遗址进行考古调查。1958年,黄文弼先生再次来到苏巴什,对佛寺局部建筑进行发掘,出土有陶器残片、铜钱、铜器、铁器、石膏模型、 木简、贝、骨、玉、木、石器、经卷等。 我国现代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也大力开展了苏巴什佛寺遗址的考察、考古发掘活动。不断地深入历史、考古、艺术诸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br> 苏巴什佛寺遗址出土的丝织品、古钱币、器物等历史遗存,充分见证了当时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和中原地区与西域密切的商贸往来。<br> 库木吐喇千佛洞,位于库车市以西约20公里的渭干河谷东岸,是新疆地区第二大石窟群,现有洞窟112个,是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目前不对外开放。 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展览室,有库木吐喇千佛洞的壁画复制品,图为洞窟内的菩萨和供养人壁画,人物、服饰、背景图案西域风格浓厚。 图为库木吐喇千佛洞的第79洞窟内壁画,汉僧和供养人。 图为库木吐喇千佛洞的第43洞窟内壁画,典型的菱格壁画,讲述了佛教因缘故事。 库车的森木塞姆石窟,位于城市东北约40公里的库克塔格山的一个山沟里,现有石窟计57个,分布在马蹄形的山谷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壁画在上世纪初,曾遭外国探险家劫掠,许多洞窟遭到严重损坏。 因目前不具备开放条件,不知哪儿的执法人员蹲守在距离石窟一公里外的砂土路上,不让我们前行,只能在远处拍摄,也算是到此一游了。 苏巴什佛寺遗址展览室,有一幅森木塞姆石窟壁画复制品,为第30窟的“猕猴骑鹿”壁画,山川树木,一派祥和景象。 2024年6月3日至6日游览<div>2024年12月28日完成游记</div>